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石壕吏》有感

时间:2023-12-19 11:02:2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石壕吏》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石壕吏》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石壕吏》有感1

  《石壕吏》是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作品,达到了高尔基所说的“现实之客观的描写”的地步,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将主观的.评价寓于客观的叙述之中。这首诗中,诗人是在场的,却始终没开腔,只是如实地据事直书,让事实本身说话,通过事实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可怜可恨自在其中。

  第二,用自传体。这是一首叙事涛。但就它记载的是作者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个生活片断这点来看,也可以说是作者自传中的一页,一篇日记。用自传体,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三,利用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老妇的话由语带哀求到肯定到自请,这其中也体现了其情感的变化,由沉痛到愤恨到平静。为了显示老妇思想情感的发展和与之相适应的语调的变化,诗人有意识地押了不同的韵脚。由于语言的个性化,这段对话就显得特别生动,读起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读《石壕吏》有感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石壕吏》读后感。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为什么没被抓壮丁的抓去?

  我想,也许不只我一个人学这首诗时有此疑问。因为从常理推测,杜甫在体力上肯定比老翁老妇更符合从征的条件,为什么抓壮丁的没把他抓了去。

  杜甫生于“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世祖杜预为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杜闲也曾任司马,因此他享有不纳税、不服兵役等特权。所以抓壮丁的小吏不会把大诗人杜甫抓到前线。

  老妇因何被抓?

  除了木兰从军等极个别的案例来看,妇女几乎是没有从军资格的。抓壮丁的小吏凭什么抓走年老力衰的妇人?小吏不曾抓诗人杜甫,从这点上看,小吏应当是奉公守法的。从来都是男子戍边,抓此妇人,显然不合法。另外,此妇人真能像诗中所说,可以“备晨炊”么?我看不见得,话说得难听点,假如真把老妇拉去战场,十之-肯定成为累赘。所以我认为,抓老妇肯定另有原因。

  为什么在夜里抓壮丁?

  很明显,夜抓壮丁是一次有组织有策划的突击行动。

  我们当然能想到,残酷的战争没完没了,士兵越打越少,逃避服兵役的人越来越狡猾,青天白日之下,抓壮丁只能是统治者奢侈的梦想,读后感《《石壕吏》读后感》。所以,他们组织了这次夜抓壮丁的行动。但从老翁逾墙走的细节来看,显然这次行动是不成功的。即便抓到了老妇,这次行动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老翁老妇的智慧

  从“老妇出门看”的“看”字来看,老妇其实是不怕抓壮丁的'小吏的。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不就是抓壮丁么,你能奈我一妇人何?我不但不害怕,还敢叫你带我这把老骨头进军营!你能把我怎么着?这就是老翁胆敢跳墙逃走,留老妇在家的原因,他们料定,小吏对老妇无计可施!就算小吏肯抓,上级长官也不会要啊。要是真把妇人拉去战场,不但不能杀敌,还是累赘,同时又要被敌军笑掉大牙。

  老翁的体力

  从老翁-逃跑并且没被抓壮丁的小吏发现这一细节上看,老翁的体力应该是良好的。我甚至倾向于认为老翁不老,凡是种地的,由于常年劳作于土地之上,普遍会显得苍老一些。我还有个特别大的猜想,跑掉的“老翁”很可能是老妇的儿子!

  老妇话里的真假

  老妇说自己有三个儿子,全都在邺城当兵,一个儿子刚刚捎回家书,另外两个新近战死了。这话的真假,多少还是让人怀疑的。从夫妇二人一个“逾墙走”,一个“出门看”的熟练配合上来看,这对夫妇应当对敷衍抓壮丁一事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我对老妇的陈词表示怀疑,至少有所保留。

  小吏为何抓走老妇?

