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

时间:2023-06-12 10:07:05 人生感悟 我要投稿

《人生》读后感(集锦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读后感(集锦15篇)

《人生》读后感1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情绪有点沉重,路遥人生读后感1。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就应怎样调节;当我们应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样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能够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能够这样默默的付出,能够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无情的抛弃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来来去去最后又回到了黄土,落下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思想,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抚着他。给予了他无私的爱,让他感受到快乐。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与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记得那次巧珍到县城看他时,对他说他家里的猪生了十二个猪娃,被老母猪压死一个.......他表现出反感,不耐烦,这预示着这段感情快走到了尽头。加上黄亚萍对他的热烈追求,他更是动摇了。黄亚萍是一个城里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对高加林穷追不舍。她与高加林之间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这种状况下,最后高加林无情的丢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个女人的怀抱,我想换做此刻的一些人也会这样做的。但是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发了他进城工作是靠关系。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之间又没有了,原有的爱人早已离开,邻居视他为负心汉。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只能认命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怪罪在他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结局的也有社会原因。我们应对他这种情景时,也不敢保证不会像他那样做。在现实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无奈。

  到此刻为止,看过路遥的好多作品,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触比较深。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启示,其中有句话个性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个性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啊,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以前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应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人生》读后感2

  成长对于孩童来说是重要的,因为长大是多么自豪的一个字眼呀!对于成年人来说,日子的流逝意味着衰老将至,年华不再;那么对于担负着建设下一代重任的教师来说,自己的专业成长标志着什么呢?以前这个问题我从未考虑过,只觉得教师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吗?成长不就是“教学相长”吗?

  寒假里,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川同志写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书中的内容简约但却精辟,使我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书中的观点通俗而又深刻,让我的境界得以一次升华。作者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我上了关于教育学习、专业成长、人生幸福的一堂课,发我深省,令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本书,让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的幸福人生=自己的专业成长,你想要多美满的幸福生活,你就要让自己的专业成长多少,这二者呈正比关系。近几年来,一片改革的呼声总传诵着“新课改不仅减轻学生的压力,也替老师分忧”,可我们感到不仅没有减负、减压,反而压力与负担是与日俱增,是我们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吗?读了此书后才明白,原来在人们即使拥有了金钱、爱情、知识、领导力等等,也不能感觉到生活的100%圆满,那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是我们对待工作的心态。只有我们的心态是积极的,我们才会感到生活达到了圆满,我们才会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何谓积极的心态?就是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而一个人只有拥有乐观的心态,才有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才能跨出迈入幸福生活的第一步。

  不错,“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才是幸福的。而过去的我总为自己不断地繁忙而抱怨着。从未带着一种期盼,带着一种满足,带着一种忙不完的快乐。设想如果生活中每一天都带着一种期盼,带着一种努力,带着一种忙不完的快乐与满足,那么幸福会时刻陪伴着你。生活中如果少一份责备,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感慨,多一份感动和感恩;那么幸福就会向你靠近几分了。来吧,让我们一起去发现身边的幸福:

  在课堂中我们会得到幸福。因为只有在教学中我们才能够体现出做一个教师的真正价值,自己的教育智慧被发挥,教学研究的能力被提高,这样才会有成功之感。另外每天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阅读,与伟人、名人对话,提升自己的才华,锤炼教育的智慧,在阅读中寻找无穷的幸福。这时的我们才会真正感到幸福。

  在学生中我们会寻找幸福。虽然孩子们淘气贪玩,反复叮咛的话儿不听,纠正几遍的错误,接连又犯;桌椅摆放歪了,作业又忘了写了……但我知道,这就是孩子,孩子怎能不犯错?孩子各有差异,怎能整齐划一?我会悄悄地告诉自己:少一点挑剔,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微笑——让学生在我们的理解中成长,让我们在自己的宽容中幸福。

  在爱心中我们会感到幸福。走近孩子,蹲下身子,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进步已经很大——虽然有错题,但是他们已经很努力了;蹲下身子,我们会发现孩子真的非常懂事——刚刚还被老师批评的痛哭流涕但一转身却依然一脸灿烂地帮着分发各种作业本,因为他知道老师的严格也是爱;蹲下身子,会发现孩子有时还很勇敢——虽然因为调皮摔疼胳膊摔疼腿,但是就是不流一滴泪……蹲下身子,仰望我们的学生,欣赏我们的学生,在赞美中给学生播撒幸福,我们也会因学生的幸福而倍感幸福!

  掩卷而思,有时我们确实无法看清自己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常常以为“工作就是为了生活”,却忽略了“工作就是生活”。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份工作,既然我们抓到了这样一副牌,与其抱怨这副牌怎么如此之差,不如就打好我们这副牌。也许在不断动脑出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收获另外一种幸福。

《人生》读后感3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心情有点沉重,路遥人生读后感1。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应该怎样调节;当我们面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么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可以这样默默的付出,可以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无情地抛弃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来来去去最后又回到了黄土,落下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思想,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地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地安抚着他。给予了他无私的爱,让他感受到快乐。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之后,渐渐地觉得自己与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记得那次巧珍到县城看他时,对他说他家里的猪生了十二个猪娃,被老母猪压死一个……。他表现出反感,不耐烦,这预示着这段感情快走到了尽头。加上黄亚萍对他的热烈追求,他更是动摇了。黄亚萍是一个城里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对高加林穷追不舍。她与高加林之间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最后高加林无情地丢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个女人的怀抱,我想换做现在的一些人也会这样做的。但是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发了他进城工作是靠关系。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之间又没有了,原有的'爱人早已离开,邻居视他为负心汉。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只能认命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怪罪在他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结局的也有社会原因。我们面对他这种情景时,也不敢保证不会像他那样做。在现实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无奈。

  到现在为止,看过路遥的好多作品,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触比较深。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启示,其中有句话特别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啊,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地走,要记得曾经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面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地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人生》读后感4

