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劝学心得体会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劝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读劝学心得体会1
初读《劝学》,荀子时而言物时而论人,感觉毫无章法。但仔细读过三四遍后,思路逐渐清晰,荀子要告诉我们的是,从了解自己,到修养自己,直至成就自己的过程。
做人最难的是了解自己,好像禅宗参口头禅“我是谁”一样。为了方便我们了解,荀子给我们暂时确定了位置,我是“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我是“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如果“蓝”与“水”代表做人的基本标准,扪心自问我做到了么?更不要说荀子所要求的“青”与“冰”代表的境界。
荀子通过地理以及自然现象,一步步展开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形成有它的机缘,了解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站在先人的肩膀上,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扩大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不断超越自我。所以,人区别于牲畜,是因为人具有学习的能力,但也仅仅是一线的差别:“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有时称人为“行尸走肉”,是因为“无冥冥之志”,若能做到“君子结于一也”,则满足了做人的基本条件。
荀子教导我们如何做人,他老人家非常慈悲而且耐心,从天地间的现象、事理到《诗》、《书》、《礼》、《乐》、《春秋》等纲要,深入浅出的举例论述,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做人本该如此”。但我们的'人生为何在不断退色(从青→蓝→浅蓝→灰)?为何我们“渐行渐远”远离大道呢?因为我们忘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由于人的根本烦恼贪、嗔、痴的存在,心智被蒙蔽了,对于世间万物所展现的自然规律我们视而不见,圣人所倡导的为人之道我们听而不闻。荀子简要的区分两种为学的态度: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如果仅仅“入乎耳,出乎口”,而没有经过“心”,这样的学习对于自己没有任何帮助。如何能够提升自身的修养?我们应该做到“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在这里,荀子告诉我们如何打破障碍,开启智慧的两种方法。第一,首先要博学,把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熟记于心;然后,反省自己的心态以及言行是否符合为人之道,正确的坚持,错误的抛弃;最后,做到心、意、行统一,世间的为人处世尽量合乎于道法。当然还要继续学习、反省、做事,如此反复,心量不断扩大,境界不断提升。
第二,按照类似于禅宗“戒、定、慧”的法门修行也能成功。关于“戒”,荀子反复要求我们,“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关于“定”的境界,荀子描述道“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最后,由定生慧,荀子称之为“应”,“能定然后能应”,能应天下之事,此乃“得大自在”也。
荀子告诫我们,虽然我们生为“人”形,但若不勤于学习,不了解本心,就会与“禽兽”无异。荀子同时告诉我们,经过不断修炼后的为“人”的标准:“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为“人”就已经很难了,但是在《劝学》里,荀子并不仅仅满足于为“人”,因为青要胜于蓝的,如何成为“圣贤”,是他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人如果超越自我就会进入“圣人”的境界,超越自我并不是自己超然于物外,而是应该具有极度谦卑的心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才对。在《劝学》通篇,找不到荀子对于圣人境界的描述,但是他已经为我们指出了成为“圣贤”的必经之路,在开篇他已经提到“学不可以已”!
读劝学心得体会2
今天,一时兴起,拿起《读点经典》便读起来,当读到劝学篇时,不禁思绪万千。平常的我总是抱怨没有时间学习,抱怨自己技不如人,抱怨自己的遇事缺乏机智,不能妥善处理。当学完《荀子劝学篇》时,才有所悟,这一切的抱怨都是徒劳,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学习,就不知道天高地厚。
作为一名老师不止是自己要学习,还要让学生做一个刻苦学习、善于学习的人,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个“学”字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啊。世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伟人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就是因为他们“学”。在读书的过程中强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文中写到:“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几句话里概括了许多。带着目的、带着思想、带着问题去学习,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书还贵在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学习和独立思考相结合,学习前人的智慧,思考后人进步的.方法。
荀子在文中提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为什么许多人不能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学的东西不够,下的工夫也不够。这就是锲而舍之啊!有的人为什么能够出类拔萃?那是因为他们锲而不舍!世界上有许多非常聪明但却没有成功的人,按道理说聪明的人应该成功才对呀!是因为他们找不着方法,因为他们“锲而舍之”呀!但是许多智商平庸的人却非常地成功,因为他们认准了目标,总结了方法,锲而不舍啊!不断努力。这就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一驾,功在不舍”的意思所在!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在学习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就会发现每时每刻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积少成多、积土成焉,天长日久,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的富有者,告诉我们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恒。闻名世界的爱因斯坦或居里夫人他们所创造辉煌成就,难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呆在房间里什么书籍都不阅读自己创造出来的?他们是经过长年累月一点一滴地积累了渊博的知识,然后在这渊博的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啊!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古人就曾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读书的唯一捷径就是勤。只有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抗得住干扰,静下心来学,循序渐进学,联系实际学,锲而不舍学,方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点也不假,一篇文章能打开我多年的心结,在今后的日子里,要更加努力学习。
