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时间:2023-11-08 12:25:17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通用】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用】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5篇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

  作家三毛有三本小说集《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和《梦里花落知多少》,第一部讲的三毛还是少女时代的情怀,第二部则是她与丈夫荷西的点滴生活,第三部是我不敢涉及的,曾经相爱的两个人,却天各一方…

  在三毛的生命中,读书和旅行是三毛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最快乐最疼痛都夹杂其中。当她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时,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去那里,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跟着去了。在那里,三毛度过了与荷西的幸福生活,她用细腻的笔触把读者拉至撒哈拉沙漠里,“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只有对爱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现它的美丽和温柔”。在三毛的内心深处,撒哈拉沙漠是梦中情人,是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莫名其妙,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书中,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与狂野温柔的大漠在作者的笔下,形成了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时而开心,时而惊心动魄,时而无可奈何……如果说荷西为了追随三毛去了撒哈拉,那么三毛则为了荷西,留在了撒哈拉。他们俩人日常的点滴都在诠释着“你在闹,我在笑”的婚姻状态。三毛,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奇女子,她的可爱纯真被荷西呵护得很好,脑子里尽是奇奇怪怪得想法,活成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中有着生活的真善美,书中每个故事都充溢着一种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

  看的过程中一直想象着三毛与荷西在一起生活的画面,合上书本,立即上网搜索了他俩的照片,这场充满异国情调的爱情,成就了三毛。

  三毛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潇洒奇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2

  当我放开《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品味着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别有一番风味涌上心头。

  这本书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让读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

  三毛是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但是迎接她的'不是万紫千红,不是天高云淡,而是黄沙滚滚,水源奇缺,物质匮乏……

  然而这一切难不倒三毛和荷西,他们动手设计房子,卖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作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制作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窗帘……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起建设沙地城堡。

  三毛在交通不便,物质贫乏的沙漠里过着艰难的生活,她始终在努力着,给沙漠的人治病,教他们读书写字,当然,在这些过程中她也结交了许多朋友。

  她每天都保持着一种乐观积极地生活状态,在她的故事里,有许许多多的爱,她爱每一个人每一根小草每一棵小树……爱总是可以让人体会到温暖,爱可以消融一切,爱一切事物,爱一切风景……

  人活着,就应该有理想与抱负。我们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让平淡的生活注入爱的情愫,让爱滋润生命的心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面对一切挫折与失败,才能像三毛那样活出精彩人生,虽然短暂但却永恒。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

  初读三毛的作品是《撒哈拉的故事》,后期陆续读了《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我的宝贝》等,但我还是最喜欢《撒哈拉的故事》。初读这本书是被里面的生动的沙漠生活所吸引,因为她笔下的撒哈拉充满生机,有到了吃饭时间就要来借刀叉的.撒哈拉威邻居,还有从天台上掉下来的羊,久病成医的她用自己常用的药品给别人看病,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拿指甲油给别人补牙洞。难得的假日他们一起出门自驾旅行、海边捉鱼在有限的人生里做着尽可能多的有趣的事。初读三毛觉得三毛不拘世俗,敢想敢做,开朗大方,对她很是赞赏甚至很是崇拜。

  近期再读《撒哈拉的故事》却是不一样的情感,了解到了真正的撒哈拉沙漠是缺水、缺电、缺医少药、物质生活极度缺乏,那里的人更是愚昧落后,女人生病不会去医院,竟然因为那里的医生都是男的,她们宁可病死也不愿意让男医生看病。三毛适应了沙漠生活,还别出心裁地自己做了窗帘、台布、地毯、床单。他们还利用起一切废物做起了装饰,用废弃车轮作坐垫等,在沙漠里创造一个温馨的家!

