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自由读书心得

时间:2024-01-12 07:20:2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1

  读着这本书,读到“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这一章,作者提到一个情景特别触动我,这是一个作者曾经看过的一部老影片中的情景,片子中主人公的弟弟出生了,全家人都在忙碌着照顾刚出生的婴儿,主人公只有七、八岁,站在楼梯上,看着他的爸爸妈妈还有保姆围着刚出生的弟弟忙碌着,妈妈一回头,发现他们的大孩子在楼梯上看他们,忙走过去拉着儿子坐在楼梯上,告诉他:“我要告诉你的是,妈妈非常爱你。但是你的小弟弟非常小,如果妈妈不给他喂奶不给他东西吃,不去照顾他,他会死去。所以妈妈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弟弟身上,而你已经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爸爸妈妈不爱你了”。这个孩子的心结就此释然了。而我,曾经在42年前,家里莫名其妙地有了一个妹妹,当时的我,就像那个小男孩,而我的心结不但没人理会到,没人关注过,而且还让我遭遇从未有过的冷落。当时,我觉得我的地位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地上,不但得到的关心照顾少了,而且还有了必须完成的任务:每天给妹妹取奶。一次,由于贪玩,忘记了取奶,一贯对我百般娇惯的爸爸竟然对我大吼起来,爸爸当时的样子可怕极了,可以用暴跳如雷来形容,我被吓坏了,这件事让我伤心透了,从此我把我的不幸就归结在妹妹的到来,这个大大的心结,一直伴随着我,以至一直到现在也隐约影响着我和妹妹的关系。尽管随着年龄的增加,也渐渐理解了父母的难处,在心里似乎多少谅解了他们对于我的疏忽,但只有我心里明白,那个心结其实就像魔鬼一样跟随着我,深深潜入在心底,成了根深蒂固的潜意识,让我难以从心里彻底忘记,加之多种因素的影响,那种对妹妹想爱却又牵着恨的矛盾情感,时常折磨着我。

  也许,在他人看来,这只是做父母的小小疏忽,哪至于影响一个人到这种地步?然而,这看似平常的小小疏忽,却足以干扰一个孩子良好心智的形成,使孩子的心灵受伤,从自卑、自怜演变成出于自卫似的排斥、冷漠和嫉恨。

  这些日子,我认真回忆了妹妹到来的前前后后,却没有一丝关于爸爸妈妈安抚我的记忆。妹妹是1968年7月出生的',那时我9岁。记得,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妈妈的肚子大了,大的不可思议,妈妈甚至不敢在白天出来散步,晚上妈妈让我陪着她散步,看着妈妈大大的肚子,我已经隐隐意识到要发生的事情,同时也为自己在爸爸妈妈心中的地位担忧起来,一天夜里,外面淅沥下着小雨,我在睡梦中隐约听见爸爸妈妈一阵折腾,爸爸骑着“倒骑驴”把妈妈送到了医院,过了几天,他们抱着一个婴儿回来了,听大人说,妈妈生了个大孩子,有九斤呢!大家都叫妹妹“九斤黄”,而在我眼里,那个孩子一点也不可爱!由于当时正值文革,爸爸也在接受审查,爸爸妈妈心情很复杂,家里并没有添人进口的快乐,他们整天沉着脸,还时不时地发生争吵,我早已被他们遗忘在角落里,只是每天忘不了提醒我为妹妹取奶。爸爸妈妈对我的态度骤然变冷,我伤心到极点的时候就找个地方独自流泪。尽管后来我不得不接受那个严酷的事实,心中也产生过对小妹妹的爱恋之心,但排斥和嫉恨也像魔鬼一样跟随者我,怎么也摆脱不掉。可能有人会问,家里有了弟弟或者妹妹,自己被忽视了,这种事情很平常,短时间内有失落、抵触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一直持续这么久有点不可思议,是的,我也曾经怀疑过自己,是不是我的性格过于孤僻,心胸过于狭窄?但如果把自己成长的经历前后联系起来看,就可以为自己如此表现找到一些理由。在妹妹到来之前,我们家已经有了哥哥和我,我比哥哥小两岁。九年来,家里一直把我当做老闺女待,我和哥哥在一起,总是哥哥让着我,好吃的我要多占点,好玩的我要抢先玩,有时哥哥也感到委屈,跑到妈妈那里告状,妈妈总是说,你要让着妹妹,你比妹妹大两岁,哥哥不解地问妈妈:“妈妈,我总比妹妹大两岁吗?”妈妈说:“对呀,她长,你也长呀!”哥哥很无奈,只好认了。久而久之,我内心的感觉就是,我是最小的,家里人都要让着我。在这种情况下,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妹妹,毫不留情地撼动了我在家中的地位,我的那种表现是不是再合理不过了呢?即便如此,如果爸爸妈妈在此之后,对我稍加关注,就像前面提到老影片中妈妈,告诉我他们依然爱我,我想我也不会把自己对妹妹的抵触情绪,表现的如此顽固与纠缠。而他们没有那么做,他们对我的态度没有一丝铺垫地大转弯了,把溺爱变为忽视,有时甚至呵斥地叫我干这干那。记得一次,爸爸叫我去保姆家接妹妹,一个九岁的孩子抱着一个几个月的婴儿,蹒跚着往家走,我很吃力,连包裹妹妹的毯子都脱落下来,我坐在地上无助地哭了,那时,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苦难的孩子,心中的那份委屈自然变成了一种嫉恨,而嫉恨的对象无疑是妹妹。