  前面已经分析,小吏抓走老妇是不合常理的。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找人“备晨炊”,抓屋里的儿媳更合适。但小吏偏偏带走了老妇。

  就是小吏的这一着棋,打破了老翁老妇的如意算盘。所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如果跑掉的真是一个年老气衰的老爷子还则罢了,如果跑掉的是老妇的儿子,我就不信你置孝于不顾,

  任年迈的老母迈向残酷的战场!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都不会让老妈在衙门口受罪的,更何况是上战场呢。

  其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话,根本激不起顺民们的责任感。贼来如梳兵来如篦,任你谁坐天下,我一平头老百姓都过着一样的苦日子。只有保住家中劳动力,日子才能过得稍微好一些。所以,你平你的叛,我逃我的兵役。

读《石壕吏》有感3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三吏“三别”更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从诗的题目和篇数的对称上来看:这六首诗是杜甫之“苦用心”的产物,是有计划有安排列成的组诗。今,我们且来谈谈这“三吏”中的《石壕吏》。

  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应,杜甫的诗更是公认的“诗史”。诗是简练的语言,杜甫的诗更是精简。精简的诗词中透露着着的情意却绵渺而悠长。 然而,这首诗却让浅读的人感到一丝意外。

  初读此诗,不光感叹于差吏的野蛮无理,老妇的勇敢老练,还有些鄙视杜甫的胆小懦弱,甚至可谓有些冷血。因为在整首诗里,都未曾见到作者的一丝议论,且是不动声色的,我总觉得他似乎对着悲惨的事件有那么些无动于衷,似是个与之无关的旁观者。后来才明白:他分明是为这一悲惨事件感动的流了泪的,但是他却未曾让眼泪流露在字面。看似平淡的文字下波涛暗涌,汹涌的情感好似浪花一般,一波连着一波。这样有助于集中读者的注意力,加强诗的真实性和感染性,这是一种极高的艺术修养与造就。这也是杜诗,之所以让人深刻,愈读愈入胜的原因之一。

  杜甫的无言在我的反复阅读后,终是有了自己的思想的:我一开始很奇怪为何杜甫在和老翁告别时什么都没有言语,就那样走了呢,他什么都没有吐露,可从他的无言里,我又仿佛能体察到他那复杂又沉重的心情,这无言像是一种对官吏的暴行的控诉;又像是对失去亲人的老翁的安慰;或是对已去服兵役的老妇的祝福与敬佩,他的沉默就像是一种病毒,蔓延在这悲伤的格调里,欲说还休,使我们在空白的地方也读出了文字,那是诗人的眼泪和浓浓的悲伤。

  其次就是那老妇,文言“有吏夜捉人”。差吏在三更半夜来敲门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没有防备,求的就是十拿九稳,但是老妇的经验告诉她:这绝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她赶忙叫自己的老伴“逾墙逃走”,自己慢慢悠悠的去开门。“看”写出了老妇那故意装糊涂的神情。就好像她不知道官吏半夜是来做什么的,但事实真是这样吗?不是。她这么做是为了让官吏放松紧惕,从而相信她接下来所说的话。她的机智与老练让人不得不佩服。

  这篇小文总让我常读常悲:我悲老妇那可怜的身世;悲那诗人的无能为力;悲那动荡不安的社会与孤苦艰难的老百姓......然而,那时的人们对万恶的统治阶级的一切反抗通常是无力的,可怜那老妇见左诉苦不行,右诉苦不行,就只得和官吏说:带我走吧。这坚强的老妇把爱家人和爱祖国的思想统一起来了,她挺身而出,承担起根本不应该由她来承担的兵役义务。这“请”字本该是心甘情愿的`,可我仍是能从那字里行间读出老妇的无奈与悲哀,这是一种坚定的情感,她没有被悲哀压垮,也没有被死亡吓倒,相反的她想到侵略者的可恨,想到依旧在那战场奋战的仅剩的儿子,她觉得她应该更加坚强,她关心和她要去的地方是那最危险也是战争最激烈的火线——河阳!就这点,我敬佩她!

