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

时间:2024-11-13 07:36:4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百年孤独》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1

  当我翻开《百年孤独》的那一刻,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神秘和奇幻的世界。每一页都是一个故事的开端,一个人物的命运,一段充满诗意和隐喻的历史。这种读书的感受就像是漫步在一个迷人又神奇的花园里,每一朵花都有着不同的色彩和香气,每一步都是一种探索和发现。

  马孔多家族的故事如同一条缠绕的线索,交织着多重命运和故事,让我在其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起伏。每个人物都是一个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欢笑泪水构成了这部作品的精髓。在读过的日子里,我时常沉浸在这些角色的命运之中,仿佛他们的情感和生活也成为了我的一部分。

  这本书不仅让我领略了拉丁美洲的历史和文化,更是启迪了我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坚持和信念,但他们的命运却似乎被某种力量所操控,这让我深思人生的真谛和自由意志的边界。在这种独特的叙事之下,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人生,是否也有某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引导着我们的命运。

  尤其是书中所描绘的爱情和孤独,以及家族和个人命运的交织,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爱情似乎是永恒的主题,但在这个故事里,它既是拯救,也是毁灭。每个人物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但却常常在爱与孤独之间徘徊。这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复杂和无常,也更加珍惜身边的爱与温暖。

  《百年孤独》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籍。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扇窥视人性、历史和文化深层的窗户。在读完之后,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对世界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这种感悟和触动,或许会伴随着我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我人生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百年孤独》读后感2

  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几乎没有任何积极的氛围,只有孤独和颓废。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是不能扭转的,每一个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只是过眼云烟。”

  坦率地说,这30多万字的“百年孤独”很好看,你可以有时开怀大笑,有时紧皱眉头,因为这本书是公认最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然而,《百年孤独》里最缺乏的就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一些偶尔积极向上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岁的乌苏娜,他一直活到大约12章(这本书总共只有20章),直到他的曾曾孙出生。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基调仍然是黑色的。书中最后一句话“一个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第二次出现在地球上”,与书中的引言不同,书的前言说这句话代表了积极的一面,黑暗总会过去,光明总会到来。

  我觉得对于这个悲剧而神奇的`家庭来说,这是一个世纪孤独的终结。这并不意味着未来的家庭不会寂寞。

  寂寞是挥之不去,没有人可以逃避。

  书中的人物都是孤独的,但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面对孤独。

  奥雷连诺上校用无休止的战争来解除他的孤独,但战争只会使他更加孤独。梅梅用爱情,但他的爱不被妈妈允许,寂寞还是如影随形。

  看着《百年孤独》,我一直在思考这个家庭为什么孤独。我想了想还是找不到答案。也许是因为代沟,或者是孤立,或者作者根本不想讨论原因,只是表达一种状态?

  看起来都像,看起来都好像错了。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我。

  在我看来,这本书真的很好,它反映了正常的生活和世俗的智慧,以及对人性的研究,可以说作者是非常透彻的,透彻的让人感到有点害怕的感觉,这就是书的杀伤力!

《百年孤独》读后感3

  我是一个书虫,书籍无边无际,我读的书数不胜数,其中,《百年孤独》让我印象深刻。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直饱尝失败的伯人,因为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他们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接受失败,学会了去面对失败,从而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也让这个家庭更加美满。在《百年孤独》中,有着这样的.故事,一直在我的心中回荡,我想,也许,这,就是孤独的魅力吧。

  在这本书中,我最钦佩的人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人。他们在孤独中学会接受孤独,学会面对失败。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嵌入了这个家族中,但是每一个人又都不孤独,有着自己的孤独。

  他们从小就生活在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百年家族里,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着自己的孤独。但是他们每一个人又都是独特而又独特的。

  他们都是那样迷人,那样令人羡慕。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着不同的孤独。有时,孤独,是你前行时的绊脚石;有时,孤独让你不知所措;有时,孤独让你不明白该如何面对……

  但是,我们无可否认,无论是谁,都会有着自己的孤独。也许,我们的孤独并不是别人的,而是我们自己的孤独。

  但是,我们不能只是一个人孤独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那样的孤独存在,孤独到极致,我们只要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孤独,那么,我们无论如何也逃不出这个孤独的世界。

《百年孤独》读后感4

  从本书的背景去看,又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孤独。当时恰逢哥伦比亚内战,数十万人丧生,主人公布恩迪亚上校也是在这个时代造就的英雄。战乱必将使人流离失所,孤独随之而生。

