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观后感

时间:2025-04-16 07:33:1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童年观后感

  观看完作品之后,内心会产生很多感慨,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观后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年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童年观后感

童年观后感1

  放假时,我拜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

  外祖父不太喜爱他,两个舅舅更是厌恶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一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一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此刻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童年观后感2

  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死后,被母亲寄养在远在尼日尼的诺弗哥罗德城的祖父家。外祖父是个纤夫,对阿廖沙不是特别好,而阿廖沙的外祖母对待阿廖沙的态度与外祖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外祖父脾气暴躁只要碰见阿廖沙犯错便会打他,有一次阿廖沙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就被打的体无完肤,并生了一场大病。而外祖母却在不停地包容阿廖沙犯下的错,并心平气和的.与阿廖沙讲道理,阿廖沙曾经说过他的外祖父与外祖母信奉的简直是两个不同的上帝。

  就这样阿廖沙在这个几乎分裂的家庭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童年观后感3

  最近在读塔可夫斯基的书,特意找来他的电影看。处女座,拍的很诗意,很多长镜头,有些场面和片段调度不是很明白,对着书中的描述,就更能注意到到老塔在场景布置里的细节和用心,四段梦境与现实的联系处理老塔的诗意逻辑以及所谓演员要理解所演绎角色的.诠释。

  战争带来的是苦难,特别是对于孩子。

  结尾这样处理反而很美。整部片子艺术感却又不扭曲做作,沉静而震撼,是有生命力的。

童年观后感4

  《童年》是说一个小孩在苦难的环境中快乐成长的励志故事。

  真正对他好的只有外祖母和母亲,父亲在他3岁时染病身亡,面对粗暴的'外祖父和小伙伴的相继离去或离开,他并没有向生活低头。他就是高尔基。

  高尔基面对父亲离去,母亲出走和粗暴的外祖父,高尔基仍然乐观地面对生活,这是一种很难得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高尔基的第一个朋友小茨冈因吞下钉子而死亡;第二个朋友“好事情”因外祖父不喜欢而搬走;第三个朋友是因为他们高尔基不知道挨了多少次打。

  高尔基的童年是痛若的,我们是幸福的,好好珍惜吧!

童年观后感5

  今日观看了《寓教于生活成就美好童年》感触颇深,每个人的童年都只有一次,要怎么才能有一个才能一个美好的童年呢?是约束着各方面,还是放养着各方面有个快乐的童年呢?新生代的`我们,期望爸爸妈妈更多的陪伴寓教于乐,而不是传统式的像警察抓小偷一样!

  我们希望爸爸妈妈走进我们心里去聆听我们,感知我们,我们不是桀骜不驯的调皮捣蛋鬼,我们是你们可爱的宝贝,希望通过这次学习,我的爸妈们可以放下身段和我们好好相处!和我们一起快乐成长,度过一个有意义的,美好的童年,爸爸妈妈爱我们,其实我们也深爱着自己的爸爸妈妈!

童年观后感6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著,是高尔基的《童年》。我知道阅读名著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现在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的一次旅行,是我们与先哲们的'一次探讨,与大师们的一次心灵沟通,更是我们塑造品格,净化灵魂的一次精神洗礼。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一部。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转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

  《童年》里的阿廖沙就成了童年的高尔基,体现了高尔基对童年的向往。

童年观后感7

  《童年》高尔基的自传性三部曲的第一部,小说主要描述:

  阿列克谢在他父亲去世后在他的外祖父家度过的童年,在年幼的他眼里成人的世界时那样的冷酷无情,他的母亲在他父亲的遗体旁生下的小弟弟夭折,在祖父家舅舅们为了家产争吵,他们毒打妇女儿童,在这一个家只有外祖母爱他,外祖母常常给他讲故事,在他的童年里外祖母带给了他无限的欢乐,外祖母的温柔、乐观,温暖了他,使他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去坚强的面对痛苦的生活。

  外祖母的形象在阿列克谢的童年里闪耀着母性的`光辉。

  小说形象的描述当时活在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的艰难困苦,写出的当时社会的黑暗!

【童年观后感】相关文章:

童年的名言01-06

《童年》心得11-30

关于童年名言11-25

《童年》阅读心得02-12

《童年》阅读心得12-19

童年阅读心得12-24

读童年的心得02-26

《我的童年》心得10-15

读完《童年》心得08-19

童年的阅读心得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