  不久,艺术界就开始下上山乡了,那时把这个运动叫走“五七”,艺术大院里的大人孩子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走的干干净净,爸爸身体不好,申请到医疗条件的好一点的农村去,我们家最后没有随大流到盘锦,而是到了海滨小城兴城。那时,哥哥一直在天津跟着爷爷奶奶,妹妹也在下乡前被送到了天津,只有我随着父母到了农村,到了农村很艰苦,一个十岁的孩子,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我开始挑水,生炉子,拣柴禾…….那时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必须承担这些?从城市的艺术大院骤然落到了农村,爸爸妈妈的心情自然不好,一次妈妈去大队开会,让我看好炉子,等妈妈回到家中炉子灭了,一向温和的妈妈竟然也对我发起火来,我委屈死了,心想:在沈阳家里从来没有生过炉子,怎么我就必须要看好炉子,不能出差错呢?要知道孩子在那个年龄还不能完全理解大人的心情,只记着爸爸妈妈的愤怒和指责。我在这里提及这些,没有控诉爸爸妈妈的意思,我也不是忘恩负义的孩子,只是在回忆一个孩子心灵受挫的过程,如果我不说,也许爸爸妈妈永远不会意识到他们对我的无意伤害,更不会知道这些伤害对我的影响如此之大。

  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会变得越来越宽容,我很想和妹妹和睦相处,不再叫妈妈伤心,而且,我也尽力做了。但妹妹的个性实在让我难以接受,也许,我对妹妹的抵触情绪让我只看到她的缺点,看不到她的优点,有时甚至是放大她的缺点,而对她的优点视而不见。如果是这样,那说明对我对妹妹的排斥已经成了潜意识,尽管自己不愿意承认,但的确存在。令我痛苦的是,我也不想这样,我想让妹妹在我眼里变得很顺眼,但那种根深蒂固的抵触似乎已经形成了不可逾越的心理屏障。

  我在这里提及自己童年的这段成长经历,是想告诉年轻的父母们,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多么重要,这种最重要性远远超过所谓的智力开发和技能学习。溺爱、忽视、简单粗暴的管教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品质,以致使孩子一生的幸福指数大打折扣。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2

  书的第一句是:这是爱孩子的书,不是教孩子的书。这句话概括了我们家长阅读的目的,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我,而且特别适合我们中国家长阅读,我经常会在书中阅读到这样一句类似的话:一个人情商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他的智商,情商的培养远远比智商更为重要,如何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是我一直困惑的难题。这本书恰恰用“自由”两个字点开了我的疑惑。我应该试着像书中说的一样,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

  我孩子自上一年级以来,突然表现出很多缺点,比如不认真、注意力分散,这些情況在没有上一年级之前都很少发现,而且孩子变得没有以前自信和开朗。我反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和孩子的父亲都做好了孩子上一年级的准备,从一上学,我们就很重视,学习也抓的比以前紧的多。父亲从一个不爱说话的人,变成了严厉话多的家庭辅导员。妈妈更是变成督促孩子学习的复读机。一下班,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问孩子说:作业完成了没有?今天在学校有没有被表扬,有没有被批评。作业没有写,就严厉批评;作业写完了,没有认真检查有错题,照样批评;作业写的很好,赶紧趁着还有时间继续复习。我们家孩子从上小学就变成了这样子,放学回来就是家长让孩子赶时间抓学习。