  杜诗是现实的,也是残酷的,人们可以从中真实的读出当时的社会现状亦或是人民生活。我依稀从这断断续续的诉说中看见了那一双哀怨又浑浊的眸子;那好似混着夜色的淅淅沥沥的抽泣;那孩童因害怕惊吓而发出的阵阵啼哭……杜诗是现实的,也是残酷的。

读《石壕吏》有感4

  杜甫的三吏三别非常有名,我们只选了其中的三吏来慢慢品读,读《新安吏》的时候除了感受到杜甫的前后矛盾外,并没有觉得有多少的震撼和触动。

  今天和儿子一起读《石壕吏》,因为语言特别简单,所以我们没有逐字逐句的解释,读完以后我只是让儿子想象一下杜甫当时在哪里,他是怎样看到这一幕的。儿子说他猜想杜甫应该是刚好偷听到,然后在门缝里偷偷地看这一切发生。

  这首诗的语言特别简单,甚至没有任何的描写,就是平铺直叙地讲述诗人的所见所闻,里面没有诗人的情感,也没有诗人的判断,读起来却那么有张力,那么震撼。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并没有要刻意地去记忆这种场景,可是这画面却不经意间深深地印入脑海,让你如何也挥之不去。

  由此跟儿子聊起作文,我们总是认为写作文的`时候缺少好词好句,缺少构思文采,可是真正能打动人的,有力量的作品都是非常平实简单的。

  最近在读黑鹤的动物小说,他的作品没有沈石溪的那么煽情,但是那种淡淡的关于人与动物的关系,却如此自然,如此有张力。尽管他只是很客观地描述了人类对动物的伤害,没有指责,没有道德审判,可是那种轻描淡写却有股强大的力量,让一些人在动物面前的猥琐一览无余。

  真正好的写作不是你积累多么华美的词藻,也不是你站在了多高的道德高度,或者你能挖掘到多深的寓意,而是你是否能跳出整个事件,客观地呈现出事实,不加渲染,不加主观臆测。事实往往比艺术更有力量,更能震撼。

  跳出圈子,这不仅是写作时需要修炼的境界,更是漫长人生中需要不断追求的境界吧!

读《石壕吏》有感5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时分我投宿于石壕村,夜里听到差吏前来抓人。老翁闻声-逃走,老妇慢移脚步去应门。诗开篇两句起势不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有“猛虎攫人之势”。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然后单刀直入地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相关因素交代清楚,勾勒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一个“夜”字,含意丰富,表明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差吏又来抓人,老翁立刻-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唐代的法律规定:“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旧唐书·食货志上》)。老翁早已超过服兵役的年龄,但仍然要被“抓丁”,由此可见世道的混乱及横征暴敛的祸害。“石壕”,在河南陕州城东县。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差吏狂呼暴跳多么凶横,老妇哭哭啼啼多么凄苦。只听老妇上前对差吏说道:我的三个儿子都已当兵去打邺城了。一“呼”,一“啼”,一“怒”,一“苦”,把矛盾的尖锐性揭示出来,表现了差吏如狼似虎的狰狞,以及老妇悲苦痛哭的凄惨。“一何”重复运用,把诗人的爱憎感情寓于叙事之中。明代陆时雍《唐诗镜》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二语,便当数十言写矣。文章家所云要会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邺城”,今河南安阳市。“戍”,非“守卫”意,因当时叛军守卫邺城。“致词”以下十三句,并非老妇一连说出。依韵脚变化分为三层,每一层诉说,都针对着差吏的一次逼问。作者使用以答代问、夹带问答来叙事的手法,略去了至少三次的差吏的问话。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一个儿子托人捎来信,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阵亡了。活着的这个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也就永远地长眠了。这两句是老妇的'血泪之诉,反映了民不聊生的真实情况。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家里再无可去当兵的人时,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孙。因为要奶孩子,她的母亲还在家。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更无人”与母、孙的存在,在逻辑上发生矛盾。许多注家已注意到这一点,因此在解释时想法补救疏通。或谓“更无人”是指家里再没有一个男人了,有人说是老妇掩饰之词被戳穿,但最好释为再无可去当兵的人。这几句略去了一些细节,当差吏逼问老妇时,躲在屋内的婴儿受惊吓哭起来了。差吏抓住把柄,进一步逼迫交出人来,于是有此后面两句。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虽然老妇我年老无力,也让我连夜跟了你们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也许还能为部队置备早饭。三个儿子都被征兵,两个已战死,这样的不幸足已令人悲愤不平,却还是不能博得差吏的同情。老妇生怕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捉人拉夫竟拉到了一位抱孙的老太太,时世可想而知。“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时郭子仪守河阳。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深人静,语声断绝,依稀听到低声哽咽。天亮后我要赶前面的路,只与老翁一人告别。老妇被抓走的结局不言自明。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甫非常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细节。一个“久”字,不仅说出这件事折腾了很久,也表露出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如”字,化实为虚,这是老妇家人悲伤泣下,也是诗人心酸、悲哀、无奈、同情、激愤的反映。一个“独”字,既呼应前文,交代了“吏捉人”的结果,又表明了老翁的凄惨处境。

