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4-02-26 08:30:2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书是一盏明灯,指引给我们前进的方向;书是一叶扁舟,带领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书是一把钥匙,能打开那扇智慧的大门;书是一杯浓茶,让我们回味无穷。在闲暇时光,抱着对读书的一份热爱,我读起了《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随着这首对英雄们的赞歌,我走进了“三国”。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以史为据,以儒家思想为本,强调“忠义”二字,着重描写战争。在这本书中,不论是以德服人的刘备,还是义薄云天的关羽,亦或是奸诈的曹操,其人物都十分生动形象。

  我敬佩诸葛亮,因为他神机妙算,才智过人。他手持一把羽扇,谈笑间即可使樯橹灰飞烟灭。他能言善辩,曾在江东舌战群儒,又骂死司徒王朗;他有勇有谋,因为马谡失掉了街亭,司马懿趁虚而入,转眼间即兵临城下,他用一招“空城计”就让司马懿退了兵。他忠心耿耿,为了实现旧主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直扶持着刘禅,直到病死五丈原。

  我敬佩关羽,因为他的义薄云天。当刘备的妻子被曹操所俘获时,他为了救她们,甘愿被曹操所俘虏。但他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身在曹营心在汉”。到后来,他过五关斩六将,成功出逃,并将嫂嫂们安全地送了回来。另外,他为了报答曹操的不杀之恩,虽立下军令状,仍放走了曹操,如果说诸葛亮是“智绝”,那关羽就不愧为“义绝”。

  曹操,真是一代奸雄。在他小时候,他特别讨厌自己的叔父,于是在叔父面前装中风。当叔父告知曹操的父亲后,曹操又对父亲说自己没事,还说因为叔父不喜欢自己,所以说他得了病。从此以后,曹操的父亲便疏远了曹操的叔父。曹操从小就如此,真不愧为“奸绝”。但曹操也有很多的优点。比如说,他胆大心细,勇敢机智。这表现在他敢于刺杀董卓,并且在失败后能巧妙地化解尴尬场面,并且能够全身而退。

  这本书中,每个人的性格形象都十分的突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性格如三国人物的人:有像诸葛亮一般聪慧的人;有像刘备一般重情重义的人;有像关羽一样忠心耿耿的人,也有像周瑜一样小肚鸡肠的`人。我们应该多多学习他人的优点,来弥补自身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社会中立足。

  《三国演义》是三个地方政权为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而奋斗的故事,虽然后来各国都没能完成统一大业,而是被司马懿家族后来居上,但他们奋斗的过程鼓舞着我们前进。在我们今后成长的道路上,一定要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并且为之不断坚持,不断奋斗,去争取成功。正所谓“男儿不展凌云志,枉负今生八尺躯。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品三国,论英雄,青梅煮酒笑谈天下。拂羽扇,纶巾绸,赤壁东风一夜正浓。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如此猖狂之言却不会有人质疑。

  曹孟德在书中尽管占尽大逆不道、奸诈多疑之类的骂名,但谁有他那么足智多谋、心胸宽广呢?谁又可以担当的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名声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当时又有谁敢这样做?只有他——曹操。自古就是成王败寇,在逐鹿中原三国争霸时期更是能者居上。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造就一次又一次的军中神话。挟天子可以使他做任何事都变得名正言顺。他想了他便就做了,不管前途如何坎坷,他曹孟德就是一声不吭地迈步向前。

  乱世人命为刍狗。当初曹孟德领兵四千,兵谋叛,不叛者仅五百,“吾梦中好杀人”一言实属无奈。

  谋董卓,只因不想黎明百姓遭受更多的灾难;放豪言,只因不想江山在刘姓手中垮掉;招贤纳士,只因想再次开创太平盛世。

  曹操不像袁绍一般倨傲无理,他唯才是举,对待有才之人更是谦恭有礼,恐生怠慢。他的品德造就了一代真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卧龙先生隆中对,助刘备复兴业。

