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课心得体会

时间:2024-03-28 07:28:4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文学课心得体会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文学课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文学课心得体会

中国文学课心得体会1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出现过众多绚烂的文明,比如文学就是其中之一。假如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学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一部特殊厚重的中国文学史。

  文学和历史的关系始终是紧密相连的,假如你细细地去剖析中国文学史,它就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许多朝代的盛衰兴亡都能在里面找出蛛丝马迹。因此在阅读和学习中国文学史时,不能抛开历史的层面,否则犹如纸上谈兵。

  就像钱穆老先生在本书中所说的那般,讲文学应先明白历史,并非就文学讲文学,文学只是抽出来的,并非单独孤立的。明白了这样的关系以后,再去理解与实践,就可以更快地摸出门道了。

  说到钱穆老先生的这部《中国文学史》,它比较特别,因为它并不是钱穆老先生本人所撰写的,而是由他的学生叶龙,依据当年的听课笔记,整理校订之后出版的。也就是说,这本《中国文学史》的原型是来自于钱穆老先生开授的一门课,至今它已经沉睡了60年之久。

  钱穆老先生是众所周知的一位国学大师,一代通儒巨匠,他不仅博学,同样著作等身,开课多数。依据叶龙的回忆,钱穆老先生在当年的新亚就开课有:中国通史、中国的秦汉史、文化史、思想史、经济史、文学史,以及社会经济史、《论语》、孟子和庄子等,其他还有韩(愈)文与《诗经》。而这些,并不能称之为全部,可见钱穆老先生的博古通今不是过誉。

  这本《中国文学史》共分为31章,从诗经始终讲到明清章回小说,把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学完整的`串到了一起,整体脉络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尽管是完全口语化的讲解并描述,但不少句子堪称神来之笔,而为了活跃当时的课堂气氛,钱穆老先生还时常穿插些逸闻趣事,钱师的幽默感也是别有特色。

  钱穆老先生在讲课时多次提到今日青年人的国文根基已经很差了,他老人家所说的今日是指当时的1955年,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现在的年青人不说保持当时的水准了,能有当时一半的水平就算不错了。提及经、史、子、集,生怕能够完整说出它们所指为何作品的人都屈指可数,更别说熟读和通晓了。

  因此也难怪,当年的钱穆老先生在讲授这门课时,是以死者的心情讲解并描述死去的中国文学。在20世纪50年头,白话文已经成为主流,而经典文学的地位不仅日落西山,更是遭到了很多人的舍弃,作为一名国学大师,那种悲壮的心情可想而知。

  在书中,叶龙也多次提到钱穆老先生开课时说过的一句话:时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志向的文学史出现。这句看似得罪前人的话,其实说的并不为过,因为事实就在眼前,有还是没有很简洁辨别出来。

  这本书在未面世之前,叶龙先生曾在《深圳商报》上做了连载,当时还请了很多位文教界学者一起探讨,不少人对钱穆老先生的这本书持以赞许和确定的看法,钱穆老先生一生以治史闻名,最终能在今日看到他老人家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大作,这种心情不言而喻。而大家也都认同,文学史应当是特性化的,它应当有独特的理论对话,对文学史的发展有独到的描述,这些部分,钱师的《中国文学史》都完整的呈现了出来。

  当我读完这本厚重的《中国文学史》时,我仿佛看到了六十多年前的钱穆老先生,他的音容面貌丝毫未改。他穿着蓝布罩衫,脚蹬布鞋,操着一口无锡话站在讲台上对着我们说道:时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志向的文学史出现。

  但是从今刻起,钱穆老先生的这部中国文学史讲稿,注定会载入史册。

中国文学课心得体会2

  学习古代文学已经一个学期了,其实,要说感触也不少,只是古代文学内容太深了,纵观好几千年的文学史,令我们这些初学者还是有那么点头疼。不过,很庆幸的,遇到了一位博古通今、温文尔雅、有气质有魄力的美女老师,在她的带领下,我们渐渐走进了古代文学的世界。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走过了史家之文,看过百家争鸣,诸子横议,欣赏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和他那不朽杰作《离骚》。从这些耳熟能详的文章里,体会了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荀子的“性恶”,老子的“道”,庄子的“顺天命不作为”……在整个先秦文学的沉淀里,我开始找到了人之为人的根和“满则溢”的人生道理。

  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一幅的历史画面。司马迁遭受腐刑后而继续发愤著书;勤劳坚贞却被抛弃的刘兰芝无奈殉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一代枭雄曹操在写《短歌行》的时候,一句“周公吐辅,天下归心”道出他的雄心壮志;“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在描绘着他的桃花源。