  我喜欢三毛并不是因为喜欢流浪和冒险,以前的我是喜欢三毛的勇敢,现在的我喜欢她对生活的态度和对面临困境的洒脱,也许在别人眼中撒哈拉环境恶劣,但是在他眼中撒哈拉不再荒凉,处处充满生机和希望。愿所有人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纪念永远的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4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是作者本人三毛在和荷西在撒哈拉所发生的点点滴滴。这本书由许多个故事连成,看完这本书后,我被她那桀骜不驯,敢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性格所吸引,真真的是一个随性与洒脱的女子。

  我最难以想象的是三毛的勇气和对于生活的热忱。正是她的勇敢和热情,即使远离繁华的大都市,置身沙漠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她也能把与荷西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在《素人渔夫》中,三毛荷西迫于生计,开车到很远处抓鱼来卖。尽管非常累,到最后反而赔了钱,两个人还是去饭店开开心心地大吃了一顿。正像三毛所说的那样,她爱上了“这片大漠诗意的苍凉”。

  而在《哑奴》中我看到了三毛的至真至善。一个在沙漠里奴隶的生活,三毛看不惯那些财主对哑奴的虐待,就常常偷偷地跑去送吃的送钱给那哑奴,还因为自己不能够帮助他们脱离奴隶的生活而时时自疚。最后当哑奴被财主卖走的时候,三毛泪流满面,想说什么,但却不知道说什么好,有着前所未有的无奈和伤心。

  在三毛内心深处,撒哈拉沙漠是梦中情人,是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莫名其妙,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每一粒沙地里的石子,尚且知道珍爱,每一次日出和日落,都舍不得忘怀,更何况,这一张张活生生的脸孔,又如何能在回忆里抹去他们。

  从这本书中让我感悟到三毛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无限热爱,她是沙漠中一朵常开的花,没有任何一种花足以形容她的光彩。她让我学会了无论生活中有多大的困难,我也要抱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由。(王明明)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5

  常常听人们说起三毛,听说她的随性与潇洒,听说她的执着与偏见。如今第一次捧起她写的《撒哈拉的故事》,我就知道人们为什么会这么说她了。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叙述了三毛在一个地形独特,炎热且偏远的的大沙漠上,所经历的一系列十分有趣的平凡生活故事,但从这些生活故事当中,能够体会到人们生活虽艰难但充满智慧与欢乐。

  本书以《沙漠中的饭店》为开头,以《哭泣了骆驼》结尾,真实描写了作者与丈夫在沙漠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每一章都很有看头。

  我很佩服三毛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大沙漠,竟可以与丈夫荷西生活得如此融洽,大多数时候还十分有趣。由此可见,三毛对生活的热爱与充满希望。

  我也很佩服三毛能用一些廉价的小艺术品,来把大沙漠中的陋室,装饰得如皇宫一般,用自制的木制家具组成一个简陋而又温暖的家。

  我还很佩服三毛那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她帮助妇女看病、治牙,甚至还接生。别人家中有困难时,她总会积极的帮助别人,哪怕是为难自己也要成全别人。

  其实三毛身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她不拘小节,在沙漠中闯荡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她勇往直前,毫不畏惧,敢于去做任何一件事;她热爱生活,充满希望……

  三毛,这个乐观开朗,拥有宽怀胸襟的智者,这个享受生活并能承受孤单的行者,是一朵盛开在沙漠中的奇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6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海子这句著名的诗句中,朴素明朗、清新隽永的语言,让这份自然而真挚的美好情感表露得热烈而坦诚。

  在美好的青葱岁月里,我无数次幻想自己就是诗句中的主人公,在无休止的旅途中一次又一次地面朝着大海,沐浴着海风,迎着海边升起的朝阳忘却尘世间的一切烦恼。对自由和漂泊旅行的向往,让当时的我单纯地认为这样的旅行就像是一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直到我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认识了一个叫三毛的人。

  撒哈拉是一片大海,一片沙海,远离尘寰的喧嚣,白天异常酷热,晚上又非常冰凉,缺水让那里的人掩盖不了身上散发的浓浓的体臭;没有教育和知识让那里大部分的人根本无从知晓自己今年几岁;没有警察和正义,对神灵的迷信让人害怕。

  我想曾经甚至是现在,有很多人会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记录着主人翁的烦恼、忧愁、幸福的沙漠风情。这个遥远而新奇的世界使得旅行变成一种流浪,三毛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落后的地方,而她却依然怀着一颗淡定而坚强的心,忘记了恶劣的环境,用她心中洋溢出的浪漫奇想,让枯燥而艰辛的.沙漠生活产生了无限的情趣。虽然过着入不敷出的贫穷生活,但是,他们却从未对生活失望。书中那些质朴而又感人的故事,让每一个读者心生羡慕。