读《石壕吏》有感6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太平年代,可是在战争中的人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呢?在读了《石壕吏》一文后,我感受颇多。

  《石壕吏》中的老妇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因为战乱使这一人家家破人亡,两个儿子已经阵亡,另外一个儿子仍在前线,老头子逃跑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一个尚还年幼的孙子。这一家人是多么凄惨哪,理应不须服役,可是,残暴的差役,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人也要抓去服役,太没有人性了!这一切都是被战乱所逼呀!战争一起,受苦的只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因为战争,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因为战争,人们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亲人;因为战争,人们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因为战争,无数年轻的身躯在前线永远地倒下了……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使人们再无法安稳的生活。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可是我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了吗?在国外,有些国家仍有硝烟,生活在战争中的孩子们多想拥有学习的机会啊!我们现在可以安心的学习,可有些人却不珍惜这个机会。那些孩子整天吃不饱穿不暖,能生存下来已经很满足了。可我们呢?衣服要穿名牌的饭要吃好的,但是还不满足,还要求更多,战争中的孩子们饱受与亲人的离别之苦,而我们却永远长不大似的顶撞父母,埋怨妈妈唠叨……如果身份可以互换的话,我想,他们中的任何人都想要与我们调换位置……

  我们之所以会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都是因为现在的江山是老一辈用血肉打下来的`。他们把对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我们的身上,既然先辈们可以用生命来换我们现在的和平,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用自己努力的学习来回报社会呢?所以,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谢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这个世界上因为战争而受伤、死亡的人太多了。战争就是死神,一步步向人们逼近,把人们逼上绝境,看着惊恐的人们,猛地伸出有力的大手,扼住人们的脖子,使人们窒息。没有丝毫犹豫,半点怜悯和同情。这个世界不需要战争,人们需要和平。所以我呼吁:让我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力,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的未来。

读《石壕吏》有感7

  这周我们学习了《石壕吏》这首诗,《石壕吏》讲述了在安史之乱的战争逼迫下,一位老妇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毅然跟官吏前去应征。

  这首诗的背景为天宝十四年开始的`暗示之乱。天宝皇帝唐玄宗本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在他初登继位时,国家一片兴盛,存下了雄厚的财力。但不幸的是,唐玄宗宠信了杨贵妃,导致杨家串通一气,祸乱朝纲,唐玄宗被杨贵妃冲昏头脑,真是“红颜祸水”!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安禄山和史思明才得以投机取巧,成功出兵战胜了唐朝多员大将,如当时鼎鼎大名的哥舒翰、高仙芝等。

  唐玄宗的昏庸无能,也导致了当时百姓流离失所,《石壕吏》中的场景已是数不胜数,又加上宠臣作乱,许多达官贵人还荒淫无度。许多爱国之人有心无力。杜甫就在其中,但他没有办法,只得以作诗来告诫所有人百姓的疾苦。

  好在后来安禄山被杀,其余的军队也被唐军包围击败。但经过这样一件事,唐朝元气大伤。这也成为后人借鉴的警示,所以,不管是现在或是将来,广开言路、勤劳、肯吃苦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统治者。

  历史永远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教科书,只有用心观察历史,学习历史,才能成功地把握好现在和将来。

  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定、快乐的社会中,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更加珍惜现在。

读《石壕吏》有感8

  杜甫有一种天赋。

  尽管他在他的时代里只是一个平凡人,乃至失意者,没有李白式力士脱靴贵妇磨墨的狂放,没有白居易式“有句如此,居天下易不难”的惊艳,但是他有足够敏锐的触角,敏锐到能够体察老妇的悲哀,征夫的落寞和战区人民的愁苦,同时又有足够体量的心灵去接纳,去包容,如百川入海,时代的脉搏和情感都能在杜诗中找到一席之地。

