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通用5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匮要略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1
《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中医典籍之一,虽然书籍比较古老,但其对于中医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作为一名AI智能助手,我也对于这本中医经典有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金匮要略》主要是以讲述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为主,而治疗方法往往都是从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入手。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很多中医经典的治疗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疾病的根源,然后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进行治疗。
其次,《金匮要略》还强调了对于调养身体的重要性,包括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节,这些都是对于疾病预防和治疗具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金匮要略》中还介绍了很多中草药的使用方法和治疗效果,其中不乏一些是现代医学所难以替代的。比如桑叶汤可以降低血糖、荷叶汤可以消除水肿,这些都是现代医学所不具备的功能。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中医经典,对于中医学术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学习、理解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传统中医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为我们的健康状况提供更好的保障。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2
金匮要略是一部古代医学巨著,也是中医领域中的经典之一。阅读金匮要略,我深深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医理论深奥而精髓。
首先,金匮要略非常重视辨证施治的方法。在诊断疾病时,所有的病症都必须以症状为基础,进而分析病因、病机和病情。只有深入病情,才能真正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次,金匮要略在治疗上强调“因病制宜”的原则,即需根据具体病情采用对应的治疗方案。
其次,金匮要略中提到了六经辨证的方法,即按照五运六气运行的规律,配合身体六腑中的气机,全面分析病情。正如张志聪先生所说:“六经辨证是一个重要的中医理论。六经辨证就是六经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是中医诊断治疗的核心和精髓。”通过这种辨证方法,中医可以更准确地诊察出病情,并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最后,我认为金匮要略的医道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位医者,应该本着“医以常情,料敌制胜”的原则,在治疗过程中强调对患者的沟通和关怀,帮助患者减轻精神负担,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金匮要略的`理论在中医学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秉持的医道精神也值得广大中医爱好者借鉴和学习。人类的命运从来都是和健康紧密相关的,我相信,借助中医的智慧,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保护和改善我们的健康。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3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 196 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 out 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4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初学伤寒不久,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学习《金匮要略》让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然而在未接触到《金匮要略》之前,我并不太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而且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但是实际上,通过初学《金匮要略》后,我才知道《金匮要略》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其中大部分内容均为历代著名的.医家刻苦钻研之作。不仅能指导中医的临床,更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所以,从那时起,学习《金匮要略》开启了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的道路。
二、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概念有:
1、明确的病理基础:即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并发症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数据,全面掌握病人的临床资料,确定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部位、性质、发展变化趋势),然后确定疾病类型,根据疾病的病理基础所必然产生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征,诊断疾病。
2、有明确的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的治疗基础是建立在对人体部位的结构病理、系统病理生理、遗传过程、免疫活动、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的认识基础上的,有针对性地使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方法,对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和阶段进行有效治疗。
3、有对疾病转归的明确认识: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其趋向生理常态。
4、对不同系统疾病,其认识思维模式不同。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5
原先打算,一条一条的写,但写了几条后发现如果前后不对照的话,没法写。原来的条文本来就是比较乱,还是按某种方式总结比较好。不过,加上jt、郝万山的,自己只看了三遍,感觉水平还不行,也不知道该怎样总结。哎,试试吧,开头总是最难的,想哪写哪吧,以后再整理。
1.胡希恕讲座依据的伤寒论版本,根据讲座来看不是桂林古本,应该是宋林亿等校正的《伤寒论》通行本,并参考成无己本,很多也与《医宗金鉴》对比。
2.胡希恕认为伤寒论中前面的脉法、伤寒例等是王叔和搞的,非仲景所写,所以他不讲这些。我听的伤寒论讲座是直接从"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开始的,包括下面的六经病,有8篇: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下,三篇。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辩少阳病脉证并治
>辩太阴病脉证并治>辩少阴病脉证并治>辩厥阴病脉证并治
辩霍乱病脉证并治>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共讲了10篇。
3.每次听的`时候都在想,为啥太阳病讲上、中、下三篇,这么长?
六经的条文共381条,太阳病三篇就占了178条,占了快一半;全书方剂112方,太阳病三篇就占了74方,一半还多。目前(以后不一定,呵呵),我的理解是:
对一个正常、健康的人体来说,开始得病时病邪应该都是从外到内影响人体(不是从表到里,少阴病也有表证),也就是说对理论上健康的人,最先得的病应该全部是太阳病!
如果人体抵御能力比病邪能量强,那么在太阳病阶段就可以将病邪排出体外。如果人体抵御能力比病邪能量弱,那病邪就会通过六经往内进行传变。
在通过六经传变的过程中,人体也是在不停的与病邪斗争的,这个过程《黄帝内经》中叫"正邪交争";比如,在太阳经时,人体会尽量汗出而解;经过人体的抵抗后,病邪在向内传的过程中也会变弱,最终会怎样?我想无外乎3种:
a.病邪最终被排出体外,正气胜,邪气退。
b.人体最终抵抗不了,邪气胜,正气衰。
c.人体正气与病邪势均力敌,病邪没有力量进攻,人体也没能力将它排出去。那病邪就会停留于人体某处,如湿停于关节,就会造成湿痹,如果水停于肺,遇寒就会咳;当然这不是一次就会这样,就像胃寒,都是经常喝冷饮造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知道病邪在哪,并采用合适的处理方法,就可以及时截断病邪的继续侵入,帮助人体将病邪早一点排除出去。仲景的伤寒论,就是告诉我们通过病人的病证、脉证去判断病邪在那条或那几条经上,以及如何通过合适的方剂将病邪排出体外。
上面是对理论上健康的人而言的,现在应该没有了;那如果假如人体本身就已经有病邪在体内,或因为这些在里的病邪影响了人体的抗病能力;那在病邪刚到太阳经时,要么直接突破,要么就会与内里的病邪相互作用,这时,就会有很多变数。就像太阳病三篇中大多条文的开头都是:太阳病,伤寒,中风。
我想这就是太阳病篇为啥讲这么多的原因吧,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4.理论上健康的人有没有?
按《黄帝内经》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而且他们知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那个时候,应该有这种健康的人,当病邪比较厉害的时候,他们一开始得病都是太阳病,所以《汤液经》中治太阳经的方剂也非常多。仲景论广《汤液经》而成《伤寒杂病论》,太阳病讲的也就多。
这一点是我胡掰的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呵呵。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高考心得体会 高考心得体会01-23
心得体会12-07
美术的心得体会 美术社心得体会06-17
押运工作培训心得体会_工作心得体会06-03
押运工作心得体会推荐_工作心得体会06-03
营销服务心得体会 服务营销心得体会08-22
烹饪心得体会,烹饪心得体会怎么写08-23
参观工厂心得体会 参观工厂心得体会02-11
设计概论心得体会,设计概论心得体会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