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路遥《人生》读后感7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路遥《人生》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路遥《人生》读后感1
“当爱面对现实”--这是我读完路遥先生的《人生》后,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如果现实是一片海,高加林(以下简称“高”和刘巧珍(以下简称“刘”)曾经同在海的此岸,而黄亚萍(以下简称“黄”)和张克南(以下简称“张”)在海的彼岸,这两对人在他们的世界里书写着爱的篇章。但随着对现实的跨越,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在发生着激烈的变化。
当爱第一次面对现实,高选择了刘,黄选择了张,尽管高与黄之间曾有过懵懂的情感,但现实的鸿沟最终让他们去面对眼前的爱情。转折点出现在高的叔叔复员归来,使得高有了到县里去工作的机会,也正是客观条件的变化,为高与黄再续前缘铺平了道路,由此展开了高在刘与黄之间感情的.碰撞。高所面临的并不是两个人的幸福,而是关乎四个人的未来。
当爱第二次面对现实,高经过心理斗争,选择了黄。从此进入了四个人复杂的情感纠葛。高与黄的牵手,似乎是体现了八十年代青年勇敢追逐真爱,尊重个人情感。但这些是建立在背信弃义和刘与张痛苦的基础上,所以他们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当爱第三次面对现实,高丢了县里的工作,而黄因为爱情并没有随他回农村。可见,黄对高的爱是有现实前提的。但此时的刘已经在高离去后心灰意冷,嫁给了她并不爱的马栓,一个一直深爱着她的老实的农村小伙子。而高不得不又再次面对感情和生活的泥淖。
小说的结尾,刘巧珍的爱再次照亮了灰色的现实。她求高明楼,能再让高加林教书。可以说,刘的农村姑娘那种执著的爱和黄因现实而变的自私的爱,是本篇小说所要呈现给我们的两种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人对爱情不同的理念。
读完本篇小说,很多人都为高加林的选择感到惋惜,对他没有和刘巧珍成就郎才女貌的传统婚姻结局而惋惜。但我想说,这就是现实,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每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冷静。看清楚真正对你付出真心的那个人,不要在虚名的覆盖下模糊了双眼。
黄亚萍可以背叛张克南,难道就不会放弃你高加林吗?
路遥《人生》读后感2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柳青
第一次接触《人生》一书,是在念小学五年级时,书是一个拟任教的年轻老师带来的,他叫李景洪,我记得。老师到校的那天是个傍晚,我们几个帮忙的小屁孩给他打完下手,已是夜幕四下,也是在偶然间发现了那本书,于是借着昏黄的灯光草草翻了一翻,但就因为柳青的那句话,我便突然的热血沸腾了一番,有了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于是便从老师那借走了书,回去还及时把柳青那话摘录了下来。后来的我,仅仅看了几页就把书搁置一旁了,再后来便把书还给了老师,渐渐的,连柳青的那句话也忘了……
其实,当时年幼,学识尚浅,也不喜欢文学,看这种纯文字的书,实属是一种折磨。不过,就算那时真的坚持把书看完了,在那个懵懂的年纪,除了书中的爱情,其它的好像也吸收不到什么吧!
读这书,不论是那些曲折的故事还是略带悲情的结局,主旨都是在给年轻人一个劝诫吧:“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认识。有时读着读着,好像能从书中找到一些契合自身的描写,另一呢,随着情节的波动,会有感伤、有愤慨,个人的情绪还是会受蛮大的牵触!
人物故事创作于七十年代,关于书中的高加林,我有同情,更多的则是憎恨,我讨厌他那几近急功近利的样子,丢了该有的朴实和本分。然而不论什么时候,在大多年轻人身上,都能找到一些高加林的缩影,包括我自己,那是年轻人身上多有的躁动。我更同情和钦佩巧珍,命运待她不公,但她却不失勇敢,张驰有度,能体恤他人,看透生活却一如既往地的热爱着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勇者……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的常常只有几步,有些路,一旦走错,再回首,已无归途!