  其我不仅对这些文学作品有了深入的了解,也与诗人们的心更为靠近,在那种历史社会的环境下的文人们,是怎样以自己的笔去描绘现实的真。

  我觉得,在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除了在文学素养上有了跨越式的进步,更多的是在思维上、心灵深处对这些古文化有了进一步认识。在老师品三国论红楼的'过程,对于早就看过的名著,在经过点拨后会发现亮点以及新的感悟。

  借古鉴今,古为今用,我想这是我最深的体会。

  我还在课下总结了几点自己的学习方法:

  1、学好古代文学,必须首先过好古文阅读关,即能够读懂文言文。

  如果我们对文言文读不懂,或者理解不确切,那么,我们所做的对作品的分析评论,就是泛泛而谈。

  要读懂文言文,主要依靠多读多看。多读作品,选择一部分好作品反复熟读。通过多读多看,才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丰富词汇和文法规律。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看一些介绍古汉语规律的书籍,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

  2、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还要多读一些历史书。

  中国历来文史二者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文学作品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其内容反映了各种各样的历史社会现象;要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熟悉历史。

  3、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需要了解一些目录书,以便日后查阅。

  在目录书方面,《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是根本,必须精读。此外,可以找一两本今人编写的工具书使用法一类书看看,作为向导。

  以上这些方法我觉得还很有效,有兴趣的可以试一下,可能对今后的学习有一定帮助。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这半年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就像是给了我一把开启中华文学的钥匙,给了我一个在古文化遨游的罗盘,点亮了我在追求古代文学的一盏启明灯。

  我相信,今后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们在古代文学的道路上会越走越好。

中国文学课心得体会3

  学习古代文学已经一个学期了,其实,要说感受也不少,只是古代文学内容太深了,纵观好几千年的文学史,令我们这些初学者还是有那么点头疼。不过,很庆幸的,遇到了一位博古通今、温文尔雅、有气质有魄力的美女老师,在她的带领下,我们渐渐走进了古代文学的世界。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走过了史家之文,看过百家争鸣,诸子横议,欣赏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宏大诗人屈原和他那不朽杰作《离骚》。从这些耳熟能详的文章里,体会了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荀子的“性恶”,老子的“道”,庄子的“顺天命不作为”……在整个先秦文学的沉淀里,我起先找到了人之为人的根和“满则溢”的人生道理。

  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一幅的历史画面。司马迁遭受腐刑后而接着发愤著书;勤劳坚贞却被抛弃的刘兰芝无奈殉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一代枭雄曹操在写《短歌行》的时候,一句“周公吐辅,天下归心”道出他的雄心壮志;“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在描绘着他的桃花源。

  其我不仅对这些文学作品有了深化的了解,也与诗人们的心更为靠近,在那种历史社会的环境下的文人们,是怎样以自己的笔去描绘现实的真。

  我觉得,在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除了在文学素养上有了跨越式的进步,更多的是在思维上、心灵深处对这些古文化有了进一步相识。在老师品三国论红楼的过程,对于早就看过的名著,在经过点拨后会发觉亮点以及新的感悟。

  借古鉴今,古为今用,我想这是我最深的体会。

  我还在课下总结了几点自己的学习方法:

  1、学好古代文学,必需首先过好古文阅读关,即能够读懂文言文。

  假如我们对文言文读不懂,或者理解不精确,那么,我们所做的对作品的分析评论,就是泛泛而谈。

  要读懂文言文,主要依靠多读多看。多读作品,选择一部分好作品反复熟读。通过多读多看,才能逐步驾驭文言文的丰富词汇和文法规律。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看一些介绍古汉语规律的书籍,帮助我们提高阅读实力。

  2、学习和探讨古代文学,还要多读一些历史书。

  中国历来文史二者的关系始终特殊密切。文学作品在确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其内容反映了各种各样的'历史社会现象;要能比较深化地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需熟悉历史。

  3、学习和探讨古代文学,须要了解一些书目书,以便日后查阅。

  在书目书方面,《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是根本,必需精读。此外,可以找一两本今人编写的工具书运用法一类书看看,作为向导。

  以上这些方法我觉得还很有效,有爱好的可以试一下,可能对今后的学习有确定帮助。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这半年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就像是给了我一把开启中华文学的钥匙,给了我一个在古文化遨游的罗盘,点亮了我在追求古代文学的一盏启明灯。

  我信任,今后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们在古代文学的道路上会越走越好。

【中国文学课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03-23

研课磨课的心得体会01-31

观课议课的心得体会10-24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02-21

(推荐)观课议课心得体会02-16

研课磨课心得体会集锦03-07

聊课改课心得体会通用08-26

小学语文观课议课心得体会10-03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15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