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农技人员个人工作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技人员个人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技人员个人工作总结1
一、专业工作方面
今年我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协助项目负责人完成各项目目标任务,在业余时间多看有关项目方面的书籍文章,不断积累自己的基础知识,利用网络平台,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勤思考,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多下到田间地里,结合实际,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实践,不断总结积累,帮助老百姓解决现实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为广大种植户做好技术支撑。另外,要加强自身材料写作能力,努力补齐自己的短板,把学习到的知识梳理清晰,形成有效的论述形式,为进一步研究探索搭建桥梁。
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学习,我越来越认识到,很多方面的知识是联系互通的,同时也是充满微妙变化的,看待一个问题不能仅从单一方面看,要有一个宏观的视角,多方面多维度的分析,并且确立问题的重点主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的能力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土壤、气候、农药、化肥、植物习性等方面的知识缺一不可,要多看多学,开阔自己的视野,将各个方面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达到更高水平。
二、政治学习及生活方面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认真学习了《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党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并进行深入自我检视,将党章当归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工作生活中用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改善自己在思想理念上存在的不足,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另外,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对事物的看法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也更加丰富完善。
农技人员个人工作总结2
[关键词]吉安市;农技推广;制度建设;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陈文兴(1956―),男,江西泰和人,中共吉安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副教授;肖文生(1968―),男,江西吉安人,吉安市吉州区委党校讲师。(江西吉安343000)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三农”问题的重要一环,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吉安市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推广体系,曾经在贴近“三农”、服务“三农”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近些年主客观形势的变化,却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局面,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协调的思路,走持续稳健发展的新路。
一、概况
吉安市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分为两部分:一是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及人员,全市十三个县区共有干部职工1869人,其中农技推广中心391人,畜牧兽医局(中心、站)242人,农机局236人,水产局(站)82人,农经局(站)97人,果业局77人,种子站(公司)177人,农村能源站66人,农业行政执法大队75人,农业场所364人,其他62人,在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有专业技术人员965人,占现有干部职工总人数的51.6%;二是乡级共建农业五站846个4042人,其中农技站220个1284人,畜牧兽医站221个1477人,农机站173个633人,农经站175个551人,水产站57个97人,乡镇五站共有专业技术人员(含农民技术职称者)3122人,占总人数的77.2%。
在管理体制方面:以县级为主管理的乡镇农业五站为550个,其中农技站148个,畜牧兽医站187个,农机站127个,农经站75个,水产站13个,占乡镇农业五站总数的65%;实行以乡镇为主管理的296个,其中农技站72个,畜牧兽医站34个,农机站46个,农经站100个,水产站44个,占乡镇农业五站总数的35%。
在财政预算方面:乡镇农业五站由县列支的870人,其中农技站514人,畜牧兽医站67人,农机站76人,农经站167人,水产站46人,占总人数的21.5%;乡镇列支的1591人,其中农技站664人,畜牧兽医站303人,农机站195人,农经站380人,水产站49人,占总人数的39.4%;还有39.1%的乡镇农业五站人员未列入县、乡财政预算。在乡镇农业五站人员中,属全额拨款的1867人,其中农技站1072人,畜牧兽医站96人,农机站75人,农经站529人,水产站95人,占总人数的46.2%;差额拨款的594人,其中农技站106人,畜牧兽医站274人,农机站196人,农经站18人,占总人数的14.7%;自收自支的1581人,其中农技站106人,畜牧兽医站1107人,农机站362人,农经站4人,水产站2人,占总人数的'39.1%。
二、问题
其一,管理体制不顺。自1992―1996年乡镇农业五站“三定”时,吉安市相当一部分地方就一直没有去理顺,因此,造成时而上收县(条)管,时而下放到乡镇(块)管,严重影响了乡镇农业五站的稳定和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由于财政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农业五站变一站,这个问题就越来越突出。由于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不同,造成乡镇政府见好就管、不好就丢,而农业行政部门想管不便管的局面和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处于“欲管不能,欲罢不能”的尴尬地位。
其二,“双重”职能不分。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县乡农技推广部门习惯传统的“大锅饭”运行机制。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为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一些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才开辟“立足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推广”,“技物结合,综合服务”的发展之路;继而到90年代推行“一站两制”;直至今天的“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相分离”,提出稳定加强公益性,全面放开搞活经营性,探索出县乡农技推广部门改革发展的又一新途径。可以说机构分散、职责不清、政事企不分、整体功能不强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给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目前,除少数地方外,大多数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依然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实行的是推广和经营一体化。他们一方面承担着十分繁重的公益性职能,另一方面又要开展一些经营项目以解决事业经费的严重不足,一些地方几乎个个业务站有经营项目,人人身上有创收指标,因此,既弱化了公益职能,又制约了经营的发展。