  “没有什么比力克的故事,更能带给你希望!他天生没手没脚却活成奇迹:他本科获得两个学位,游泳、冲浪、踢足球样样全能,走遍34个国家,演讲1500余场”,拿到书这样一句话映入眼帘。

  大家也许会好奇力克是谁,力克,力克·胡哲(尼克·胡哲),他一出生就没有四肢,只有一个五趾不全的小脚丫,医学上称为海豹肢体症。他的父母看到他出生时那没手没脚的模样,他们也不禁怀疑上帝到底在想什么。一开始,他们认为力克不可能过正常生活,他的人生毫无希望、没有未来。但他勇于面对身体残障,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就是他自己幸福的人生,就是没有限制的人生。

  在所有人看来没有四肢的人生有什么幸福的呢,这是不完整的人生。事实上,在力克童年的时候也是这样觉得的,后来他慢慢长大,在家人的支持和帮助下,他以坚定的信念克服了没有四肢的恐惧和担忧,并且活出了自己的价值,使他的人生不受肢体残缺的限制。

  完全无法想象力克是如何生活的,力克的身体能够帮助他做任何事情的只有他的头和那个五趾不全的小脚丫,起初,他的脚的两只脚趾是合在一起的,为了能操纵一下工具,通过手术将两只脚趾分开。正是这两只脚趾帮助力克敲打乐器、踢球、打字、写字、画画等。而他的头部帮助他学习站立并且取得了会计、金融企划的双学位学士。

  没有四肢也给他带来很多的问题,很多在正常人眼中简单的动作,对他来说都是无法完成的挑战。在别人眼中,他就像一个怪物,承受来自周围人的嘲笑、排挤、孤立,他甚至想过自杀的念头,好在有家人的陪伴,使他度过了最为黑暗的时刻。

  当他成年后,他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不应该这样下去,在这些年的挫折的锻炼下,他蜕变了,成为一个有强大心里素质的人,成为一个成功的演说家,横跨五大洲,走遍了34个国家,演讲1500多场,接受37万个拥抱……

  在我看来,没有四肢的力克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他的不幸在于他没有完整的四肢,无法和正常人一样,从小就遭受常人无法想象的挫折;而他的幸运在于他所遭受的挫折,正是这些挫折锻炼了他强大的内心和乐观的心态。承受的困难越大,顶住压力,内心就越强大,每条被堵住的.路,都有一个出口。

  不要给自己的人生定下任何限制,因为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态度决定高度,认为自己不够好,这是最大的谎言!认为自己没价值,这是最大的欺骗!自我的看法决定你的人生方向,想象梦想会战胜一切,实现梦想的过程也许是艰辛的、也许是残酷无情,但你应该坚持下去,活出属于自己的不设限的人生。

  作者简介

  力克·胡哲(NickVujicic)

  出生时罹患海豹肢症,天生没有四肢,曾经三次尝试自杀。10岁那年,初次意识到“人要为自己的快乐负责”。

  他是澳大利亚首先进入主流学校的残障儿童,也是高中首先竞选学生会主席的残障者,并获压倒性胜利,被当地报纸封为“勇气主席”。

  他是首先登上《冲浪客》杂志封面的菜鸟冲浪客,在夏威夷与海龟游泳,在哥伦比亚潜水;踢足球、溜滑板、打高尔夫球样样行。

  他16岁,在小型聚会中跟同学分享自己的故事,感动的口碑就从这12个人开始。

  在决定以“激励他人”为生命目标后,创设“没有四肢的人生”非营利组织,实行各种创意行善,至今已在五大洲超过25个国家、举办1500多场演讲,给予(接受)数百万个拥抱,自称为“拥抱机器”。

  他获各国、各界领袖接见,在国会发表演说,常常在各国各场地:体育馆、斗牛场、表演厅或巨蛋演讲外,也不断造访教会、学校、垃圾城、贫民窟、勒戒中心、监狱和红灯区。

《人生》读后感5

  漫漫人生,惟有急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的彼岸,科学的理想信念是是我们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

  漫漫人生,惟有急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的彼岸,科学的理想信念是是我们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

  因为有高山,土石才不遗余力的汇聚;因为有大海,溪水才日夜不息地奔流;因为有理想,我们才持之以恒的追求。有志者事竞成,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才会有不竭的奋斗的动力。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哪个不是抱有远大理想的人:马克思有理想,才会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贝多芬有理想,才会扼住命运的咽喉,创造出伟大的音乐;牛顿有理想,才会站到巨人的肩膀上;鲁迅有理想,才使锐利的思想穿透历史的天空,化作永恒;周恩来有理想,才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林书豪,一个近来充斥各大新闻版面的人物。在十几天前或许除了篮球迷知道有这号人物存在以外,其余的人恐怕闻所未闻,更别说认识他和了解他的人生经历。而如今,这个刚刚加入NBA两年、拿着最低工资的“临时工”,却带领状态低迷的纽约尼克斯队连创佳绩,登上《时代》杂志封面,成了风靡一时的明星,而他的华裔身份,更让其在海峡两岸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对于一个不过24岁却要在高手云集的NBA球场里脱颖而出,成为篮球界唾手可热的新星来说,一切似乎只是梦想,似乎不经历多年的打拼是不可让梦想转变成为现实。可是对林书豪来说,这一切却是那么的顺理成章,这看似无可实现的事对他来说却是必然。他用他的努力创造了成功,用他的成功书写了传奇。

