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使命读后感

时间:2024-01-09 08:33:4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的使命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的使命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的使命读后感

教育的使命读后感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本假期我读了肖川先生的《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这本书。作者将讨论相关话题的文章集中成一个个小专题,分别是“教育是对人的成全”、“有高度的教育”、“我的教学主张”、“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文明是一种眼光”、“在路上”、“心会看见”七个单元。他在读书与成长中这样告诉我们: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这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道理很简单,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而读书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富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加具有文化眼光,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从而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所以我们要经常读书并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

  有效课堂——教师的不懈追求

  肖川教授在《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一书中的《一堂课中的必要环节》一文中讲到:所谓教学环节就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连结的一组教学行为。它分为三个内容:

  其一:学习意义的明了;

  其二:反馈与强化;

  其三:回顾与分享。

  课堂有效是每个老师的追求,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呢?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再次在教学设计时,要以生为本,从实际出发,做到备课时备学生,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例如当一个主题的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应该停下来问一问学生有什么需要质疑的有什么需要修正、补充的和丰富的。对学生说:“我是不是表达清楚了,还有什么需要进一步澄清的”而不是对学生说:”你们听明白了没有,你你们还什么不理解的”前者表明的是教师对于自己教的责任,而后者表明是学生学会了还是没有学会,责任在于学生。

  生命教育——教育者的自觉追求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面旗帜,要让生命教育落实在学生生活之中,落实在课堂之中,就需要生命化的课堂,生命化的校园。“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应该成为所有教学的自觉追求。生命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这是我在读肖川教授《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一书中,我认为他对生命教育解读时最精彩的话语之一。

  肖川教授在书中表明: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扞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则是构成生命教育的目标。生命教育的现实途径就在于:给学生一些权利,让学生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学生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学生创造。我们有责任,也有理由把人性最善良、最美好、最纯真的东西植入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凝聚“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教育背景下,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成为“训练”、“成绩”等应试东西的代名词。我们要引导学生接纳生活,品味生活,感知生命的复杂性,偶然性和神秘性,培养学生对于生命的庄严感,神秘感和敬畏感是我们关注学生生命的宗旨所在。我们期待着通过生命教育,学校变的更有吸引力,通过生命教育,个性变得丰富而舒展,通过生命教育,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通过生命教育,幸福从此熙熙攘攘,幸福从此溢满心房。

  读了《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我深深地感受到新一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当今社会,说白了其实就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是教育竞争的社会。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稳固的专业思想和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有某一学科专业的科学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要有一定的人文科学与艺术修养,而且还必须具备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掌握科学的、发展的融技术与感情为一体的教师职业技能。我们要不断地充电,只有以为人师表的姿态展示人生的道路,以高尚的情操鼓舞学生,用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地成长,使自己不愧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

教育的使命读后感2

  这是一本推动了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书籍,作者约翰·霍特更是曾经担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及伯克利加州大学客座教授的美国教育改革领导者。

  约翰·霍特从事教育有二十年的时间,这本书是他1958年到1961年期间,根据自己在一所小学的教学日志编辑整理而著。每每翻开,捧在手中阅读,心中不断反省:我们,究竟能给孩子什么?

  全书从“孩子的策略”、“恐惧与失败”、“真实的学习”、“学校的失败”四个部分进行谋篇。开篇第一章,就写了孩子在课堂中是怎样应对和搪塞老师的要求,他们总能想出一些看起来不易被发现的“诡计”,比如:面对老师的提问,先是不确定地回答,再从老师的神情之中找到线索——老师的神情,总会告诉学生:他是不是答对了;也有些孩子选择沉默,并冷静地观察着老师,试探着老师的耐心,并等待着老师提出更简单的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面,这样屡见不鲜!意外的是,几十年前的书中所提出来的教育问题,现在正在中国小学中蔓延!

