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之王》观后感

时间:2023-10-16 10:25:0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喜剧之王》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观后感就是把我们观看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的文章。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喜剧之王》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喜剧之王》观后感

《喜剧之王》观后感1

  昨天晚上,我和老婆还有儿子,我们一家人去看了场电影,老婆和儿子商量了一下,决定去看周星驰导演的《新喜剧之王》。

  我本去打算去看《流浪的地球》,因为最近我也正好在写一部科幻小说,但不想扫他们的兴,一家人还是愉快地去了电影院。

  这年头,一家人去看场电影也是种奢侈了,平时周末的时候,要不儿子要去上各种课外班,要不我有各种应酬,要不老婆要加班,反正一家人看场电影似乎可望不可即。

  坐在电影院的时候,儿子在我耳边悄悄说:“爸爸,你看完电影后,要写给评论哦,我最喜欢看你的文章了。”

  我摸摸儿子的头,对于儿子的这个要求是必须必要完成的。

  《喜剧之王》和《新喜剧之王》在内容取材上,基本相似,都以底层小人物个人奋斗的血泪史为基础,在小人物为了梦想而努力的过程中,穿插了各种搞笑的桥段,让观众在捧腹大笑后又产生些许心酸的感觉。这一点,看上去简单,其实非常关键。让人笑一笑容易,但笑完后,还能思考,还能受到感染,还能念念不忘,就十分难得。

  故事的女主人翁如梦,并非天生丽质,也没有特殊的才艺,她拥有的只是对电影的狂热和执著,她自认为是为电影而生的,她自认为只要足够努力,只要足够拼,只要一直坚持,那她就能成为女主角,就一定能成功。她在片场跑了10年龙套,是最底层的群众演员,她备受冷落、侮辱、打击,但她从没放弃过,她一直在咬牙坚持。

  父爱如山:一种埋在心底的爱

  如梦的父亲应该是影片的一抹暖色,一丝温暖,但这种温暖却是包裹在冰凉外表之下的温暖。在影片中,父亲看到自己的女儿为了梦想奋斗10年,毫无成功的迹象后,而女儿身边的朋友都成家立业,家庭幸福的时候,女儿还不知道迷途悔改时,父亲暴跳如雷,对女儿爆粗口,扔女儿的东西,甚至要对女儿动刀子。

  这样的举动,这样的父亲,在观众内心可能留下的印象是:急躁、固执、蛮横的形象。

  但接下来的镜头,却让观众对父亲的印象来了个大逆转。

  如梦没有听从父亲的意见,而是背上父亲从家里扔出来的行李,又一次去了片场。父亲终究放不下女儿,经常偷偷地去片场看女儿,有一次看到女人竟然连一盒盒饭也领不到。父亲愤怒了,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去为女儿赢得一盒盒饭,他冲到管理盒饭的“大块头”面前,先是用手不断地抽自己的嘴巴,问管理员,为什么有人连一盒盒饭都领不到。管理员被这个突如其来的人吓了一跳,然后父亲竟然用啤酒瓶砸伤自己的脑袋,目的就是为了女儿出一口气,就是为了女儿赢得一盒盒饭。

  当观众看到,父亲的头上留下殷红的鲜血时,父亲的形象立马高大起来。

  父亲以自残的方式,用男人的方式,去保护女儿,去呵护女儿,去无言的关心女儿。这就是父爱,这就是如山的父爱。

  最后,当女儿成功时,在女儿获得最佳女主角的奖杯前,大屏幕上放映女儿以前跑龙套所受的屈辱时,所有人都在笑,只有父亲在默默的流泪。

  这也是一种父爱,父亲可能永远都不会对女儿说:“我爱你”。但女儿注定是父亲最爱的'人!

  写到这里,我要为饰演父亲的张琪点个赞,他完美地演绎了一个外表粗犷而内心细腻的男人。

  负心男友:让如梦毁灭后重生的人

  如梦的男朋友查理,其实也算不上男朋友,这只是个出来卖的“鸭子”。

  这个角色是毁灭如梦的人,但同时又是造就如梦的人。

  没有这个人带给如梦的苦难,没有这个人给如梦最后的致命打击。如梦就无法重生,就无法涅槃,这个人物演的也非常好!