  人们必须学会大度,别去思忖现在的快乐是否胜过以前的快乐。当现在成为过去,你就会明白,健康生活着的我们永远都是快乐幸福的。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7

  逃到墓地里读书的三毛,总是一次又一次带来无与伦比的作品。

  即使她过着流浪般的生活。

  我有幸读到了一本三毛写的小说——《撒哈拉的故事》。深情演绎了三毛与挚爱荷西在沙漠旅行中的各种奇闻趣事,沙漠的狂野激情与三毛生活的幸福活泼巧妙融合在一起。捧起这本书,最最简单质朴的文字展现在我的眼前,语言的流利清爽让我陶醉其中。每一行如诗句般的`叙述让我为之惊叹,她的作品平淡但不失独特。

  其实这本书完全是在写实。

  可我读出了童话的味道,赞美诗的味道。沙漠里的一切都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这种生活最简单的享受是由三毛带来的。

  三毛跑到沙漠,在那里和荷西结婚。她当撒哈拉威的医生,她用相机给人们收魂。她不在乎金钱,花一千块买了五个石像、她欣赏一切,去木材店拿来五口棺材来做桌子、她痛恨富人,把所有钱存进银行,只靠荷西微薄的工资奖金来生活。三毛就是一个普通人,也有着平常的女人情结,也会为生活绞尽脑汁。她的笔下,却总能让我们乐观生活,让我们怀着欢悦的心情来看待一切。

  烛光前,我仍在读她的书。

  不太亮的灯光照射着书中感人至深的平凡道理,即使雨下了,也浇不灭我对三毛的爱意。

  即使生活再苦、再累,也要生活。就算我们是只木偶,也要在幕布下傻笑。因为我们要生活。

  “咔嗒”一声,三毛收走了我的魂。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

  我从来都认为中国的男尊女卑思想十分严重,我只看见了国外“叶卡捷琳娜大帝”、“维多利亚女王”顺理成章的辉煌,及中国“则天女帝”上位的艰难与背后的孤独。可我错了,我不知道,在遥远的撒哈拉还有这么一群人,认为女人就该在锅碗瓢盆中浪费青春,浪费掉美貌,浪费掉自由,浪费掉一生。

  我从不认为“贤、慧、贞、淑”有多好,如有可能,我是不希望这四个字落到我头上的。我羡慕三毛,她可以自由地走遍天南海北,为自己而活。可我还能“羡慕”,撒哈拉威女人们已经麻木了!她们会对人们的这种羡慕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认为这很好笑。对于她们来说,从十岁八岁甚至更早起就把为男人而活看作是正常的人生。一个男人有几位妻子在撒哈拉威被看作是财富的象征,而一个女人有几位丈夫就是犯法。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也不过就武则天一位女帝。世界的女性地位在提高,可撒哈拉这个地方却还是如此。人一生只有80年的光阴,可她们有十分之九的时间在为别人而活。她们不过是名为“人”的小动物而已,无法手握自己的'命运,只有任人宰割。她们其实像极了《鸭窠围的夜》中的那只小羊,只是她们被灌下了迷汤,浑然不知,甚至都没挣扎一下,就走到了路的尽头。其实她们每天也很忙,可真要离开人世时,才发觉一生其实从未按自己的意志做过什么。人生像张白纸,火化成灰,慢慢地被遗忘。她们也曾害怕过,那时她们才五、六岁,后来,麻木了一生,再次害怕时,已行将就木。

  我相信,三毛也与我一样,曾悲叹自己无法改写撒哈拉威女人们的命运,只能像老子说的那样:“顺其自然”。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9

  《撒哈拉的故事》留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三毛和荷西对于艰苦生活的那份乐观与豁达,大漠的孤独与物质的贫瘠反而成了两人快乐的源泉,在这个用金钱衡量幸福感的时代,三毛用自己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最好的.成功学——美好的人生就是爱、自由与经历。

