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月亮与六便士>>好像通篇都是在讨论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但我却在里面看到了最特别的三个字—别打扰。故事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从放弃之前安逸的生活开始,便一直呈现出一种不要打扰我的状态。
他对别人的评价以及自己的物质生活都毫不在意,他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绘画当中去,即便他画的作品没人赏识他也不觉得沮丧。他对别人的要求也只有一个—不要打扰我。所以在外人看来他简直没有人情味,自私,没有礼貌。这些也恰恰在说明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生态度即不要打扰。因为他不想在人情上浪费时间,因为他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他生命所剩的所有时间都用来完成那个精神世界都不够,所以他才会对别人表现得非常不耐烦,哪怕别人的好意也一样。
但是人类本身就是社会动物,没有谁能够不依靠他人独立的存在,思特里克兰德也不能。所以有的时候他会特别厌恶自己的.肉体,觉得肉体拖累了他的灵魂。他需要吃饭,尽管他已经对此毫无要求了,但是他不能除去这个程序。他要满足性欲,尽管对他此非常不满,他也不能避免。但是我不想说思特里克兰德这样无限压缩自己的物质需要,穷其后半生都用来完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就是高尚。也不想说他的原配领着一对儿女自食其力,最后过上了比较体面的生活就是庸俗。
总之就是人各有志。在我看来,每个人的志向都值得尊重,志向没有贵贱之分,不能说我们的志向是买一套楼就是低俗的而你的志向是世界和平就是高尚的。我们只不过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就可以了。我们不要互相打扰。你不要看不惯我,我也不要抨击你。因为我们一生,最多百年。
如果有志向,要完成志向时间都不充裕,哪有时间去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呢。我觉得我男朋友对我说的一句话在这里提很应景,他说我们每个人的一辈子就那么长,你还要把时间都浪费在别人身上,你觉得值得吗?不值得。所以我们看到奇怪的人,与我们不一样的人,不要去打扰他们。就是我不管你,你也不要来管我。我们就各自做事,完成我们的梦想就好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读者最关键的不是判断人性,而是了解人性。书中的斯特里克兰为了“理想”,抛家弃子。他在巴黎的小阁楼里奄奄一息,在“好友”的帮助下重获生机,却“勾引”了友人妻子。又在不久后,无情抛弃了这个女人。几年后他自我流放到一个小岛上,与一个当地女人结婚生子,最后患上麻风病而死。妻子遵循斯特里克兰的遗愿,将巅峰之作烧毁,将一切又付诸一炬。书中有这样一句,“当人的最原始的天性赤裸裸的呈现在你面前,你看到时不由得感到恐惧,因为你看到了你自己。”我不可否认,这样的任性,潜藏在我内心深处。
有人说,“地上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向月亮。”可实际上,斯特里克兰始终是紧攥着六便士,又追求着月亮。他哪里是不要面包?他求的'只是不打扰他的面包。他看似为理想远走他乡,却又在过程中招惹女人,索取金钱。我不赞同他,可我敬佩他——不是他的惊世骇举,不过是他敢于承认“自己”,承认“不正常”。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真可笑。如果你不在乎某一个人对你的看法,一群人对你有什么意见又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洒脱,试问有几人能做到?斯特里克兰是天才,可若他不成功,他又是什么呢?恐怕是个疯子。
正如著名的色盲驳论,在现今大部分同类设定的一套评判体系里,如斯特里克兰这样的人,必然是不正常的。可我们如何才能证明自己是正常人,而不是另一套评判体系之下的非正常人呢?在这里,我并非认同这样抛家弃子的行为,但是特里克兰那种精神却告诉了我,我们生来就是为了成为自己,而不仅仅是变成一个“正常人”。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大众眼中的成功,而是为了成为我们应该成为的。有时候我们带的面具太过完美,日久天长之后,也就真的变成了我们假扮的那个人,这样一个面目全非的人。而我不愿。
“上帝的磨盘转动的很慢,但却磨得很细。”在这样一个磨盘中,众生被生活挤压着,前进着,粉碎着。可我的内心深处似乎在呐喊:我不屑成为粉末,我宁可成为一个带着棱边儿的石子。斯特里克兰不仅仅是石子,他更是一颗炸药,在研磨中迸出火花,炸毁了自己,炸伤了别人。
我不想假作君子却也不会做出像斯特里克兰这样的举动,因为始终有道德如封膜一般将炸药封存。我在追寻六便士的路上抬头望着月亮,这是属于我自己的方向。
