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心得体会

时间:2021-07-01 17:38:12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西厢记》心得体会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厢记》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西厢记》心得体会

《西厢记》心得体会1

  “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在如此浪漫多情的时节里,张生遇见了崔莺莺,便一见钟情。我始终记得张生对莺莺的第一评价是“解舞腰肢软又软,千般婀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我想,这次相遇,就早已注定他们将拥有一段美好而又残酷的爱情故事。

  崔莺莺是一个大胆,美丽,善良,温柔的贵族小姐。生为一个相国小姐的她,从小就在妈妈的管教下受到了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接受过很多的封建道德教育。当她与张生恋爱,她从一个乖乖女变成了一个“违背道德”坏女子,就构成了思想与行动上的矛盾,在我看来,崔莺莺能与张生相爱,挺不容易的。但在这样的坏境下,她还能不顾一切地与张生相爱,我想这是非常难得的。

  这样的女子,放在我们现代来讲,令许多年轻人汗颜啊!许多年轻人曾信誓旦旦,许下海誓山盟,可是最后呢?最终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过是当年的风流韵事化作如今的浅斟低唱。想想那“情切切,意绵绵”,想想那“别后相思隔烟水”,想想那高楼碧袖,碧玉红笺,都如过眼云烟,浮华似梦,崔莺莺对张生的爱是纯洁美好,不含一丝杂质。

  当她与张生离别时,她从不像其他的女子希望自己的丈夫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在她的眼里“情”字是第一,名利功禄,是是非非,她统统都可以不管。“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在回复张生的诗里,她将自己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她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她对张生的爱恋,但最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

  在“听琴”的时候,她的心被张生琴中那份热切的呼唤深深的感动着,但她那一颗被封建道德教育束缚的心控制着她,尽管她早已泪水涟涟。此时此刻,她心中的爱情正与封建教育进行激烈的争吵,最终爱情战胜了封建传统思想。

  当她收到了张生的情诗时,终于鼓起勇气回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视玉人来。”读到这里,我笑了,我想:崔莺莺是幸运的,因为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正如沈从文所说:“我这一生中,行过许多路,走过许多桥,看过许多云,喝过许多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最好的人。”的确,崔莺莺是幸运的。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当她写下《明月三五夜》,短短20个字,意味着崔莺莺从此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去追寻自己的爱情。

  世上有许多人选择用名利去填满生活,花花世界,游走一场便洋洋自得。而有些人选择去爱自己爱的人,用心去填满生活。

  我所理解的爱情,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彼此明白对方的缺点和优点,能包容对方的缺点和优点。爱上对方的人而不是对方拥有的钱财。在这个繁杂荒乱的世界里有个爱你的人,共渡生计之苦,陪着你晃晃悠悠地度过余生,就这样慢慢变老。

《西厢记》心得体会2

  提到王实甫的《西厢记》最先想到的人物必是崔莺莺,最能见出作者深厚艺术功力的,也要算是崔莺莺。别林斯基说过:“真正艺术的作品永远以其真实、自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以致读完之后,其中所描绘的人物好像活人一样,使你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他们。”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是和红娘互相映照的极其成功的艺术形象。如果说,红娘的性格有点像出谷长风,那么,崔莺莺则属于幽林曲涧式的人物,细腻隽永,柔美恬静。崔莺莺是元代人民群众民主思想在剧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她一经诞生就又成为封建社会中争取自由幸福的无数青年男女的精神鼓舞,同时她还给人们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可以说,崔莺莺这一艺术形象,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

  关于《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看法,学术界基本上众口一词认为《西厢记》是反封建。

  这种矛盾、含混的说法显示了人们在《西厢记》的主题思想上所处的困境,也透露了人们需要对《西厢记》的主题思想重新认识。崔莺莺和张珙二人从相爱到结成婚姻经历了一个在“礼”的约束中挣扎、冲破“礼”的约束而结合,到最终结成婚姻,也就是回归“礼”的过程。

  应该要在这样的文字与已经当中感受美,慢慢享受这种美……

《西厢记》心得体会3

  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的这样的爱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

  这个故事的结尾,以中国似的大团圆给大众一个交代。而我却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尾,我觉的过于通俗化,所以有时我会去看一些国外的经典电视及作品,我觉得他们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些空间让观众自己去细细品味,我觉的这样才让作品更有意义,才会促使人们去回味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结尾,所以我不怎么喜欢看韩剧结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团圆。

  看了结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觉得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是否太过于完美了呀?