读劝学心得体会3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读劝学心得体会4
最近我们学习了文言文《孙权劝学》。学习过后,细细品味,使我明白了很多,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孙权之所以能建立吴国,与他自身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孙权并不如诸葛亮那般机智,并不如曹操那般阴险狡诈,但他却能够很好地识人,用人,还很会劝人。当时的吕蒙乃是一介武夫,有勇而无谋。孙权作为一个君王,自然希望手下将领能有勇有谋。但他眼下只有一位有勇无谋的吕蒙,虽然自然着急,但却并没有将吕蒙撤职,而是悉心地劝他要多读些书,最后使得吕蒙才略大增,成为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
读完这文章,给我最大的启发那就是书的价值。孙权作为一国之君,每天所要处理的国事总是异常的.繁多,虽然如此,但他仍拿出许多时间来学习。而吕蒙通过学习,才略大增,最终成为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读书有益的,不然古人有怎么会说“书中自有黄金,书中自有颜如玉”呢?开卷是必然有益的,你倘若读了万卷书,那么万卷书便会教您领略人生的真谛。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一人读的书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读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如果我们能做到博览群书,相信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实幸福。所以我们应当多读书,读好书,持之以恒,必定会有一番大作为。同时,这则故事还告诉了我们,应当听从他人对自己有好处的劝告。如果一个人刚愎自用,不愿意听从他人的劝告,那么他最后一定不会成功。倘若吕蒙不听从孙权的劝告,那么他一个有勇无谋的人,最终一定会有一个不同的人生。因此,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当善于听从他人的意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塑造更加完美的自己!
读劝学心得体会5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其著作开篇即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自称是孔子传人,其著作也以劝学张目,表面上看只是继承儒家劝学传统,其实着眼点明显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仪道德和知识智慧.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这种朴素的唯物论思想,让他站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懦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为人性本恶,就要像木材一样“受绳”而变得通直,像刀剑一样“就砺”而变得锋利,性恶之人只有“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方可成为“智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学习对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远非“生而知之”者的“悦”乎其中可以比拟的。
基于人性本恶的前提,荀子十分看中学习中“功”。为使就学之功有所依凭,首倡“善假于物”练外功。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向有一技之长者学习。在荀子看来,整天苦思忧虑不如“须臾”所学,善学者必须“善假于物”。借助外物之长,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轻而易举可收登高博见、呼风彰闻之效果。借他人之“舆马”.来补己“非利足”之短而达“致千里”之目标;借外界之“舟揖”,可弥己“非能水”而收“绝江河”之功效。即使资质、禀赋平常之人,如能博取众长,聚万善于一身,能不除“恶”务尽成高尚君子乃至后天圣人吗?
这种“功”’,不能仅仅凭借外因。为使就学之功效待久稳定,还必须讲究方法,苦练内功。
荀子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一个人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凭借后天的学习才能跻身圣人之列。此别无他途。积土成山可兴风雨,积水成渊可生蛟龙,积跬步可致千里,积小流可成江海,这功夫要先练积累内功,积末技可成大艺,积散识可成大智,积小善可成大德。练好积累内功,就能“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其二,要持之以恒.练好刚韧内功。不学骐骥一跃而止步,要学驽马十驾而不舍,凭这韧功,就不会半途而废,行百里者半九十,就不会遇坚而折.遇挫而馁。其三,要咬住不放.练好专一内功。不学六跪二螯、“用心躁也”的螃蟹,乃至落得个“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的可悲下场;要学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用心一也”的蚯蚓,充分享受“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愉悦。学成圣人之身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就要远离急于事功的浮躁,练就专心致志的定力。如此外功内功兼具,练就金刚之身的功夫,就不怕再经“槁暴”反复“涂(通“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其实,人生下来犹如一张白纸,性恶性善都是主观先验之说。但荀子基于性恶而劝学,不仅对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论”起积极作用,而且在劝学的力度和深度上超过了其先师孔子,这不能不说是不幸中之大幸。
荀子的文章文采斐然,这和他善用比喻、形象说理分不开。其设喻技巧高妙,精警动人,乃至使篇中章句或演化沿用为成语,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或击节援引作格言,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本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之”等等。其技巧高妙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就近取譬。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靛青,那“水为之而寒于水”的冰块,那受绳而变通直的木材,那因?而其曲中规的车轮,那就砺变锋利的刀剑,不正是司空见惯吗?那登高而招见者远,那顺风而呼闻者彰;那假舆马而至千里,那假舟揖而绝江河,不正是有目共睹吗?《劝学》中那些精妙的比喻,哪一个不是人们熟知的普通常识?但正是这些通俗明白的常识,却收到了“称名也小,取类也大”的效果。