我不高歌月亮,我手捧六便士,我抗拒“正常”。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初识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一个阴沉沉的无所事事的午后。内心有些烦乱的我漫无目的的在一排排书架上浏览。而过,最终选择了它是因为被书封上的一句话给吸引了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嗯,这很文艺,很符合我当下想要追求诗和远方的心境,于是便取书,付钱,拆封皮,然后读了起来。
对于阅读比较慢的我来说,这本书是我在几次出差的过程中在机场候机和飞机上阅读的。
书的前面五分之四的内容,让我觉得男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兼职就是个无耻混蛋,为了自己那个画家梦,冷酷无情好不拖泥带水的抛妻弃子;朋友好心的将因为生病而生命垂危的他带回家让妻子帮忙照料,他竟然心安理得的霸占了自己朋友的妻子以及朋友的家(虽然这事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最终朋友的妻子以自杀结束生命,他却不曾有任何表情。
原本我以为他只是对别人无情,可是细细一想他对自己更加的无情。年逾不惑放弃丰足的物质生活,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的巴黎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为了买画布和画具不得不去做一些在之前看来不入流的工作,甚至一度沦为靠救济生活。
一个原本生活富足,事业有成,嗯,在别人看来也是个家庭幸福的男人,究竟是什么让他着了魔?对绘画的追求难道竟然有这么大的魔力么?
当书翻到后面五分之一的时候,我似乎渐渐能够理解他了。
尤其是当作者从其他人嘴里听到他人生最后年头与自己的.最后一任妻子过得满足而自在的生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那时候的斯特里克兰只是社会人斯特里克兰,在塔西提岛上原始丛林里和土著妻子生活的斯特里克兰才是本我的真正的克里斯特兰。
他从前表现的行为那么的离经叛道,无非是一个不合适的灵魂呆在了一个不合适的环境,而灵魂本身与环境的矛盾被周围给无限放大;而塔西提岛的斯特里克兰是被周围环境所接纳和包容的,即时他棱角犹在,却也被周围的环境包裹的温润而柔软。
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在寻找的无非就是那个能够包容自己,理解自己的心灵故土。
就如作者所说,我们很多人也许终其一生都找不到。但每个人的内心总有那么一个地方,可以让我们脱下伪装的戾气,放下强撑的尖锐,忘却物质的艰难,没有格格不入,也无需刻意融入,你只需静静的感受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那个地方便是我们的精神故土,心灵家园。
你找到了那个地方么?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月亮,代表着一个崇高的追求与理想。六便士,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着一个卑微、平凡弱小的人。
有人跟我说,这本书写的太悲情,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圆满的。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实现了他作为一个画家的梦,一个平凡卑微的人,已经寻到了他的月亮。一个朝圣者找到了属于他的天堂,一个灵魂的归属地。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话有三句。第一句,作家通晓的是人性,掌握的是人心。第二句,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第三句,上帝的磨盘转动的很慢,但确磨的很细。
我不知道该如何解读第一句话,没有一个人能懂自己,别人又怎么懂自己,自己又如何能懂得别人。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本书的主人公,一个冷漠、无情、粗鄙、疯狂,一点都不懂感恩,一个不折不扣的偏执狂。正是因为这种偏执才使他知道自己的追求及梦想,一个为了自己的梦想可以放弃一切的人。
舍弃了所有、扔掉所有阻拦自己的东西,家庭、环境、世俗的眼光。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这是艾塔对思特里克兰德所说的`话,接受艾塔是为了什么,打开爱情的心扉、是性还是一个可以安心绘画的环境。我一直也没有想通,这些都是他所不需要的东西,这些都是可以阻挡他脚步的东西,艾塔选择他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因为爱情另一个可以说是血统、一个白人的血统。艾塔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更多感受的是爱,当思特里克兰德要赶走艾塔的时候也是看不见一个自私、冷漠的偏执狂,这也是因为爱吧。