  那个时代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在作者的刻画中以另一种形式,无形地抗议着这一切,然而最终无法摆脱的还是孤独。在那个时代,尽管有人挣扎着去打破这份孤独,但终因无法凝聚成一股力量而告终,走向失败。诚然,孤独是导致一切恶果的导火索。作者希望广大拉美人民可以团结起来,战胜这份孤独,让团结的力量促使拉美地区也投入现代文明的顺流之中,顺流而上,并非逆流而下。不被世界所孤立,傲立于文明发展的大潮之中,打破封闭,展开新生活。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唯有孤独永恒。作者所说的这句话并非绝对,放眼未来是正确的,而孤独并非永恒。竭尽所能,摆脱孤独,纵使一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难敌全军万马。在整体的推动下促使个人的前进,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部分,也正有了整体,个体才不至于太孤独无助。这也正是中国不断向前迈进的原因之一。

  有人问作者马尔克斯,在你这本书里,狂热昏愦的总是男子(他们热衷于发明、炼金、打仗而又荒淫无度),而理智清醒的总是妇女。这是否是你对两性的看法?而马尔克斯则回答,我认为,妇女们能支撑整个世界,以免它遭受破坏;而男人们只知一味地推倒历史。到头来,人们是会明白究竟哪种做法不够明智的。

  我想,不是因为革命起义的危险,马孔多四年多连绵不绝的大雨,还是男男女女的畸形爱恋,而是害怕自己无法忍受像奥雷里亚诺上校不断反复熔铸小金鱼,阿玛兰妲织了又拆,拆了又织不停做寿衣,庇拉尔·特尔内拉在与不同男人的纠缠中麻醉自己的那种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5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在一位专业老师那里读的。当时,当我看这个话题时,我觉得有一种脱离现实的神奇感觉,但我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在人文课上,老师还讲了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布恩蒂亚家族的一代又一代,情节奇特迷茫。在小镇马贡多,布恩蒂亚家族上演了百年兴衰史。从盛到衰,再从衰到盛,一百年的历程,这一切都逃不出诅咒。这一切都是因为害怕近亲结婚,担心生猪尾巴的孩子。主人公因为邻居的嘲笑,被乌苏拉拒绝同房,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不断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使布恩蒂亚一家日夜不安,最终被迫迁往小镇马贡多。一开始,布恩蒂亚人很兴旺,但由于一系列的战争原因,这个家庭的命运不如一代。然而,当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蒂亚结婚时,他生下了一个有尾巴的男孩,因为他嫁给了他的阿姨乌苏拉。这一切正好实现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写下的密码,这是奥雷良诺·布恩蒂亚的翻译。充满讽刺意味。这个带尾巴的男孩被蚂蚁拖进了蚁巢。随后,这件事消失了。

  这部小说总是给人一种虚幻而不真实的感觉。然而,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蒂亚家族的兴衰是整个拉丁美洲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同时,家庭的无知也是拉丁美洲自身落后的写照。相应地,在拉丁美洲,内战层出不穷。

  魔幻现实主义往往以荒谬的形式反映现实。无论马贡发生的事情多么奇怪,都是马尔克斯对拉丁美洲现实的观察和感知。

《百年孤独》读后感6

  最近,音乐库中在单曲循环《百年孤寂》,于是我踏入了《百年孤独》的世界中。它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之著”,它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读完,书中病态的孤独,形形色色的畸形人格,漂浮在我的四周,久而不去。

  书中的人物霍·阿·布恩帝亚本是一个勤恳务实、富有创造力的人。但由于他错误地对科学和求知痴迷,炼金术,上帝铜版照片……他完全发了疯,所以他是个孤独者。

  他的妻子乌苏拉是个闪烁着母亲一切美好品质的妇女。在我看来,她其实就是这个家族的地基。整部书都是她忙碌的身影,这个女人的身上拥有着另一种孤独感。

  我想全书最悲哀的人物莫过于布恩帝亚的次子奥雷良诺了。他发动了无数次的`武装起义,却都无果。所幸命很大,躲过了埋伏、暗杀以及枪决,顽强地活了下来。但活下来也许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他痴迷于做小金鱼,反复不停地做,就如同对于炼金术的痴迷。

  书中的人物无不充斥着孤独感。这也许正是作者想要对我们表达的,他们的孤独性给整个家族带来了毁灭。同样,这个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的家族也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或许作者正以此书来表达自己对拉美民族共同团结,摆脱孤独的强烈愿望。

  我希望我们不要像他们一样,在生命的进程中,执着于最初的不圆满,一直迷失下去。而是要有发现世界美的眼睛,打开那颗心,拥抱这世间的美好,做个容易满足,幸福的人。

《百年孤独》读后感7

  我是在一个下午读完这本书的,仿若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孤独岁月,恍惚间仿佛已经穿越了一生的时光,经历了那一场又一场的或痛苦或波折或感悟的“闹剧”。