  张全蛋这个坏蛋把查理这个角色演的也是淋漓尽致,查理在“鸭子”身份暴露之前,对如梦来说,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暖男。

  这个男朋友骑着自行车到片场接她,在全世界都不相信她会成功的时候,只有他依然选择无条件相信她。如梦在失意的时候,他为他唱歌,要命的是他的歌唱的非常好!

  如梦觉得自己是卑微的,同时她也很幸庆还有这样一个男朋友站在她身边,给她鼓励,给她希望,这个男朋友答应和她结婚,和她一起存下结婚基金,(尽管是为了骗她的钱财)和她一起面对未来,和她一起加油实现梦想。

  查理的出演应该算的上是本色出演了,当街,他被如梦发现和别的女人在一起时,他非常自然地承认自己是出来卖的,语气中没有半点理亏和自责,拿走如梦最后一笔钱,还不忘扇了如梦一个耳光,来告诉另外一个女人:如梦是欠了赌债而来找他的表姐。查理的表演简直是出神入化,无懈可击。

  如梦:为爱情留下的那一滴泪

  故事的主人翁如梦从头到尾只流过两次眼泪,第一次是在片场受到了欺凌和侮辱后,在化妆室里接到了母亲的电话,当母亲问她过的好不好时,她强颜欢笑,告诉母亲自己很好。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一个正常的人在受到委屈之后,面对母亲一定会放开来大哭一场,而如梦却不能哭,因为她心底深爱着母亲,她不想也不愿意让母亲为自己担心。请注意一下,这个如梦是多么的善良,多么的坚强。

  那次,她流泪了,但她拼命不让眼泪流出来。

  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知道了男朋友查理的真实身份,知道了查理以前一直在骗自己,知道了自己原先认为最美丽的爱情,原来是场骗局,自己就是那个傻瓜,不但被骗光了所有的钱财,也被骗光了所有的感情。

  在那个瞬间,她的眼泪滚滚而下,像断了线的珍珠。这是她唯一的一次肆无忌惮地流泪,这也是她为自己的爱情而流泪。

  如梦:让梦想高高飘扬

  如梦一次又一次被命运碾压,一次又一次地体无完肤地站起来。在做那个死跑龙套的时候,她被人欺凌,被人暴打,被人侮辱,但她从来没放弃过对未来的希望;当她送外卖时,她遭人白眼,她低三下四,却始终面带笑容,坦然面对;当那个导演说她永远当不了演员,还在这个永远前加了个定语“从现在到地球毁灭。”,那是对她来说一次重大的打击,但即使这样

  她还是很快站了起来,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

  最后,如梦成功了,她这么个小人物凭借着自己努力,在经历千辛万苦之后,她成功了。当她站在聚光灯下,当她站在舞台的中央时,她的笑容像春天的花朵一般灿烂。

  成功后的如梦对自己的一个粉丝说:“不要在意别人怎么说你,做好你自己。”

  在这20xx年的春节之际,我也想对你们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即使梦想破成了碎片,我们也要让梦想的碎片在空中高高飘扬。”这是我从电影中获得的最大启示。

《喜剧之王》观后感2

  从英俊潇洒的星仔到白发满头的星爷,真的可以说是看着周星驰的电影长大的。到现在为止,仍觉得真正做到让人捧腹大笑的电影还是周星驰的居多。小时候看周星驰的电影,其实不知道其中含义,只觉得周星驰夸张的配音和无厘头的表演很搞笑。待越长大懂些人情世故之后,再看周星驰的电影,总会体会到其中的心酸和无奈。

  对于非电影人的我们来说,何谓好电影?能有所共鸣,给自身的思考和影响没有随着荧幕落下而结束,在很久以后,想起曾经看过的,还是感觉最深刻,不会刻意想起却也不会忘记,会觉得自己在看过那部电影之后的反思会对你的生活已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片子,演员能演出这样的效果,就是好电影。我几乎看过星爷所有的电影,其中我觉得最好的便是《喜剧之王》。

