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读后感

时间:2024-03-23 07:32:3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中庸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庸的读后感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庸的读后感

中庸的读后感 1

  在读完《中庸》之后,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

  《中庸》它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学经典文献,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方向展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到的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描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人之道归结为——“诚”。

  在《中庸》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不仅能提升个人科学常识,而且还可以改变命运。例如,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和平的态度处理事情。学习它本身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以上是读完《中庸》的理解和收获。

中庸的读后感 2

  看了《中庸》之后我豁然开朗:就是因为我们怀着对天依赖的心情,让我们变得习惯从天得到鼓励以及活着的动力。可是有没有想过,我们如此景仰、依赖的天又是如何看待我们的?轻视,抑或是不在乎?快乐了就施舍一点恩惠,不开心了就让你吃点苦。我们应该学习中庸,对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为自身,让自己到达一种不管怎样都能泰然自假设、保持心境平和的.境界,平静地面对天给我们的一切,不期待他的眷顾,也不害怕他的降灾,在天不断为难的时候不会去想什么时候才是尽头,而是自强不息并且在苦境中自得其乐,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影响到我们。或许这样,天反而会尊重我们,也只有这样,我认为两者才是平等的,才能真正的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中庸的读后感 3

  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中庸的读后感 4

  《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中庸》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学经典文献,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向度展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道德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阐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外之道归结为一“诚”。

  《中庸》接续孔子、曾子思路,继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观,将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性并依据德性主宰人事的“天”进一步转化为超越内在的、作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之终极本原的道德本体。

中庸的读后感 5

  在当今社会,现代的人的心目中对中庸的误读越来越深,大致形成这样一些流行观念:认为“中”就是不彻底,模棱两可,即中间状态,走中间路线;认为“庸”即庸碌无为,即庸俗。中庸几乎成为了迂腐、缺乏个性、不思进取的代名词。其实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达到至善、至德、至圣的理想人物。在我看来中庸之道不是僵化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中庸具有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功能,在社会学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庸之道体现了中国儒学的'最大的普适性与永久的价值性,所以具有长久的价值而不会被淘汰。作者:赵芝瑾

中庸的读后感 6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今天看了中庸的这句话,明白了不应总抱怨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这里肮脏,那里黑暗,其实道永远应该装在心中,而肉身则要受些苦难和历练,跳出来看世界,就会心怀慈悲,哪个人不是可怜种呀。所以任何地方都是最好的地方,任何时间都是最好的`时间,君子在何时都应该安然自得。因为他知道这就是这个世界,这就是本来面目。

  所以,身在何处都可以修道。小隐隐与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廷。

  人生不过是了悟道理的过程而已。

中庸的读后感 7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还可以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举止、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总之,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

  中庸之道与没有原则、人云亦云不同,这是一种必要的.协调必不可少的关系。在职场中很多时候往往需要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因为职场也是一个大家庭,如果一味地讲究个性,没有团体合作意识,会搞得一团糟,也不利于集体的发展。因此,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保持一个中庸之道,确实在是明智之举。

中庸的读后感 8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庸》是我国儒家的经典之一,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中庸》里面阐述了有关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它所叙述的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

  “中庸”的“庸”说的是“适中”的道理虽然平凡无奇,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的确,“中立而不倚”,“过犹不及”这样的生活态度曾是千百年前的大学鸿儒所追求和坚守的行为准则和人生信条。时至今日,人们还在求索中庸之道之中蕴藏的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崇尚的均衡美与对称美。

  大到国家元首,小到寻常百姓,都对“中庸之道”有不同程度的青睐。邓小平同志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收回香港主权,三次跻身美国时代杂志亚洲英雄榜。究其根源,是因为他把前年之前的“中庸思想”与现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中庸的读后感 9

  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达到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中庸》让我更有感触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

中庸的读后感 10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为人处事应该多替他人考虑,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应该多做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他人的不是。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职场中人与人相处并不像有些人说的全都是尔虞我诈、欺上瞒下,很多时候还是需要真诚相处的'。同事之间产生了矛盾,不要针锋相对、一味地去挑对方的毛病,那样只会伤害同事之间的感情,无利于职场和睦。首先应该检讨自我一下,自己是否有什么过错,是否对对方产生了伤害,站在他的立场上审视自己。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难,对人对己都是有益的。

中庸的读后感 11

  本学期我的寒假作业之一是读《中庸》,因为它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所以读完之后感觉:书中的精髓将是人生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中印象深刻的段落是:君子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般的'人总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未深究。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

  联系生活实际感到: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我们用心的观察分析才能了解,看待别人往往不能只看现象和表面,而是要深入其心灵,着眼于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教育。

中庸的读后感 12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中庸的读后感 13

  《中庸》是儒家经典,也是儒家哲学最高智慧的代表之一,最后一章中的”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人德矣“,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

  想做好天边事,就要做好身边事;想要做好身边事,就要加强自身修养;想加强自身修养,就要端正态度、正心诚意。

  我们的先贤圣哲早在《中庸》里面留下了开启智慧的金钥匙,在成长过程中,应谨记奉行先贤圣哲们的教诲,把握好理解好这三种关系,这将引领我们收获一颗美好的发心,开启内在的光明。

中庸的读后感 14

  《礼记。中庸》中关于做学问是这样讲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告诉我们: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的确,《中庸》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中庸的读后感 15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

  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中庸的读后感 】相关文章:

读《中庸》心得04-16

《中庸》心得体会06-10

读《中庸》心得15篇04-28

中庸读书心得01-23

《中庸》读书心得09-23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03-09

青鸟的读后感03-08

女神读后感10-16

《郑人买履》读后感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