  拿《石壕吏》来举例吧。诗中所写的女性不是“香草美人”的美人,不是闲愁闺怨的贵妇,甚至不是历经豪华,今落尘埃的女郎,只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风烛残年的老妇,她没有见过绣户朱楼,也未尝面对血流漂橹,有的是最真实最无奈的痛苦:衣不暖食不饱,在战乱中勉强谋生。而如果只是饥饿寒冷或许还能节衣缩食断齑划粥,毕竟一家人一起捱,即使是苦日子也有欢笑。然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不仅仅意味着家中再也没有青年劳动力,更意味着幼孙成为孤儿,新妇成为寡妇。她也在人生的暮色里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生离死别。而与此同时,县吏仍在咄咄不休的逼问——从“听妇前致词”“室中更无人”到“请从吏夜归”一句句一字字,无一不显出县吏为抓人而百般威逼下老妇人的苦痛与悲哀。全诗平白如话,无一字不可解,然而声声泣血,句句悲叙,仿佛老妇就在眼前,其声就在耳畔,根根白发蓬乱如衰草,深如刀割的皱纹里洇着泪痕。而更悲哀的是,这样的悲剧每天都在真实上演。

  我想,能这样深味人情的诗人,在青史上亦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他经历过“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太平盛世,有盛唐锦绣繁华的.庄严气魄,他也从“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乱世烟尘中走过,有晚唐盛世将倾的悲歌余音。他有豪情满怀,有柔情似水,有激昂慷慨,有悲凉沉郁。

  而所有的情感都凝成一句诗,点亮一盏他提在手中的灯,穿透成世间悲欢离合,转瞬即逝的迷雾,用永恒的良善照见远方的路。

  他是杜甫。

读《石壕吏》有感9

  当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脑子里所想到的就是这么一幅画面:夜色如墨倾洒,吏官们的脚步声好似轰隆隆的雷声,他们的怒吼声音好似万马奔腾。老妇孤苦伶仃地瘫坐在地上,拼了命地向着他们磕头诉苦,求他们放过她的孩子。

  我感受颇多,那时的老妇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对他们又打又骂,好似这些都不是错一样。也是,毕竟在古代,他们没有法律,贫富差距大,没有人会认为人人平等,他们只会认为是的基层老百姓活该被欺负,甚至连你自己的生命都会被漠视。毕竟从古到今,我们要都要不断的工作,在上层领导把工作任务目标制定下来,大部分的官员都不会采用采用温文尔雅的三请四顾,而是会选择极端,就像我们现在也有这种人,为了业绩更好和无所不用其极的加害于他人。这种人在我们现代会受到处罚,而在古代就不一样。

  文中老妇人一家子受到这样的欺负,来源于什么?因为战争,只要一有战争,受苦的只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因为战争,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因为战争,人们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亲人、朋友;因为战争,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为战争,无数青年的身躯在前线永远地倒下来……战争到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使人们无法安稳生活,它可以说百害而无一利。

  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我们有珍惜过美好的生活吗?那可是我们老一辈用血肉打下来的。我一下子深入沉思,这种悲哀的心情挥之不去,为曾经苦难的年代和苦难的人民。不知不觉中,我联想到了战争,今天的部分俄乌人民也因为时代的背景,从而使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相信人们都渴望和平,渴望安宁,但霸凌一直存在……

  我以前特别反感家人天天说,你看看人家农村的孩子,他们吃不上饭,睡不好觉,没有好衣服穿,但是他们命不好生活在那种家庭里,他们过得多苦你知道吗?我们吃的`一顿饭很有可能就是他们一个月的收入。但是你有珍惜过你现在的生活吗?你现在吃睡得足,还能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又在这么好的的学校里……

  当我看完这篇文章,我产生了不一样的理解。我反复问自己,我学会珍惜吗?我真正理解珍惜的含义吗?我在心里想着,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又仿佛没理解得那么透彻。

  在这个时代,身为中国人,我何其幸也。

【读《石壕吏》有感】相关文章: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03-16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必备【14篇】11-29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书心得10-09

王石的励志名言11-26

潘石屹的语录36句09-19

潘石屹的语录39句08-31

潘石屹的语录37条08-04

2023年王石的语录45条09-23

潘石屹的语录集合46句10-04

潘石屹的语录汇编30句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