  非常欣赏三毛对于生活里那些“坏事”的态度:

  面对撒哈拉威邻居们时偷时“抢”的各种骚扰,三毛却把他们称为芳邻,并且写下“感谢这些邻居,我沙漠的日子被他们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道寂寞的滋味了”;

  为了多赚些钱,两人辛辛苦苦一天打渔卖钱后的收账单,却被三毛不小心放在洗衣机里洗烂了,此时,三毛写到“我坐在浴室门口的石阶上,又哭又笑起来”;

  三毛与荷西驾车去大漠深处寻化石,荷西陷入泥浆险些丧命,三毛求救时却又差点被歹人暴,两人拼尽全力终于逃生,在回家的路上,三毛却记录了两人这样的对话:“三毛,还要化石吗?”荷西呻吟似的问着我。“要。”我简短地回答他。“你呢?”我问他。“我更要了。”“什么时候再来?”“明天下午。”

  这样的文字一次次打动着我。的确,像三毛那样,换一个角度看待“坏事”,也许就成了“好事”,而我们需要的是则乐观的精神与豁达的态度。现实生活中,我们比起三毛要富足与安逸得多,但似乎“坏事”总是一件挨着一件,“好事”却成了沙漠里的绿洲,苦苦难寻。个中缘由固然纷繁复杂,但至少一点,我们总是畏惧“坏事”,拒绝“坏事”,抱怨“坏事”,却很少用心去体会和思考“坏事”。三毛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坏事”和“好事”其实只是相隔一层薄薄的纸,能够捅破它的是我们那颗热爱生活的心。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

  从记事起就知道爷爷家有个书橱,书橱很大,却不全是书,上面是书,下面放的是杂物,书虽然不多,却满是经典,有些视野已经泛了黄,打了卷儿,翻起时还能听见清脆的声音,像是要碎了一样。

  小时候不识字,不喜欢那些书。渐渐长大后,也会去拿几本来翻翻看看,比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远,还是更喜欢书橱里那本最不起眼的《撒哈拉的故事》,喜欢那片三毛荷西向往自由的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的故事》中的三毛说走就走,智慧勇敢,特立独行且真实,在另外一个国度的三毛,没有知己,没有朋友,经常出差的荷西也不在身边,孤独的享受着沙漠,但她却有着对生活的憧憬,对沙漠的热爱。

  从垃圾箱里捡来轮胎当沙发,用做棺材的旧木材当家具,与不友好的邻居和平相处,这大抵是热爱和无畏的支撑,三毛的精神我是学不来的。三个月前的这段日子,是最难捱的日子,就像走在贫瘠广旷的`沙漠,一个人埋头练习,一整天在画室里不说一句话,一遍遍冲洗画笔,水漫过手指,手指被浸泡地发白,孤独、寂寞、紧张,却又夹杂着兴奋和热爱。

  孤独或寂寞这类的字眼,三毛从未提及,但我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地到,让人深切体会到在这诗意的生活的背后有初来的困窘和别样的艰辛,更有对沙漠生活的热爱。三毛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是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离八十岁还早的我们,或许应该学习三毛,有勇气尝试新的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许有一天,我会像三毛一样义无反顾地背起旅行包,走向那片有她有荷西的“撒哈拉”。

  三毛,享受自由并承受得起孤独的行者,感谢三毛,让我有幸与你一起走过撒哈拉。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1