  开场白。周星弛对着浩瀚的大海,高喊“努力,奋斗!”,地地道道的小人物的凡人本色。看惯了他是风流倜傥的唐伯虎,是穿越时空的至尊宝,都是呼风唤雨的人物,一下子却变成贫困窘迫的没有奇迹出现而不能咸鱼翻身的小人物,不得不让我们和从前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熟悉惯了夸张搞笑的.观众猛然间接受不了背后的故事这种悲情手法而导致这部本来应该是星爷里程碑的作品,却票房一片惨淡的主要原因。也许是潜意识里每个人都不想看到残酷的真相,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只会看到美好的结果或表面,其背后的辛酸不过是别人瓦上霜,大家只顾扫着自家门前雪就好,哪来的闲功夫呢?

  星爷用这部电影讲述了他的奋斗史,其实那也未尝不是现在或者将来你我人生的奋斗史。电影里的尹天仇可以时运不济,可以落魄潦倒,可以倒霉透顶,但是他绝对不会没有尊严。无论怎样摸爬滚打抬不起头,属于他的便当他也仍然会来理直气壮地拿走,即便钢刀架在脖子上也绝不心慌气短。而且,他从来都没有多拿一个。在星爷连星仔都不是的时候,他也曾跑过宋兵甲路人乙的龙套,他也会像尹天仇那样给导演开开心心认认真真地提各种意见,被拒绝,再提再被拒绝……如此重复多次之后,他仍秉着导演不喊咔即使火烧身也纹丝不动的敬业精神。

  有尊严的人也会很有信用。尹天仇时来运转做了男主角,在华丽的翻身之后,面对柳飘飘的“喂~上次你说养我是不是真的?”发文,他没有丝毫的犹豫,依然大声的回应“是啊,在等你”。

  被爱情出卖的柳飘飘则选择了用沉沦的方式践踏自己的尊严,她以为每个小人物都应该是这样。所以当她一次又一次地骂尹天仇死跑龙套的却被尹天仇一次又一次的微笑着挡回来“对不起,其实我是一个演员”的时候,她恼羞成怒了,因为尹天仇坚持的东西正是她已经放弃的东西。而更让她怒不可遏的是,尹天仇只顾维护自己的自尊却毫无顾忌地说她们是“出来卖的”,也难怪那一板凳砸的如此扎实。

  在海边擦唇膏的那一幕其实也很值得回味。柳飘飘霸道的索吻,尹天仇直愣的回应,他们之间没有浓情蜜意,也不会你侬我侬。作为在底层为生存而挣扎的人而言,他们情感的表达显得相当粗糙而含蓄,唇枪舌剑寸步不让间寻找到彼此柔软的缝隙,然后迅速一贴即合。这就是市井小人物的真实爱情。对于小人物而言,很多时候其实都只是在嬉嬉闹闹中相濡以沫,没有什么花前月下,也没有什么缱绻缠绵,只有一句实实在在的,我养你啊。

  电影里,尹天仇反复强调:“其实,我是一个演员。”然而,他在最后却说:“其实我对演戏也没什么才华,我还是当观众好一点。”这是多么寒意彻骨的一句话。当他的电影被定义为无厘头的时候,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他对表演艺术的强烈追求和对社会生活的不满和抨击?

  电影《武状元苏乞儿》的片尾,皇帝因惧于丐帮强大的帮派力量而想让苏灿解散丐帮,苏灿反驳道,丐帮的力量取决于皇上,若皇上励精图治,天下太平,百姓摆脱贫困,谁还愿意当乞丐?

  另外在《鹿鼎记》中,陈近南私底下跟韦小宝这样说:“读过书明事理的人,大多数已经在清廷里面当管了。所以我们如果要对抗清廷,就要用一些蠢一点的人。对付那些蠢人,就是绝不可以跟他们说真话。必须要用宗教的形式来催眠他们,使他们觉得所做的事情都是对的。所以反清复明只不过是一句口号,跟阿弥陀佛其实是一样的。清朝一直欺压我们汉人,抢走了我们的银两和女人,所以我们要反清。”韦小宝一点就破:“要反清抢回我们的钱和女人,对不对?复不复明根本就是脱了裤子放屁,关人鸟事啊,行了,大家都是聪明人,了解。”也许史学家会觉得这是个荒谬的论断,但又能阻止一个平凡人发表自己的历史观点呢?