  林书豪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他的幸运,也不关他的出身与国籍,他的`成功源于他坚忍不拔的毅力,源于他积极向上的心态,源于他永不言弃的精神,也源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娴熟的运球,精准的投篮,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单纯的通过运气好就能获得认可,而是来自极端刻苦的训练。天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后天的勤奋,一切自然无从谈起。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忍受常人不能忍的辛苦,才能获得技艺的提高,才能随时准备迎接机遇的到来,才会获得幸运女神的眷顾。是自信,是对理想的憧憬,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哪个不是抱有远大理想的人:马克思有理想,才会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贝多芬有理想,才会扼住命运的咽喉,创造出伟大的音乐;牛顿有理想,才会站到巨人的肩膀上;鲁迅有理想,才使锐利的思想穿透历史的天空,化作永恒;周恩来有理想,才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学生,更应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了理想,就拥有了追求之源,奋斗之基。当教室的灯光漂白了四壁,我们还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采珍撷玉;当太阳唤醒了清晨,我们又已扬帆一天的远行。求索的路途上,我们尽享理想的宝贵赐予,尽享人生追求的美好时光。可是当我们一旦失去理想,就如飞翔的鸟儿断了翅膀,就如航海的船儿扯下了帆,又如拔节的树苗脱离了根。生活就会失去光彩,生命就会枯萎。人生的意义将无处可寻。

  今天,是父辈们用蘸着鲜血的理想建成的;明天,更需要我们用蘸着汗水的理想去创造!不要说自己渺小,不要说自己平凡,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束阳光,合起来就是一轮太阳,一个春天!雷锋,忠实地实践了为人民服务的诺言,他的名字才被人们永远的记住;杨利伟,以一个普通航天员的平凡,成就了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

  同学们,我们是龙的传人,是华夏子孙,是五月的花海,是未来的栋梁。我们应该以超越古人的雄心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创造明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绚丽的梦想一起展翅翱翔

《人生》读后感6

  读后感类似一个放生的过程,就像心中潜藏着虫蛹,好书为它们提供了合适的条件,让它们蠢蠢欲动,当我们坐下来敲出文字时,无论它们是美丽的蝴蝶还是灰色的小娥,都会扑棱着翅膀得到放飞。

  故事简介: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了民办教师,2年后,被村支书儿子顶了,无奈回家务农。在他丧气低迷时,一直暗恋他的农村姑娘刘巧珍,主动走近他并表白了自己的爱情。

  两人好上后,高加林在外干革命的叔父回到当地任职,下面的小领导为了巴结叔父,将他安排到县委做宣传干事,他做得很出色。

  高加林一直以来的愿望就是摆脱农村,在城市大展拳脚。为了前途,他和巧珍分手,和高中同学黄亚萍重新确定恋爱关系,同时准备和黄亚萍一家去她的家乡江苏,那里有更大的事业舞台。

  正在这个时候,有人举报了他——走后门转干,高加林再次卷铺盖回农村。这个时候,巧珍已经和别人结婚,黄亚萍也只能和他分手。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感

  路遥的文字和感情都是质朴热忱的,我们能从阅读当中感受到,他对曾经生活过的土地炽烈的热爱。

  也许正是因为这份热爱,他笔下的农村是美丽深情淳朴的,犹如文章中塑造的德顺爷爷和刘巧珍,他们身上没有任何瑕疵,任何人在他们面前都会相形见绌,无论农村人还是城里人。

  但我所居住的农村并没有德顺爷爷和刘巧珍,会有萧红《生死场》里面的一些感觉,只是没那么严重。

  真实的农村应该是《人生》中剔除了德顺爷爷和刘巧珍后的存在,小农意识会有,自私懦弱会有,当然善良淳朴也有。

  所以,年轻人想要逃离的并不单单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有整体小农意识的束缚;追求的也并不单单是功成名就,还希望得到精神上的释放和滋养。

  思

  高加林的这段经历很有代表性,农村的.高中毕业生,一直都有高加林的尴尬。从事农活一方面没锻炼出来,更重要的是内心接受不了。去城市工作,城市根本不给你机会,也不愿接收你这个外来户。

  高加林当了民办教师,这也是很多农村高中毕业生的唯一出路。他书教得很好,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嘉奖和欢迎。他的人生规划是,好好工作,争取早点转正。

  在这个时候,他被关系户顶了。

  心情苦闷时,刘巧珍走进了他的生活,即使在和巧珍热恋的时候,他也时时惦记着向往城市的“英雄梦想”。

  喜从天降,因为叔父的关系,他被安排去县委做宣传干事。新的工作岗位上,他游刃有余,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这时候,他感觉和温柔善良美丽但目不识丁的刘巧珍有了距离。

  高加林错了吗?先不要妄下断语,可以先问一下自己,如果我们处在他的位置一定会比他做得更好吗?

  行

  现实比道德更有力量。现实就是,如果高加林在农村,他会和刘巧珍在一起;如果他在城市,黄亚萍才会和他在一起。

  黄亚萍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高中时她和高加林是同学,当时她就喜欢他。高中毕业,高加林回了农村,两人的距离只有十来里路,谁都没想继续交往,谁都知道不可能了。

  高加林回到了城市,黄亚萍开始追求他,热烈地爱恋他。高加林再次被辞退回农村,他们选择了分手。

  黄亚萍错了吗?她是父母的独生女儿,父母亲都是干部,让她跟着高加林回农村务农,可能吗?如果那样,他们会把人生搞得更加糟糕。

  当然,我们希望高加林不忘本,始终如一地喜欢巧珍,那将是他一生的福气。只是,24岁的他当时还不懂得,这个女人的珍贵。所以,他栽了人生路上第一个大跟头。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过来人都知道,栽跟头要趁早。这一切对24岁的高加林来说,是人生最珍贵的一堂课,虽然代价惨重,但一切都为时未晚。

《人生》读后感7

  从《京华烟云》知道了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是第一次读他的文章,很特别,很新奇,是一种舒适,一种自我的解脱……书中,编选者别出心裁地将内容分为“我生之初尚无为”、“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等六个篇章,将林语堂生命中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呈现出来,读来令人眼前一亮。林语堂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文字精炼,但回味无穷。在他生活的每一个时期对于人生有憧憬、也有困惑。在他的文字中“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我看到了他的超然,我能做到吗?