  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经典爱情的必要情节于一身,就一见钟情而言,现在科学家研究机率很低,况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所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开始就有点梦幻般的感觉。后来又经历了社会的考验,为心爱的女子于权贵做斗争,可谓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壮举,验证了爱情史盲目的。

  在后来来自父母的阻扰,就想现在的父母一样有爱情还不行没面包我的女儿会受苦的,于是一介书生张生为爱情上京赶考,得到上天眷顾荣归故里娶了崔莺莺,这好似现代大多数人的爱情观鲜花于面包不可兼的,就会放弃爱情,但是张生做到了鲜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没有抛弃崔莺莺这也很不容易,现在很多人都在爆发后抛弃自己的发妻,我觉的《西厢记》中的这一点我比较喜欢。

  这一段爱情流传至今,可能是因为它留给了人们对心中美好爱情一方净土吧!所以一直被后人推崇,但是这样的纯净的爱情在此时物质横流的现实社会中还剩多少,让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回答吧!

《西厢记》心得体会4

  看完戏剧《西厢记》后,颇具震撼与欣赏,因为之前只是在听老师讲这部极具价值的杂剧,就饶有兴趣,尤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于此对其剧情有了大概认识。

  整个戏曲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波澜,却表现得极丰富、生动,王实甫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莺莺的性格显得十分突出,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含羞与矜持,充满了女性的另一种美。

  在整场戏剧中,分为4个高潮,一线贯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终都是以崔、张二人的爱情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二类矛盾是指以崔、张、红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根本性矛盾,以及崔、张、红之间的误会性矛盾。这两类矛盾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戏曲冲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而使剧情生动曲折。三个人物是指处于全剧结构中心的崔、张、红三个主要人物。整部戏就是以这三个人物为中心,通过情节发展来展示性格,又通过性格来展开冲突。《西厢记》全剧情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赖婚”、“闹简”、“赖简”、“拷红”和“争婚”。全剧既有统一的线索,又有六大转折,因而使剧情波澜曲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戏剧中刻画的四个人物中,张生,一方面执着追求爱情,一方面对莺莺的心思捉摸不定。莺莺,她既要

  克服封建礼教长期对他的影响,更要躲开老夫人的耳目,又不得不表现小姐的尊严与矜持,所以充满了顾及与尴尬,这种种的客观因素困扰着她。而在其过程中,各个人物的心理与性格特征尤其生动。

  其中的语言极具艺术魅力,比如张生的琴声中曰: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欲细诉哀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已飞兮使我沦亡

  表达了张生对莺莺的痴情与志诚,感染力很强!

  张生与莺莺的简帖,同样令人惊叹不止:

  张生:相思恨转添,慢把瑶琴弄

  乐事又逢春,芳心尓亦动

  此情不可达,芳遇向须奉

  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

  莺莺: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生动地刻画了崔、张的情深意重,却蕴含这压抑与无奈

  通过传简帖,表现了崔张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自由的心情

  对张生“痴中见傻,傻中见真”的形象描写,

  与莺莺不仅外表美丽,而且还有炽热而又深沉的情感

  于此,“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符合人们美好的愿望!

  古言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虽然张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一介寒儒,但是他对爱情的追求是大胆勇敢的,

  并且英俊潇洒,富有才学和胆略。

  最后,整部戏剧以喜为圆满

  张生功臣名就,与莺莺永结同心,结同心!

  自古以来,歌颂爱情的诗歌、小说、戏曲比比皆是,有喜也有悲,尽管大多以圆满

  结局,但谁又能看到它过程中所受的波澜与曲折,其中的艰辛与坎坷呢?或许,只有真

  真切切地经历了才可感悟到其中的酸甜苦辣,爱恨情长,相聚分离,以换得来之不易的美满团圆!