  这些天我通过读书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高效的学习,为什么我们父母要暴躁地教育、辅导孩子?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是不是一种伤害?对我们亲子关系是不是一种伤害?这个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读这本书,我了解到自由的更多含义。孩子上学学习知识并非一件痛苦的事情,完成作业也是孩子在成长阶段自己自身能力提升的一种体现。就像书中所说的,孩子有自己的自然生长规律,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我觉得是我们家长间接地把孩子的学习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如果一件事情被认为很痛苦,那么就会加深事情的解决难度。我们不停地催促和批评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痛苦和更糟糕,不会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反而把学习的事情变成了家长的责任,一个孩子写作业是为了妈妈写,为了老师写,而不是自己,如果学习是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孩子的学习会失去很多动力和兴趣。如何快乐成长?如何快乐学习?是家长都想知道的,这一点很难得到确切的答案,因为有无数的教育专家和老师都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每个孩子的性格和喜好都不一样,我们只能慢慢改变教育孩子的方法去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孩子在学习,我们也要学习,进步,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学习的方法多了,也许就能找到一套适合自己孩子快乐成长和学习的方法。

  我最近在我们家做一个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和孩子的`父亲商量好,用一个月的时间不批评孩子,用激励和鼓励的方法进行教育,用扣分和积分制度管理孩子,还有就是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她的责任心,这些方法也许很老套,没有什么新意,我们以前也做类似的积分奖励表格,效果不好,但是这次最重要的不是积分,也不是奖励的奖品有多好,孩子有多喜欢,而是我们家长的改变,改变我们教育辅导孩子的态度。我们家长约定好了一个月,不批评孩子,然后看看效果如何,如果可以快乐学习,为什么要痛苦的学习呢?如果这个效果不好,再继续找其他方法。

  这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大家!适度的爱是自由,过度的爱则是剥夺自由。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3

  爱可以给予,爱可以接受。爱是一种感受,爱更是一种美德,润物细无声!

  有人说爱是种甜蜜的负担。那么他是一个施爱者。就像父母老师,在不断的给予过程中去感受爱。

  有人说爱是种束缚。那么他必定是一个接受爱的人。就像孩子,在谆谆教诲中,在呶呶不休的唠叨中去被动的去接受爱。

  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提到过这样的一个细节,就是一位妈妈在她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指着书,指着身边的事物教他认字,但是收效甚微。当孩子长大了些,有一天在她看到孩子出神的看着天的时候,随意的指着天教孩子说这是天的时候,孩子竟然把这个字说出来了。这个故事给这位妈妈很深的感触。就是在孩子能够主动的去思考学习的时候去引导他,这样得到的效果反而比机械的重复要有用的多。

  在这么一个简单的教育过程中,母亲所施与的'爱是无私的,是大量的,但相对的在孩子眼中就是种呶呶不休的干扰。所以不是所有的“对你好,关注你”都是的爱,有时候的放任不管也是在给孩子自由学习的时间,这更能称的上是爱。

  所以在给予爱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把握爱的度。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4

  我越来越喜欢孙瑞雪老师的书,尤其是《爱和自由》,我把这本书推荐给身边的每一位好朋友,尤其是孩子的妈妈,做好一位母亲,尤其是好母亲真的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自身的成长能够给予孩子无穷的力量。

  我自己也是一位四岁孩子的妈妈了,在没有接触《爱和自由》之前,我对孩子们的要求很严格,总是想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懂规矩、爱学习的好孩子,班级最好没有调皮的孩子多好啊!读完《爱和自由》后,自己简直有点无地自容了,应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只要你做好指导、观察、协助就可以了,《爱和自由》改变了我,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如果是以前,如果一个孩子犯错误了,我一定会大声训斥,并告诉他下次不要这样做了,在这样做就会……一些威胁之类的语言,现在我不会了,无论孩子犯什么样的错误,我有时候情绪也会有些波动,但是我时刻告诉自己,放松心情,毕竟是小孩子吗,有时孩子会把玩具摔在地上,还会用脚去踩,这时候,我们首先告诉他,请你把玩具捡起来,我来帮助你一起把玩具归位好吗?有的孩子会和你一起做,而有的孩子根本不理会你,跑掉了,其实没关系的,一次、两次……总有一天,他会非常高兴地和你一起收拾玩具并归位,老师对孩子的爱与包容、还有亲切的口吻时刻都在感化着孩子,慢慢的孩子们也学会了“请”“对不起”……这些语言,他们也会爱老师、并且关心老师!