  时光如流,仿佛就是刹那之间,青春岁月便如昨日黄花,随着厚厚的霜色而枯萎凋敝。当第一根白发出现,它让我警觉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青春已经流逝,岁月从不饶人。日子琐碎、繁杂、忙碌。生活像一面魔镜,在我还未来得及应对它的时候,它便把它最实质、最本真、也最枯燥乏味的一面突然呈现在了我的面前。要工作、要生活、要买菜、油盐柴米酱醋茶,水费电费通讯费……大到孩子学习,买房置业,小到待人接物,迎来送往,每天都是一个字:忙!忙得焦头烂额,顾此失彼。累,便成为必然,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于是,便时常为生活的重负而苦恼,而烦躁,而闷闷不乐,并时常生发出一种摆脱的欲望。

  读了《人生不过如此》后,我有了很多感受。现在,很多人活得很累,过得不快乐。其实快乐来之于健康的心灵!幸福来之于满足的要求。有些事只要肯换一个角度,换个心态。就会有另外一番光景,只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发现,事实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糟糕!换个角度去观察,世界会更美!

  无独有偶,有这么个故事说有一个像我们一样生活过得非常沉重的人,跋山涉水去寻找圣人咨询解脱的办法。圣人在听了他的苦恼以后,给他拿了一个竹篓,指着一条铺满砂砾的道路对他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放进背篓,看看最后会有什么感受。”

  那人照着圣人的吩咐去做,可走出没有多远,石子便装了半个背篓。圣人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越往前走,逗人喜欢的石子越多,背篓也就越来越加沉重。”圣人摞了一下银白的胡须,微笑着说:“孩子,我们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背着一个空空的背篓。然而,随着我们的逐渐长大,喜欢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我们每走出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喜欢的东西放进背篓,结果路走得越远,背篓里的'东西也就越多,这就是你为什么会觉得生活的负担越来越重的原因。”

  那人问圣人:“我们应该如何来减轻生活的沉重呢?”圣人同答道:“要减轻这份沉重其实非常的简单,你只要把工作、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中的任何一份东西拿出背篓都会减轻沉重。”圣人紧接着反问道:“你愿意将其中的哪份东西毫不犹豫地拿出背篓呢?”面对圣人的诘问,那人无言以对。

  是啊,我们每个人装进“背篓”里的都不是纯粹的石头,而是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精心从这个世界里寻找来的爱情、事业、家庭、婚姻、友谊等许多令我们魂牵梦萦,难舍难分的“东西”。就是因为这些舍不得的“沉重”,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生活的美好,以及生命的充实。所以当我感受到生活的沉重时,应该感受到庆幸和满意、欢喜。因而沉重的背后必然是生活的丰硕和事业的收获。

《人生》读后感8

  “是积极乐观地对待人生,还是消极悲观地对待人生?我们的人生将很不一样。”是稻盛和夫的《活法》一书中的一句话。稻盛和夫的这本书给了我巨大的影响,这句话成为我开启人生快乐之门的钥匙。

  稻盛和夫告诉我,人生是否快乐,不在于境遇的不同,不在于命运的安排,而在于自己,在于自己心灵的色彩,在于自己对于境遇和生活的感觉,在于自己是否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稻盛先生主要向我们诉说了实现梦想的方法,和他年轻时经历的种种烦恼。他年轻时的人生可以说是挫折的延续:小时候患了肺结核,险些丢掉了性命,又两次没考上理想中的中学——鹿儿岛一中,而费尽力气也只能考上非名牌大学,且求职历尽艰辛和挫折等等。这些都让他懊恼不已,心里颇感委屈。但在种种烦恼过后,他告诉自己不能一味怨天尤人,这样不会让自己的人生时来运转,相信上苍一定会授予我幸运。最后,他终于缔造了两个世界500强的企业。

  稻盛先生小时候得了肺结核。他非常担心自己像大叔一样因肺结核而死去,惶惶不可终日。当时肺结核是不治之症——家里出了病人就瞒着邻居,由亲戚在家中护理。 回想我小时候,也得了一场大病,还开了“病危通知书”。一场厄运剥夺的我说话的权利,还留下讨厌的后遗症,我的口水流个不停,还让我的手脚变得不灵活了。之后免疫力变得极差,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医院挂盐水。

  怀着大爱,不顾自己的安危,照顾小叔到最后的父亲没有受到结核菌的侵扰,而刻意躲避的稻盛先生却病魔缠身。他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感觉到人的心态是多么重要。也许心态发生变化的缘故,同时空袭加剧,使得他不能卧床,必须奔波逃命,在这个过程中,他恢复了健康。可怜的我,与稻盛和夫同病相怜,我,每当去医院时,心情总是很糟糕。满脸愁云,眉头紧锁,一副痛苦难耐的表情,感觉中,护士都是白色妖魔,手里拿着的针头就是杀我的刀子。每当这时,妈妈总是拿出一本童话书,绘声绘色地讲着迷人的故事。此时,童话书就像一把快乐的钥匙打开了我的心门,我好像来到了动物王国,聪明的小松鼠在我眼前跳来跳去,凶恶的大灰狼朝我张开血盆大口,可爱的小兔子瞪着红红的眼睛……从此,我便喜欢上了读书,更喜欢上了上医院!