《西厢记》心得体会5

  “善言有爱夜月,落花无怨东风”。这是《西厢记》年的名句。

  《西厢记》,元代王实甫所作。这部作品其实出自唐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唐所作)。传奇的,浪漫的爱情故事。

  元代是中国文字创作的高峰期。除了王实甫,关汉卿还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的代表作《窦娥冤》经久不衰。《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其他的分别是《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其中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的爱情一直备受推崇。

  《莺莺传》以悲剧收场,但在王实甫的带领下,张生(字君瑞)和崔莺莺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张生出生于上流社会,他的父亲是礼部大臣,但他因病早逝。从那以后,他家就没落了。于是,他去了父亲曾经帮助过的同学杜克,因为他守卫边疆,控制了10万军队。张生想从那里获得一个官方职位。崔莺莺的出身实际上是优越的。我父亲是宰相,但她年轻时也英年早逝。这家人不得不搬到浦东(今陕西省西南部永济市周浦古城)。张生喜欢在山水中旅行,所以有一天他去了浦东的普救寺。因为有缘,那一天,和她的丫鬟媒婆恰好去庙里烧香(普救寺是崔生前捐赠的),两人一见钟情。受封建礼教的逼迫,张生以读书的名义住在普救寺西翼,希望每天多看看崔莺莺。后来当地的地头蛇得知长得像神仙,就想用自己的五万人马,趁崔烧香之机,去抢普救寺。无奈,崔夫人提出了前犯人娶女儿的想法。在这个危机时刻,张生承担了这个“光荣的任务”。他派了一个和尚去给杜克送信,最后在他的帮助下,他打败了孙飞虎。但是,“然而女人的心是多变的”,崔夫人看不上没有名字没有财富的张生,进而生出自责之心,因为这对名门不利。但是,面对爱情,谁又能阻挡丘比特的爱情之箭呢?“崔莺莺晚上听钢琴”,他们在媒人的帮助下成就了“好事”。莺莺的坚定,普救寺方丈的劝说,杜将军无形的“威逼”,最终都迫使崔夫人做出让步。她用“成为第一”来回答张生。天有情,张生真的得了头奖。一切都已经在中间了。谁想半路杀出一个“郑长法”?崔的家庭和结婚很早。此刻,他想和崔莺莺结婚。得知真相后,他诽谤张生,说他在外面结了婚。崔佳错误地认为这是真的,并希望崔峥结婚。千钧一发之际,张生回来了。真相大白后,郑长法自杀了。张生和崔莺莺喜结连理。

  《西厢记》表达了当时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意识中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直到今天,这个古老的爱情传说仍然受到人们的庆祝,因为它给许多年轻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合上书,落泪。想起人生的苦涩离别!看到千里之外的'山很可怜,应该徒步!崔和张的经历最深。张生去北京参加考试,崔莺莺没有想到大米;而张生也做了一个“草桥”的梦。交心,何必再谈?只想说一句话:真爱永存。“山无棱,天地合一,所以如果是现实的话,崔和张会体会到这古老而虚无缥缈的爱情传说。

  回过头来看,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文学”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繁荣昌盛,正在逐渐走向m

  寒假的时候,我在满是灰尘的书柜里发现了一本书。我捡起来擦了擦,看了看。这本书叫《西厢记》,看完之后感触很深。

  至于《西厢记》的高级论坛评价,前辈,古人,今人总是说不一样的话!我只觉得这本书真的值得她读几遍!黄山归来不看山,五岳归来不看山!看完这本书,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看元稹的《西厢记》,所以《莺莺传》《商调蝶恋花》要在这本书之前看!

  自古以来,才子佳人的爱情组合难免遇到来自天庭的艳羡,难免会有一些催人泪下的波折,难免会被后人传诵。结果是否完美是另一回事。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就是快乐的!甚至牛郎织女,甚至梁祝,甚至白娘子和徐贤!张生和崔莺莺可以算是最后的结果!

