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名言

时间:2023-01-31 14:38:08 名言语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中医的名言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主要是指人们普遍熟悉的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词等。为了帮助大家积累更多名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医的名言,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中医的名言

关于中医的名言1

  1、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

  2、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3、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

  5、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6、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7、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8、补即补而泻即泻,热斯热而寒斯寒,抵当承气,时用回春,姜附理中,恒投起死,析理详明,勿持两可,如是者谓之胆大。

  9、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10、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着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

  11、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2、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14、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

  15、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6、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17、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18、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19、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20、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21、大实有赢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疑似之证须辨》

  22、学者非读万卷书,未可轻言医。

  23、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24、初病在经,久病入络。——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

  25、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八》

  26、音壮为实,音轻为虚.(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27、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28、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29、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30、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清·怀抱奇《医彻·品行》)

  31、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3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3、禀赋有厚薄,年岁有老少,身形有肥瘦,性情有缓急,境地有贵贱,风气有柔强,天时有寒热,昼夜有重轻,气色有吉凶,声音有高下,受病有久新,运气有太过不及,知常知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园。

  34、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3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36、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癫狂》)

  37、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38、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39、百病多因痰作崇。

  40、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

  41、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2、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南齐?褚澄《褚氏遗书?除疾》)

  43、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44、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45、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46、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47、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48、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49、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宋·崔袁彦《脉诀》

  50、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51、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52、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3、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龚迁贤《寿世保元·医说》

  54、学到知羞,方知艺不精。

  55、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篇》

  56、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明·绮石《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

  57、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

  58、凡做学问都有一个精与博的辨证关系,属于基础理论部分,必须要达到精通、精纯的程度;非基础的',但直接或间接与本学科有关的以及一般知识,便须博览,要广泛地涉猎。

  59、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60、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61、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清?怀抱奇《医彻?品行》)

  62、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清·喻昌《医门法律·自序》)

  63、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

  6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65、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6、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67、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6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69、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70、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71、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72、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73、知针知药,固是良医。

  74、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75、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

  76、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77、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78、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79、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

  80、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关于中医的名言2

  一、天人合一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二、养生保健

  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4.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6.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7.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8.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9.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0.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11.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12.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

  13.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14.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15.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16.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17.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18.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三、防病防变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

  5.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8.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清·雷丰《时病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9.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四、医德医风

  1.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2.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3.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5.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6.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7.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8.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9.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10.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11.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12.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明·江瓘《名医类案·医戒》)

  13.(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14.(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

  15.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6.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清·怀抱奇《医彻·品行》)

  17.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18.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清·喻昌《医门法律·自序》)

  19.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20.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2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22.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素问·五藏别论》)

  23.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24.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25.(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26.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八》)

  五、医术要言

  1.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

  2. 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

  3.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4.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5.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6.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7. 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南齐·褚澄《褚氏遗书·除疾》)

  8.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10. 知常达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1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报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12.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13.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14.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明·赵献可《医贯·伤饮食论》)

  15.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明·周之幹《慎斋遗书·辨证施治》)

  16. 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柯怀祖序)

  17. 夫不知《易》者,不可以医。(清·屈大均《翁山文外·卷二》)

  18.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19.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20.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21.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22.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清·喻昌《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23. 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清·喻昌《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

  24. 不知为不知,亦良医也。(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

  25. 不学无术,急于求售,医之过也。(清·喻昌《医门法律·明络脉之法》)

  26. 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症不真;不临证看病,则阅历不到,运动不熟。(清·宁松生《医林选青·医有体用论》)

  27. 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清·程文囿《医述·治法》)

  28. 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乃为善学古人。(清·费伯雄《医醇剩义·同病各发》)

  29. 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乎规矩。(清·费伯雄《医醇賸义·同病各发》)

  30. 不破万卷书,安试药三品?(清·费伯雄《医醇賸义》李小湖题辞)

  31.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32. 《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中医的名言】相关文章:

中医实习报告11-03

中医实习心得11-26

中医自我评价06-12

中医养生心得03-20

中医自我介绍04-06

中医工作总结10-12

中医工作计划11-15

中医求职信02-27

中医实习心得范文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