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读后感

时间:2023-12-22 07:21:4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京折叠》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京折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京折叠》读后感

《北京折叠》读后感1

  最近两天看完了郝景芳著的中短篇小说《北京折叠》。这篇科幻小说获得了第74届雨果奖,作品确实短小精悍,总共两万多字,快的话一个小时就能阅读完毕。虽然小说可以迅速读完,但留给每位读者的思考空间却很广阔,我就被引发了一点点思考,先说故事感想我放后面。

  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作者首先虚构了一座拥有三层空间的北京市,按照从富到贫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空间。这些空间轮流占用两天48小时时间,第一空间拥有完整的24小时,第二空间拥有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几乎完美的时间(缺失的8小时就当睡了个安稳觉呗),最惨的是第三空间,只有8个小时。这三层空间的常驻人口也像金字塔一样,最底层人数最多,生存空间最拥挤,干的活也最累。按照小说的划分方式,最顶层人口就五百多万,工作场所都在高端的国际组织、大银行、国家重要机构等。居住环境也最好,绿化面积极大,房屋间距离足够远,而且还都不是高层建筑(平民窟才需要高层拥挤的建筑群,富人们都喜欢独栋别墅,从这点看还不够科幻)。空间的第二层生活着两千万人,他们从事着中小企业、中端服务业等工作。我们的主人公老刀生活在第三空间,他是垃圾处理站的工作人员,生活时间从晚上十点到第二天凌晨六点,也符合他的工作性质(我们现实生活的城市,有多少辛苦的城市清洁工都是过着起早贪黑的生活)。他在某天工作中捡到了来自第二层空间人传递的纸条,大意就是让捡到的人帮忙送一封情书给第一空间的人,事若办成给予十万的重谢。这是老刀近十个月的工资,下火海的忙都要帮。

  另外提下,这三层空间是有官方通道的,可以通过申请来往这几个空间。你也知道现实中不同阶层间的.爱情是不被祝福的,科幻小说也逃不了这样的噩运,于是第二空间的求爱者只能偷偷摸摸让第三空间的老刀帮忙送信给第一空间的爱慕对象。大家肯定疑惑,老刀如果也是走官方通道那不是跟自己去一样样的。所以嘛,作者构思了一个民间通道,从不为人知的秘密通道来往三个空间。所付出的代价无非是在垃圾堆里待上几个小时,又或者是在一片草丛中匍匐一段时间,空间转换过程除了要求身体素质还要心理素质好,跟随速度要快,不然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像老刀撤离第一空间时小腿被夹住受伤的事件。

  小说的结局是老刀顺利完成了送情书的任务,并带回了对方的回信,同时给自己赢得了20万的报酬,其中10万是女方给的封口费(女方已经有结婚对象了,但并不是真爱,于是心有不甘,任由感情发展,结下了与第二空间人的爱情苦果)。在最后一幕中,老刀很潇洒地甩给包租婆1万元,作为一直有帮忙照顾自己女儿的邻居两女生水电费。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笔某种意义的封口费,因为老刀太困了正要回屋睡觉,却撞见了包租婆和两女生因水电计费不公而引发的吵架。他需要休息,也需要感恩,身上的钱又是这么容易得来的,此刻不花更待何时。

  整篇小说大概就是这样,最后说说我的读后感想吧。第一个感想是即使在科幻小说里作者也设置了同现实一致的情况,对不同的阶层来说赚钱的难易程度明显不同。处于第三空间的老刀一天时间也就8个小时,工作却占了5个小时,这还只是工作时间度上的角上看。实际工作中除了靠体力还要靠技巧才能做好垃圾分拣工作,工作环境也相当糟糕。这样的工作每个月也只能领到一万元的薪水(注意,不是现实世界的一万,从老刀女儿一个月好几万学费可以推出老刀工资水平之低),而处于第一空间的一个总裁助理,只要上半天班就获得几十万的月收入,差距可想而知。你要说老刀和他们所储备的知识所拥有的技能不在同一层次,所以报酬肯定不一样,那我就要说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价值的定义并不这么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人类提供的工作服务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商品,那么你觉得老刀所付出会没有那个第一空间的丫头多吗?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无论谁卡住了正确的阶层、行业、公司位置,谁就会获得超量的报酬。二八理论表明钱总会向一部分人聚集,总有一部分人要获取这个福利,你如果刚好处在那个位置,你就是那位幸运儿了。第二个感想是钱确实是一个好工具。小说中两次都用钱解决了当下的问题,实现了富人们一定程度的自由意志。第一次是第二空间的求爱者提供10万元报酬来找人帮忙送信,要求通过秘密通道方式送达爱人以掩人耳目。他把信扔在垃圾堆里,肯定计算过一定的报酬就有办法使唤第三空间的人帮他做违法的事(虽然被发现的惩罚只是遣送回来,但也是触犯了规则),完成秘密送信的这件事,不可否认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次体会到钱的妙用是当老刀送信给女方后,女方迫于私心,拿出10万元给老刀,只为让其帮忙隐瞒实情这件小事。老实巴交的老刀起初是纠结和拒绝的,但想到女儿,想到未来美好生活,还是违心地给自己找了一些理由收下这笔钱。对于老刀来说,这笔钱太大了,远超他所能承受的道德阻力,最终还是要输给现实。