记得一部电视剧里有这样一句台词:“爱情的道路上永远有一个人是一个人在追,另一个人在跑”。荷兰画家妻子更多的是激情,当激情过后的空虚是无法填补的。现实生活中的感情大多也是结束,当所有的激情都已消退,没有了热恋期喋喋不休的话语和甜言蜜语,唯有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双方都会产生一种幻觉,对方不爱自己了或者曾经我爱的那个人已经渐行渐远。爱与被爱都会变得平淡,我们只是缺少艾塔“献身”的精神,你若不离我便不弃,爱是一份执行,一份信任,一种忘我的幸福。上帝的磨盘转的很慢,但确磨的很细。时间是最好的磨盘,磨光了我们的棱角、磨平了我们的梦想。把我们磨成了曾经最讨厌的样子。谁又能活的明白,有几个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有几个人肯为曾经的梦想放下一切多余的包袱?不是上帝的磨盘磨平了我们,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磨平。生活并不能压弯我们的腰,只是我们选择向生活低头。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弃妻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我想我愿意成为这样子的一个人,梦想一旦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当时的生活是刻板规矩的理性的节奏,在这样的环境下,她的创造性日益萎缩,于是他选择了画画。艺术是极大自主独立的性的`东西,而画恰是画家情感的真实流露。书中曾写道:“你可能不知道那些国家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他们那儿的冬天特别长,又阴又冷。他们喜欢看我画中的意大利,他们希望意大利就是这个样子的,那也是我来这个国家之前所想象的意大利。”一幅幅画寄托了画家的精神向往,也蕴含了买画人对美的期待和对真实的追求,而不是所谓虚假的面具。
语言原本是我们交流思想的主要方式,当我们发现语言也会成为谎言时,斯特克李兰敏锐地选择了用画发声。不知你是否看过这样一篇文章——《好的画,通常都是有气味》。我们都向往诚信,因为当谎言被戳破的时候,噩耗便会不请自来,而气味正是被赋予了真实的特性。我们可以看到桃花盛开,却不曾知晓落花时的沧桑;我们可以看到网上一句句优美的诗词,却不曾真正的体会到诗人对春天欣欣向荣的赞叹;我们可以在照片中看到亲人的笑容,却不曾将笑容映在眼里。在画中,斯特里克兰找到了属于灵魂的自由。他的一副静物画,画里的一个盘子上有很多橙子,那盘子甚至都不是圆的,橙子则偏向一边。他的肖像画,要比真人大一点,看起来非常难看。世界上有太多世俗阻碍了人们思想的开放,当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观念时,不合潮流的评论便喷涌而现,可是他并不需要迎合,不需要理解,在孤独中专注于自己的创作。所以后来他成为了天才,全世界都同意了这个观点。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满天都是世俗的眼光,他却成为了传奇。而现在的我们,能否为了心中的理想,奋不顾身,甚至奋斗到底?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亮。——毛姆
这是一本关于理想与现实的书。毛姆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位追求梦想的人在世俗和理想之间的挣扎和决心。月亮高挂于天空中,周围满是星辰的衬托,看似触手可及,实则美好而遥不可及,如同人们的理想。而六便士,当时英国面额最小的钞票,承载着平凡而现实的生活。
两者往往不可兼得。自古至今,这矛盾与纠结,困扰着追逐心中那份洁白月色的人们,包括作者自己。
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为了追求绘画艺术中的灵感,放弃稳定体面的工作,舒适的家庭生活,留在塔希提小岛。即使最终贫病交加悲惨死去,但在斯特里克兰心中,他的.人生价值无疑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得到了最绚烂地绽放。小说末尾,当看到斯特里克兰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断然将自己的画作付之一炬时,我心中不禁为之一振。毛姆用这种方式,试图挣脱一切世俗的枷锁,只留下心中无比皎洁的月亮。
当每个人站在现实和梦想的岔路口时,什么样的选择,将会铸就什么样的人生。
如书中所述,“人世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无论你见到什么,都是你对人生的阐述。没有人能阻碍你追逐心中的月亮,也没有人能替代你去实现梦想。世界上有着千千万万的人,有些人敢爱敢恨,追逐心中的梦想;有些人屈服于市井,平平凡凡地生活;有些人不问世间凡事,隐居山林,清贫一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你选择向生活低头还是勇敢追逐梦想,那都是你看待生活的意义,无关对错。
也许生活不只是一成不变地苟活,人们也不必不顾一切地追逐梦想。也许我们能在两者中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方向。
小时候人人都有一个梦想,平凡的生活中承载着平凡的人们各自的梦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那个梦想仍然在,无论大小,无论远近,只要专注,脚踏实地,付出努力,我们终会离心中的月亮更近一步。
即便我们终究只能远远地仰望,又有何妨?若心间永怀皎洁,人生依然璀璨而美好!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7