路遥《人生》读后感3
最近看了路遥的《人生》,唏嘘不已。往小了说,感慨几个年轻人被命运捉弄,在时代背景下,阴错阳差,失败的爱情故事。不过只这个视角,实在太狭隘了。
更多的感慨是主角高加林这个年轻人,他的经历跌宕起伏,从被人挤掉了当教师的机会开始务农,到时来运转走出农村进城里当记者,事业的高峰,工作感情双收时又被人告发走后门,打回原籍农村。他的命运,至少在书的结尾,是带有一丝希望的有悲剧人设。时代背景无法改变,他的一波三折,他的结局该怪他吗?
从我的角度看,性格不分好坏,接受性格带来的后果就好,不自怨自艾,不堕落沉沦。有机会是福,无机会是命。高加林硬朗,不服输,不甘心求上进的性格是好的',活着总要有理想,拼一把。
但他在进城工作后抛弃前农村的女友,选择未来对他事业发展有助的新女友,又太过于现实。不过并不惊讶他的选择,今天又有多少为名为利为发展,把婚姻和事业捆绑的人呢。只不过有的人运气好,借势借力,又一直理智着,一辈子就过去了。但高加林呢?运气差了些,似乎命运很快就对他的选择做了惩罚的判决,而他本人在女友和未来的选择中,是有痛苦,不安和心虚的。
倒是我更欣赏他最后的心态,努力过,冒险过,选择过,争取过,失败过。对于自己最后的结局,清醒的很快,平静的很快。当然,走出去对他而言任何时候都是梦想,但当没有任何希望时,他是接受现状的,他对乡人的愧疚,感恩,让他更显成熟和韧劲。只有这样的性格,才更有未来。齿刚易折,舌柔易存。
如果说遗憾,如果说可以避免他最后的结局,也许我对男主的建议,我得到的启示是,顺心而为。不喜欢的人不必勉强,不安的选择不必悲壮死撑,平淡的人生总比扭巴的人生要好得多。心安就是自己的准线,心安就是性格对结果影响的终极验证。比如理智的人不会有一颗玻璃心带给他的困扰;感性的人不会被自己冷漠自私的行为折磨煎熬。
高加林如果不那么激进,肯倾听内心的声音,也不会如此起落。当然我是以平头百姓,小人物的心态来审视。此法则不适用那些有勇气追求不成功则成仁结局的不平凡的人。
人生如戏,一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道选择题,每一道选择题带给我们不同的结果。我们无法保证,预判每一道题的选择都是正确的,最优的。唯一的解题思路----不求如愿,但求心安。
路遥《人生》读后感4
这几天在家里读了路遥先生的《人生》,里面丰富多彩的人物描写和故事情节使我回味无穷。
故事的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有着很多重要的岔路口。一开始高加林在学校做老师,由于高明楼给他儿子走后门,所以三星才把高加林换了下来,高加林的人生在那一刻也走到了最低点,然而他并没有颓废巧珍的出现是他重新振作了起来,幸运女神再次倾向了他 。后来在马占奎的帮助下加林到了县里去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他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此同时他也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选择:巧珍?亚萍?在地位的诱惑下加林违背了他的良心而选择了黄亚萍,这次错误的选择不仅使他没能最终和黄亚萍在一起而且还使他被停职重新回到了农村。
高加林的这一些事说明了一个问题:他的人生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他没有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在我们的人生路途中同样充满着许许多多的选择,同样关系着我们的命运。小到考试中的一道选择题,身边朋友的选择;大到自己工作的选择,人生目标的'选择,我们都一定要慎重的走出每一步。
也许你会问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做出这么多选择。那是因为我们在不断的成长,身边的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身边交流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这时候我们就必须要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选择就是我们提高明辨是非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通过不断的自主选择,自己也在选择中得到锻炼,在做出正确选择的时候吸取成功的经验;在做出错误的选择的时候吸取失败的教训;只有通过不断的自主选择我们的选择能力才会不断的提高,我们的人生才会跟家的丰富多彩。既然人生选择这么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一些方法学会如何进行正确的选择。首先我们应该在选择之前认清自己的真实需要,选择自己最适合,最喜欢的一条道路;然后我们应该根据选项查阅相关资料,全面的的了解这些选项的具体情况;最后如果我们一次选择失败了也不要放弃,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我们要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以便下次的选择更加完美。