  稻盛先生创建了两个世界500强,78岁高龄的他还接手已宣告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几个月后,日航的单月核算就由赤转黑。和稻盛和夫一样,在我这里,有梦就有欢乐,有欢乐就有收获。细细品味,我顿悟,其实“命运女神”眷顾我,稻盛先生没考上理想中的中学,而我却上了我理想中的中学——我市一所重点中学。更幸运的是,在校园里,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获得了老师、同学们的`关爱。虽然我做事、吃饭动作比别人慢,虽然我还要忍受人们异样的目光,虽然双休日别人在学习而我却在医院做康复治疗,虽然医生一再嘱咐我要多休息多睡眠,虽然我以后的人生路上还有很多的坎坷需要面对,但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厄运摧残了我的身体,但摧残不了我的梦想!有梦想就有希望。

  是的,在稻盛先生这里,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梦中的七彩阳光。他是我的榜样,是我夜黑路上的明灯,虽然我不再可能像他那样率领世界500强企业,但是我可以像他那样热爱生活,执着于生活,期盼未来,快乐生活每一天。 虽然生活真的很不公平,让我遭受了这么大的磨难,但是只要用积极向上的心态、百折不饶的坚持,尽心尽力去追求梦想,只要每天一步一步积累就会产生魔术般不可思议的几何级数变化的效果,每一天扎实的努力所产生的小小的成果,会催生进一步的努力和成果。人的过去不等于未来,梦想一定会实现。

  稻盛先生,请你相信,我已经从你手中接下了金钥匙,那门已经打开,我生活,我快乐,我有梦,“命运女神”正向我走来……

《人生》读后感9

  人们说:教育家必须是人性丰富、人格完善、人品高尚的人,真正的教育家,留给人们的是思想,更是人格。阅读了张化万老师的《我的语文人生》,让我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教育中的爱是什么?我一直说不好、说不清。读了《我的语文人生》让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师爱是无私的,博大的。它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更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张老师说,没有一个孩子因为老师不断地打红叉叉,给低分,让重做而喜欢语文,喜欢老师的,更没有小学生会深陷在失败的陷阱里,在别人不断批评和否定中会猛醒振作,喜欢学习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宝,聪明的孩子是宝,后进的孩子更是宝。张化万老师爱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对后进生更是倾注了他全部的爱。

  长期以来,“差生”是老师和家长心中抹不去的痛,更是孩子心灵深处的最痛。因为是“差生”,在家中,在学校很少看到家长、老师的笑脸;因为是“差生”,时刻提心吊胆,生怕老师注意到自己,而成为教育其他同学的“活道具”。每一个孩子背着书包走进校园的第一天,他们的心情是兴奋的,他们的目光中充满好奇,充满信心,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然而,当他们发现心中的知识殿堂有着做不完的作业,有着听不尽的训斥,他们不再向往学校。既而,因为他们犯了错误,被罚抄写生字或做题,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心中就不能平静。

  在张老师的教学中,我们感受不到谁是差生。多年的教学生涯使他有了这样一个习惯: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朋友的心态去关爱学生。在学生的眼里,张化万不仅仅是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对学生的尊重使他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张老师对那些默词语很困难的学生,在前一天他总是会婉转地以“老师请你们留下来帮个忙”等其它借口,请他们留下来,放学以后。等其他同学走后,他会和颜悦色的告诉他们明天有要听写生字了,老师愿意先留下来帮他们听一遍,现在听写的就是明天全班同学将听写的那些词语,这样学生们觉得老师是在真诚地帮助他们,而并非是惩罚,自然很配合,不再有那么沉重的心理负担,而听写的结果当然依旧不尽如人意。但是此时学生们会很自觉地将写不出的`,写错的字词再抄写,订正,然后相互重新听写,第二天听写,这些学生的正确率大大提高,老师的表扬,同学赞许的目光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再次接受老师的帮助。其实这些学生的作业总量没有上升,甚至一般还会下降,但是因为学生们的学习心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过去的被迫接受批评,关晚学,在老师的责备下抄写记忆,到现在老师或同学主动帮助下,自己准备,自主抄写,听写,订正,修改,所以带来不同的学习成果。从张老师的教学中,我们感受到老师思考问题的角度变了,从我想做什么到先想学生有什么,他们想要什么,不爱什么,再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适当的改变方法和工作顺序,让他们有受惩罚的烦恼变成了获得老师朋友般关爱的宽容了。学习的心境不一样,学习的成效就明显不同了。我想,朋友之间的亲近,平等的关系与老师的主导地位是不矛盾的,只要相辅相成,就能相得益彰。因此我说,爱能创造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实验的效应我想就是爱的结果。师爱是伟大的。作为一名教师,有了爱心,才能爱孩子;有了爱心,才能宽容他们。

  师爱是无私的,博大的。读着张老师的《我的语文人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师爱。用一颗充满关爱和温情的心去欣赏我们的孩子。因为生活在鼓励中的孩子是自信的,生活在表扬中的孩子是乐观的,生活在欣赏中的孩子是宽容的。让鼓励、欣赏伴随孩子们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出色。

《人生》读后感10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正文,注释和杨绛先生百岁答问。正文是杨绛先生对于人生一些问题的思考(自问自答),注释是用散文的形式记述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正文部分形成了对照,也就是感悟与实例的结合,第三部分是就着杨绛先生百岁生日,文汇报记者代表光大读者与其展开的一次真诚问答。

  读这本书是因为杨绛先生思考的这些人生问题恰好是我感兴趣的,而这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总是令人好奇又无从解答,杨绛先生也一样,她总是想着想着就在某个地方堵住了,她也似乎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百岁的她回顾一生对这些问题有了一点自己的见解,而尚处青年阶段的我通过阅读这本书对这些形而上的问题有了一点思路和新的视角,但是还不足以形成一套自己成熟的看法,所以我就在此把我觉得有启发的'杨绛先生的回答做简要的整理摘录。

  1.神和鬼的问题,看不见的东西未必不存在,科学和迷信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过于科学也是一种迷信。很多问题是解释不清楚的,信与不信,都不必绝对。

  2.有关人的问题,人是有灵魂的(虽然看不见但是它确实存在)。人有个性(体质不同,性情各别,每个人天生有个性,个性一辈子不变)。人有本性(一“食色性也”,一灵性良心,也就是每个人都具有双重本性,灵与肉既有矛盾,必有斗争,经过斗争必有统一,我们的一生总是处在这两种的斗争之中,其中任何一方都是时而占下风时而占上风,最后总有一天会统一,斗争的结果就是我们最后的样子,比如有的人的私欲占了灵性良心的上风就走上歪路成了“坏人”)