  有人说,爱情无价,其实是价开的不够高。这就是我对钱的一点感受,无关爱情,纯粹有感而发。

《北京折叠》读后感2

  我们常常说人人生而平等,所谓的人类社会,并没有所谓的三六九等之分,血统没有高贵与低贱之分!我们都是这自然界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在大自然给予的这一切上生存发展!北上广深,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的聚集之地,多少人在这里生根发芽,也有多少人在这里跌倒又爬起,多少人失败之后面临绝望,面对妻离子散!这个世界真的不是太过于平等的,有人付出百分之一的努力却得到百分之百的收获,有人付出百分之百却得不到百分之一的收获!

  北京折叠是一篇具有奇幻色彩的短篇小说,小说中将帝都整个城市分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分别代表人类社会的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阶级,文中的老刀是一个身活在第三阶层的垃圾清理工为了让自己的养女可以接受教育,冒险在第二空间和第一空间中穿梭,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生存时间是从十点到清晨六点,在空间休眠时刻大地可以翻转,在三个空间里穿梭,故事里让我感触颇深的一个片段,老刀去找彭蠡时看到路边吃早餐的青年,肚子虽然饥饿,可是想起一餐就要一百多元,一个月就是三千,攒一年就够自己的养女两个月的开销,想起自己每月一万块的薪水,他已经很久没有吃这一顿早餐了。

  为了让自己的养女上幼儿园接受好的教育,他接受了去第二空间,第一空间送信的任务,在第二空间里,他见到了研究生秦天,准备毕业去申请联合国新青年项目,如果入选就有去第一空间工作的机会,秦天托付他给自己心仪的女孩送一封信,虽然老刀知道,有被发现抓住的风险,可为了20万块,他答应了!在第一空间,他见到了那个让秦天魂牵梦萦的女孩,只不过她并不像秦天说的一样是单身,她是一位为了消遣时间,只做半天工,在一家银行做总裁助理的阔太太,不为工资,只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在第一空间他也遇到了帮助他的好心人老葛,从第三空间奋斗到第一空间,体会到老刀的不容易,帮老刀走出困境!

  我们不能否认有的人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有的人奋斗一生在北京也买不起一套像样的房子,我们不能把与生俱来的所得与他人比较,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公平的!这个世界上百分九十的人占据了百分之十的财富,而百分之十的人确占据了百分之九十的财富,这个世界的动向完全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某些心灵鸡汤中常常说,机会就在眼前,要善于发现,其实这个世界真的有奇迹,可创造奇迹的人都闻名世界了!永远不要相信某些“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常常有人拿比尔盖茨来作比较,说他早早辍学,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但是也许你不知道,他辍的是哈弗大学,他的母亲是IBM的高级主管,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条件,你不光会贫穷三十年,你将会贫穷一辈子!不要老想着上天会眷顾你,上帝并没有那么多只眼睛去发现你!

  记得以前有位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高考是唯一一个不看脸,不看腿的考试,读书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多少寒门的孩子,只有通过这条路出人头地,所谓的多子多福不过就是反映了,一群贫苦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只要有一个成功,他们的命运将会改变!