  寒假里妈妈送了我一本书,名叫《撒哈拉的故事》,作者是作家三毛。妈妈对我说:“这本书的内容很精彩,希望你去认认真真地读。”我心想: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怀着好奇心,我捧起书,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原来,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生活的这段时间里,经历了各种有趣的事情:三毛住的房子的屋顶上有一个大洞,有时候房顶上的山羊会从大洞里掉下来,让人吓了一大跳;还有一次,三毛去一个旅馆里洗澡,可是,三毛刚打好肥皂想用水冲洗时,却断水了,只好勉强用毛巾擦干。第二天,三毛去骑马,不敢骑得太快,生怕热了出汗时身上会冒肥皂泡;她居住的小屋条件很苦,几乎什么也没有。于是她把废弃的`瓶子加工做成了花瓶,把捡来的轮胎改造了,做成了垫子,把捡来的羊皮晒干了,做成了毯子……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三毛非常乐观,她不但没有在荒芜人烟的撒哈拉大沙漠里感到悲凉,反而生活地很开心,她在艰苦的环境下还能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我对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我虽然生活在舒服的环境里,但我却常常埋怨别人,心里不知足。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南麂岛旅游,那时正是夏天,但岛上没有空调。夜晚,我睡在床上,炎热难耐,蚊子“嗡嗡”地围着我叮咬,让我难以入睡,我喋喋不休地抱怨起来:“这个鬼地方,条件真差!”现在想起来,我比三毛生活的环境优异多了,她能行,我怎么不行呢?

  读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在生活中,总会遇到逆境,但我们始终要持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这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我读《撒哈拉的故事》的收获。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2

  喜欢三毛的故事,感觉她的故事永远那么干净纯粹。像是在童话中却又是那么的饱满精彩。这本书是我很久以前就看了,一直被里面的生活所牵引着。开始喜欢那个叫沙漠的地方,原来以为沙漠就意味着贫瘠、苦难、荒芜。但是自从读了这本书,开始知道原来沙漠里也有那么美好平静的生活,开始向外那里的生活,也好想像三毛一样有一个爱的人陪我一起在沙漠里平淡的生活。那里的人都好善良,那里的每一件事都那么简单。

  《悬壶济世》这一节首要是说三毛做大夫,给邻居看病的故事。一次又一次,三毛用她奇异独特的方法,或是用国内药书上的老法子,给当地人治好了病。尤甚有一次,三毛“改行” 做牙医,用指甲油来补人牙齿,并且确实补得那几个不肯去医院的发病的人牙齿都不痛a了,足可令咬东西。这件事荷西了解后,“吓得全部头发刷一下完整竖起来,像漫画里的人物一样”,又足以让读者心里感受到荷西当时的惊吓。

  这件小事,让我看到了三毛的可爱与善良。她有时像个固执的长不大的孩子,总是能做出让人啼笑皆非却又让人感到的事。喜欢她的.善良,羡慕她纯洁的心灵。今天的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每天都有各种诱惑充斥着我们的身心。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生活,为了一些简单的物质,而逐渐失去了最真实的自己。我们再也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因为我们走得太快,渐渐地把自己也丢失了。我们谁能够抛下生活里的那些灯红酒绿的生活,愿意到艰苦的沙漠里去生活呢?而三毛愿意,就是因为她这种简单的心,让她得到了别人永远也得不到的快乐与幸福。

  物质与快乐不成正比,你拥有的东西越多,不代表你就会越快乐。所以放下你前进的脚步,也许你会得到更多。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3

  前半部分字里行间流淌的是三毛对可贵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在撒哈拉那么艰难的环境中,不论是糟糕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她所展示的都是对她所处生活的热爱,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不后悔、不逃避、亦不埋怨,以一个自由又豁达的心态去处理她所面对的一切糟心事,生与死,都不如自由。

  如果说前部分是即使在恶劣环境中,也能轻松调侃生活,后半部分看到了她对所处现状的深思。无力拯救的哑奴,眼睁睁看着为自由为子民而战的那么美好的巴西里、沙希达屈辱的死在自己族人的手里,在军曹牺牲的背后看不清到底是谁在迫害谁,又到底是谁救赎了谁。

  她不会赤裸的表达她自己的思想,却能让读者引发深思

  我百度了三毛的一生经历,也了解了她作品的先后顺序,我知道《撒哈拉的沙漠》是她自由时光里与荷西生活的写照,是她的成名作,本书中所有的文字都是抛开她个人生活之外的思考,在贫瘠的日子里,我能看到彼时的她的灵魂一定是幸福且自由的,我也知道《梦里花落知多少》是她最后的'巅峰之作,却是失去她的灵魂伴侣之后的对生活的深思,我不了解这本书,却在了解了三毛一生的经历之后不敢去看这本书,也许是成长了吧,以前觉得顺利又开心的故事立意不够有深度,现在却宁愿沉浸在happy ending里不愿去看到残酷的真相。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4