  3.人类的文明,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不在于他创造的文明,他创造的文明可能会走向灭亡,他创造的伟大文明可能是牺牲人自身换来的,并且他置身的文明还可能会对他自身有伤害(比如大气污染)。天地生人的目的是修身,自我完善,让灵性良心战胜私欲。当然,人皆有私欲,克制自己,当恰如其分,修身需要又合适又和悦的方法。

  4.人生实苦,要认清这一点,接受这一点,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持的品质,能让人不被摧毁反而越来越好的品质是肯吃苦。受锻炼的是肉体,由肉体的媒介,锻炼出来的是精神。一辈子锻炼灵魂的人,对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弥坚。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有了这一些成绩也就不虚生此世了。

  整理下来发现,这几个问题和答案其实都是互相联系的,围绕人一生最根本的也就是那么几个问题(好像哲学上的人生的基本问题),可是人们总也想不通,总得自己亲身经历了碰壁了才能有所体悟,就像杨绛先生说的“我九岁就听到的话,到九十岁才明白。”

  其实相比于前面的部分,我对第三部分的百岁问答更有感触,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一直传为佳话,看了她真实直白的回答,更是顿生羡慕和感慨,找不到那么喜欢的人,至少要和互相欣赏理解的人在一起吧,像他们两个这样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结合简直只应天上有。而他们对文学的博学和热爱,以及做人处事方面有原则能吃苦,谦逊低调等优秀品格更是感染了我,钱钟书先生和女儿圆圆先后离开了杨绛先生,她非但没有倒下,而是在通过翻译经典著作缓解悲痛,她的很多成就都是在她老年完成的,百岁之际,她依然热爱生活,每天看书写字,每天都有新的期待,而她这种沉稳向上的心态,正是通过人生的历练和孜孜不倦的读书学习锻炼出来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真正爱读书的,读书多的人大都像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这样豁达通透,沉静内敛,既有大格局的心态和视野,也有自己充实有趣的小世界,希望我也能朝这个方向发展呐。

《人生》读后感11

  笑非老师您好,我是《我的钻石人生》的一个读者,你的文笔很漂亮,内容更是写得淋漓尽致,写出了安利人生的酸甜苦辣,一部非常好的自传体小说。读完你的书我受益匪浅,也来班门弄斧发表一下自己内心的感触吧。

  首先想表达一下对于笑非老师的敬佩,你的人品、素质、能力以及那份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每一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去学习。你是经历过风雨洗礼的人,这使得你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算是个佼佼者,也是个成熟稳重的人。虽然我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但你的人生轨迹又是别样的精彩,你的心态很好,拿得起放得下,这方面小弟得多向你学习。

  读完你的书,我仿佛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很庆幸我们都有一个伟大的父亲,看到你父亲全力以赴地支持你,由衷的高兴,现在不知道你父亲身体怎么样?同样,我也很感谢我的父亲,他在我的人生成长路上给了我依靠。还有就是你书中写到的雅涵,我觉得你对她付出了很多的爱,是一个为爱勇于追逐的男子汉!哈哈,不过雅涵有自己心理上的缺陷,感觉她活的也很累,很需要一个心理医生。有时候自我的`调节比别人的沟通都好,但每个人我做、我悟的能力是不一样,经历多了,才会懂得分析和思考。真心希望你书中每一个曾经的安利人都能过得充实美好。

  那再来谈谈我对直传销的认识吧,和大哥你彼此直接交流,希望可以分享。笑非老师经历了直传销刚来到中国时的战火纷飞,那是一段7年安利人生的真实写照,而我经历的恰好是安利的成熟期,也就是进入低折打货,这时候的安利其实已经进入了消费阶段,团队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这是民族直销企业百家争鸣的时期。准确来说我从事直销不到2年吧,买了3万多产品,我也为之疯狂过,但冷静的大脑使我重新定位,尊重现实。

  2年多的时间里我接触了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直销公司的人、不同层次的人以及他们对于直销的各色的看法,而我一直作为一个倾听者,所以自我感觉在直销中还是学了不少知识。我觉得笑非老师我们能在一起有时间好好交流下,应该对于直销会有新的认识。其实大哥你分析的已经很全面了,传统行业也是金字塔,而直传销也是金字塔,所以利益链条大同小异,但是运作模式差距比较大吧,直传销注重的是人与人直接合作形成团队并产生系统。直传销的金字塔也遵循二八定律,()远超80%的人注定要为塔尖上的人垫背,总的说来为什么安利难民多?为什么各家直传销公司的人都打拼得很辛苦呢?

  第一、金字塔模式是富人的游戏,中国90%多的人是穷人,这是国情。从基层直销员到达标FC,自己的消费最少也得五六十万吧,这叫事业启动资金,所以这种营销模式在中国注定是失败的。

  第二、从事直传销需要自己有很广泛的人际关系,而且这些人也必须具备足够资金条件。

  第三、直销是高素质、高能力者的平台,一个平凡老百姓下面或许会出现了一个老鹰从而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但大多数人都是注定失败的结局。而最终我觉得笑非老师你在直销中勇于实践,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和胆识,是一个优秀的团队领导人。

  以上是我认为从事直销失败的几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吧。就目前直销市场而言,可以说地面的、网上的、有产品的、没产品的,各种各样,的确奠定了目前直销发展的现状。中国加入WTO承诺了20xx年全面开放中国直销市场,那一天不知道中国的市场经济会是一番怎么样的景象?我觉得不容乐观,不知道笑非老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读完这本书,使我对笑非老师你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对于你的认可和佩服难于用语言来表达。无论语言如何华丽都不及你在事业中的行动重要,助人为乐、正直善良,非常优秀又兼具自己的气场,你是以一个成功者的心态和过来人的姿态看待直销的。

《人生》读后感12

  近在抖音上经常看到一段关于介绍日本成功企业家稻盛和夫的介绍,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他传奇、丰富、精彩的人生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从网上找到稻盛和夫的这本书《活法》,书中每一节目录标题都是鼓人进取的励志短语,其浅显易懂的文字向我们阐述工作、生活中做人做事的哲学原则,哪怕领会其中一条,也足够受用终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作者提出的“六项精进”:

  一、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努力程度。要想拥有成功的人生就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做事情全力以赴,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工作有创新、有发展,才能有一个很好的回报。想方设法,比谁都努力,这就意味着珍惜人生中的每一个今天,要竭尽全力、真挚、认真的活着,平凡的人不久也将旧貌换新颜,变成非凡的人。除了拼命工作以外,世界上不存在更高明的经营诀窍。企业家、学者、研究员、艺术家,不管各行各业,他们能取得出色的成绩,都是竭尽全力、埋头工作的结果。

  二、要谦虚,不要骄傲。我们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只有谦虚才能从别人身上、别的企业中学到对新的东西,以谦虚的态度学习别人传授的好的东西,对别人做的好的一定要认可,虚心求教,对自身工作问题不要掩盖。不能有一点成绩就傲慢,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最后导致别人不愿意给你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太少,思维定势严重,这样对于个人是没有进步的。

  三、要每天反省。上学时,老师让每天睡前梳理一下当天学习的知识,工作也一样,可以在睡前想想今天的工作情况及明天的工作打算、反省自己的灵魂、心志,要做到良心的.真我、磨练心志、提高心性。每天的反省可以总结不足,弥补不足,大致梳理明天的工作保证有条不紊、不漏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只要坚持下来,自己的工作能力、为人处世一定会在每天的反省中得到精进。

  四、活着就要感谢。活着就已经是幸福的了,活着才有所有的生活,才有所谓的到喜怒哀乐及所谓的成功和失败。感恩之心、感谢都是我们需要去用心体验的。不要把很多你得到的都当作理所当然。要学会说感谢、要抱着感谢的态度去做好每件事,不管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我们都要表示感谢,“谢谢你”、“感谢您”,这样的话威力很大。它能将自己带进一个高尚的境界,也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好心情。

  五、积善行、思利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要多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在生活中要善待家人、朋友,在工作中要懂得帮助他人,同时也能在他人身上学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这也是说的一种团队的精神,一个团队就要互相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壮大。善是人之本性,心地善良、豁达,才能快乐幸福。在帮助和关爱他人的同时,也纯洁了自己的心灵,好运也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六、不要有感性的烦恼。感性的烦恼即担忧、恐惧、担心、害怕、焦虑、紧张等情绪,这些情绪的产生都无助于解决事情。但人毕竟是感性的动物,特别是遭遇失败、打击和委屈的时候,难免痛苦烦恼。这时候,怎样以理性抑制烦恼、调整好工作状态很重要,不能抱着感性的烦恼去工作,否则只会使自己折磨、困扰自己,对下一步的工作很不利,而是要对过去的事进行深刻的反省,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运用理性来思考问题,把精力集中到新的思考和行动中去,做好下一步工作,就是很好的修行。

  它不仅浓缩了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更教会我们如何经营家庭,在人生的路上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要学会谦虚、感恩、多做善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人生》读后感13

  一直非常喜欢于丹,喜欢她的聪明,喜欢她的睿智,喜欢她的独特见解,喜欢她的不凡谈吐,而最让我钦佩的是她对人生不同寻常的感悟。每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大都不同,有的人积极乐观,有的人消极颓废,于丹与大多数人不同,她的大智慧体现在她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美好人生的不断追求。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当这么多的光环罩在她的头顶,她没有骄傲,没有被名与利所束缚。而是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教会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当我拿到于丹老师的《于丹趣品人生》一书时,我如获至宝,细细品读起来。

  《于丹趣品人生》内容分为八大部分,即一山一水一世界、茶之味(上)、茶之味(下)、酒之品(上)、酒之品(下)、琴之趣(上)、琴之趣(下),以及代后记生活之道。对于很多人来说,幸福如同手中的沙,越是想要攥紧,流失得却越快。我们投入全部精力,得到了名利,却体会不到些许的宁静;我们历尽艰辛,想寻得一份踏实,却最终迷失在忙碌的生活当中。于是,我们迷茫了。我就是这众多迷茫者中的一员,或许我比别人幸运之处便在于我看到了于丹老师的这本《于丹趣品人生》。于丹老师通过这本书带领我们体验了一番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于丹认为,与古人相比,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少了一些情趣。“我一直有一个困惑,感觉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安静。如果不依赖某种仪式,人是很难沉静下来的。所以,我试图从中国人自有的生活方式中寻求一些富于情趣的形式,比如听琴、喝茶、游山历水,并以此作为每个人都可以企及的世俗的仪式。”于是,这本书出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带领读者走进了古代名士的生活。在这本书中,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于丹用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且停亭”的故事阐述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个单立人就是“停”,人进了亭子就“停”下脚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后就有了意义。《于丹趣品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于丹想在忙碌生活里给大家搭几个小亭子,让匆忙的脚步有停歇的时间。那么,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认为,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己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

  现代人的生活脚步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常常忘记如何去放松自己,如何放慢脚步,用一颗闲适的心去欣赏身边的风景。于丹老师用她的书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以往的我只是一味地抱怨生活如此无趣、如此乏味。即便有闲下来的时候,也不知如何去享受生活,如何体会生活给予我的乐趣。以后,我要张开双臂,笑对人生,满面阳光去迎接每一天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未来。

《人生》读后感14

  这本书是之前很喜欢的一个公众号出版的,叫“What You Need”,说不上是什么铁粉,偶尔被标题所吸引还是会点进去看看,当时知道出了这本书,有想买一本纸质的冲动,还是没买,也幸好没买。

  很想读这本书是因为很喜欢它提出的这个概念,在每天忙碌的生活中,可以每天抽五分钟,十分钟去慢下来,思考,“喊停人生一小时”这停下来的一小时可能会带来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书里面邀请了不同背景、年纪、不同生活环境的年轻人,在说他们的生活,面对人生抉择他们如何选,又经历了什么,看到这样的简介我是很想去读这本书的。