  孩子是否犯错误了?有时候我们常常把孩子们的探索当成了犯错误,我的孩子也常常模仿大人拖地,现在我允许他做这些事,还有他特别喜欢用抹布擦桌子,但是还想模仿我平时用水洗完抹布再去擦,由于空间的有限我还是没有给他充分的自由,没有允许他这样做,只是给他一块我拧好的抹布,他擦了一会,于是拿起自己的吸管水杯喝了一口水吐出来,反复这样做,抹布便吸了很多水能拧出来了,他很高兴,用自己的小手拧抹布,擦地、擦桌子、擦门、还去擦自己的小鸭子便盆……干的特别的起劲,虽然弄得地板湿湿的,但总比要去水盆洗好的多,我只能一会再来收拾了,如果换成从前,我也许不会给孩子这样的机会去做,其实小孩子不一定就喜欢在一个地方玩玩具,看书、生活中的这些事情都是在帮助他成长的!是孙瑞雪老师改变了我,使我允许孩子们自由、快乐的成长。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误,最重要的是我们老师、家长怎样看待孩子们的每一次错误,最好用积极、肯定的语气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而不是一味的重复这项错误,我们大人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所以我们要用平和的心情来解决孩子们的错误!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5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些发达的国家里早已有了水族箱。一只刚刚从蝌蚪转化为青蛙的青蛙被人抓入了一个家庭水族箱。在这个水族箱里还生活着一只龙虾、一条小泥鳅、两条小鲫鱼和三只小螺丝。小青蛙问小螺丝:“你们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的?”“嘿,哥儿们,别去打扰他们,不然,他们会爬到你身上来的',我有这种经历——很难受!”龙虾插话了。“那么谢谢!”青蛙耸耸肩,继续问:“那龙虾先生,您知道怎么样才能逃出去吗?”“哦,不!难道你不喜欢这种衣食无忧,安逸舒适的生活吗?”龙虾尖叫起来。“我喜欢光明和自由!”

  青蛙轻轻地叹了口气。终于,青蛙找到了出逃的路口——排水管道。小泥鳅、小鲫鱼、小螺丝都跟着青蛙逃走了,只有那只龙虾还待在水族箱中。上帝赐给小动物们希望,排水管道的出口是一条大河!他们这一次的出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他们找到了光明和自由!龙虾最终被主人吃了。临终时,他想:“要是我跟着青蛙出去,那该多好呀!原来不管人还是动物,都要想想将来,不能只顾着眼前的利益啊。”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6

  “只要我们潜心地去爱儿童,儿童就会变得非常美好。只要爱儿童,我们就会给儿童自由。有了爱和自由,儿童就具备了成长的基本条件。有一天,自由和爱就会在漫长的童年时代过去后,在一个身上形成最美、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质。”——摘自孙瑞雪《爱和自由》

  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过,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记得曾经有位姐姐带着自己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老师!”“老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老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师?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老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7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听过一堂孙瑞雪老师关于《爱和自由》的讲座,那时候,对于一切还是很茫然,包括对于孙老师这个人都是一样的,充满好奇,可是,当见到她的时候,原来,她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大姐姐一样,朴实,真诚,让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沟通交流,突然让我想起,她写在书中的一首最爱的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就像儿童成长在自由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他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好多的家长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每一个人在育儿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这本书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阶段的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教育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

  书中说:以爱的感情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式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确,幸福和快乐感一定要在童年经历,经历了,体验了,感觉了,就会对幸福和快乐有了认识,将来就会成为这样,这正是幸福成长的内涵,幸福也是要成长的,所以之前所说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识,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可能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8

  这是本文作者孙瑞雪老师特别钟爱的一首诗,《爱和自由》始终贯穿着爱和自由如何平衡的关系,学会爱孩子、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并不是溺爱、纵容、没有规则,给孩子“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用爱的情感唤醒孩子成长积极性;以自由空间确立孩子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形成孩子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用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

  彤彤出生后,妈妈在家休了一年产假,没有离开过一天,等要上班时,想孩子肯定受不了一天没有见到妈妈,没想到他竟然适应的很好,没有所谓的分离焦虑症,当时不是很明白,怎么跟大多数孩子不一样,是不是晚熟呀,看了此书才明白孩子在爱的环境下成长,安全感一旦建立,就不太会对新环境产生恐惧,这一点在他刚入园时也得到了体现。

  很多人都认为彤彤是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但更是个开不起玩笑的.小孩,开始好好的,只要一逗,就翻脸,就会恼,发脾气,甚至还会哭。但是周围大多数的孩子都不是这样的,无论怎样逗,都笑嘻嘻不在乎。所以经常会有人私下跟妈妈说,这孩子遗传谁呀,你们两个性格都挺好的,怎么他的脾气这么大,妈妈也大惑不解。看了这本《爱和自由》后恍然大悟,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中专门讲了这种状况,原因是妈妈对彤彤说到做到,也要求爷爷、奶奶言出必行,欺骗孩子会造成他对你的不信任,彤彤一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不经逗。大多数成人跟孩子交往的一贯方式就是逗,但是他们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恶作剧”大多是源于儿童时期的“逗”。

