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音》有感

时间:2024-01-25 07:05:5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乡音》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乡音》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乡音》有感1

  小时候由于父母工作忙碌,是外婆一直在抚养着我,还没有断奶的我便与父母分开,同来自北方的外婆住在一起。

  瞧,多相似的经历呀,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的外婆却遭到了嘲笑,幼时,外婆的乡音一直伴随着我,只要听见乡音,我就觉得很安全长大后,我读书了,常常有同学来我家玩,总会因为外婆说话时的乡音引来许多尴尬,一次又一次地被同学嘲笑。我十分生气对外婆发了火,从此家里的乡音渐渐淡了。

  我一天天长大,外婆却变得体弱多病。前几天,外婆想去老家看看我生出了对外婆的依恋,落下了泪。在外婆回乡的日子里,我时刻回想起童年,那浓浓的乡音,是外婆对我无尽的爱,是我对外婆深深的依恋我的外婆说话时也带着乡音,但同学来我家时,她们并没有嘲笑过我的外婆,有时反而会对这乡音产生兴趣:问问关于这语言的来历或了解一下普通话与这乡音的`区别。但经常会由于语言上的不方便而不会多交流。我也很爱我的外婆,因为幼时她也那样地照顾我:做种种事时乡音一直伴随着我;我不听话时她也只会赌气似的絮叨。

  她给我更多的是爱,是付出,是生命别看现在,我们的外婆都已经老了,干活也有些迟钝了,我想在你的记忆中,她永远是最年轻的,我最喜欢看外婆笑了,笑得那么慈祥那么和蔼。额头上的皱纹稍稍地皱起,但却不显老;笑出来的声音“呵呵呵”的,不响也不轻;十分好听;嘴巴微微张开,好似月牙儿一样。

  一见,就会使你觉得很温馨有时间,请多关心关心身边的老人,他们也需要你的安慰,你的陪伴。

读《乡音》有感2

  读了美国伍波和彭远波两位作者的跨越大洋和世纪的乡音——美国老人口中的宜宾童谣》一文,深深感动。葛维汉先生的女儿哈莉特简,一位九十多岁的美国老人,仍然能够用四川话背诵儿时的.宜宾数字童谣。想想她在宜宾只住了6年,离开时还只是七岁的孩子,而且她也不了解童谣的内容,但却如此好的完整记住了这首童谣,说明这首童谣一定是她在中国宜宾保姆的怀里常听的催眠曲,使她久久不能忘怀。这真令人唏嘘不已。足以证明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也令我情不自禁的好奇,想知道童谣中提到的宜宾这十个地名在哪里。

  金沙江和岷江在宜宾汇入长江。外国传教士从重庆沿长江坐船到宜宾后,在此转船经岷江到乐山,再沿岷江到灌县后坐滑竿到成都城里。所以四川宜宾是外国人传教活动的重要中转节点。是当时英国新教内地会、美国新教浸礼会和法国天主教会在四川的重要中心站之一。我虽不是宜宾人,但也在宜宾生活过,有深厚的感情。根据网名“叙州往事”作者提供的线索和我查的资料,大致可以判断这首宜宾数字地名童谣中提到的十个地名应该是有确切地址和真实的。

读《乡音》有感3

  “我看着父亲霜白的两鬓,觉得眼睛一热——唉呀,流泪的竟是我。”故事结束了。可我的心还在那久久不能忘怀。“父亲”的话语——“一定是拿错了,不然我怎么不懂?像俄国话嘛!”在我的耳边萦绕着。我又想到了贺知章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是啊!四十年了,面对着四十年未见的儿子,“父亲”已经听不懂儿子的.乡音了。“我”作为旁者,见父亲竟听不懂“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四十年浪迹他乡的哥哥的乡音,还有那霜白的两鬓,怎么不落泪呢?

  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之间凝聚着一种对亲人之间的浓浓的思念和爱的情感!

读《乡音》有感4

  “我看着父亲霜白的两鬓,觉得眼睛一热——唉呀,流泪的竟是我,读《乡音》有感。”故事结束了,读后感《读《乡音》有感》。可我的心还在那久久不能忘怀。“父亲”的话语——“一定是拿错了,不然我怎么不懂?像俄国话嘛!”在我的耳边萦绕着。我又想到了贺知章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是啊!四十年了,面对着四十年未见的儿子,“父亲”已经听不懂儿子的.乡音了。“我”作为旁者,见父亲竟听不懂“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四十年浪迹他乡的哥哥的乡音,还有那霜白的两鬓,怎么不落泪呢?

  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之间凝聚着一种对亲人之间的浓浓的思念和爱的情感!

【读《乡音》有感】相关文章:

读《少年读史记》有感11-15

读简爱有感06-27

读爱迪生有感07-03

读《人生》有感02-03

读故乡有感01-04

读《目送》有感03-16

读《皮囊》有感12-22

读《军神》有感12-22

读《恶意》有感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