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读后感

时间:2023-11-03 15:24:47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坛经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坛经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坛经读后感

坛经读后感1

  最早读《六祖坛经》是20年8月,在北京潭柘寺,一共50多人一起共修,现在想来甚为怀念,为了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林中的蝉鸣,不时传来的鸟叫声,盛夏的骄阳,寺里却独有一种宁静的清凉。一共九天的时间,每天都是晚上两个小时共读《坛经》,郎朗读经声,在黑暗的夜空中闪闪放光。

  如今一晃已近八年过去了,期间对于《坛经》也曾经一读再读。记不得这是第几次读了。行由品第一仍然让我很惊艳,在于惠能的智慧言行,当他初到五祖堂前,被五祖呵斥"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他的回答是"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就是这一句,已经再次震撼到我,正如佛祖一手指天,一手之地所说的“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一样掷地有声,平等无二。这是何等的智慧心性才有的自信和自尊啊!不由得赞叹!复赞叹!虽然他大字不识一个,却没有任何的自卑,发自本心,出自本性的活泼泼的'佛性禅性流露无疑。

  还让我很有感觉的就是神秀的偈“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轻拂拭,勿使惹尘埃”,第一次看到这个偈子就有喜欢的感觉。

  惠能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更让我倾心,拜倒,爱极!与内心很多的感觉非常相似相应,忽远忽近,若有若无,神龙见首不见尾,慨然长叹,心向往之。

  师父在惠能偈基础上的阐发又是另一重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无一物,处处惹尘埃”,如此意境,也是不可说,不可说!看看我们在红尘俗世中漂流浮沉的芸芸众生,哪个不是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都佛性圆满具足,却又在在处处,沾染招惹了多少的贪嗔痴慢疑,烦恼障碍迷惑啊!同时这些个尘埃原本也没有,只是借假修真,一旦勘破,呜呼哀哉,真的就是空空如也!只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我们入梦太深,把梦当真,如此想来,只要看到这些尘埃,也就如白雪见日,化为无形了!这也是“烦恼即菩提”的转化吧!所以感恩所有的贪嗔痴慢疑,感恩所有的烦恼障碍迷惑,感恩所有的尘埃,如果没有这些,也就没有所谓的借假修真了。

  惠能在五祖为其秘密讲法开悟后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从八年前初见的惊鸿一瞥,到之后不断读诵的反复玩味,到近几年在生活工作中的结合,尤其是与《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一书阅读并实修一年的相辅相成,让我越来越有感觉!星云大师在《六祖坛经》的一次演讲中所说六祖开创中国禅风,禅不离行住坐卧,禅就在日常呼吸吃饭睡觉以及工作和生活之中,本来就是活泼的新鲜的流动的,本来就是啊!丁愚仁师所传授的“知道有念,知道无念,知道就行”的咒语正是禅在日常生活中的最实用的妙法!还要继续使用,多用,时时处处使用!

  此时此刻此人此文,也是尘埃,也无尘埃矣!

坛经读后感2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本来是具有清净心的,只是被世间万物的花花世界的假象所迷惑,而失去了本来就具有的清净本性。贪、嗔、痴三毒对凡人的污染实在是太重了。

  我在现实生活中就被贪、嗔、痴三毒污染得很厉害,遇到事情就会不知不觉地贪着于自我。尽管自认为自己和很多人比较已经比较脱俗,对世间的名利和财富已经看得很淡。仔细想一想,挖掘一下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其实,自己还是被污染得很厉害。具体表现为经常受到外部事物变化而影响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根本无法做到离相和在外部变化时,保持内心如如不动。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坚持按照佛法努力修炼,尽快达到明心见性。

  读了六祖坛经,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六祖讲道: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我们如何做到心地无非、无痴、无乱?这真是一个人生的大问题啊!

  读了坛经,我决心在现实生活中用真戒、定、慧法替掉贪、嗔、痴三毒,用自己本性俱足的清净心去做人和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心口相应实在是难!但我愿意一试!我也建议大家有时间读一读《六祖坛经》,感觉一下。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听到五祖讲《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当下大悟。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就是凡事都应做到不取不舍,即对一切人与事都不执着。这对于一个凡人来讲好像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六祖才说,金刚经是给大智上根人讲的,属于顿悟法门。凡事都执着是虚妄,凡事都不执着是否也是虚妄?因为不执着本身就是一种执着。难点就在这里!

  我们知道,凡夫俗子的特点就是凡事都往心里去,对任何事情,尤其是事关自己名利的事情更是极端的执着,因此就无法开悟。我认为,一个人要想真得亲近佛法,就应在世间努力修行,不能回避现实。所谓“烦恼既菩提”。一切都是为心所现,为识所变。内心离开烦恼即将烦恼转成菩提,这样做就进步了。

  关于“心”的问题,净空法师讲道:“所谓迷失真性。佛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心。一心是真,一心是正念,一心是真如,一心是实相,一心见真法界,就叫做佛菩萨,就叫做觉者。众生一念不觉,三心二意,缘虑妄境,染著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妄想、分别、执著,心为境转,这才无迷自迷,不见自性本来面目,不能证得自性如来智慧德相;愈转愈远,愈迷愈深,所谓可怜悯者,就叫做凡夫、就叫做迷。”

  净空法师还讲道:“可惜如今学道之人,不悟一真,定要在心上生心,知见立知,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不如法、不相应,皆是迷失菩提道。经云:‘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为什么?因为无心是指无一切妄心、纯一真心用事的真佛。由此可知,大乘佛法教学的旨趣所在。”