毛姆这个作者今年突然进入了我的世界,从上一本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开始,因为前面两本书读得十分枯燥,所以问若水推荐一本可以一口气读下去的书,于是第二本毛姆的书进入眼帘《月亮与六便士》。
刚才简单查了一下,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这个名字倒是起得非常有意思。看书的时候没有去查这本书的背景,但是一路看下来也知道主人公大概在历史上可以找到原型,而且多半是个印象派的画家。我对印象派的画作知之甚少,也是要通过搜索才知道他是以保罗·高更为原型创作的这个故事。
不知道是不是之前他那本书评让我开了很多窍的原因,我这次突然能够看得出这本小说了那些起承转合的戏剧冲突了,毛姆去推进这些冲突的写作手法也很特别,用一个第三方转述或者听说的方式,让故事的冲突层层递进。最意外的是主人公最后结束于塔希提,这个地名对于我来说实在有点太过熟悉,从神盾局特工第一季开始就被寇森反复提及“It’samagicalplace”,然而事实却完全不同。高更真的葬于这个小岛上,毛姆也是在这个小岛上游历之后写成了这本《月亮与六便士》,以至于我都要开始相信这真的是一个magicalplace了。
我其实很羡慕这种找到人生意义的人,无论是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还是意外之喜突然找到的。思特里克兰德可以突然之间抛妻弃子放弃证券行的.工作开始颠沛流离的专心做一个画家,在某种程度上令人羡慕,现实中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这一点?又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命中注定的destiny,也许是美剧看得多了,这个频繁出现的词总是让人疑惑,难道真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destiny?还是这些不过是电视剧或者小说里的镜中花水中月?思特里克兰德有时候也厌恶自己身上的人性那一面,所以才会在偶尔表现出来以后显得冷酷无情。也许艺术家们真的要远离尘世,才能找到那种精神巅峰(疯)吧。
最近一段时间的闲散倒是也让我想问自己这个问题,人生注定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以前总觉得自己有答案的,但是最近几年反而踌躇犹豫了很多,做市场部的工作我其实心里并不那么认同和喜欢,偶尔的成就感也不过是得到夸奖和认可时产生的,大部分的时候都心怀疑虑,事情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人生这么过真的就可以了?
也许就是不断困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间,才是真正的人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8
偏执孤独的天才,从人尽皆知的梵高,到本书主角的原型高更,人们谈起他们的时候除了他们的作品后,总是避免不了提及他们的疯狂。艺术品的美是一种美,其背后的故事,也是另一种艺术吧。
在《月亮与六便士》的热门书评里,除了刘瑜的那一篇外,还有一篇写于20xx年,作者那时候在上海当程序员,攒了十几万块,决定辞职用两年的时间去一窥自己的梦想,写一本书。“我捡够了六便士,现在想看看月亮。”他是这样写的。距今已经6年过去,我和很多人一样好奇写书的结果,但点进作者的主页,发现他的账号已经被注销。有人在那篇书评下留言,说作者的书的确出了,但评价一般。虽然不知道真正的结局如何,不知道作者是重回为六便士埋头生活的日子,还是继续追寻着月光,但那篇书评为《月亮与六便士》留下了一个神秘的注脚,或者可以算是书里的虚拟故事无意中漫延出了一角到现实中,也或者是现实小心翼翼地往书中探了探头窥望了一下。
读过这本书的人,或者根本没有听说过这本书的人,大多数都有想放弃一起去追求梦想的时刻吧。极端的'便好像斯特里克兰德,如同恶灵附身,可以抛妻弃子不吃不喝,却必须要画画,现实一点的就是书评的作者,放手一搏但还是保留了退路,给自己一个犯错的机会。平凡人如我,能做到后者都需要很大的勇气,更多的时候只是做做白日梦,把“梦想”变成“消遣”、“兴趣”。
看完《月亮与六便士》后我在思考,斯特里克兰德的作品最后有没有被大众认可,有没有售出天价,是不是对故事并没有太大影响呢。没错,他死后的成功为画家的一生更添了几分唏嘘和悲凉,但斯特里克兰德从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画作的评价,当最后一笔落下,画便成了一个实物,脱离了他的灵魂,再与他无关了。与其说书里表现绘画是他的天赋,不如说着重点在表现他的疯狂。也不知道是他怪异、超前的绘画天赋促使了他的疯狂,还是他的疯狂孕育了他的绘画。
世上天才不少,疯子不少,但人们独爱疯狂的天才,仿佛异于常人的表现使得这些天才离平凡更远一点,离神更近一点。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
又是一轮月亮。这轮月亮很亮很亮,照得我心里发寒。