  永远不要放弃学习!北京折叠中,老刀在第一空间中听到用人工智能来取代第三空间中的垃圾处理工,在我们感慨时代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否认,越来越多的没有技术,没有文化的人面临失业,他们悄悄的被这个时代抛弃了!人工智能的熟练化,机器成本的下降,以及机器的精准无误,越来越多的人工技术将会变毫无长处,只有面临下岗。记得以前看过某收费站采用全自动化机器收费,其中的某位女收费员向自己的领导哭诉不要让她们下岗,因为除了收费她们什么也不会!这里面里她只学会了收费!都说人丑就要多读书,虽然这句话多了更多的自黑,但是读更多的书,学更多的知识,绝对是有用的!

  最后请允许我以一个旁外人的身份,谈论一下教育,小说中,老刀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养女上最好的幼儿园,每天排队去报名,不仅如此,前面的名额已经买断,只有公后面的几个名额,为了养女,他愿意付出一切,只因为让养女去一个能教音乐和跳舞的幼儿园,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说,高考状元都不是小城市出来的,确实小城市的孩子接受的教育跟大城市的孩子是没法比较的!有人说过,在山东过本科的孩子都不是普通人,六七十万考生,造就了山东孩子的一个特点“能考”,大学里曾有个老师开玩笑的说道,山东的孩子出了省动不动就考第一名!分数线的差距,让我们想上一个好大学难上加难!没有天使的光环,我们必须努力让自己发光!

  以文章的一句话做结,晨光熹微中,一座城市折叠自身,向地面收拢。高楼像最卑微的仆人,弯下腰,让自己低声下气切断身体,头碰着脚,紧紧贴在一起,然后再次断裂弯腰,将头顶手臂扭曲弯折,插入空隙。

《北京折叠》读后感3

  好消息传来,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第XX届雨果奖,这是在《三体》之后,又一篇获奖小说。

  《北京折叠》的英文版译者是科幻作家兼翻译刘宇昆,他也是《三体》英文版译者,这是他翻译的作品第二次获得雨果奖。

  中国第一位雨果奖得主、科幻作家刘慈欣此前曾对媒体表示“中国科幻仍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不过值得安慰的是,近年来一批“后新生代”科幻作家异军突起,他们不断地在想象力、实验性、思想性上进行突破,努力尝试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郝景芳算是其中一个。这个80后的美女,不可小觑。年纪轻轻,出过散文集,以及长短篇小说,身兼《东方文化周刊》专栏撰稿人。你说80后的小说家很多?看来你是不知道,她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之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现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在读博士生。理科学霸,爱好文学创作,不小心就出书拿奖了。那话怎么说来着——学霸们开着挂,跨学科都能秒秒钟碾压平凡人。顿时觉得她生活在第一世界,而我就在第三世界收垃圾啊!好吧,收下我的膝盖,有空继续拜读其余大作。

  《北京折叠》中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

  由于人口太多,等级分化,北京分为三个空间。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翻转后,大地的另一面是第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有两千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清晨六点到晚上十点。第三空间有五千万人,生存时间从晚上10点到第二天6点。48小时为一个周期,除非特殊许可,不可以跨越空间,逮到会被殴打,拘留,重罚。

  毕竟是短篇小说,总共也就2.5万字的样子。可是越短,往往要越凝练。全文自然没有废话,一开始,说清时间“清晨4:50”主人公老刀在步行街出现,着急找一个人。因为,他要从第三空间偷偷去第一空间给人送信,找偷偷去过的人,问个路。要求送信的是第二空间的研究生,去第一空间实习,遇见了一个美人。

  因为20万的好处,老刀不听劝阻,下决心铤而走险。作为50岁的老光棍,唯一的念想,就是收养的女儿能够有机会去上幼儿园。他每天辛苦工作,忍着饿不吃早饭,这样省下来的钱也就够两个月幼儿园费用。

  结果不说了,有兴趣自己看,只说一下感想:

  1底层人员永远是最苦的

  到了第一空间,老刀才发现,日出是那么的美。自己的生活里,看到的太阳一直是黄色,第二空间看到太阳是黄色,而那一天,他才见到了很少见到的,蓝天白云,就把50岁的老刀看的入了神——这就是天堂。当然,他去过第二空间,宽阔的街道,去了,回来只会觉得自己活得很操蛋。可是第一空间的各种景象依旧让老刀目瞪口呆。