  我不知道我是否读懂了它,或者说我不知道我从中深深感触到的那些所谓的.情感,是否是作者真正想传达的情感,也许我需要再重新回味细品它一遍,到那时候,肯定又会有另一番别样的感触了吧。

  但就这第一次的浅显阅读,我对“孤独”的理解好像有些不同以往了……

  也许,孤独会教会我们好多东西,指引人们阅读、思考、在不甚艰难的人生里独自坚持,教会人们适应时间的漫长亦或者是短暂,把握每个人的命运。

  《百年孤独》中的孤独能够如此透彻心扉,在我看来,是因为它向我们娓娓道来了如何沉闷地活着。

  在这个比《红楼梦》还要繁复、难记的家族体系中,“活着”是所有情节发生的唯一前提。为了寻找活着的方式,为了寻找活着的意义……为了所谓的活着,一个生活在地球角落里的百年家族陷入了无限的疲惫与孤独之中,在茫茫岁月中上下求索,忙忙碌碌……

  但是,我并不觉得它是一个悲剧,我相信,虽然经历过这数不尽的无论是种种情爱的纠缠折磨,还是梦想追寻的茫然,又或者是繁杂错乱的现实,但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东西,他们看透了这个世界,并且活下去,甚至死去。

  他们远离了故乡,远离了熟悉的一切,远离了常规,选择了一条别具一格的属于自己的生存之路。他们在路途中探索生命,享受孤独,经历梦境一样玄妙的人生……我相信,他们没有一个人会后悔当初的选择。

  他们的孤独,令我仰慕,令我钦佩。

《百年孤独》读后感8

  时间在故事里看着总是快的,但转眼百年多的沧海桑田,从初代的勤奋耕耘到末代的荒凉颓败,真让人有种难以言明的感慨。发散一下,觉得儿女的教育还是非常重要的。像乌苏娜瞎了之后想起来的那些,她眼中真正勇敢的人其实是雷贝卡,而她自身心爱的子孙们没有一个拥有她所希望他们拥有的勇敢勤奋的美德。连小说前期的视点主角、前期我最喜欢的奥雷连诺上校也木有。

  这个故事通篇看下来除了感慨家族的没落之外并没有特别深的感触——关于ZF和商人对当地人民导致的伤害除外——作为东半球的人,对西半球南边那个太过遥远的拉丁美洲真是知之甚少,真如小说后面附录里所说有如此深的历史意义的话,也许布恩蒂亚家族就代表了最原始、最蓬勃、简单又有开拓精神的拉丁原住民?然后后来的ZF和香蕉公司就像侵略者,侵略了这块土地,在得不到利益的时候就果断抽身而去只剩下破败的小镇了。

  而最后马孔多整个的消失,大概就是要改掉原始的社会风气?

  故事里印象最深的'3个人:梅尔加德斯、乌苏娜和菲兰达。虽然最后一个我对她实在十分讨厌,但依然觉得这个人的个性塑造得合情合理且十分鲜明。乌苏娜代表了这个家族的兴,也代表了这个小镇的兴,她的勤奋和朴实为这个家庭创造出一片美好的天地,而菲兰达代表了亡,扼杀了人性,拒绝接受新事物,迷信又保守,即使布恩蒂亚家因为历史的原因早已积累下衰败的因子,她却也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梅尔加德斯则是代表了局外人,似乎是一个“先知”的角色,他带来了新的科技,知道故事的一切发展,他更像是一种力量而非真实的存在。

《百年孤独》读后感9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文学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品,它以富有魔幻现实主义特色的文风,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人的故事,其中充满了爱情、杀戮、荣辱、诅咒等多种色彩。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故事的悲欢离合,更是作者对时间、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首先,这本书的时间跨度非常长,从一开始的`家族创立到最后的灭亡,历经了整整百年。

  作者通过对时间的塑造,让人们在阅读时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不可逆转。

  在这个时间的长河中,人们的命运也就毫无意义和价值,因为时间是在不停地流逝,它会带走一切,即使是那些最美好的回忆和梦想也无法挽留。

  其次,这本书在描写人性方面也非常深刻。作者通过描写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性格、行为和思想,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有些人如孤独的奥勃里奥,内心深处充满着渴望和孤独;有些人如纳塔莉奥,为了报复而疯狂杀戮;还有些人如乌苏拉,个性独立自主,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和命运,而这些命运的因果关系和变数也构成了整个故事的主线。

  最后,这本书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和社会的关切。书中的布恩迪亚家族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家族,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影响力。

