提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时间:2021-07-19 19:41:00 就业指南 我要投稿

提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加强技能培训是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基本途径

提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记者:一直以来, 就业结构性矛盾都是导致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无法回避。 您怎么看待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袁良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就业结构性矛盾来源两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职业结构的变化,职业教育结构、 人才培养层次和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是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能力不足。 要解决结构性矛盾, 除了完善就业促进政策、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外, 从根本上就是要提升劳动者的就业素质和能力。

  我国还处于工业化时期, 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还处于发展期,大多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 高端就业岗位不足。 另外,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 尤其在高等教育内部,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还存在很大的不适应。 因此, 从总量上看,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将是一个阶段性问题。

  根据当前城镇化、 工业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目前, 我国应大力培养各级各类产业技能劳动者和高技术高技能人才。 我认为, 大力加强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升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是逐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状况需要改变

  记者: 提高高校毕业生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 促进其实现技能就业、 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 政府应该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袁良栋: 大学生是我国就业群体中有理想、 有知识、 有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群体。 在人力资源市场中应该不属于就业的困难群体, 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就业教育的忽视和缺乏, 使得高校毕业生出现暂时的 “水土不服”。 加之人力资源市场功能培育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不均衡, 向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信息内容、 渠道和方式等针对性不够, 使得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就业能力不足, 主要表现为信息获取、 职业认知和职业决策能力不足。

  当前, 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提供基本公共就业人才服务。 按照中央要求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为离校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基本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 对毕业生中有就业创业意愿、 就业能力差的毕业生提供素质测评、 职业能力培训、职业介绍、 职业指导以及创业培训和服务等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多元需求,单单依靠政府的公共就业服务是不够的, 还要发挥政策引导和综合协调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相关各方发挥各自在就业创业中的能动性。 一是通过就业创业培训和指导, 引导和激励大学毕业生树立务实的择业观念, 增强就业创业意愿, 树立在岗位工作中立业成才和发展的理念, 通过工作实践逐步提升自身工作技能, 实现职业定向和工作定位; 二是完善政府购买就业创业培训、 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成果制度, 利用政策吸引和鼓励用工单位、 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参与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工作中来, 发挥各自优势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就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大学生稳定就业的重要条件

  记者: 在今年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突出 “技能就业”,原因是什么?

  袁良栋: 提升就业技能是保障大学生稳定就业的前提和基础。 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 除了开展就业创业意愿教育、 就业创业指导和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外, 更为关键的是如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现有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存在培训周期短、 培训补贴经费少等问题, 使得培训机构在培训中容易产生功利性倾向。 培训机构一般不愿开设成本较高的培训课程, 尤其是职业定向培训。 此外, 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 部分培训项目针对性不强, 有些项目往往以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补贴为目标, 对稳定就业真正作用不大;有的培训由于时间短、 课程质量不高、 投入少, 培训效果达不到。 因此, 针对以上情况, 国务院提出今年继续推动技能就业专项行动, 要求各地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高校毕业生需求, 创新职业培训课程,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开展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大学生稳定就业的重要条件, 也是适应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大学生不但要完成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中由 “不适应” 到稳定就业的转变, 更要成为未来产业和社会的中坚。 结合当地产业需求、 毕业生专业背景和就业需要开展职业定向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 既是权宜之计, 又能帮大学生打好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 因此应将技能就业做好做实。 根据当前状况, 有必要放宽培训时间, 适当放宽适用范围, 加强培训补贴的科学和理性。 各地应积极探索, 因地制宜把政策落实好。

  人社部门应建立有针对性的培训供需对接机制

  记者: 随着毕业季结束,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能分散在全国各地, 如何及时掌握跟踪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人社部门应怎样做好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组织动员工作?

  袁良栋: 按照政策要求, 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主要还是按照户籍由户籍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部门提供培训和就业服务, 对非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由居住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提供服务。

  调查发现, 当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主要存在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已经在人力资源市场办理了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 这部分大学生一般具有就业意愿, 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的意愿, 相对较容易获得就业创业扶持和帮助; 第二种情况是由于一些地方人力资源市场尚未整合,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人才中心办理了求职登记, 没有在当地劳动力市场办理相应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 在获取相关扶持政策方面还有一些障碍,需要当地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之间建立紧密联系, 主动向他们提供相关服务; 第三种情况是当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有近半数是由教育部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转过来的。 国务院文件要求教育部门、高校要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 做好与人社部门的衔接。 实践中, 由于这些数据相当一部分存在信息不完整或缺失问题, 给后续的实名制就业创业服务带来障碍, 需要基层社区服务机构进行摸底调查, 及时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纳入帮扶体系。

  人社部门应大力宣传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 要充分利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和基层社区平台, 主动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摸底调查和实名登记工作, 通过就业创业教育增强就业创业意愿, 通过职业指导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定向, 通过职业介绍明确用工岗位技能要求, 为毕业生推荐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 同时,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组织培训机构、 用工单位和就业服务人才机构建立培训供需对接机制。

  记者: 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重点是什么?如何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袁良栋: 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应根据具体情况开展不同的职业培训: 对职业定向培训, 应帮助他们了解自身能力状况和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开展相应的知识技能培训, 注重综合职业素养的训练; 对有企业录用意向的毕业生, 根据用工单位和岗位要求开展岗前技能培训; 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开展创业意识教育、 创业素质测评和创业知识技能培训, 培训要注重毕业生特点,针对创业项目意愿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促进就业创业需调动社会服务力量

  记者: 现阶段, 为推动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 地方上进行了哪些探索?您有哪些建议?

  袁良栋: 有些地方在国家现有政策基础上, 根据地方实际进行了优化。 比如: 扩大创业扶持的范围和力度, 放宽享受政策的年限; 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等金融杠杆引导和激励用工单位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加大职业介绍补贴、 培训补贴、 社保补贴的力度; 建立社会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工作中来, 发挥各自优势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还有些地方完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 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调, 提高相关数据衔接的质量和效率, 根据国家政策要求, 将主动联系、 主动服务落在实处。

  我认为,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要多渠道开发适应大学生的就业岗位, 除促进大学生创业外, 主要是依托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国企、 机关事业单位、 小型微型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 国务院的政策已经详细作了安排, 要落实这些政策还需要地方积极探索和实践, 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激发市场活力, 建立常态化的市场激励机制。 二是要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 进一步完善相关培训补贴政策, 弥补现有培训时间短、 补贴经费少、 适用范围窄的不足, 给大学生和用工单位更多的培训动力。 三是要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 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调动社会就业服务力量参与到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工作中来。

【提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相关文章:

毕业生离校就业协议书范本08-27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精选5篇)07-15

高校毕业生就业自我鉴定06-23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01-14

保管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的协议书02-22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总结06-14

高校毕业生就业自我鉴定(3篇)06-23

高校毕业生就业自我鉴定3篇06-23

广州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补贴申请条件09-30

合肥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申请指南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