英国小说家毛姆为后人留下了一本极具讽刺意味与现实意义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这个短小精悍的故事中有一位旁白者“我”用理智的头脑与一本正经的态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荒唐”的人的一生——第一眼看时,当真觉得很荒唐:一个有钱、有身份、有家庭的男人抛弃妻子、分文不取、独自一人前往巴黎追求他心中的理想——做一名画家,并开始了终此一生的贫困潦倒,直到病死在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岛上,还烧掉了自己生前的大多数心血。
这一点也不现实,这很荒唐、很疯狂。为了一个缥缈的理想,舍弃优越的一切,舍命地去追求它,终此一生。所以主人公在身前失魂落魄,死后名声大噪——但他看不到了。他在无声无息中死了。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人物的原型是大名鼎鼎的高更,身世经历是十分相似的。果真是个疯狂的艺术家,仿佛只要能画画,他便满足了自己的一切,还特别是灵魂。我想到了很多的“高更”们:自杀的梵高,身残志坚的贝多芬,还有我们熟悉的杜甫、曹雪芹,以及后来的海子、顾城,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有一定或很高的成就,但也都是那样的生活艰辛却依然执着地追求着理想,不论那轮“月亮”是明是暗。
但当我最后合上这本小说时,我的内心更多是震撼与哽塞的——我开始佩服这帮人了:假如说科学家为我们奉献了一颗聪明的大脑,那这些“高更”们留下的`便是一颗藏在“画里”的纯洁灵魂。我眼里的他们,或许是纯洁干净的,心中不存杂念,因此更有灵性;或许是心灵与自然靠得更近,悟出更多,才有如此高的艺术造诣;他们因此疯狂而冷静,与世隔绝并富有激情——这些为了理想、追求而不惧舍弃一切的人,或许才正是拥有最纯洁、最美的心灵的人。
我深深地佩服他们的勇敢——不惧世俗,向往精神自由。世俗之人,或许总会屈服于现实,缺乏勇气去追捧那一轮“月亮”,会退让,会有杂念,会胡思乱想。这本书确实在批判一个逃避现实的理念,但说高更在逃避现实,我们是不是在逃避自己呢?至少他有勇气去追求,无论成败,而我们却还在寻找勇气,困在其中无法挣脱……
高更找到了他的“月亮”。“月亮”高高在上,触不到摸不着;形状、颜色相同的六便士可能就躺在马路边上,弯腰触手可及。这是一个完美的对比。那么请问,你的“月亮”是什么?事实上我们根本不需要那样摆脱一切去疯狂追求,但这个“月亮”,却不一定每个人都有。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描述了一位天才画家的一生,由此引发出对人生的思考。
开篇先简要描述了英国上流社会对艺术作品的追崇,然而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虚伪、贪婪、自私,唯利是图等秉性通过聚会、拍卖等形式展现无遗。随后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登场,出场方式却是相当的不起眼,典型的社会普通群众的形象,妻子贤惠,家庭和睦幸福。但一切皆是假象,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内心的追求是画画,完完全全被当时的社会已经家庭生活所束缚。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做出了抛妻弃子的决定。在此过程中,其自私、冷漠、无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个人孓身来到法国后,过着凄苦无依的生活。这也反映了主人公内心之痛苦,追求艺术信念之坚决。在法国,有位朋友叫戴尔克·施特略夫,极早便对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有着极高的评价。为此,不遗余力的帮他。然而,斯特里克兰德却忘恩负义,霸占其妻子,随后又弃如草芥,可以说的上是禽兽不如,但其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也都是基于追求画画。由于与人结怨,主人公踏上了漂泊、乞讨的生活。最终在塔希提找到灵魂的归宿,精神的追求,并经人介绍,娶妻生子。
在此过程中,无论经历什么,主人公始终无法放下的就是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强烈的画画欲望使他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他不在乎金钱、名声(抛妻弃子,忘恩负义,冷漠无情等等),展现给世人的完全就是一个病态的人格,可以说是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然而即使如此,仍然。
主人公之所以能在塔希提找到自己灵魂的归宿,是因为这里环境清幽,最接近大自然的状态。摆脱了世俗的一切困扰,又有自然环境的衬托,主人公内心追求的无拘无束的灵魂终于得以释放,精神得以解脱。可以集中心力进行艺术的创作。所作的画皆是展现自然、原始之美,却也附带着恐惧邪恶之意。既表现了内心对、自然的向往,又揭示了人性丑陋罪恶的一面。
小说言语之间含有邪恶反讽之意,局部观点不表赞同。但值得欣赏的主题就是:人应该心怀理想,追求心灵的。正如文中的步吕诺船长所说,他和斯特里克兰德其实一样,都在追求美,只不过一个是艺术,一个是生活。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步吕诺船长的生活心态,积极乐观向上,追求生活的美。不管艰难困苦,始终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正所谓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有些作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比方英国的毛姆。在遍地六便士的世界里,抬头看见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在仰望月亮。一一题记