其三,经费保障不力。这是最为普遍、反映最大的一个问题。县乡农技推广经费捉襟见肘,难以满足正常工作的需要,甚至个别地方乡镇农业站的事业推广费根本就没有列入乡级财政预算。主要是目前乡镇财政普遍困难,难以较多增加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即使县财政安排给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预算经费很多地方也难以到位,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下放乡镇政府管理后,还把所属农技推广机构视同企业对待,下达增收指标,规定上缴任务。
其四,人员结构不优。在县乡,农业与教育、卫生“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摊子大、人员多,全市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人数多达5911人。在这支庞大的队伍中,由于历史的原因,按专业技术职称分,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占51.6%,中级以上职称只占20%;乡级农技推广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含农民技术职称者)比例占77.2%,除去农民技术职称的所占比例还不到40%,中级以上职称比例只有5%。按学历结构分,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农业中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只达60.1%,乡级农技推广机构中农业中专(含共大)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只达50.1%。究其原因,一是历史所致,“老、大”单位愈为突出;二是事企不分的经营机构导致工作职能混淆,加上管理制度不完善,又缺乏竞争机制,人员能进不能出,冗员积淀;三是就业压力大,少数地方也只有“近亲繁殖”,子承父业。
其五,资产监管不严。五十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乡镇农业五站创留下了一定的资(财)产,光站房面积就近20万平方米,部分站房、固定资产被挤占、拍卖。一些地方的“老农业”目睹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创下的资(财)产被拍卖、转租、侵占和平调,简直是痛心疾首。据调查统计,一些地方乘机构改革、农业五站下放之机,非法拍卖、转租、侵占、平调乡镇五站站房面积达12130平方米,折合金额达48.3万元。
三、出路
要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农业内部和谐发展,走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畅通、机构健全、人心不散”的新路。
第一,将乡镇农业五站收归县管,理顺管理体制。各地多年的实践证明,乡镇农业五站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优越于以乡为主的管理体制。原因在于:一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疫病防治等重大技术工作都是以县为主组织实施的,为了保证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顺利和高效运作,要求县域内的农技五站推广机构和组织上下相连,密切配合。乡镇农业五站下放乡镇政府管理后,多数地方会出现关系不顺,县乡脱节的情况,妨碍了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二是乡镇农业五站是业务性很强的单位,由县农业业务部门主管,能较好地照顾其工作特点,有效加强业务建设,管理行为比较规范,工作连续性也比较好。而乡镇政府对其只能实行一般行政管理,管理上随意性比较大,工作连续性比较差。三是目前农民增收困难,乡镇财政普遍赤字,县财政安排给乡镇农业五站的预算经费有些地方都难以到位,有些地方甚至把农业五站作为企业对待,规定上缴任务,有的还出现侵占农业五站站房或变卖还债。为杜绝上述行为的发生,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肯定利大于弊。
第二,“双重”职能分离,稳定加强公益性,放开搞活经营性。首先应该肯定,继续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双重”职能分离也实有必要,但切不可一哄而起,更不宜“一刀切”,应遵循“因站施改,多制并举,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确保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编制不减,经费不砍,性质不变”或者说“性质不变,机构不撤,队伍不散,经费到位”,在稳定整个农技推广队伍的基础上,推进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议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先行试点,用2―3年时间,乡镇农业五站由目前的“一体化”过渡到“相分离”。
第三,依法(改革)落实经费,逐步改善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按照《农业法》第51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稳定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各级人民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按照国家规定保障和改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鼓励他们为农业服务。”根据上述精神和规定,我们建议:一是承担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的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应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确保人员工资;二是增加公益性农业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作用;三是要增加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搞好站房和科技示范场所的建设,不断提高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四是帮助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问题。
【农技人员个人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农技人员工作总结最新02-27
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总结12-01
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总结12-04
农技人员年终工作总结05-25
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总结12-17
参加农技人员培训心得01-29
镇农技站农技推广工作总结01-23
农技人员培训心得体会03-28
农技推广工作个人总结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