  彤彤上幼儿园选择的是蒙氏班,那时妈妈对蒙氏理念还是模模糊糊,选择是因为蒙氏班是小班制,孩子少,老师多,孩子可以得到好的照顾。上了几天后,老师向妈妈反映彤彤是个非常有个性的孩子,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人家都在上课,他在玩玩具,人家都在排队,他站在一旁观看。还好是蒙氏班,还好老师受过蒙氏教育培训,虽然老师认为他自由过度,但是也没强加干预,渐渐的彤彤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了。看了这本书后,深刻了解了蒙氏教育的精髓,庆幸当初的选择没错。

  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每个家长都是以欣赏、赞美的眼光看着独一无二的宝贝,渐渐长大以后,欣赏、赞美被越来越多的批评、指责、约束所代替。正如作者所说的,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到爱的礼物,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每翻看一次总能得到新的收获,好书真的是要不断翻阅学习的!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9

  教育问题是每个重点关心的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是每位家长的心中愿望。但由于家长对教育上尤其是幼儿教育认识上的误区,造成“揠苗助长”事倍功半,甚至酿成家庭教育的惨剧。

  正确树立幼儿教育观刻不容缓!

  通过虚心爱和自由文章后,受益匪浅。

  儿童下来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和潜能,按着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是一个心里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里成长上的。

  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否则,将破坏一个具有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

  家长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的`儿童不需要任何技能,他所需要学习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

  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智力就是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种感觉的上升都和其中的经验和体验连在一起,儿童天生具备这种能力,只不过这一能力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个过程每一个人也不一样。

  所以,普通“教”的本质: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向什么,然后教什么。杜绝家长在孩子感觉的时候,破坏孩子的感觉;杜绝儿童感觉到时,我们没有把词语同他内在的感觉及时配上对!

  真正内涵:一个人的力量来自于哪里,来自他高贵的品质、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满创造力的。

  感觉训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爱是土壤、是、是儿童成长的一切。

  “教”孩子可能是奴役孩子。因为你怕弄脏了,你怕麻烦,你代孩子所做的一切不是“爱”,你剥夺了孩子“体验”和“学习”的过程。

  爱是让孩子走向独立。这种独立不仅仅是身体“行动”上的独立,更重要是“思想”上的独立。

  每个人依据自己的独立程度来使用自由,而这一切基于一个条件:当他是孩子的时候,父母给予的爱和自由是一环接着一环的。

  蒙特梭利说: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后代造就成为强有力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立和自由的人。

  自由不是条件而是品质。有了这样的品质才能作为人而存在,才不会在思想和意识上丧失做人的权利。

  自由: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充分发展潜力的自由,给予孩子充分认知的自由。由这种自由,他才能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够去认知、认识。

  纪律误区:平常意义上的纪律的“典型形象”,就是比较听老师话,安静的坐在那里,不。

  纪律内涵: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当你是自己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守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称之为纪律。

  反思:我们“爱”错了吗?

  家长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和爱着自己的孩子。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牙牙学语之际就开始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在亲戚面前,以自己孩子会背多少、多少才艺而喜形于色!用自己对自然和社认知“灌输”自己的主观认识。以怕弄脏了、怕麻烦等等借口剥夺了孩子“体验”和“感知”的学习机会,以命令式或者威胁式的语言规范孩子的思维和言行。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10

  今天收到了一份欧阳老师给我的,关于一位家长在看过《爱和自由》这本书以后写的读后感。读罢我深受感动。虽然我还没有看过《爱和自由》这本书,但我已从这位妈妈的文字中感受到额,作为一个家庭,特别是作为家长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的重要性。同时,我也从这位母亲发自内心的深刻感受中,意识到了自己在孩子教育上存在的诸多不正确的方式,对孩子所造成的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

  新的学期,我把孩子送到了新的学校,虽然学校离家很远,我也没法天天看到孩子,也不能在孩子身边唠唠叨叨地嘘寒问暖。但是我的内心已经意识到了:我必须这么做。因为我已经从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再不让他学会独立,可能会耽误了他一辈子,也必将成为我一生的遗憾。