  孔明在三国内是个忠臣代表:领军最高统帅,军政权为一身。总有人说他料事如神、智而近妖,但又有多少人能明白他背后的禅精竭力?躬耕陇亩时,乡里人对他自比管乐之举不屑一顾,出山入幕后,将士对他亦是不信不满,而他从来没有一句抱怨,没有一滴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孔明是个有理想与承担的人,在那样的艰难环境中担负着那样使命的人是没有资格,也没有时间哭的`。

  接受托孤,是为帝之诚心所动;出兵北伐,是欲伸大义于天下;北伐降官,只因心中有愧。

  白帝托孤时,刘备道:“君可自取”,孔明涕泣,竭忠尽节,再无多余的言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智呢?孔明知道,刘备一言的重点不在“自取”,而是寄以大事,将蜀国的未来压在了他身上。所以他在李严劝受九、进爵称王时揶揄答道:“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他言行相符。在阿斗为帝期间,他一人掌管朝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十三年的丞相生涯期间为蜀国、为百姓日夜奔波。他心怀天下,心怀苍生,心怀百姓,竭忠尽节,只是为了天下太平,民足物丰。他自危急存亡之秋开始执掌朝政,凭一己之力日夜朝政,救蜀国于水火之中,又为了蜀国事必躬亲,最终积劳成疾,故于五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而今,世人多只见曹操“奸诈”,道诸葛不过“过誉”,一言以蔽之:“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现世浮躁,何不手泡香茗,青梅煮酒,浅读深品手中《三国》书卷?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中国的四大名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一道星光,有许多人都对它着迷;当然我也不例外,我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里面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早就耳熟能评,这真是一部令人痴迷的巨著呀!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著名巨著,它塑造了形象生动,性格逼真的人物,生动地描绘了东汉末年,乱世争锋,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场面。主要讲了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为兴复汉室,与奸诈的曹操展开了战斗,一开始刘备默默无名;后经徐遮推荐,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有联合孙权,在赤壁一战中打败曹操;有七擒孟获,平定了南方,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最喜欢志向远大的刘备,义薄云天的关羽,豪情万丈的张飞,才华横溢的诸葛亮,还有智勇双全的赵云......他重点描述了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诸葛亮的“智绝”。把人物描绘地淋漓尽致,深深地吸引着我。

  其中,我最喜欢《单骑救主》这个故事,我对赵云佩服地五体投地。他讲了刘备在博望坡一战打败夏侯惇,曹操便率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说:“新野地方太小,易攻难守,只能撤退。”于是,刘备带着十多万难民向后方撤退。曹操的大军以杀到,刘备奋力拼杀,幸亏张飞赶到,才保护刘备突出重围。赵云奉命保护刘备的家眷,一混战,把他们冲散了。赵云愧疚不安。于是,又一人闯进曹营,边走边杀。在长坂坡前找到了甘夫人。赵云把她护送到安全地带。有沿路杀回,寻找糜夫人和阿斗。突然,从右边冲出一群人马,赵云二话不说,一枪挑了对方。夺下他的`剑,上面写着“青釭”这才意识到它是一把宝剑。赵云在曹营里四处寻找糜夫人,终于在一堵墙旁找到了。糜夫人身受重伤,把阿斗交给赵云,眼前曹军越来越近。糜夫人为了不连累赵云,纵身跳入枯井。赵云含泪抱起阿斗,不敢恋战,突然,名将张颌杀来,赵云用枪抵住,拨出背后的剑砍去,张颌受了重伤,也纷纷逃走。曹操在山顶督战,见赵云十分勇猛,想收服他便下令不许放箭。赵云七进七出,毫发无伤。杀来曹操手下五十多员大将,令曹军闻风丧胆。从此赵云名震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我对赵云非常敬佩。那就快来看《三国演义》吧!它会让你充满男子汉的气概,遇到挫折勇敢的去挑战,做个真正的男子汉!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一提起《三国演义》,自然就会想起“正面人物”的刘备和“反面人物”曹操以及“中立人物”孙权。这三个人在中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