  然而,在这个家族的历史中,也发生了许多让人触目惊心的事件。这样的历史事件不仅在布恩迪亚家族中发生,更是发生在整个哥伦比亚和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中。

  作者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写,反映了拉丁美洲社会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

  总之,《百年孤独》是一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特色的文学巨著,它揭示了时间和人性的复杂性和内涵。这本书值得每一个读者仔细品味和思考。

《百年孤独》读后感10

  放佛他们都在坚持着自身的理想,但好像都未能坚持到底。

  他们都活在自身的世界中,都在坚持着所谓的理想。或许是因为上帝不想让人们过于幸福;因此,当上帝以无边的美意创造了一切后,又会让魔鬼所破坏,正如马尔克斯所说的那样,布恩迪亚家族经历着这样的一切:街上的女人会使人流血,家里的女人会生下长猪尾巴的孩子,斗鸡会让男人丧命、终身内疚,枪弹一沾手便会引发二十年的战争,冒失的事业只会将人导向失落和疯狂……当年迈的乌尔苏拉走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尔基亚德斯,这个智慧与先进的'代表虽然与布恩迪亚家族有着不解之缘,也影响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他预知着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家死去,家族衰败,为什么?

  直到现在也没能明白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现人类的无奈吗?乌尔苏拉算是这个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为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亚发现了马孔多,他们在那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引进文明,但也随之衰落,也带来了战争,流血,瘟疫,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微缩的世界,历经一切,还有人类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许还应该说说奥雷里亚诺·布迪地亚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旧未读懂他。我不懂阿玛兰坦—乌尔苏拉为什么要回来,过着与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变他吗?还是她也拥有者何她高祖母类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终不是乌尔苏拉,因此她失败了。最无法理解的应该是他们“变态”的爱情吧,我不知道是否这样说恰当。布恩迪亚家族最后的爱情还是让这个曾经辉煌但也孤独了百年的家族结束了。正如那卷神秘的羊皮卷所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住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唉!人生百种滋味,还需慢慢体会。

《百年孤独》读后感11

  这本书充满了魔幻主义色彩,“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所以《百年孤独》又可以看做是拉丁美洲从内部纠纷、战争到国家分裂的一个发展历程,揭露了拉丁美洲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整个民族因为他的孤独而忽略或是拒绝了与外界的沟通,从而导致了整个民族的落寞与文明的丧失。后来美国跨国公司统治了拉美,折射到书中就是美国人侵占马贡多建立香蕉公司,对当地居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书中的情节基本上完全还原了当时的史实。一个民族的孤独最终导致了这个民族的衰落与被欺压。

  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兴亡。马贡多的消散更多的是由于外部科技、战争、经济等的冲击,而大观园的落没更多是因为内部封建思想的'闭塞与保守势力的腐化。刚好体现了孤独所带来的自我消亡与优胜劣汰。辛亥革命前后,外部帝国主义势力强烈冲击着封建主义这座孤独的围城,使得中国越来越不堪一击。中国内部七十年累积起来的脱节——知识分子与大众的脱节、城市与农村脱节、沿海沿江与内地脱节、思想意识政治制度与社会的基本结构、深层结构脱节等,这种脱节正蕴含在“孤独”一词当中。孙中山当时的三民主义思想也算是中国封建逆流长河中的一座孤岛,而如何把它扩展成一片大陆,就需要突破这双层壁垒,双层孤独。

  在我眼里,中国一直在尝试着摆脱孤僻,但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从改革开放到如今,中国在找寻自己的一条发展道路,一条越来越宽阔、越来越独立、有自己特色但是不孤僻的发展道路。

《百年孤独》读后感12

  孤独是把你拉进黑暗深渊的一双手;孤独是在周围喧闹的环境中你却在灰暗的角落里轻轻抽泣。而一个历经百年孤独的家族,他的历程,会是怎样的呢?

  《百年孤独》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和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这本书写的是布恩迪亚一家七代人的荒唐、古怪、甚至有些伦乱的故事和马孔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乃至消亡的历史。漫长的几代人之中,有手艺灵巧的、有求知旺盛的、有聪明机灵的、有勇敢坚强的、有吃苦耐劳的、有光彩照人的……他们有坚毅的眼光,不轻易服输的性格,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

  作者马尔克斯不愧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人,以此书为代表,他用绚烂并无束的语言构建了魔幻的天地。

  岁月虽逝,但水流影在,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传奇,注定不会在世界上重现。

《百年孤独》读后感13

  在嫣然的岁月里跳跃,我被撕扯得衣衫滥缕,明眸空洞。回首,惊觉春已无处寻觅,我早被遗忘在冰雪处,伫立成百年的孤独。

  夜,来临了,我抛开日间的华丽,发现自己除了孤独,竟然一无所有。月忧伤地隐去半个身子,用朦胧的云罩着。翠叶密处,藏着一只黄鹂,它在寂寞地唱着: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