  我总认为:把孩子的生活照顾得好好的,让他衣食无忧,只管学习,其他什么不用管。这就是母爱最好的体现。可是我错了:每次出差我都会心神不宁,怕他衣服穿少了,书包整理好了吗?洗完头,头发吹干了吗?凡此种种,唉!就是因为平时对孩子的.照顾太多,以至于孩子这么大了还像个六七岁的孩子。自己也总觉得他怎么老是长不大,却没有发现时自己错误的放回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人。

  “爱的同时也包括了自由,没有自由的爱,也不能称其为爱”。看到这句话,我也思绪万千。是啊,想想他这么大了,除了读书,我们到他到外面走走的时间太少太少。有时候,甚至他想和同学一起出去玩的自由都会被我剥夺。我和他爸爸平时工作很忙,等到节假日只想在家休息,一点也不想动。我没有想到:孩子在这个阶段正是要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应该多带他出去看看,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大自然美好的风光,让他的心情能够彻底放松下来,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平时我们和孩子沟通的太少,总是用自己主观的意识去告诉孩子:你应该怎么做,不许怎么做。却不会想到我应该在告诉孩子我的想法的同时,也听听他的想法,并通过沟通来得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满意的答案。这样一来,孩子开心,自己也开心。否则,孩子会认为他只有接受的份,再也不想说出自己的看法。是我剥夺了他表达自己心声的看法的机会,同时,还葬送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虽然和欧阳老师才接触了两次,但是从她的谈话中,我能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回头想想,老师才接触了孩子两三天,却已经把孩子身上的问题看得很透彻。而我和孩子天天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却还没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以至于现在孩子的问题严重了,我才开始着急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自己并没有正确地爱孩子,关心孩子,而对孩子而言,他也没有被真正地爱过。想想真是惭愧,我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

  幸运的是,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孩子来到新的学校,来到了西外这个大家庭。同时,他也幸运地成为了欧阳老师的学生。我相信:我的孩子有救了。从现在开始,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好好反省自己,好好去看一下《爱和自由》这本书,从中汲取别人好的教育方法和经验。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我想只要我有心去做,努力去做,就一定能成功。

  孩子要走的路还很长,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定要配合学校,配合老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为他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他真正感觉到:他拥有爱自己的爸爸和妈妈。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11

  看着同事陆陆续续把《爱和自由》的读后感都发表了,今天,我也简单说一下自己收获的东西。说实话,爱和自由这本书真的很有意思,感觉很有意义。上次学习讨论会的时候,我分享的是爱和自由的第十一章: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分享一:什么是爱?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经由自由走向独立。

  分享二:我们想交给孩子,我们用我们的主见,“强行让孩子这样、那样,我们鼓励孩子,用各种方法暗示孩子、惩罚孩子,这就是在奴役孩子”儿童处于直接经验时期,所有的经验应该来自于孩子自己。

  第十二章:应该怎样理解孩子摘录:

  分享一:尽量给孩子爱,让他充分享受到爱

  分享二: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

  分享三:孩子失去了发展自己的自由,也习得了限制别人自由的习惯,这就是我们成人好控制和压制他人的最根本原因。

  分享四:在人的一生中,拿出6年的时间给孩子,并通过孩子发展自己,是最有价值的。

  分享五:儿童小时候哭是绝对有理由的。

  分享六:儿童的内心世界比天还要宽广。只要我们潜心的去爱儿童,儿童就变得非常美好,只要爱儿童,我们就会给儿童自由,有了爱和自由,儿童就具备了基本成长的条件。

  分享七:儿童认识成人不以成人的语言和表情来衡量和判断,儿童是用心灵来判断的。

  当把这本书看完之后发现对自己的.成长很有意义。我是一个要求比较高的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管做什么事情太看重结果。就像在教学中,总想着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想法发展,当孩子的行为脱离自己的想法时,总是想方设法暗示或提醒孩子顺着自己的想法走,而忽略了孩子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个体,所以,爱孩子也要有个度,我们成人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试着自己来,让孩子顺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相信我们的孩子,他可以的,爱孩子也要把握好度!细细想想,M小一班的宝贝真的很伟大,不管我们成人以什么态度对待他,他们都以开心的笑容回报我们,因为自身的原因每天都是严肃对待工作,笑容很少,口气还很硬,但是当看完十二章之后发现孩子们给于我的远远大于我给与他们的,所以我愿意为了我的孩子们而改变自己,现在当我和孩子抱在一起听着他们说我喜欢你,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客的话语,我想说是孩子们让我学会了改变,我会为了我的孩子们一直改变到底,坚持自己坚持的,加油!也希望其他朋友能阅读爱和自由这本书,真的很有意思哦!