  书中的刘备“忠厚老实”,“一心想修复汉室”,我可不这么觉得,你想,在赵云救出阿斗后,刘备怎么会舍得摔孩子呢?还不是因为要收买赵云的心!刘备也还是个心思细密的人,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知曹操生性多疑,怕暴露自己远大志向,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学起种菜来,得以骗过曹操耳目。现在想想,要是刘备他提早展现的话,恐怕早就被曹操轻而易举地解决掉了。煮酒论英雄时,当曹操说出:“当今世上的英雄,只有你我两人!”这样的话时,要不是他反应快,借雷声掩饰,曹操迟早会因为疑心将他给杀了。可光懂得收买人心和及时反应也是没办法的啊,关键要有军事才能,说句不客气的话,刘备的领地都是靠诸葛亮给他出谋划策打下来的,至于刘备,我可没看见他有什么计谋上的突出特点。他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三国史上才有了“三顾茅庐”一说。

  曹操一直都是以奸诈、狡猾、残忍的形象出现的。特别是“曹操杀亲朋”这一段,在他人看来简直太残忍了。吕伯奢为了招待他,特地出去买酒,他在屋里听得磨刀的“嚯嚯”声,误杀了他的家人后出门又设计杀了吕伯奢。他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更是让他人惊得目瞪口呆。有人指责他不道义,可若是他不那样做,吕伯奢必会带人追杀他,那他也别想活着出县了,可以说,这是生存的需要。曹操是决不会负“奸雄”这个“美名”的。当老朋友许攸前来投靠问及粮草时,曹操先答粮草可够一年,后答半年、三个月、一月,后许攸揭发他:“休瞒我,粮已尽矣!”俗话说“兵不厌诈”嘛,曹操可是把它给运用得灵活自如。

  孙权在书中也算得是位“明君”了,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这样谈:“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只看民附二字便可知道他有多贤明了,上下一心,老百姓拥护君主,使得他人都不敢来犯。“贤能为之用”,看吧,只要是贤能的.人都被网罗去做那些大大小小的官,等于无形中为国家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他在任期间也可算是一段“太平岁月”吧。

  这三人各有各的特点,不尽相同,但相同的一点就是他们都是一方霸主,刘备善于收买人心,手下的将士忠心耿耿;曹操狡猾而善于用计谋,他的聪明使他多次度过难关;孙权能够做到“贤能为之用”,上下一心使得外人不敢来犯。他们的特点使他们多次度过难关。

  我们要学刘备的心思细腻;学曹操的果断、坚决;学孙权的人格魅力。我们不能学刘备老是借助他人的力量;不能学曹操的残忍、无情;不能学孙权的出尔反尔和朋友反目。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三国演义》中,周瑜可谓是一个塑造很成功的人物,他的小肚鸡肠、嫉贤妒能给无数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历史上的周瑜是不是也如此呢?换句话说,《三国演义》是不是历史呢?

  “曲有误,周郎顾。”

  公瑾之风雅,《三国志》中有云:“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有“顾曲周郎”之雅号。

  “……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

  周瑜重视人才、积极举荐。从“江东二张”,到东城的富商鲁肃,再到盗贼出身的甘宁,皆是公瑾所荐之人才。

  “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周瑜大度能容人,极得拥护。虽数遭老臣程普欺凌,仍折节容下,不与计较,终使高傲的德谋公折服在他的人格魅力之下,后程公有言:“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孤不羞走。”

  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用兵如神的曹公虽败在周瑜手下,但却深感佩服的说了此句。

  “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孙权在即帝位时,曾如此感叹。初,孙策暴死,权年少即伯符位,众将不服,公瑾带头行君臣重礼,伏地跪拜,才使江东诸将齐心辅佐仲谋。

