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观后感(通用5篇)
观看完作品之后,内心会产生很多感慨,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乒乓》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乒乓》观后感 1
提起中国乒乓,我们能想到的也许会是“马龙”、“樊振东”、“金牌”、“制霸”这些词汇,而影片副标题“绝地反击”则告诉我们,故事的讲述时间是在中国乒乓以往的那段灰暗岁月。
作为体育片题材,电影抓取了群像视角,并且围绕着以蔡振华为原型的教练(邓超饰)作为主视角切入。从邓超的视角看来,展现了很多不同于运动员为主体视角的东西,同时也回望了那段中国男乒队的特殊时光。
对手崛起、技术更迭……面临着各种压力的男乒队,该如何走出这样的泥泞关口,是电影主线要讲述的一部分内容。在这持续多年的漫漫长夜里,这位教练临危受命,不愿服输地带领着大家走出阴霾。尽管我们以经历者的角度回望过往,但还是会忍不住为他们担忧——在这么困难的时刻,他们到底是怎样“重返巅峰”的?
这种忧虑能让我们对角色命运产生关心,除此之外,在体育片题材,一场场刺激的`比赛永远能调动观众们的情绪,也能牢牢抓住大家的共情。电影也花了些笔墨展示应对比赛的过程,分析战术、训练、调整战略,各种接地气的细节让剧情也显得真实。
《中国乒乓》在比赛呈现方面,也追求着高水准比赛的对抗感。有的比赛即便你知道结果,但还是会提心吊胆地观看着整个过程,在这种状态下,一种极度紧张的悬疑效果也产生了。动作特写的镜头搭配着解说,似乎真的置身于比赛现场一样,周围的观众都看得很投入,部分镜头也会让大家忍不住叫好。
整部电影的完成度不错,观感也很可以。虽然没有经历那个年代,但这部体育片里面的那些热血和情绪,真的可以穿越时空,非常能够共情。
在年初选择这样一部影片,我觉得非常能振奋人心。我总是会被这些运动员努力拼搏的身影所打动——他们登上了巅峰,又再开始新的旅途。
我想大部分观众,在观影结束后,都能从中汲取到一些勇气和力量吧。
《中国乒乓》观后感 2
从来都是自我激励的我,最近特别喜欢团队和教练。那种可以把后背交出去的感觉真的太好了,有人能接住,并且和我一起努力的感觉真的太好了。信任建立在坦诚和利他的基础上。
《中国乒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教练与队员一起训练,互相激励,承受失败,最终赢了比赛的故事。
学习是有一个过程的,从不懂到懂是有一个过程的,从输到赢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从对结局的执着到对运动的享受,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每一次的失败都有意义,我们每一次的坚持都有意义。勤奋会带给我们身心的改变。
体育竞技可以让我们学习的地方真的`很多。他们刻苦,坚韧,有必胜的决心,他们有团队精神,为国家争光,同时他们也是变通的。
说了一堆道理,听君一席话还是一席话。回到重点,我认为啊,不管想不想赢,我们都不要害怕失败。想赢就更不能害怕失败。其实人生没有失败。
电影里面,前八年我们中国队都是输的。有的是憋着输的,不让对方看清自己真实实力。有的是太在乎结果输的。有的是被弄受伤输的。总之输的原因千万种,赢的道路只有一条,坚持,训练,相信自己,相信团队。
输就输呗,输不起啊?吃亏就吃亏呗,吃不起啊?放在时间线上都是我们的财富。
放在其它事情上也是一样的。我们爱一个人,每天给他写一封信。原本想着写信一半,工作一半,爱情一半,自己一半,结果写着写着发现自己只想写信了。怎么办啊?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坚持呗,反正上天会拯救我们的坚持。爱情失败,但会收获熟练的写信技巧,写作技巧。爱情失败,但会收获一种爱他人,爱世界的欲望和能力。
输和赢是一件事情的两面。
输了爱情,赢了友谊。输了友谊,赢了事情的推进。输了合群,赢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输了婚姻,赢了自由。……
我不喜欢说模棱两可的话。赢,就要赢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赢。
最后循例来一个灵魂拷问:你最想要什么?你赢了吗?