  高代弟20xx年5月20日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12

  最近,我看到一本书,叫做《爱和自由》,让我感触颇多。这本书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的最新版本,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在这里,希望推荐给广大家长朋友们,希望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启迪。

  《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她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然后,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又困扰着他们,学校学习压力的增大,各种兴趣爱好班的层出不穷,使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到底是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呢?还是应该让他们提前接受良好的教育?

  作者的真知来自于实践。她说,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现在很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智力和儿童的自我割裂开来,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幸福很远。让我们用书中的一首诗来形容所有家长们的心声: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生活就是这样残酷,你没有给予,你当然得不到回报,你会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呢?我给他吃、穿、养他,我心里爱他。”是的,不顶用。你每天在埋怨他、责备他、训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语言都是否定的语言。你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脚。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你所认为的孩子的某些缺点。你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误解孩子等等,这些都不是爱。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我常想,一个成人如果用有宾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更重要的是儿童能依据这种爱在未来去创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与人相互理解;听不到吐痰声,看不到苍蝇和垃圾,人们带着孩子在门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树荫下乘凉,哲人们在窗前的沙发上低声交谈,花丛里少女们静坐在木椅上手捧诗集,少年们奔跑在网球场上,诗人们在附近的茶馆里高谈阔论……这一切并不遥远。如果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这个希望寄托在儿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为可靠。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儿童兴趣的动机来自于内在,而奖励的刺激可能是暂时的。我们可以相信,没有一个科学家和任何一个专家的成就来自于奖惩,他们都是因为自己的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学而有成。作为成人,作为家长,我们的责任是如何保护儿童的这种内在的动机不受干扰和破坏。

  蒙特梭利有一句话: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剥夺他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内心的力量;一个是人格的自尊。我们暂且把“内心力量”放在一边,因为这个问题过于复杂了。我只提一下人格自尊,我想我们成人训斥孩子,或者说成人给孩子脸色看,这是家常便饭。父母认为儿童无自尊可言,儿童也果真丧失了自尊。长久下去,父母骂孩子、打孩子也无所谓了。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维护自尊,并在矛盾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在不断地维护自己的自尊,一方面却又不断伤害别人。所以我要告诉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自尊的话,你最好先问问自己,你是否给予过他这样的财富。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惩罚多于奖励。当我们看到孩子犯错误时,总是要说:“看看,我早给你说过”,“你怎么这么笨”等等。但大多数成人不知道,错误本身对儿童就是一种激励。如果我们学会站在一旁观察而不急于插手的话,很快就会发现错误或失败会促使儿童一遍一遍反复进行,直到儿童完全掌握并顺利做完为止。儿童从来都不太重视他是否一次成功,儿童非常喜欢重复,他会专注地反复进行,恰恰是成人的态度使儿童有挫败感。

  学会观察、学会等待。改变一个观念:允许孩子犯错误,错误和失败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东西和成功。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13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寻找这个答案,可每个人是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葬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是一样的,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很向往自由!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过多的束缚,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说实话面对孩子,有时候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估计这也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吧?因为这个尺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

  譬如,我们班上的妮妮(两岁两个月)刚入园时,妮妮的情绪特别不稳定,哭闹的厉害,只要什么事情不依着她就躺在地上嚎哭。初入一个新的环境孩子都是安全感十分不足,只会用哭闹来发泄情绪。为了使她不哭闹,情绪可以稳定下来,起初我们采取放松措施,上课时妮妮可以不进入教室,只要有老师陪着不让她受伤她到哪里都可以。可是很久以后我们发现妮妮在院子里有老师专门陪玩之后索性吃睡玩都不进教室了,经过讨论和反思我们知道,对待很小年龄段的新生我们没有把握好自由的尺度。自由和界限永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

  这本书表达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许多的观念强加给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遗憾和未能实现的梦想都寄托给孩子,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深重的寄托,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我们凡是应该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容的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书中说到其实教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之前儿童不用急着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种感觉就行了。对此观点我表示赞同。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感觉来源于内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纸张上去做好规划,因为你给他什么他就会接受什么。不要妄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小小年纪就要求他们会背很多的诗词歌赋、数学计算等,这样的孩子虽说知识广博,但他的心智发展并不好,缺乏洞察力、不会去思考,只会一味的死记硬背,毫无自己的创新性,整个创造思维被你们给抹杀掉了,试问这样的孩子会有好的发展前景吗?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的”。我认为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与挑战,从而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尤其是刚入园的新孩子,他们需要学会自我调整心态,让自己慢慢的去适应幼儿园里的一切,逐渐心智发展的就会很顺畅。所以家长也要配合好我们老师的工作,要保证自己的心态正常,孩子才会不那么恐惶,俗话说的母子连心,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孩子在幼儿园时,其成长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挥。在六岁之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一味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们就变得自律与顺从。而不是我们一味的压制和束缚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胆怯,不知道到底什么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己的思维,一味的听从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么他的人生也不会是快乐幸福的!