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中年之前是一位成功的证券经纪人,在外人看来,工作稳定,家庭美满幸福。但突然有一天,他决定放弃现有的一切,抛妻弃子,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去追求艺术梦想,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最后他得了重病却让他的妻子将挂满壁画的屋子焚毁,甚至没有留下一根木头,将他埋葬在芒果树下。
阅过此书,月亮是理想的象征,而六便士则是现实生活的象征。理想与现实的交错重叠。让我们感到,六便士很近,唾手可得;而月亮很远,可总有那么些人,行为异于常人,当众人非议、觉得他是疯子时,他却以自己的方式去追求人生梦想,无憾此生。人世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查理斯就是那个终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也许我们都一样,总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踯躅。如果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那么月亮和六便士也只能二选其一,单纯选择了月亮只能穷困潦倒了却一生,而单纯去追求六便士却只能迷失在物欲横流的汹涌大潮中,人生,何其苦短又何其不幸啊!
蒋方舟曾说,世界对小有才华的人是很残酷的,他们小有才华,却接受不了世界的残酷,但又因为他们只是小有才华,看到了月亮的那一点点光芒,就想向月亮的方向去,但他们又不足以够着,所以他们无法彻底享受生活。
而所谓的梦想只是为了把现实生活提升到遥不可及得地方,你不得不鼓起勇气前行。理想生活很多时候可能是支离破碎的,周遭环境也会让人千疮百孔,可这些也没有办法阻碍我们热爱并且追求心中渴望。现实与理想看似对立,实则紧密相连。没有月亮照亮的六便士是黑暗的,没有六便士,亦体现不出月亮的美。
努力是现实与梦想之间的桥梁,只有永不遏制的奋斗,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平凡的人,也可以过得不平凡:是的,即便你是一个平凡的人,你也会拥有一个不平凡的世界,可这个的前提是我们都为之奋斗过。
小时候会鄙夷六便士,满眼都是月亮,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六便士在生命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我羡慕思特里克兰德的勇气,羡慕他为了梦想放弃一切,哪怕穷困潦倒。
最后,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2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
好像每年年底的时候才静的下心读书,这可真是有点糟糕呢。
读之前其实听过很多关于月亮与六便士的探讨,大家都在说关于理想与现实的选择。但其实我在读的过程中,看到的更多的关于人性的探讨。以前没有读过毛姆的书所以不是很了解他的写作特点。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矛盾。毛姆写人真的很厉害,寥寥几笔就活灵活现。斯朱兰,德克,人性的矛盾在他们身上体现的非常充分。斯朱兰极具绘画天赋,极具个性,直率洒脱——作为旁观者也许你会这么认为。但你若是与之亲近,而你只是我这般的俗人,你大概会觉得他自私冷漠不识趣,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抛家弃子,对德克的好忘恩负义。德克也同样如此,是的,作者笔下的他虽然绘画才能一般但是眼光独到,他很早或者说是最早发现斯朱兰是天才,同时他又很惜才,对斯朱兰照顾有加。可是德克的善良和同理心由于缺乏底线,让人忍不住看不起。从不同的侧面来看他们,他们的每一面好像都是人性的极端,当这些在同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你会感到矛盾,但是很真实。天才与自私,善良与软弱,多希望不是这样的组合呀,可是偏偏人性就是复杂。而越是个性分明的人越体现出这种复杂。斯朱兰笔下的其他人物,比如斯朱兰夫人,布蓝琪以及大溪地的那些女人们,毛姆几笔就写出了她们的.特点,有很多书友觉得是毛姆对女性有偏见。对此我保留我的意见,毕竟我不曾了解过毛姆和他的时代背景,我更愿意相信那是写作需要,是为了突出斯朱兰的人物特点。
书中关于斯朱兰作品的描写我有点get不到,我实在是艺术素养太低,见识太少,想象力又匮乏。希望自己以后多多增长见识多多接受艺术作品的熏陶,也许那个时候再来读这段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书中大溪地的描写确确实实的让我羡慕了,仿佛桃花源一般,与我一直所幻想的地方几乎没有差别。大溪地于斯朱兰是归宿,不知我的归宿在哪里。更不知是否能够找到,是否有足够的个性去寻找。