多方设喻。有的单独设喻:如以中绳的直木因而成“其曲中规”的车轮、虽有槁暴不复挺的自然现象,比喻人可以凭借后天的学习改变人的资质,禀赋。有的连续设喻:如以积土成山可兴风雨、积水成渊可生蛟龙.比喻积善成德可成君子,积累散识可成大智。有的正面设喻:如以虽无锋利爪牙、强健身骨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蚯蚓,比喻资质虽差却用心专一,乃至取得超乎想像成绩的求学者。有的反面设喻:如用虽有六跪二螯、貌似强大却不得不借蛇蟮之穴寄身托体的螃蟹,比喻资质优秀却居心浮躁、最终一无所成的学子。这二者又构成了正反设喻,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刻地揭示了用心专一和居心浮嗓的天壤相别的功效。有的综合设喻:如以一跃而不能十步的`骐骥、十驾而功在不舍的连续比喻,再以锲而舍之不折朽本、锲而不舍可镂金石的匠人对比设喻,这又构成由马而人的连续比喻。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能超水平地发挥作用,以“取类不常”达到”惊听回视”的绩效。
整散结合。多方没喻不仅使《劝学》语言具体形象,精练有味,而且,随着比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以及画龙点睛的意旨揭示,形成整散相间、丰涵多变的句式,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有的短句.一宇一顿;有的长句,一气呵成;其间对偶,极见精巧;巧用对比.精辟透彻;四字排比,势不可遏;长短时间,参次错落;整散结合。韵味十足。《劝学》不仅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论文,更可视为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前人评为“古今劝学,此为第一”,实为至当经典之论。
读劝学心得体会6
今天,一时兴趣起,拿起《读点经典》便读起来,当读到劝学篇时,不禁思绪万千。平常的我总是抱怨没有时间学习,抱怨自己技不如人,抱怨自己的遇事缺乏机智,不能妥善处理。当学完《荀子劝学篇》时,才有所悟,这一切的抱怨都是徒劳,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就是典型的,不学习,不知道天高地厚。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当我们遇事时,要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学习别人的长处,增长自己的见识,丰富大脑,结合实际加以运用,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要善于动脑,换一个角度思考,正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地学习积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我不是天才,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永不放弃,自身的能力会与时俱增。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点也不假,一篇文章能打开我多年的心结,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学习,完善自我将是我奋斗的'一大目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有长期的努力学习,才能最大限度的弥补自身的缺陷!
读劝学心得体会7
《劝学》第一句话就说:“学不可以已”这就是告诉我们,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也只有通过不断地学,才能青出于蓝。
不断向学,能增广见识,远离愚昧无知;坚持向学,能完善自身,远离低俗平庸,诚敬向学,能明辨是非,远离随波逐流。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向学之人身上,言辞语气,举手投足之间都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如素雅之幽兰,散发沁人的清香。孜孜求学,潜心钻研的人,他们不一定是伟人,但绝对是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一定是一个真诚谦虚的人,也会是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如果将他们与市井之人的低俗,贪恋名利之人的势力,庸俗之人的麻木相比,更加突出他们那一种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令人赞叹的气质。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生下来就天赋异禀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普通人,然后,在芸芸众生之中,每个人的智力与学识,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都不相同。很大部分原因是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他们掌握知识的丰富度不同。即使天资聪慧,如果怠惰于学,也会一事无成。相反即使天生愚钝,如果肯刻苦学习,他也可以取得成就。我们要热衷学习,更要善于学习,切忌墨守成规,东施效颦,每个人应该常常反思,总结经验,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读劝学心得体会8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诗经》上说:“不要总想贪图安逸,小心谨慎地做好你的工作,子好这种行为,神明知道了,就会赐给你莫大的幸福。最高的修养,莫过于精通道理使得自身起变化,最大的幸福膜过于用原无灾无难。
我们每天都在认真、拼命的工作,为的是以后,也许是为了以后的以后的收获,却不知正如《劝学》中所说的,整天的冥思苦想,却不知学习片刻有收获,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会发现每时每刻你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的,积少成多、积土成焉,日久无常,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的富有者,尽管每个人的先天资质有所差异,但着差异是微乎的,只要聪明能干,多去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你也会成为君子的。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成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这样才能到千里之外,就象前面所说的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点滴,日久天长的坚持下去就会成为富有者,但是具备了“财富”还应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戒骄戒躁,你才会成为真真正正的“富有者”,只有这些都做到了你才是真正地会学习,懂学习的人,你才可能为人师。
【读劝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荀子劝学心得体会09-10
关于劝学的名言12-07
劝学励志名言10-27
有关劝学的名言09-28
读完劝学的体会04-01
读《孙权劝学》有感03-25
关于劝学的名言警句12-02
荀子劝学名言05-20
[精华]关于劝学的名言警句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