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读后感

时间:2023-12-21 14:31:3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黑天鹅》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黑天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黑天鹅》读后感

《黑天鹅》读后感1

  《黑天鹅》这本书读完已经一周时间了,但是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本书。不是说书不好,而是感觉没怎么读懂,有些内容读了已经忘了差不多了。唯一记得的基本上就只有一句话,大意是这样的:无论一件事情的概率是多少,它一定会发生。剩下的就是一些自己的想法了,所以有时候也觉得自己真的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既然这样,是不是应该再重读一遍呢?

  至于想法,其实大多数都是关于一些跟之前认知完全不一样的事情,这也就正好符合了塔勒布对于黑天鹅的描述,也就是不可预知。又或者,本来是想要得到好处,或者获得某些方便,但是最终却掉入了一个坑里。

  这样的事情其实是很多很多的,比如我听说过一件事情,就是每次发生大的飞机事故之后,人们大多会选择不坐飞机,而是乘坐汽车的方式出门。比如有一次,飞机事故造成了两百多人死亡,接下来的一年,车祸丧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一千人。也就是说,人们以为汽车比飞机更安全,但是事实恰好相反,车祸的概率比飞机失事的概率要大得多。那么这算不算一个黑天鹅事件呢?我想,对于那些正常情况下,需要乘坐飞机,但是却选择了汽车出行的人们来说,这就是黑天鹅事件。

  又比如我们中国的高速公路,正常情况下是收费的,但是节假日是免费的。所以,一到节假日,高速公路就会堵得严重,一些拥堵的路段甚至要堵上十几个小时。为什么会这么堵?因为车祸。

  正常情况下,高速公路上的车祸概率其实并不高,至少比城市车祸的概率要小很多。因为车少,因为大家都按照同样的节奏行驶,因为大家都不敢时间。而节假日,因为免费,所以大家都上了高速公路;因为车太多,很难按照同样的节奏行驶,因为只要有一辆车跟别的车稍微有一些不一致,结果就是悲剧;而且节假日大家都很急,急着回家团聚或者去旅游景点。这样的情况,车祸的概率自然就大大的增加了,而一旦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车祸,必然造成告诉公路的拥堵,结果也就导致了告诉的体验极差。自然也就造成了一种高速“不够用”的假象。

  如果要将这种事情归结为“黑天鹅”事件,似乎有些牵强。只是我按照不可预期性、概率小、后果严重的标准来判断,这应该属于黑天鹅事件。首先不可预期,我跟一些国庆期间出门旅行的朋友聊过,按照他们的说法是,认为提前一天走,肯定不会堵车。注意,他们是很笃定的说,这也就是说,他们自没有预料到会堵车堵得这样厉害,认为概率可以忽略不计。然后是后果严重,对于没有经历车祸的人来说,他们承受的损失是在高速上度过了十几个小时。而对于经历了车祸的人来说,这个代价就太大了,大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这也就是我最后想说的,通过读这本书,我虽然只获得了一句话,但是这句话其实非常重要。那就是无论一件事情的概率是多小,它最终都会发生。如果时间本身就我们的影响很大,那么我们一定要积极的准备。比如我们应该为自己和家人买一份保险,保障在极端情况下的财务安全;比如我们应该考虑失业的问题,哪怕现在看起来,我们是多么的安全;比如我们应该在投资上报以谨慎的态度,哪怕我们的投资看起来是多么的“靠谱”。

  因为这些事情一旦发生,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黑天鹅》读后感2

  人们总是不自觉的由惯性思维主导对未知的认知,或者自觉的基于现有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框架来认知变化中的世界,这种“自以为是”正是黑天鹅的藏身之处。

  我们的世界,其突变是由极端、未知和非常不可能发生的(以我们现有的知识非常不可能发生的)事物所主导的,而我们却一直把时间花在讨论琐碎的事情上,只关注已知和重复的事物;即使我们取得了知识上的进步和成长,未来仍会越来越不可预测,而人性和社会“科学”合谋起来向我们隐藏了这一点。

  错误地把对过去的一次天真的观察当成某种确定的东西或者代表未来的东西,是我们无法把握黑天鹅现象的原因。

  我们的头脑是一台非常了不起的解释机器,能够从几乎所有事物中分析出道理,能够对各种各样的现象罗列出各种解释。我们只是一台巨大的回头看的机器,并且“合乎情理”的不断的“自欺欺人”。这种“自欺欺人”导致的一次又一次的面对意外的猝不及防(负面黑天鹅)以及颠覆认知的重大发现(正面黑天鹅)都发生在人类自以为是的认知海洋的边界之外。

  我们面对黑天鹅的无知,根源在于:人们学习已知的太多,思考未知的太少。

  我们只有专注于我们不知道的,才有可能从容应对未知。我们必须把极端事件当作我们认知的起点,而不是把它当作意外事件置之不理。

  我们不是始终生活在按已知规律可以预知未来的风平浪静的平均斯坦中,现代世界是极端斯坦,被不经常发生及很少发生的事件左右。黑天鹅现象要求我们换一种思考方式。我们不能把问题藏起来,就只有更深入地挖掘。

  我们可以通过负面例子而不是正面证据,才能接近真相;因为依靠正面证据存在过早下结论或可能误导对未知进行判断的风险,可能出现证实谬误。有时候大量信息变得毫无意义,而少量信息却具有非凡的意义,正如:1000天并不能证明你是正确的,但一天就能证明你是错误的。

  所以,从认知世界的方式来看,我们更多的需要冷眼看世界而不需要找理由满足自我膨胀的认知感,让我们把重点转向缺陷和未知吧。

  传统认知方面,我们无法在不编造理由或者强加一种逻辑关系的情况下观察一系列事实。对事实的解释与事实混在一起,使事实变得更容易被记住,更符合道理。这种倾向的坏处在于它使我们以为对事物有了更好的理解。这就是传统认知导致的叙述谬误,这种叙述行为来自一种根深蒂固的简化事物复杂性的生物需要。对于发生过的事件,我们会不断根据事件发生之后我们觉得有道理的逻辑持续叙述过去的事件。这也使得历史事后看上去比实际上更可解释--当下也是如此。

  我们是寻找原因的动物,习惯于认为一切事情都有确定的原因,并且把最明显的那一个当做最终解释。但实际上可能并没有可见的`原因,相反,很多情况下什么也没有,甚至没有任何可供选择的原因。沉默的让人无法得知的隐藏中的证据掩盖了这一事实,让人们可以“合乎情理”地串联起让人信服的理由,这是因为我们潜意识的推理机制忽视沉默的证据,即使我们知道需要考虑它。不进入视线则不进入大脑:我们对抽象的东西怀有天性上的甚至行动上的蔑视。

  其实,在现实的世界里,重要的东西往往乏味而无情,因为我们内在的情感功能是为线性因果关系设计的,而我们的世界比我们想象中更加非线性,也比科学家们的意愿更加非线性,更加的不合乎固有的因果关系。实际情况往往是:令人不安的事例在确定真相方面有力得多,但我们通常并不知道这一点或者习惯性的排斥这些“意外”。

【《黑天鹅》读后感】相关文章:

《黑天鹅紫水晶》读后感04-27

黑天鹅电影观后感09-07

匆匆读后感12-26

《活着》读后感12-26

《童年》读后感12-28

童年读后感01-01

简爱读后感01-07

战马读后感01-14

边城读后感01-14

《哈姆雷特》读后感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