可斯朱兰的后半生活的太纯粹了。我只是个平凡的普通人。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3
弗吉尼亚·伍尔芙说:“读《月亮与六便士》就像一头撞上高耸的冰山。令平庸的生活彻底彻底解体。”我说:“《月亮与六便士》就像近视的人戴上眼镜,原本模糊的世界不再模糊。”
刘瑜在序中说到,人生是在不断做加法,而思特里兰德的人生是在做减法。的确如此,别人在给他们自己加头衔,让她们自己在名与利中追逐着,而思特里克兰德在不断得摘头衔同时他在不断的追逐着厄运。那这个与众人相异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毛姆描绘到:“看起来很简单”,“他只是一个呆板、正直、平凡的好人。”“他毫无存在感……”这是毛姆对于思特里克兰的第一印象,而就是这样普通的一个人,他离开了,丢下一切离开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他心中的月亮,对于他来说,他抛下一切都仅是去传士,是世俗、琐碎的生活,他不想被束缚,他想画画,想找寻自己的梦境,找寻自己的月亮。
你可能会说这是小说,是不切实际的,没有人会这么做。但你错了,你可能不知道,但不代表没有。其实思特里克兰是从法国后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为原型塑造的,保罗·高更原本是位成功的股票经纪人,人届中年的他,有一天他留下一张字条,只说:“晚餐准备好了,”就抛妻弃子离家出走,一意追寻绘画理想,贫穷交加也不再回头。对于他来说月亮是梦想,六便士是平庸的生活,他对月亮丝毫不胆怯,他抛去了所有,只为心中的白月光。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但是有的人的.梦想只会是梦,但还有些人,他们的梦想不仅是梦,即使梦想是遥不可及的,他们也会去尝试,去追寻,相反的是如果试都不试,又怎么能有结果呢?追寻的过程也许孤苦,甚至最后会一无所有,但这追寻的过程不也是一样的美好吗?小说中思特里兰德最后穷困潦倒,遭受沉痛打击。可能有人会认为他很可怜,但他却很满足,因为在他心中,他已经追寻到了自己的梦想,被月光笼罩着。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心心念念想要追寻梦想,却被“六便士”束缚住了手脚,如果你是这样,或许在你读了《月亮与六便士》后,你便会陷入沉思,更甚会找到人生的方向。
保罗·奥斯特说:“世界就是个每天都要更新的幻影。”这样看来,六便士不也是幻影?只有月亮,只有自己的梦想才是亘古不变的!迈开脚,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月亮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
小说以旁观者的身份,描述了一个天才画家的心路历程和成长之路。
从世俗的角度说,他是一个自私卑劣的人,他抛家弃子,背叛朋友恋人,无视他人的感受;从个人的角度,他是一个不顾一切追求梦想的人,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是非论断,任人评说。
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往往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我也没有太高的艺术素养,但是从文章中还是可以感受到画家对艺术执着的追求,超越了普通人的情感,爱情、亲情、友情这些都变得云淡风轻。你可以说他是自私的,自私到活着只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境界,忽视了一切。但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变得更有魅力,更加伟大。他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好朋友、好人,他抛弃了世俗的角色和束缚,任性的只求宣泄自己的艺术热情,从这一点来说,他是单纯的、幸福的和值得人敬仰的`。
之前看介绍说,这是一本有关人生的意义的书,有伟大的梦想,坚定的追求个人的梦想,实现人生的价值,无疑是正确的。但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最难的往往是第一步,生活的琐碎、日复一日的家庭生活,现实的冰冷,让人忘了初心,丢失了自我,生命的意义更多的回归到社会对人最基本的要求,只是为了实现生命的延续,成为人类发展中微不足道的一颗尘埃。
也许伟大的人毕竟是少数,有伟大梦想并能有所作为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幸福的定义可能变得更加的简单、容易,舒适的生活、美满的家庭、他人的认可,令人敬仰的社会地位……
夫复何求,可是有了这些,人的内心就会感觉幸福吗?这些都只是外在的事物而已,是你内心追求的东西吗?
艺术是画家的精神寄托,唯一的追求,在这条路上他会经历挫折、瓶颈、突破、打击,但这个过程对他来说是痛苦和幸福的,即使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那又怎样?幸福这件事本就是唯心的。