人生的选择就是这样模模糊糊,让人看不透以至于有些担心和后怕。但是人生就应该是这样子的,我们要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的锻炼自己,这样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路遥《人生》读后感5
小说《人生》,是在1982年出版的,相对于《平凡的世界》来说,是一部中篇小说。
书的封面上写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小说的开篇就是男主角高加林从学校回到家中,情绪非常的不佳,他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在乡村做了3年的民办教师,学生们都很喜欢这个长相英俊且多才多艺的老师,高加林更是想着能够通过转正成为一位正式的老师,但就在这时,他的老师职位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了。
也就是说,一心一意想要成为正式教师的高加林失业了,他的唯一出路就是跟随父母下地劳动。只是这十几年来,他努力学习,唯一的想法就是不再像父母一般与土地为伍,现如今面对突然的.变故,前途一片茫然。
刚开始的一个月他睡的很早,起的很迟,每穿一件衣服都要愣怔半天,在农村你做不讲理的事情大家可能习以为常,但是如果你不干活就特别让人反感。意识到这一点之后,高加林开始跟随父母下地。
做农活,高加林还做不习惯,手上磨得都是血泡,父母心疼他,让他在地里劳动,就让他把家里蒸好的馒头拿到城里卖掉,清高而稍显自卑的高加林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根本就开不了口。
在落日余晖中沮丧的高加林拿着一筐一个都没有卖掉的馒头回家,在路上遇到了巧珍,这个想要读书却没有读成的姑娘,喜欢有文化的高加林。
巧珍早就猜到高加林不可能把馒头卖掉的,于是在半路上等着他,然后帮他把馒头都卖掉了,其实是送给了住在城里的姨姨家。
也就是这次,巧珍鼓起了勇气表白了高加林,巧珍从很早就开始喜欢高加林了,只是那个时候高加林开始读高中,又开始教书,不认字的巧珍只能远远的关心着,而这一次,高加林又回到了村子,巧珍再也不愿意错过这次机会了。
面对巧珍真诚的表白,高加林明显是慌乱的,但也被真诚所打动,他接受了巧珍的表白,但却在冷静之后懊悔自己的冲动。
乡村的无聊和单调,还好有巧珍无微不至的关怀,抚慰了高加林因为丢掉教师职位而沮丧的心情,他开始期待每天与巧珍的见面,甚至开始适应每天的劳作,对黄土地也慢慢产生了感情。
当爱情在一个青年人身上第一次苏醒以后,它会转变为一种巨大的力量,甚至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的人,热烈的爱情也可能会使他的精神重新闪闪发光。
如果生活能够继续这般平静下去那也应该是幸福且美好的吧,只是人的心总是不甘于眼前所看到的世界,向往着出走到更加广阔的世界里。
路遥《人生》读后感6
有人说,“人生如戏”,你永远无法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像路遥《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本以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小村,永远可以在县城安逸地生活,谁知他所在的岗位被干部刚毕业的儿子三星所替代……
联想一下现实生活,就像是本该属于你的东西被别人的用势力抢走,而你只能在旁边忍声吞气。我认为,遇到这种事情要适当地让步,但不代表自暴自弃,要以当前的处境来调整心态,重新做到以前,甚至更好。
在刘巧珍的鼓励下,高加林重新振作起来,许久才放下自己的面子接受现在恶劣的处境。
人的一生注定命途多舛,只要你继续努力,永不言弃,会得到收获。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从小学迈入初中的大门,就像是换了一个新的环境,难免会在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问题,这时你更不能退缩胆怯,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努力学习,不懂的地方要放下害羞或自傲向他人请教。
或许是高加林的耕耘得到了收获,他终于又回到了城里,伴着县城的繁华,回了那个“白面书生”。后来,高加林竟厌恶起刘巧珍,忘记了对巧珍的承诺,接受了以前的同学黄亚萍……
等到高加林被揭发靠关系得到的工作并且将他免职后,巧珍早已嫁为人妻。
对于高加林的这段经历,我感到惋惜,同时又有些“恨铁不成钢”。知足常乐,既然你已经承诺了只对刘巧珍好,为什么看到令人向往的生活还是会放弃所爱的人,到头来难道不只是一场空吗?