  周瑜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及;性度恢弘众将诚服;赤壁之战力挽狂澜;文武韬略万人之英。

  从以上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不仅不是历史,还在极大程度上歪曲了历史。有调查显示,该书70%以上纯属杜撰。当然,作为一部小说不可能严格遵循历史,但是,罗贯中在构思这本小说时,有很多逻辑上的谬误,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湖海散人为了提高孔明神乎若妖的形象,特意设置了这个子虚乌有的情节,但试问,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曹孟德是傻子吗?肯定不是。那为什么射箭的时候不想雾中那些船只射火箭呢?当时的风向可是对他有利的。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纰漏。再者,空城计时,司马懿为什么不先潜一对骑兵去探探虚实而直接撤军呢?这明显也是说不通的'。

  作为一本历史小说,经过毛泽东“四大名著”的评判,《三国演义》确实是名声在外,它在人物个性的塑造上也有可取之处,但窃不可当作正史来看,否则“误人子弟”四个字就是专门为罗贯中设计的了。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有人说《三国演义》写的是三个流氓带着一群人打架,我觉得这个比喻十分有趣形象。奸雄枭雄暂且不说,单说那被称为英雄的孙权,不还是要靠那群谋士的计谋,这也促成了周瑜“周郎少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了兵”的“美誉”吗?可见这三个主角都有过什么阴谋诡计,在某种程度上与流氓无异,换句话说他们只是三个有身份的流氓罢了。

  三国中实力最强的是谁那还真不太好说,不过要我说的话我会推荐那个不曾被人看好的人——董卓。在故事发展的早期,董卓早就富甲一方,此时他只是一个地主,拥有地方财力,未登上政治舞台。可这不代表着他就能够心满意足地安享晚年。他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想成为皇。于是他接任了河东太守,参加与黄巾的对战。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地位,他是董卓,他有的.是钱,钱可以帮他向上疏通关系,向下招募士兵,购买装备。只是他自来骄傲,在见到帮助他杀退张角的刘、关、张三兄弟时,仅因对方是白身就无礼怠慢。要不然着三兄弟为他打下一座城也尚未不可。

  十常侍之乱发生时,董卓正任西凉刺史,此时他带着一支人马正向京城赶去,那支队伍旌旗蔽日,尘土遮天,惊得百官失色。可见董卓当时已不单单是一个富甲一方的地主,更加是一方权力的霸主。见到帝后就已经暗怀废帝之事,可见其野心之大也。

  每个人的命运总有一两个左右他的人。对于董卓来说,吕布便是这样一个人。董卓第一次见到吕布是,正时他在庭上谈及废帝之事,建阳不同意,派吕布飞马直杀。当时董卓就说:“吾观吕布非常之人,吾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后来吕布归顺,事情如当初董卓想的那样。吕布是战神,是血气方刚的汉子,他能不为美色所动。而董卓又是那么好色,于是红颜祸水的悲剧再次上演了。董卓和吕布决裂,董卓也就离死期不远了。

  命运之轮并没有按照董卓想的那样滚动,他在当上帝之前已经倒在了他干儿子吕布的刀下,只记得当初“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却未曾想过若失此人天下失已。恐怕这也是对他强抢民女,奸淫宫女的报应吧。

  董卓本来是应该当皇帝的人,改变这一切的是另一个人——李肃。李肃绝对是一个说客,他为董卓说来了吕布,也把董卓一步步地推向深渊。书上这么描述:行不到三十里,所乘车忽折一轮,卓下车乘马。又行不到十里,掣断辔头。……次日,正行间,忽然狂风骤起,昏雾蔽天。可是上天并不想董卓就这样退场的,李肃真当是一说客,一步步的诱导,导致了董卓灭亡的命运。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读完《三国演义》后,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领着我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豪杰风起云涌的年代,近距离地接触了一位位英雄人物,了解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刘关张桃园三拜义结金兰、刘玄德三顾茅庐求贤似渴、曹操割发代首严明军纪、周公瑾火烧赤壁名扬天下、孔明巧用奇谋七擒孟获……