  但可能期待过高,看完后还是有所失望,里面很多文章都是在公众号上发表过,并且是没有很扣主题进行写作的,更像是拼拼凑凑一些文章,生硬套了个主题,让你抽一个小时去读完里面的所有文章。有点高开低走,里面所谓同龄人普通人在我看来都不那么普通,不知道算不算内卷,过度谦虚也让人看了很不舒服。

  也还是花了时间看完这本书,里面也还是有很多喜欢的观点,读里面的文章让我有种高中时代看杂志,拼命想要寻找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划线摘抄,然后可以在下次月考中用上,但是找了很久发现写得很好但我应该用不上的感觉。

  有两种文章会让我们继续读下去,一种是你看了觉得有共鸣想继续看看,一种是你完全没有经历过的故事,你会带着好奇带着探索欲继续读下去,然后你发现这两类文章合并起来几乎等于所有的文章。

  有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个问题:漂流的目的是停止漂流吗?在大城市快节奏生活的人们什么时候可以喊停,其实好像随时都可以,裸辞去旅行,现在想想当时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我也算是裸辞去旅行,人生一直处于紧绷状态,觉得如果我不喊停就可以一直继续下去,身体替我按下暂停键,环境被迫让我选择辞职,没有方向的我只有停下来旅行去思考接下来该怎么走。

  所以漂流的目的不是为了停止漂流,是为了可以享受漂流本身,浪飘过来时,可以体验从低到高也可以应付从高到低,起起伏伏的漂流才能玩得尽兴。越来越觉得人生像闯关像打怪升级,每一关都不容易,过了一关还有一关,终点是未知,奖品是未知,怪兽是未知,身边陪伴的战友也是未知。

  有篇文章提到一个概念,兜兜转转位移为零。比如小明绕着操场跑了一圈两圈三圈,不管多少圈,小明的位移为零。作者说他停滞不前的状态也像是位移为零,突然想到我的`位移也为零吧,在家乡这边读小学初中高中,出去一趟读大学,兜兜转转又回到家里工作,虽然有过沮丧,但是心态好很多了,哪怕位移为零,但是肯定有所收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没有意义,冷静思考“位移为零”真是文艺青年造作出来增加焦虑的词语。

  “好像大家都必须要过得很有意义。生活要有意义,工作要有意义。但到底,什么才是意义?”

  很喜欢文章中这段话的提问,但不是生活中所有时候都是要过得有意义的,大部分时间有意义就行了,有时候是需要快乐需要平静需要独处需要浪费时间的,傍晚对着窗口,感受从窗外吹来的晚风,阳光很刺眼,就闭上了眼睛,放空,再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窗外的天空运动,路上的车辆行人,就这两分钟我感到很快乐。

  也开始喜欢“无用”这个概念,无用不是消极的同义词,也不是有意义的反义词,喜欢这个词是最近喜欢一句话“无用之用,方是大用”,如果你执着的认为某物无用,你就会看不到它的可用之处而不能为你所用。有些事情看似无意义无用,什么时候又是可以转换为有意义,有用,万物皆可转化。有意义有用也会转化成无意义无用,所以干嘛要在意有没有意义有没有用。

  九月到了,20xx年过去了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本命年还有四个月的时间,说不上有太高的目标和期待,希望可以平安度过本命年,听很多朋友说过他们的本命年各种不顺利水逆,我只要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就行。剩下的愿望20xx年再许,做人不能太贪心。

《人生》读后感15

  歌德说过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 我常想,要是我能多读书,时时接受熏陶,我不也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吗?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时间读很多的书,所以我也没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

  《培根论人生》确实是一本好书!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这本书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美、善、恶,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疑总是在悄悄地毁掉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本书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价值。其中, 论求知 与 论友谊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 求知 ,无疑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促使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甚至超越知识。而其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而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习尝试则可以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其实,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欲,就会像市侩一般,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社会就像一条大河,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连绵不绝。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亦退。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度的时代:加速的时间、加速的工作、加速的知识更新 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处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为避免自己陷入 贬值 、 淘汰 的境地,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事实亦证明,处于学习状态的人必定会成为最有潜力、最有价值的人。

  爱因斯坦、爱迪生、瓦特等,他们每个伟大发现都不是凭空想象而出的。如果当初牛顿对一个苹果掉地的`现象不加以理会,他就不可能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 了。正是那种对知识的追求,才促使他去解开这个谜,寻找到知识的真谛。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真正工作学习的时间就更短了,我们只有把短暂的生命充分利用起来,才能使生命更有价值。当然,我们不用像爱迪生那样一天做上二十几个小时,也不用像诺贝尔那样从爆炸中跳出来。然而,对于我们来说,珍惜分分秒秒,不断钻研,寻找真理,造福于人类,这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社会发展到今天,分工越来越细,整个社会事务和事务本身也越来越复杂化,这都决定了任何人在完成某一件事的时候必须要于他人合作,只有团结,才有生路。友情就是这样的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我们就会成功地到达彼岸。生活有朋友做伴,我们会锦上添花;事业有朋友支持,我们会如虎添翼。所以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就是朋友。我将《培根论人生》中的《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 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 这句话将 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和 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 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 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有了新朋友,勿忘老朋友。无论何时何地,在心灵深处,朋友间彼此相互祝福,友谊时时刻刻温暖着我们的心田,这何尝不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呢?

  光阴似箭,一个人的生命再长,在时间长河中也只不过是那么一瞬间。在这人生的一瞬中,你将如何度过呢?是奢求?是奉献?还是混日子算数?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培根论人生》这本书吧。读了这本书,你一定相信: 把握今天定胜过明天!

【《人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读后感02-04

《人生》读后感02-01

《人生海海》读后感02-03

关于《人生》读后感04-24

《感悟人生》读后感03-24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02-21

人生读后感范文03-17

路遥人生读后感02-24

励志人生的读后感范文09-24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