  我如枯槁的木乃伊,坐成千年的寂寞,枯萎的心,无力再弹起清风明月的篇章,只有让孤独肆意地决堤。

  在与世隔绝的马孔多里,浓缩着一个世界,浓缩着世界上的各类人,也浓缩着世上所有的孤独。

  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所有角色,像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虚无比的灵魂。我在读这本书的同时,从里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读出了我们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孤独。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位屡经失败,却又百折不挠的科学家,总是拥有着无尽的幻想和无穷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学先驱者的影子,狂热和冷淡,鲁莽和沉着,探知的欲望和放弃的意念,各类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体现。他试图用磁铁挖掘黄金,试图将望远镜作为武器,试图把水银冶炼成金子。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于朝夕相处的妻子乌尔苏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为。可是当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谜底时,他却被当作疯子,被捆绑在栗树树干上,被迅速地遗忘。昔日的炼金梦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里已成虚无,他只能忍受着生与死之间横亘的痛苦――无尽的孤独。马尔克斯似乎在用这个,表达着对所有的开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百年孤独》读后感14

  时间在故事里看着总是快的,但是转眼百年多的沧海桑田,从初代的勤奋耕耘到末代的荒凉颓败,真让人有种难以言明的感慨。发散一下,觉得儿女的教育还是非常重要的。像乌苏娜瞎了之后想起来的那些,她眼中真正勇敢的人其实是雷贝卡,而她自己心爱的子孙们没有一个拥有她所希望他们拥有的勇敢勤奋的美德。连小说前期的视点主角、前期我最喜欢的奥雷连诺上校也木有。

  这个故事通篇看下来除了感慨家族的没落之外并没有特别深的感触——关于ZF和商人对当地人民造成的伤害除外——作为东半球的人,对西半球南边那个太过遥远的拉丁美洲真是知之甚少,真如小说后面附录里所说具有如此深的历史意义的话,也许布恩蒂亚家族就代表了最原始、最蓬勃、简单又有开拓精神的拉丁原住民?然后后来的ZF和香蕉公司就像侵略者,侵略了这块土地,在得不到利益的时候就果断抽身而去只剩下破败的小镇了。

  而最后马孔多整个的消失,大概就是要改掉原始的社会风气?

  故事里印象最深的`3个人:梅尔加德斯、乌苏娜和菲兰达。虽然最后一个我对她实在十分讨厌,但是依然觉得这个人的个性塑造得合情合理且十分鲜明。乌苏娜代表了这个家族的兴,也代表了这个小镇的兴,她的勤奋和朴实为这个家庭创造出一片美好的天地,而菲兰达代表了亡,扼杀了人性,拒绝接受新事物,迷信又保守,即使布恩蒂亚家因为历史的原因早已积累下衰败的因子,她却也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梅尔加德斯则是代表了局外人,似乎是一个“先知”的角色,他带来了新的科技,知道故事的一切发展,他更像是一种力量而非真实的存在。

《百年孤独》读后感15

  《百年孤独》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一个家族百年的兴衰历程,也深刻地反映了拉丁美洲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丰富的想象力和魔幻的笔触,让读者对人性、命运和孤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被布恩地亚家族的命运所吸引。这个家族在小说中经历了七代人的传承,从建立马孔多小镇到最终的`衰败,都充满了荒凉和孤独。每个家族成员都有不同的性格和命运,但他们都无法逃脱家族的宿命。这让我思考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角色和命运。马尔克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布恩地亚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他们的性格、行为和思想都各具特色。他们的命运似乎是注定的,但马尔克斯却用魔幻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这种力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让人们不得不相信命运的不可逆转。在阅读过程中,我也被小说中的魔幻元素所吸引。马尔克斯将现实与魔幻相结合,创造出一个独特的马孔多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想象力和神秘感,让读者对未知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这种魔幻的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让读者对拉丁美洲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百年孤独》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孤独和命运的不可逆转,同时也展现了拉丁美洲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这部小说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命运有了更敬畏的态度。我相信这部小说将会成为我内心永远珍藏的一部分。

【《百年孤独》读后感】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01-11

《百年孤独》读后感12-28

百年孤独读后感01-10

百年孤独读后感01-02

《百年孤独》读后感02-22

《百年孤独》名言12-26

(荐)《百年孤独》读后感09-22

百年孤独读后感【合集】09-17

百年孤独经典语录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