  诸如此类,在幽默中带着讽刺去探索人性,阐述思想,那些认为周星驰的电影滑稽有余而空洞无物的人们,无非是在看电影的时候只带着个人喜好去欣赏和挑剔罢了,只是把看电影当做空闲时间的一项消遣。

  今年来关于星爷的负面新闻接连不断,当众多人都指责一个人的不是时,可见事情并非空穴来风。然而生活难免磕磕碰碰,而且他把太多的欢乐付诸于电影,生活里留给自己的是大部分的苦闷和抑郁。对处在娱乐圈的一个人的评价,往往会由一时得势的言论所主导。可是,当很多人都夸大其词得指责他时,有谁见过周星驰站出来说过哪个人的不好?

  周星驰的其它电影偶尔会拍续集,但《喜剧之王》只有一部。明明是悲剧,却是喜剧的表演形式。记得在某次采访中,他说:“我真的希望大家会喜欢《西游》,这样我就可以拍续集了,我真的没有多少时间了。”看到此处颇为痛心,不禁想起在他五十大寿的时候,影迷们为他制作的一个视频,背景音乐是《你不是真正的快乐》,其中有句歌词是这样的:“你不是真正地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你决定不恨了,也决定不爱了,把你的灵魂关在永远锁上的躯壳。”

  其实,他只是一个演员,一个用心用生命在认真表演的演员。他给我的童年带来欢笑,给我的现在带来深思。无论别人如何评价和看待他,在我看来他一直是华语片的喜剧之王,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喜剧之王》观后感3

  昨晚,或者说今天凌晨看完了周星驰的《喜剧之王》,在当时颇有感触。最近头脑比较乱,很难写出什么能看的东西来,也藉由这部电影,随便写点。本文可能和电影的内容没关系,故无剧透之虞。

  之前写小说的时候常想,我写小说是为了什么?如果推广开来,所有的虚构的故事——不论它的形式是电影、戏剧、小说、散文、甚至历史——是为了什么?首先,“虚构的故事”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有很多故事,尽管对于创作者来说是虚构的,但看起来就像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且或许真的是(所谓的“如有雷同,纯属偶然”),毕竟创作者的创作本来就是依据现实的素材进行的。人们常说,好的故事具有“典型性”,能够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鸣,就是表明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却让人有真实的体验。因此,我们能说,真实或虚构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键在于感受。那我们不妨把关注点放在感受上。感受按主体可以分为创作者的感受和读者(广义上的读者,比如可以包括电影的观众)的感受,按程度也可以分为不同级别的感受,低级的应该是喜怒哀乐惧、好奇等单纯的情感,高级的还包括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复杂反思。有的创作者更在乎自己的感受,因此他的作品不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有的创作者则很在乎读者的感受。不论怎样,我认为,只要创作者意识到读者的存在,他的创作目的都是一样的:通过作品传递感受。这个说法可以解释,有些创作者,比如我,为什么不想写或者写不出东西:他的感受已经不再需要或者难以通过创作传递给别人。“不再需要传递”、“难以传递”可以有很多具体的阐释,我想它们既指心态,也指能力。这部电影让我有很多感受。

  进化论的观念,让我倾向于用动物的行动原因来解释人的行动原因,这种观点无疑把人的尊严有所贬低,因其轻视了人的自由意志。有些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和动物的不同之处。比如,动物拥有的是自然演化而形成的性欲、安全欲;人拥有的则是爱情。这样的说法似乎确实可以彰显人的高级,因为爱情除了动物的欲望肯定还有其他东西,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涉及金钱、社会地位等动物所没有的因素。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当两个人放弃了金钱、社会地位的利益而相爱,他们难道不是剥离了自身作为“人”的特点吗?正所谓全凭感情、感觉、欲望……的,才是爱情,带有其他一切“人”的考量的,金钱地位,社会评价,甚至个人理性意图的,都“不纯”,今天的人类推崇“纯”的爱情,是否有返回动物的嫌疑?