  自己从小就生活在满地的垃圾,拥堵的小巷,衣着褴褛的人们,斤斤计较,说话大声嚷嚷的居民,自己住的胶囊处所……用速度换生命,拼命干活挣一点存活的钱。仅仅是活着,没有质量可言。不过,不去和别人世界对比,一辈子也就窝窝囊囊这么过来了——这就是地狱。

  2想改变出生要拼命努力

  第一空间的人再不济,也总是能够留下来,找个事情做。出生决定了很多事情,可以不用太辛苦,可以获得优异的生活条件,可以享受24小时的美好生活,呼吸更好的空气。第一空间的人数正好占了总人口25%,符合二八理论,这个世界总是20%的人占据着80%的资源。当然,想要改变,也不是绝对不可能。需要送信的研究生去过第一空间实习,也许会有机会留在那里。

  老葛一眼就看出老刀从第三空间来,因为裤子的牌子只有那里有卖,而自己小时候经常穿。对,他也来自底层,靠着上军校,努力学习,研究,升值,专业……最后虽然留下做了蓝领的活,但是能够混迹于第一空间的,都是牛人。

  3烦恼无关贫富

  这世界是不公平的,不论哪个时代。我们说,时间最公平,给了我们每天24小时。看看,好好珍惜吧,小说里,大家的时间居然都是不一样的。唯一相同的.,是烦恼。这点倒是很公平,第一空间里,收信美女不开心,她不爱老头,哦,不,那是她老公,年龄差有点大,爱上研究生,又不会有未来,还抱着一丝幻想,希望老刀不要说出实情。姑娘的老公有烦恼,自己太太那么年轻,不看紧点,麻烦不断,所以盯上老刀了。就连负责启动城市转换的白发老者,依旧有满肚子心思:大到机器智能与人工就业之间的平衡,小到,发言稿来不及,需要延迟城市转换。

  虽然很多人网评在责怪作者,说视野频发,想象力混乱,中间介绍缺少逻辑性,对于贫富两个阶层态度暧昧……可是,你能,你就写啊!国际性的奖,别人都是瞎颁的吗?作为短篇小说,我们不能要求太多。

  也许,这不是科幻,未来的城市人口太多,真的会这么折叠。

  也许,这不是科幻,只是暗示着现实社会的阶层状况。每个国家,都有着天堂富人区,以及地域穷人区。

  也许,这不是科幻,只是特殊翻译的神学作品。那只能生活在黑暗里的肮脏的第三空间,不就是佛教里的地狱吗?地基就更厚重的高高在上的第一空间,就是天堂,只不过,住了六根并未清静的人。

  也许,你看了,会有不同的注解,谁知道呢?

  折叠的是北京,扭曲的是人心。

《北京折叠》读后感4

  看了新闻,都知大放异彩的,除了体坛十二年后重登王者之位的女排姑娘,还有文坛一位中国姑娘郝景芳。继去年大刘《三体》之后,她凭中短篇小说《北京折叠》再获雨果奖。

  “中国女科幻作家郝景芳”,此前这名字对圈外人而言,或“名不见经传”。但哪怕在上次《三体》得奖被刷屏扫盲后,也该知道该奖项意义——它和星云奖并列被誉为“科幻界诺奖”,算是对一个科幻作家的最高褒奖和肯定。

  这是个学霸学神级的颇有些传奇色彩的姑娘。曾获新概念作文一等奖,可免试入读北大中文,却偏考清华物理系。智商自然碾压一般小文青。据说其创作还曾有过“文学杂志认为太科幻,科幻刊物认为太文艺”的小插曲。想起硬桥硬马却文学性稍逊的《三体》,郝景芳的作品,算得上科幻届汩汩清流。“科幻”其实就在身边,社会性和现实感里求索出意义性,这样的作品更有现实黏力。这次获奖的,被外人视为其代表作,她却一度试图不想被它标签化的《北京折叠》,就是这样一篇作品。

  它是经典的“反乌托邦”科幻设置。就如《饥饿游戏》、《雪国列车》或美剧《太空无垠》等描述的一样,未来世界,科技、经济、资源、社会、阶层、工作、生存等一系列问题,会更极端地纠缠交错。科技爆炸,是会异化反噬,还是能探寻某种妥协后的动态平衡?不同科幻表达,给出或充斥黑暗或值得希冀的未来图景。