  关于恐惧,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有一种大人认为:“孩子就是孩子,他们能懂什么?”另一种大人认为:“现在的孩子懂得太多了,他们有的甚至比大人更成熟、懂事。”据我调查,目前更多的家长更赞同后者的观点。大多认为前者太过片面,有时一个孩子所展现的“成熟感”是家长所未曾想到的。是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于是我们常常把“在我们那个时候……”挂在嘴边,时代变了很多,人类一步一步在进步,这个时代的孩子,就是比我们那个时候进化了。从而,导致了这样一个情况:家长因为工作很忙,于是把“懂事的孩子”交给学校、保姆、午托班……却忘了,不论人类如何进化,都不能少了陪伴。成长过程中缺少陪伴的孩子,往往接触到新的事物时第一反应就是排斥与恐惧——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知识,都是。

  抛开其他的不说,每个学期,孩子都会接触到新的知识,而这也是给他们的新挑战。以语文为例,他们每次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都会先抵抗,在真正进行学习了之后,有这三种情况:一部分孩子会觉得很有趣,因为他们领悟到了这篇文章的妙,作者语言的美——但这仅为少数;另一部分孩子会认为:这篇文章,我看懂了,这些生字我会写了——这一部分,大多是很多老师认为的“好学生”、“聪明学生”;更多的一部分,反应依然是:“我不会!”、“我不懂”、“好烦啊!”。不得不承认,对于第三种反应的孩子,家长与老师的一个认识误区是,认为孩子不够聪明。可其实,很多人忽略了孩子的恐惧心理。

  之前看过一个在山区支教的朋友所发的朋友圈,上面是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学校是困着我的牢笼。瞠目结舌!那是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的最美的地方啊!可对于孩子呢?这难道不是教育者的`失败吗?

  作者在结语部分写道:“聪明的人——不管是年轻或年老的,当他们碰到新的环境或问题时,都会放开的去接受它,也会将问题牢记在心,并广泛收集相关数据,以便思考问题的本身,而不会考虑问题或情况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他会勇敢、用心、诚恳地面对它。另外,我们所指的不聪明,并非大多数心理学家所认为的那样,不聪明不但是不缺少聪明而已。两者所抱有的是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对事情的不同观念,也因此而发展出完全不同的态度。”

  没有人生来就是笨拙的。你注意观察婴儿,并仔细去思考他们的学习和行动,如果不是天生低能,他们都会展现出一种生命的形态,而且具有学习的渴望和能力。如果成年人也有这种心态,他将是一个天才。

  然而孩子长大后,超凡的学习、成长能力却被破坏了!

  是谁破坏的呢?作者认为,最主要的破坏力正是所谓的教育——多数学校与家庭在做的事。

  我们总是发出一些让他们必须执行的指令,从而让他们感到害怕;我们阻挠孩子喜爱学习的兴趣,鼓励或强迫他们追逐琐碎、不重要的奖励——比如:获得奖章、考满分等,让他们觉得在学校上课就是为了考试,而且要考得高分;我们经常在小孩子对某些事正产生信心或即将建立起信心时,突然介入其中,动摇他们的信心,例如,当他们在看童话时,让他们去做数学题或在他们接触自然时,让他回去写观察日记......我们使孩子感到恐惧、困惑,等于是鼓励他们不要表现得太聪明。另外,我们每天重复叫他们做单调、乏味的事情,不用花心思、费脑筋,让他们感到烦闷。

  ——可怕的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

  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求知欲。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求知欲无尽,就等于是对知识的无尽渴望。老师与家庭,能给他们什么呢?我个人粗浅地认为,除了鼓励与陪伴,就是真正地认识、了解他们了。

【教育的使命读后感】相关文章:

创业公司使命口号01-05

一条狗的使命观后心得07-11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9-23

教育书籍读后感04-03

《新教育》读后感05-10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5-08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04-12

爱的教育读后感12-26

《爱的教育》读后感01-18

(经典)爱的教育读后感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