《中国乒乓》观后感 3
没有任何成功是一蹴而就的,失败总是贯穿人生始终。在我们国家乒乓体育事业如今的蓬勃发展之下蕴藏的,是运动员们的艰苦卓绝,是教练员们的聪慧机敏与经验老道,更是背后无数工作者们饱含爱与力量的支持。在运动员里,我看到了不同的角色:有想要一展风采但甘愿帮助他人提升的陈文,有带伤上场哪怕打封闭也要打比赛的白民和,还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一心喜欢乒乓的龚枫。这些贴切生活的角色在许多的小事中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深入人心。
作为国乒队主教练的戴敏佳的故事线也很动人心魄:于开头从意大利放弃高薪工作与舒适的住宿环境,带着老婆孩子来到北京担任国家队主教练。拥有严重的腰伤却依然保有对乒乓的热爱,戴敏佳的腰伤治疗也只能排在日常训练之后。在他和一众教练的带领之下,国乒队一改往日散漫的训练氛围,逐渐成为一只正规又优秀的'队伍。当年这些艰苦奋斗的人员们创下的辉煌并带来更好的训练环境,为之后的运动员们的训练生活打下丰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我们现在虽只能看到多胜少败,在世界比赛上大放异彩的国家队,但心中的警钟依旧需要长鸣。道阻且长,铭记且前行。
《中国乒乓》观后感 4
大年初三,我看了一部非常有意义的电影——《中国乒兵》。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九十年代初中国乒乓男队低谷时期的故事。当时,瑞典队异军突起,技术打法赶超中国。"铁腕少帅”戴指导临危受命,组建起一支备受争议的老弱病残的男乒新军。面对质疑,教练和队员们刻苦训练,历经周折,终于在1995年世乒赛上演了精彩的绝地反击,重新夺回斯韦思林杯。
我特别喜欢又帅又飒的“铁腕少帅”戴指导。他曾是一名优秀的中国男乒队员,退役之后去罗马当教练。当他看到中国男乒被瑞典队屡次压制后,毅然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和舒适的生活,回国出任男乒主教练。戴指导不顾自己的腰伤疼痛,顶着质疑和压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带领一群热血男儿取得胜利!
当我看到队员们跑海滩、跑长城,起早贪黑地进行身训时,我想“要取得成功就得付出辛勤的汗水”。特别是主力队员白民和,他的右肩拉伤,虽然他的技术已经在国内排名第一,但他仍然跟其他队员一起认真训练,在比赛时强忍着疼痛顽强地拼搏。
影片的`最后是教练和男乒队员们抱着斯韦思林杯站在领奖台上,雄壮的国歌响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我也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以后也要向中国男乒学习,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有一种精神叫“中国乒乓精神”,它是拼搏的、团结的、永不服输的代名词。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中华儿女勇往直前。我推荐大家欣赏《中国乒兵》这部电影。
《中国乒乓》观后感 5
当你处境困顿,该如何一扭颓势?当你风光不再,该如何实现复兴?当你深陷泥沼,该如何涅槃重生?九十年代的中国乒乓球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不利于己的规则,青黄不接的人才,面对这些事实,时任主帅蔡振华选择大胆革新,改变中国队落后的打法、观念和技术,跟上世界步伐,这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一步,与强队竞争的基础。
方向对了,向前走的每一步便能事半功倍,却也必须踏踏实实。从无暇陪伴妻儿、身患重病仍坚持分析队员战术的戴敏佳,到默默无闻、将名字融进一次次国歌的像陈文一样的陪练,再到浴血奋战、克服身体和心理障碍的五虎将,甚至于为主教练的申请拨款焦头烂额、为他的'小错误写8000字检讨的领导……中国乒乓队的每位将士都为那座奖杯付出了所有。
有了以上2点,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吗?运气还需站在自己一边。时隔2年的两次斯韦思林杯,中国队除了硬实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定;再次对战老对手,曾经是手下败将而终于完胜的黄昭,战胜的是自己的心魔。事实上,万事俱备而始终没能等来东风的人不在少数,但只有相信相信的力量,才有可能等到属于自己的胜利,无愧于己。
电影最后一个触动我的点是传承。在天津体育场山呼海啸的欢呼声中,那属于儿童的稚嫩的声音最令人激动。场上场下运动员的表现,会让多少孩子拿起球拍,种下他们梦想的种子?而他们未来也必将推陈出新,踏上属于自己的又一轮征程。中国乒乓也唯有传承,才能保持一代又一代的统治力,生生不息。
革新,奉献,信念,传承。中国乒乓的绝地反击之路,应与每位国人共勉。
【《中国乒乓》观后感】相关文章: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观后感12-25
地理中国观后感03-14
中国机长观后感10-30
《中国机长》观后感06-15
《感动中国》观后感06-08
感动中国观后感08-03
感动中国观后感04-28
《中国骄傲》观后感10-23
乒乓球活动总结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