  张生的才华和外表没有错。崔莺莺是完美的。是自古以来女性在世界所有男性眼中的体现。简直是“美”!盈盈的模样,不多说了,只有张胜道——羞涩的玉,温婉的玉有幽香,我记不得遇见他时的娇媚模样,我只想用手慢慢抵住牙齿。不能因为天赋和家庭潜力而挑剔!正如郑恒所说,难怪张生不是大臣们的女婿。

  也许女人付出的心,爱得越深,就越容易患得患失。在亭子最后的送别仪式上,“蓝天黄花,西风紧,霜醉谁?”总是带着眼泪离开人们,告别“但是头上打个结就像状元一样强壮”,然后送张生的运动衫、裹腹、袜子、七巧板和玉簪等。无非是担心自己的心上人有“当初抛弃一切”的想法。哦,太阳底下有多少崔莺莺!但难得的是,张翠和妻子毕竟是真心相爱的。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电影,都要符合才女的外貌,背景要高贵,要么是贝勒公子或者少爷,要么是公主小姐,哦,反正不全是黄金也是千金,或者是珍珠,总之要耀眼。

  穷文人也不是不可能偶然遇到美女,比如《鼓子词》或者《西厢记诸宫调》。这是不可否认的真爱。换句话说,现实生活中是有的。我觉得他们上辈子肯定种了红豆,还贿赂了柏拉图和维纳斯才投胎!

  回到《西厢记》,其实有句话说——。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伟大的女人!我想说张的爱情背后确实有媒人,这是肯定的!无论从相遇到相识的整个过程,都无法抹去媒人的影子。至于老太太,郑恒和孙飞虎,这只是他们爱情的试金石!

  A《柳梦梅》真的让人佩服王实甫的过人才华。还有一个——,不离不弃,永远在一起。愿天下众生成家!

  感谢微尘给我机会看这本好书《西厢记》。

《西厢记》心得体会6

  上高中时,初读《红楼梦》,我就为其所陶醉。当读到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看《西厢记》,一个赞叹“真是好文章”,另一个感慨“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的时候,我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难道在《红楼梦》之前,还有这样一部迷人的作品吗?如今,通过系统学习古代文学史,精读了《西厢记》后,我想说,它确实是一部体现元代杂剧最高水平的伟大作品。

  王实甫的“王西厢”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传奇《莺莺传》。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将始乱终弃的西厢故事改成大团圆结局,突出了反封建主题。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又叫《北西厢》,因为它是用盛行于北方的杂剧体裁写成的。

  元代杂剧是公元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时中国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主要用唱词和形体动作来表演故事,是当时演唱、舞蹈艺术的综合体。它的特点是:第一、一本戏限用四折,如四折不够,可以在开头或折与折之间垫一场戏,叫做“楔子”;第二、一折包括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按规定联成的一套曲子,这一套曲子必须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到底,不能由几个角色分唱。

  然而,王实甫在《西厢记》的体例上进行创造性地改造:第一、他虽然基本上遵守一本四折的规律,但由于一本戏不够全面铺开西厢故事,所以他叠五本为一部。第二、他虽然基本遵守每折由正末或正旦独唱的规律,但在需要时候,他也打破了这种限制,比如第四本第四折由张生、莺莺分唱。

  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建立在深刻地反映社会性矛盾的冲突上,优秀的戏剧作品更是如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西厢记》细节布置巧妙,情节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从一开始崔、张邂逅于普救寺而彼此相慕,就陷入一种困境;而后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在老夫人许婚的条件下飞书解围,似乎使这一矛盾得到解决;然而紧接着又是老夫人赖婚,再度形成困境。此后崔、张在红娘的帮助下暗相沟通,却又因莺莺的疑惧而好事多磨,使张生病卧相思床,眼见得好梦成空;忽然莺莺夜访,两人私自同居,出现爱情的高潮。此后幽情败露,老夫人发威大怒,又使剧情变得紧张;而红娘据理力争并抓住老夫人的弱点加以要挟,使得她不得不认可既成事实,矛盾似乎又得到解决。然而老夫人提出相府不招“白衣女婿”的附加条件,又迫使张生赴考,造成有情人的伤感别离。在可能是后人续作的第五本中,直到大团圆之前,还出现同莺莺原有婚约的郑恒的骗婚,再度横生枝节。这样山重水复、萦回曲折的复杂情节,使得故事富于变化,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爱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可以说,人物的性格和情节的开展得到了高度的结合。《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此外,《西厢记》还有由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大量的,错综复杂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推动戏剧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西厢记》的角色不多,戏却很多,情节曲折。

【《西厢记》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西厢记》读书心得10-06

西厢记读书心得10-06

实习的心得体会09-28

轮岗心得体会08-17

环保心得体会08-12

义诊心得体会08-12

讲座心得体会08-10

面试心得体会08-09

讲课心得体会08-01

支教心得体会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