一个人强大的内心源于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从小我们就学习各种知识,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认知体系,逐渐形成了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其实都是在修炼自己的精神世界。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多少年来是中国文人追求的境界,从内在到外在,从个人、到家、到社会,不能不说很好。而修身养性更是人一辈子要做的事情。
人生没有对与错,看看的别人的人生,思量一下自己的人生,是一种丰富、一种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本好书,值得一读。
关于书名——月亮就像艺术,高雅、高洁,六便士就像生活,琐碎而现实,一个生活在俗世里追求艺术的画家,为了追求艺术而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
“幸福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幸福,有人想获得物质上的幸福,而有人想获得精神上的幸福;有人渴望找到一个收入不错稳定的工作,而有人渴望获得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我读了《月亮和六便士》,觉得幸福的模样千姿百态,有很多很多种。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位叫斯特里克兰的家伙,为了当画家,画出自己想要的画作,抛弃了亲人、金钱、地位,独自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打拼,忍受了一切痛苦之后,他终于在临死前完成了自己想要的画作,并被世人仰慕的故事。
小说中的两个人物,斯特里兰克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从一个翩翩风度的贵人变成一个窘迫的穷人,从身边簇拥着很多亲朋好友的人变成一个孤苦伶仃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从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变成了人们眼中丧心病狂的疯子。但是,他没有被这一切打败,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另一个人物斯特罗夫也想当画家,可最终在现实的痛苦中退却下来,回家当了一个木匠,他没有得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这两个人,孰对孰错,我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公认的一点便是斯特里兰克得到了他的“月亮”。而斯特罗夫得到了他的“六便士”。
“月亮”代表着心中理想的生活,“六便士”代表眼前脚踏实地的生活。用当今网络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既要心存诗和远方,又要着眼于眼前的苟且。就像我,我将来想当一名作家,用一颗热忱的心写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感情。启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气氛。而现在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正是需要大量全面的学习各科知识和各种技能的时候,我要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朝着目标前进。这便是我的“月亮”和“六便士”。
“幸福是什么”这取决于每个人看待生活的意义。从小的方面,一顿可口的饭菜是幸福,一件漂亮的.衣服是幸福,一句真挚的表扬是幸福,一个温暖的拥抱也是幸福。从大的方面说,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幸福,安安稳稳,衣食不愁也是幸福。希望每一个人都得到自己人生的“月亮”,如果没有,那拿好自己的“六便士”也是好的。愿每个人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拥有一份坦荡的心,活出自己独特的那份精彩,我想那便是幸福最好的模样。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相关文章:
月亮与六便士心得体会03-27
月亮与六便士心得体会12篇04-18
六便士与月亮读后感11-23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07-09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3-31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2-28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12-22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12-21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