  人们为什么要学习和领悟佛经,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谜开悟、离苦得乐。学习的方法应该是在解悟的基础上努力地实证与体验佛法。

坛经读后感3

  首先,我想表明,我没有悟道,我甚至不知道"道"是什么。禅是不立文字的。任何文字描述出来的东西都不是禅的本体。就好比,我们需要坐飞机,换火车,才能来到一片大海边。然后,有人告诉你,禅就在大海另外一边,但是没有方法可以过去。海不是禅,所有关于禅的文字就好比是那些交通工具,我们完成了禅的旅行,可能只是在海边看到禅的表象,并没有获得禅的真谛。禅就是这样无门而入,入门之前,不知道禅在何处,甚至进入之后,门也并不存在。这个时候,唯有等待机缘巧合,才得悟出禅的真谛。

  坐禅分为三个阶段。从小我到大我,从大我到无我。这就好比取一升空气置于真空的瓶子中,当瓶子由一升变为两升,空气变得稀薄;瓶子的体积继续放大,空气逐渐变得更加稀薄;当瓶子的体积无限大的时候,瓶子内部就接近真空。人从小我到大我,从大我到无我的过程,就是逐渐的扩大自己,放空自己,最后和整个宇宙合二为一。

  小我,有点类似儒家里面的"修身"。人需要有健康的身体,需要有丰富的内心。这些需要我们坚持做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自己的境界。

  小空间里面的事情,如果站在空间以外看,就不是事情了。

  就好比散步的人看不到公车里面的`繁乱嘈杂,他只能看到公车这个整体。就好比同样忠诚却抱有不同政见的谋士,外界看不到他们的明争暗斗,却能看到整个团体日趋衰落。就好比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只能记得五代十国被宋一统天下,却忽略了某国嫔妃的争风吃醋。就好比站在银河系中看地球,地球只是个蓝色的水球,我们已经看不到人类的尔虞我诈,风谲云诡。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站得越高,看到的东西就越全面。当我们站在家的高度,我们就可以齐家;当我们站在国的高度,我们就可以治国;当我们站在天下的高度,我们就可以平天下;当我们站在宇宙的高度,我们就可以天人合一。于是,小我就变成大我了。

  我们还可以让自己的高度更高。最高是多高?最远是多远?如果高和远还可以被度量,那就不是最高和最远。当高得已经没有高的念头,远得没有远的想法,这才是真正的高远。这个时候就到达了无我的境界了。唯有无我,才可以放空自己,放下一切,达到无所牵挂自由翱翔的状态。

  仰山禅师度完暑假来看望沩山禅师,仰山一个暑假用于耕种,沩山一个暑假白天吃饭晚上睡觉。两位禅师的暑假都没有白过。万事万物都有佛性。禅在于轰轰烈烈的大事,也在于平平凡凡的小事。吃饭是修禅,睡觉也是修禅。万事万物在我眼中都是禅。而我在万物的眼中却是个平常人。不同的只是内心的境界。

  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什么是真正的朋友,那种足够一辈子珍惜的朋友。一路上,有过快乐,伤心,有过感动,失望,有过收获,失去。我很认真的对待我认定的人,并且希望朋友用相同的认真对待我。接下来的话,不知道怎么写了。一切真的是执念。朋友在于平凡,就好比坐禅也在于平凡。我们在平凡中珍惜彼此吧。

坛经读后感4

  这一品讲的是唐朝女皇帝武则天派内侍薛简迎请六祖惠能到朝中接受问道。惠能坚决地拒绝了。星云大师对惠能为什么拒绝的理由是这样解说的,第一,神秀当时在京城,北方有他足够,惠能要遵守忍大师的叮嘱在南方弘法;第二惠能大师对荣华富贵没有羡慕心,有的是出离心;第三惠能生在南方,身材矮小,北方人都比较高大,自己到北方后外表可能无法让人生起尊敬,对人不尊敬,对法也会不尊敬。因此不去京城。

  因其拒绝进京,薛简就请教他指示心要,以便带回京城给武皇交差。

  薛简问“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六祖的回答是“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妙哉,妙哉,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心悟是第一要义,行住坐卧都可以用功,去来自由,无拘无束,才是如来本意啊!简单明了,真正做到,殊为不易!叮嘱自己,好好修吧!

  薛简问六祖何为大乘见解,六祖的回答是“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凡夫见二,智者了达”,佛法是不二佛法,我们往往因为处于这个二元世界,执着于对错,就什么都有对立,也才有了无穷无尽地竞争、论诤与战争!生活中不是如此吗?

  在家里,夫妻之间对于所有的事情都可能各有各的见解,我们常常要伴侣认同自己,同意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而恰恰伴侣要的.也是这个,于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伴侣是错的,就开始了无休无止地辩论,讲道理,烦恼由此产生啊!如果按照六祖所说,我的想法是对的,伴侣的想法也是对的,没有对错之分,只是观点不同,实际上是对同一个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而升起的念头和想法而已。如此一来,所有的二实际上都是属于一的,是整体的一部分呀!

  又想起大学开头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中讲“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查乎天地”,以及“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家庭真的是最好的道场,所有的人事物都只为度化我而来!所以惠能大师告诉我们,在家里也一样可以修行,圣人讲的都是一样的,殊途同归!

  感恩,感恩,感谢,感谢,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又何曾生,何曾灭呢?

【坛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六祖坛经》读后感 05-05

《童年》读后感12-28

《活着》读后感12-26

匆匆读后感12-26

简爱读后感01-07

《恶意》读后感01-10

活着读后感01-11

学生读后感01-05

《在人间》读后感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