  关于爱情中的个人理性意图,倒确实可以质疑,其是否真的属于“不纯的爱情”。影片中对于这点表现得其实不太明显,不过我仍然可以拿女主被前男友强迫去做舞女(其实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妓女)这件事来说。在此之前,回到一些基础的定义,首先,纯和不纯的爱情是以今人的价值为判断的,具有主观性,如前所述,对于金钱地位、社会评价等,一般归入“不纯”之列;第二,个人理性意图,解释不清楚,但显然不是动物性的,因此从上文的推论来说,似乎也并非很纯?男主应该并不知道飘飘的过去,也就是说飘飘有意隐瞒了自己流落风尘的前因后果、细枝末节,我们可以推理她的心态,她隐瞒此事,是意图在爱情中“?”。这个问号可以填很多东西,比如最容易想到的,飘飘怕男主介意她的经历而抛弃她;再比如,飘飘想重新做人,和往日的一切告别,因此不希望男主知道她的过去,进而影响她的新人设。我想问的是,当飘飘/男主开始在爱情中有所思考、有所策略时,他们的爱情还会被今人那么推崇吗?

  或许,爱情中的理性与个人意图之类的,本身就是人之于动物的不同,与其冠以“不纯”的负面评价,不妨这样说:它是人这种动物的`动物性(虽然这好像是文字游戏)!很多人类也是这样认为的,理性、个人意图,是人的属性、内部事物,同金钱、社会评价等外部事物不同,在爱情中存在这种的东西,再正常不过了。因此,他们会认为这部电影中的爱情,仍然是值得推崇的纯洁的爱情。内部事物?我们如果这样想,就可以认为这关涉一个“自我”与“他人”的话题。理性也好、个人意图也罢,无疑关涉自我。

  如果要细致地谈“自我”与“他人”,可以说的有很多,只说我个人支持的看法。第一,人对于自我的认识,除了欲望,都是可以自我构建的,所以我常说(实际上并没有说过):“我唯一确定的自我就是我的欲望”;第二,很多人没有反思过自我,更遑论构建;第三,由于前两点,认识别人的可能仅限于认识别人的欲望。还是用之前的例子。飘飘的欲望是获得男主的爱,获得一个安全的家,这是她唯一能确定的,她对于舞女身份的回避也好,对于前男友的态度也好,对于自己风尘生活的解释也好,是可以构建的,她可能想过这些问题,也可能没有。对于男主来说,他对飘飘的认识,只能限于飘飘爱他,飘飘想获得安全感。无论男主怎样想(比如:“飘飘是一个自尊的女性,她卖淫只是逼不得已,她很恨她的前男友”)都和飘飘的自我无关,因为飘飘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她的自己的事,她未曾思考过?她的构建是另一番图景?都是有可能的。的确,上述说法轻视了社会评价的作用。也有观点认为,有时候,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别人、或者社会认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因为人的评价,在一个评价体系中才有意义,就好像考试成绩只有在考试中才有意义。但我认为,这种说法忘记了人类是从哪里来的。

  最后,谈一谈“演戏”。“戏中戏”总是能让人想到同一件事:既然戏中的真实和戏,对于我们戏外的人来说都是戏,戏中的真实与戏外的真实又没有什么区别,这便隐喻了我们在戏外,其实也像是在表演。所谓的“人生如戏”说的大概是同一件事情。我认为,自我的构建其实和演戏很像,但很可惜,欲望是无法去构建的,一个演员能力再高,也有演不了的东西。关于自我的构建,欲望的满足,今后有感而发之时,还可以说很多。

  今天本来还有关于“宗教”和“迷信”的一些思绪,可惜没抓住。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受,到此为止了。

【《喜剧之王》观后感】相关文章:

《大鱼》观后感08-22

勇士观后感08-21

西柏坡观后感08-25

《心术》观后感08-19

夺冠观后感06-30

《雷锋》观后感08-04

《影》观后感[精选]08-07

圆明园观后感08-10

《赤壁》观后感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