  沙漠中的饭店,看到两个好吃鬼对中国饭菜渴求所引发的故事,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荷西的憨厚以及对中国菜的一窍不通让人捧腹。

  结婚记,记下两人让人哭笑不得的婚礼。

  悬壶济世,当个山寨版的医生去救助小镇的人,感受他们对三毛自己的依赖与信任。

  娃娃新娘,参加一个残酷且人类本性达到极致的婚礼,感受落后地区对待爱情的态度。

  荒山之夜,三毛与荷西只为看沙漠中的化石,驱车百里,在途中遇到不测,经过斗智斗

  勇战胜了困难。情节最让人揪心的故事。

  沙漠观浴记,三毛于沙漠中观看浴堂的芸芸众生象,犹如走入动物园观看猴子般,趣味恒生。

  爱的寻求,亲眼目睹沙漠中老实呆滞的`男人,给一个女骗子骗得昏天地暗,最后走上不归路。

  芳邻,三毛的邻居,不能说不讲礼貌,应该说他们还未开化,或是他们的习俗真的与世界主流格格不入,因此才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发生。

  素人渔夫,想省钱却反而不节省的两人,天马行空,逍遥快活。

  死果,离奇古怪的事,彷如奇幻小说。

  天梯,绝顶聪明的人,羡煞旁人。

  白手起家,立足之艰辛与追求非沙漠文化的并存。

  寂地,天黑了,请闭眼,大家围着篝火讲惊悚的故事。

  一篇一篇令人称奇的文章,记录了三毛在撒哈拉的点点滴滴。在一个陌生环境由生存转入到生活,需要付出艰辛,但正如三毛所说“我没有讨厌沙漠,我只是在习惯它的过程里受到了小小的挫折”,只要你真心喜欢,没有克服不了的。

  行云流水的笔调,引人入胜的情节。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5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每当我听到三毛作词的《橄榄树》,浓浓的感激之情就氤氲在心头。

  三毛十三岁就独自离家去小琉球玩,初中时经常逃学去坟头上读闲书。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三毛践行了这句话,我感激他,教会我这人生的哲理。

  三毛十分有爱心。虽然三毛并不是医生,但在撒哈拉威人心里,三毛就是神医。她曾经用阿司匹林治好了一位老人的头疼,用黄豆给姑卡治好了疹子,用指甲油给人补过牙……她的爱心像一颗种子,种在你的心田,种在我的心田,种在大家的心田!

  在沙漠里,生活本就很枯燥,荷西又要上班,三毛孤零零一个人在家。但三毛非常富有生活情趣。在《白手成家》一章中,她用汽车的旧外胎,做了一个鸟巢沙发;用不同的汽水瓶,做了许多花瓶;用搬回来的许多棺木箱,做了家具……三毛的心灵手巧也是她生活不枯燥的一个原因。她把家打扮的像城堡,客人们都不愿离去。

  三毛家的厨房也很有趣。她把粉条说是高山上的“雨”,把猪肉干说是治嗓子的`“润喉片”。有一次,她还把黄瓜片充当笋片给荷西的上司吃呢!为什么三毛的生活情趣那样浓呢?因为三毛的心里有一个花园,带给每个人花香。我感激她,教会了我人生应该追求精神财富。

  三毛书中描写的撒哈拉沙漠,我虽然没有去旅行过,但当我读完书后,觉得自己又置身于撒哈拉:我仿佛去过那原始的海滩,见过那身着白袍的撒哈拉威人;见过那汹涌的大海,赏过那傍晚柔和的夕阳。我仿佛身临其境,就在既文明又落后的激情沙漠。我感激她用文字的列车,带我参观了那无法到达的沙漠!

  三毛虽已远去,但她却成为了我的朋友!我感激她,让我见识了这么多美好!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撒哈拉的故事心得体会08-23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03-12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04-03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2篇04-25

创业故事读后感09-20

名人故事读后感02-21

《阿凡提的故事》读后感09-14

给予的故事读后感08-16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