良辰美景人人都爱,但是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因为环境和周围物质条件的改变而忘记初心,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快活不顾他人的感受,让自己在忏悔中度过许多年。
记得《最大的`麦穗》中说过,人的一生就像是在麦地里行走,寻找那最大的一颗麦穗。但是我们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到了,也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颗麦穗就是刚刚手边拿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人生就是这样跌宕起伏,其中有许多的岔路,不要因一时的人生低谷而丧失自信,也不要自认清高,看不起他人。在平常的生活中,要把值得珍惜的抓在手里,而不是见异思迁。
戒骄戒燥,牢记不忘初心。
越努力,人生越精彩。
路遥《人生》读后感7
《人生》这部小说中,摆在高加林面前有过无数个选择,而他也就是在这些选择中最后走向了悲剧的收场。不只是高加林,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人生的无数次选择,也正是对问题不同的选择塑造了我们一个个鲜活而各异的生命。在文中,作者极力刻画了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但在高加林在巧珍和黄亚萍中的挣扎刻画的不够,这也许是为了让读者对高加林最后的决定不那么的愤怒吧。
高加林他有才情、有身材、有学问、有抱负,这在当时的少女们心中应该是典型的白马王子形象,这样的他能引起巧珍的注意和爱慕这并不奇怪。然而对于高加林巧珍对他的感情他却是在一无所有时才真真醒悟过来,他总是为巧珍与他之间的感情涂抹上名利与阶层的.色彩,如果不是因为教师职位被撤、如果不是心中对刘立本和高明楼的报复,他是否会正眼瞧巧珍,是否会心甘情愿的与乡下没读过书的巧珍在一起,这些都是未知数;即使在热恋的时候,他也不忘划清学问的自己和没读过书的巧珍之间的界限,他对乡里人的鄙夷使得在黄亚萍出现时,他对巧珍彻底感到无话可谈。他总是把读书人和没读过书的人划分的一干二净,标榜着所谓的读书人的清高,实际上却是他爱慕虚荣、自负浮躁的借口。
高加林有远大的抱负,不甘满足现状,一心进取,憧憬着繁华都市的美好生活,这一切都无可非议。然而在闭塞的乡村,没有任何“背景”的他只能一次次接受命运的摆弄,而他倔强的性格却又绝不甘于接受命运,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他痛恨自己的贫穷,但他却极度贫穷;他希望在他人面前极尽风光,但却总在人前丢尽颜面。这些都给高加林造成了无限痛苦。
然而事实上,这些痛苦的缔造者正是他自己,因为他自命清高,他爱慕虚荣,他躁动不安,他对生活百般挑剔,他过于倔强而少了对于未来未知的应变能力,他只愿过一种生活而无法接受和适应其他的生活,他不懂得如何在现有生活中处理得当、安心生活,而是不安现状,任凭欲望无限度的膨胀,但却又少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勇于承担后果的决心。他智商虽高,可惜情商不足,一个不会应变、不负责任的人,他能有什么大本事呢?
其实,人生的确是矛盾的,试想如果我们处在高加林的同等境遇,我们敢保证我们会做出比高加林更正确的选择吗?当我们作为乡里人被人奚落和鄙视时,我们就能保证自己仍能保持内心的清醒而不致做出更加狂热的举动来吗?恐怕到时候我们也会感叹悔之晚矣吧。
【路遥《人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路遥《人生》阅读心得06-17
路遥《人生》读者阅读心得06-17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05-27
路遥人生读后感02-24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02-21
路遥《人生》读后感05-16
读路遥《人生》有感05-20
路遥《人生》读书心得11-12
(精选)路遥《人生》读后感800字07-22
路遥《人生》读后感900字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