  《三国演义》中英雄云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张翼德力拒当阳桥,勇马超兴兵复仇,黄汉升力劈夏侯渊……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豪情万丈!但曹操最忌惮的却不是他们,而是舌战群儒、三气周瑜、空城计智退司马懿的诸葛亮。在曹操的眼里,他们的所作所为,只能算是逞匹夫之勇,要是没有诸葛亮在背后替他们运筹帷幄,自己能把他们打得顾得了头顾不了腚,亡命天涯还差不多,哪里还谈得上建功立业?的确,诸葛亮虽然只是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但却是三国众英雄中如最受古今人们推崇与喜爱的人物:他精忠耿直,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一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也无怨无悔;他足智多谋,收二川,排八阵,取西蜀,定南蛮,六出七擒,东和北拒,锦囊妙计定乾坤;他顾全大局,只身赴东吴后,周瑜步步算计,几次欲置其于死地,为了刘孙两家未竟的大业,他以联军抗魏为重,个人得失为轻,毫无芥蒂地与周瑜联手击退百万曹军。

  诸葛亮的才智就连文武双全的江东周郎也自叹不如,更不用提其他人了。其时,刘备刚刚征服四川,政局尚未稳定,传曹操挥师南下,众人心内惶恐。诸葛亮临危受命,肩负“吴蜀联合抗魏”大任只身赴东吴。周瑜嫉妒又忌惮诸葛亮的才能,设毒计欲除诸葛亮,要他在十天内监制好十万只羽箭。诸葛亮一力应承下来,立军令状三天内完成。周瑜心中窃喜,以为诸葛亮这回插翅难飞、必死无疑。没想到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善用,趁着大雾漫天,用二十只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多只箭,不仅得到了水战急需的羽箭,还巧妙地躲过了周瑜的陷害。

  诸葛亮神机妙算,毕竟只是个故事中的人物,我所崇拜的毛泽东和马云却是真真切切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属于自己的那个年代里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奇迹。中国共产党靠着小米和步枪打败了拥有钢枪、铁炮和飞机的`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除了依靠强大的群众基础,与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也是分不开的,这充分证明了智慧的杀伤力远比武器的要大得多得多。马云之所以能创造下阿里巴巴这个财富堆砌起来的“王国”,除了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更因为有精准的投资眼光和一流的制度管理,这些都离不开智力。

  武力也许能帮助你摆脱眼前的困境,但有时,它也可能把你拖入更可怕的深渊,只有智慧,才能帮你擦亮眼睛,看到远方无尽的美好。让我们每个人都做生活中的智者,因为智者无敌!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三国演义》那激动人心的片首歌,不过我对书中的“英雄”一词产生了疑问。书中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的形象,然而,在群雄纷争的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有人说,刘备是英雄。的确,他温文尔雅,善用人才,待人和气……无处不显示出他是个贤明的君主。可是吕布曾经对他有恩,而后来曹操捉到吕布之后,他明知曹操生性多疑,却对曹操说,吕布前任主人就是被吕布杀死的,从而让吕布走向死亡。怪不得,吕布临死之前骂刘备是“大耳贼”!再有,此人对于有利于自己的事,就把义啊、忠啊、诚啊……统统抛在一边。还有一有事就哭哭啼啼,实不象英雄!就说借荆州,孙权信任他才借给他,他却不还。鲁肃找他要,他就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哭诉什么,鲁肃吓得什么也不敢说了!