  在《北京折叠》里,则是一个无所谓乐观也不算悲观的“大地翻转、时空折叠”的城市和人群重新区划,各归其类,各行其是的另类想象。它是未来的一种可能,但是现实的意义性映照得格外真切。

  小说主人公,为了捡来的孩子,上个好幼儿园,可以往来穿梭三层空间,拼尽全力,只求底线生存。这个城市折叠可以发生在任何真实或虚幻的城市甚至外太空,但是我们看着却像照镜子。“户籍、二元、城乡、隔阂、固化”这些不是科幻概念,问题不是未来才有。现实中我们不也常听专家屡屡献策,放言“驱赶所谓低端劳力”实现大城市的“自净”么?

  想象并非空想杜撰,现实性和意义性,历史和未来链接点,就是现时现世。文学烛照过去,未来如何书写,则取决于时下的反思和改变是否及时而深刻。郝景芳一再提到生命和生活的意义性。而揆诸自身,上下求索,这是哪怕“折叠”乃至故意虚化了背景的优秀科幻,也总能留给世人的.最大意义。

  21日,80后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作品《北京折叠》获得了科幻界最高荣誉奖雨果奖,这是继20xx年刘慈欣凭《三体》获得雨果奖之后,中国科幻作家再一次获此殊荣。这次是中短篇小说的竞选单元,《北京折叠》力压获奖热门斯蒂芬·金的《讣告》摘得这一奖项实属不易。

  据了解,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虚构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可像“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却又“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她笔下的北京是一个可以折叠起来的城市,人们在同一个舞台剧上演出无穷循环的城市戏剧。

  《北京折叠》源于郝景芳的日常观察。她把自己的工作、生活和所思所想放在了一起,构建出了多重世界层层叠加的感觉。对于《北京折叠》的创作灵感,郝景芳曾透露,有一次,她工作忙得没有时间吃饭、喝水。看着窗外,天已经黑了下来,郝景芳突然有一种因为荒诞感而引起的伤感:无论我怎么书写这个世界的荒诞,我还是在这个世界中貌似严肃地活着,并为此忙碌。郝景芳说:“我写作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自己的一些旁观目睹,那些画面和感慨存在心里太满,我需要一个载体将它们保存起来。”

  相对于《三体》作者刘慈欣的宏大叙事,郝景芳自认其作品更关注个体、人心。这也让她的作品带上了“软科幻”(指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的标签。获奖后郝景芳对媒体表示,对于雨果奖自己一直怀有一颗平常心,就在启程去美国参会的前一天,她对自己对雨果奖并没有报太大希望,认为自己的得奖几率不超过五分之一,但事实证明她的作品受到了国际认可。

  郝景芳在20xx年升入清华大学时选择了物理系,20xx年毕业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随后获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学位。对她而言,写作更多是自己的感触和兴趣,想把生活经历中的想象用文字记录下来。她不会专职去写作,也更加不会去为了迎合市场和读者的需求去写作。

  《北京折叠》的英文版译者是科幻作家兼翻译刘宇昆,他也是《三体》英文版译者,这是他翻译的作品第二次获得雨果奖。在20xx年初,当得知自己这部作品入围雨果奖后,郝景芳曾在微博感谢译者:“能入选雨果奖很惊喜。当初小说只发在一个新创的电子杂志上,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再次感谢宇昆兄的翻译。”

《北京折叠》读后感5

  北京折叠,全文将近2万字。用一种近似科幻的手法,描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也描绘了智能化时代到来的利与弊。通过学习,总结并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社会阶层

  本文将北京分为了三个空间并代表相应的阶级,即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如图,是各个空间的主要人口数及活动时间段。可以发现第一空间人数最少,活动时间最长,达到24小时,第二空间次之,活动时间为16小时,第三空间人数最多,活动时间最短,为8小时。(这些数据与后者老葛对于GDP和失业关系的看法是吻合的)