  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才会成为一个专注、宽容、坚强和完整的人!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14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寻找这个答案,可每个人是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样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葬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是一样的,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我的意愿决定自我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够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很向往自由!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自由能够说是一种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样貌,不给孩子过多的束缚,不把自我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说实话应对孩子,有时候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估计这也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吧?因为这个尺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

  这本书表达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我许多的观念强加给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遗憾和未能实现的梦想都寄托给孩子,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我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深重的寄托,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孙教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我们凡是应当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容的应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书中说到其实教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之前儿童不用急着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种感觉就行了。对此观点我表示赞同。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感觉来源于内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纸张上去做好规划,因为你给他什么他就会理解什么。不要妄想让自我的孩子成为“神童”,小小年纪就要求他们会背很多的诗词歌赋、数学计算等,这样的孩子虽说知识广博,但他的心智发展并不好,缺乏洞察力、不会去思考,只会一味的死记硬背,毫无自我的创新性,整个创造思维被你们给抹杀掉了,试问这样的孩子会有好的发展前景吗?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的”。我认为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与挑战,从而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尤其是刚入园的新孩子,他们需要学会自我调整心态,让自我慢慢的去适应幼儿园里的一切,逐渐心智发展的就会很顺畅。所以家长也要配合好我们教师的工作,要保证自我的心态正常,孩子才会不那么恐惶,俗话说的母子连心,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孩子在幼儿园时,其成长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进取的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挥。在六岁之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一味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们就变得自律与顺从。而不是我们一味的压制和束缚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胆怯,不明白到底什么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我的思维,一味的听从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么他的人生也不会是欢乐幸福的!

  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才会成为一个专注、宽容、坚强和完整的人!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15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我必须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让他以后过不好的生活;我要让他出人头地。好像只要我们努力了,孩子就能过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实际上,儿童是依据内在的理性独自发展的,这种理性的过程是自然的,而不是大人强硬的灌输进去的,所以,儿童应当自我去亲身体验,将经验肉体化,才能构成属于他自我的概念。

  蒙台梭利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孩子拿着玩具火车玩,他不让火车在轨道上走,火车必然要在轨道上走,这是成人的规则,而孩子用这个火车在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就会说:“儿子,这是不对的,这个东西应当在火车轨道上走。”爸爸给儿子示范怎样走。他的孩子不想这么做,但爸爸认为应当这样做,他就不断地干涉孩子。

  我们是不是也经常这样做?我们带回家的玩具,孩子并不按常规的方法来玩,而是用你想不到的方式去玩。

  我给阳阳买的玩具汽车,刚拿回家,教他放在地上跑,可是他却拿起来用手转动汽车的轮子,专心致志地看着它转。无论我怎样示范正确的玩法,他都不为所动,依旧执拗地看轮子转,并且一玩就能玩很长时间。我遂放弃了教他的想法,任他自由去玩。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能够让汽车在地上跑的飞快,比我玩得都溜。我想这或许是他发展到了这一步,或者这只是他研究汽车的一部分。

  因为他有时候还会将发动起来的汽车不是让它向前跑,而是让他撞到物体上,然后再将汽车拉回来,反复地撞。奶奶着急的喊他:别这样玩,把汽车就撞坏了!他不听,照玩。我看了孙教师的《爱和自由》后,认为他是在找寻属于他自我的独特的感觉,所以我不去干涉他。

  经常受到外力干涉的孩子,在感觉上的发展会有必须的缺陷。孙教师说的“济济”小朋友的表现,让我看了感到十分心疼。一个幼小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每当按自我的方式去玩玩具的时候,他都要去干涉,让别的小朋友按他的方式玩,搞得别人压抑得受不了。而他自我呢?得经受多少次如此的`压抑才能构成这样的感觉或者说心态?大人那些自以为是的正确方法是多么地伤害孩子的感知本事!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是从自我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我的,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那是别人的,那是别人的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用自我的感觉来感受属于他的独特的世界!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09-18

爱和自由心得体会03-25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10-24

爱和自由心得体会8篇05-03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09-30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10-01

爱的教育的读书心得12-22

(经典)《爱的教育》读书心得09-23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