  还有人说,孔明是英雄。我也不否认,他火烧赤壁、火烧腾甲兵、火烧新野、七擒孟获……无不体现这一点。但看关键的刘备东征。刘备称帝后,发兵征东吴为关羽雪耻,无数大臣都上表劝阻,只有一向主张孙刘联合的孔明一言不发。刘备败回, 孔明才仰天长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明当时的地位并不是刘备下面的第一把交椅,他自认为对刘备的影响力不如法正,在关键时刻就闭口不言了。所以,孔明的“忠”还有待仔细体会。

  我倒觉得曹操是英雄。虽然,作者竭力突出他的奸,但仍不能抹杀他的功绩。能者居上,为何只有姓刘的.才能当皇帝?在三位君主中,曹操是最厉害的。单看地盘,曹操是靠他自己打拼出来;刘备只不过是刘胜的后代,他文不如诸葛亮,武不如赵子龙。如开始他没有关羽,张飞,他能有今天功绩吗?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而已,建功甚少,实在不能称为英雄。曹操年轻时即已文武双全,《魏书》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少机警,有权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就是乐府名歌中的《短歌行》,无不体现了曹操的才能。

  再看其他人:周瑜虽年少有为,但心胸狭小;关羽太骄傲,有勇无谋;张飞乃一介莽夫,空有匹夫之勇;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

  总之,我以为,三国英雄,乃曹操一人而已。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书好像一盏明灯,能照亮人生的大道;书好像一股清泉,能滋润你我的心灵;书好像一阵微风,能舒缓疲劳的身心。我就有过努力追求一本书的经历。一年级的一天,听说我的哥哥会来到我们家,我高兴坏了,准备好我所有的玩具,只想和哥哥玩。谁知,哥哥这次不但不跟我玩,还不理我,一直看着一本名叫《三国演义》的书。我因为已经做好了和哥哥玩的准备,可他没跟我玩,所以很生气。我一把夺过“害人不浅”的《三国演义》,便翻开看了看。可当时我很小,没看懂几个字,便只看为数不多的插图,不久插图看完了,我便对《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让妈妈买《三国演义》,可她不愿意买,说因为我太小了,等我三年级再买。我很性急,不愿意等,便想了一个办法——威胁她说如果不买,就“绝食”。这个计划很快就不攻自破了——闻到饭香,我就克制不住了。很快,我又有了一个办法——“装认真”。就是去图书馆,装作在认真看《三国演义》的样子感动她。这天下午,我让她带我去图书馆看书。她同意了。我捧着书,“认真”地看着。她看我这样,赞许的点了点头。她同意下个学期买,可对我来说还远远不够。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我写了一篇“作文”,虽说是“作文”,但只有两句话:“老妈,我想买《三国演义》。求你了。”老妈被我的死缠烂打给感动了,同意买《三国演义》了。得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细读了很多遍,产生了一些感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常让我为三国英雄人物所陶醉。让我们走进群雄争霸的三国吧!

  一代奸雄——曹操

  记得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谋士千万,战将无数,却在赤壁大战时,折兵百万;记得当年招贤纳士时,豪言壮语无数,在华容道时,却是无限叹息;记得曾经兵多粮广,却被司马家族吞并了国家,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呀!

  羽扇纶巾——周瑜

  记得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周瑜,却因为嫉妒而死;当年做为孙策最好的'干将,却因为毒箭气急攻心而死;嫉妒真是害人害己呀!这就是羽扇纶巾的周瑜。

  卧龙天神——诸葛亮

  记得当年收孟获、气周瑜、草船借箭十万的神算师诸葛亮,却被年轻的司马昭统一天下,当年破曹兵百万的卧龙诸葛却因跟随昏庸的阿斗,所以累死结束一生。这就是卧龙——诸葛亮。

  《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名著,可以改造一个个人的心性,创造一个个英雄豪杰,这本著作的人物刻画极为成功,能不断的激励和鞭策有梦想的人,让人进步,不畏艰难险阻,明白很多道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12-26

《三国演义》读后感01-17

三国演义读后感01-10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1-10

三国演义读后感【荐】01-28

三国演义读后感【推荐】01-29

【荐】三国演义读后感01-28

【热】三国演义读后感01-29

三国演义读后感【热门】01-30

【精】三国演义读后感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