  第三空间支柱产业是垃圾回收分选。垃圾工有两千万人,另外三千万人靠贩卖衣服食物燃料和保险过活。属于社会的最低阶层,其主要代表是范蠡以及本文主人公老刀。这个阶层的人干着最脏最重的活,领着最低的工资,每个人生活都是三点一线,工作—吃饭—胶囊睡觉。任劳任怨,唯一的要求就是满足温饱,基本也无其他活动(但是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不愿意再从事这类工作,更向往娱乐场所发泄证明自己)。他们很少讨论自己的未来与规划,跟如今很多老城区/城中村住户一样,他们才不关心世界变化,真正能引起他们注意的是柴米油盐,水电、房租费,以及那低的可怜的工资能否上涨。

  第二空间,正是现实社会中层人士,知识分子,工程师。本文的代表是研究生秦天及其同学张显。这类人接受过一定教育,都有一份算作稳定且较为轻松的工作。他们有对爱情充满憧憬,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跻身上层空间。他们的思想已经不是第三空间那样,温饱已解决,他们需要是得到社会认可,完成进阶,特别是能在职场得到晋升。如张显,已做好了基本的规划,那就是先挣钱(银行)后入政府,而且自己也明白,需要去第三空间锻炼一段时间(如现实的下基层),因为拥有第三空间的管理经验才容易获得升职,否则只能一辈子级别不高的待在第二空间。

  第一空间,社会金字塔顶端人士的居住地,是第二空间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奋斗的地方,但也是第三空间想都未想的地方。这个空间的`代表有葛大平、吴闻以及折叠城市设计者白发老人。他们三个人中葛大平是草根代表,靠自己一路从第三空间爬上第一空间的人,第一空间里面级别最低的一类人(安保、厨师、大夫、管家),属于高级蓝领。这类人已经明白了顶层的一些设计和做法,有了清晰的对于社会的思想和看法。而像吴闻及白发老人,他们都属于社会游戏规则的设计者,一个文件就能关系到底层的生存问题。他们已经不在关注自己的生活、生存方式,每天关注的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大框架,去设定未来的路线,战略和具体实施方案。

  (2)智能化社会

  本文从依言与老刀吃饭场景,描绘了机器人送菜;从老刀进入第一空间被逮住时,描绘了机器人巡逻及跟踪捕捉;从晚会结束后,描绘了机器人自动清扫;以及科技园区的工厂都是机器自动作业。这些都是第一空间的场景,而第一空间也是未来全社会发展的样板。这些跟如今很热很火的工业4.0,中国智造以及智慧城市不谋而合。智能家具,自动化工厂,自动交通工具等等,都是当今研发与发展的重点。但是本文也从吴闻与白发老人对话以及老葛的看法中,得出机器换人需要解决一个更加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吴闻启用自动化处理垃圾项目,利用溶液消解垃圾,大规模提取材质的办法来解决垃圾处理,即快速又清洁。可是白发老人提出了两大问题,一是本身溶液是否有污染,二是项目上马,采用自动化后,怎么解决上千万的垃圾工的失业问题。老人的第一个问题与现在社会进行一些项目是一致的,比如最明显的电动汽车,即所谓新能源汽车,各大汽车厂商争先上报新能源项目。但是目前很多仍采用锂电池,那么锂电池的制作以及后期回收处理是否会污染,如果污染,怎么解决。这些却是少有关注,明而不宣。

  对于第二个问题,自动化带来的失业问题。老葛讲的很清楚。这与欧洲二十世纪末一样,经济发展,失业率上升,印钱不管用,菲利普斯曲线不符合。即经济发展,失业率没降反升。

  老葛说了,人工成本上涨,机器成本下降,机器便宜,生产力改造升级,GDP上去了,失业也上去了,怎么办?越保护工厂越不雇人。地都腾出来搞大规模生产,人又不需要。那么人去干嘛呢。欧洲采取强行减少每人工作时间,增加就业机会,但是这样没有活力。最好办法是减少一些人的生活时间,但又给他们找些活干。就是塞到夜里,这样还有一个好处,通货膨胀传不到底层去,印钞票、花钞票都是能贷款的人消化了,GDP涨了,底下的物价没有涨。(这跟前面活动时间设置是一致的,第三空间只有8小时活动时间)

【《北京折叠》读后感】相关文章:

北京冬奥心得05-17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03-17

北京银行求职信01-28

北京地铁实习总结12-29

北京冬奥会心得02-22

北京冬奥会感想心得07-18

北京劳动合同05-24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心得03-17

北京个人劳动合同05-17

北京旅游心得体会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