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实习报告

时间:2025-01-21 07:28:06 实习报告 我要投稿

(热门)庐山实习报告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庐山实习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1

  实习目的:

  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况。

  实习时间:

  20xx年8月1日至20xx年8月8日

  实习地点:

  江西省庐山

  实习内容:

  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实习生:

  [一]、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到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到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到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二]、分述:

  庐山植物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xx年8月1日至20xx年8月8日

  实习内容: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

  实习路线: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到大月山简易公路到植物园到含鄱口。沿途认识植物。8月3日上午:庐山会址到回龙路1000米处。下午:黄龙寺、三宝树简易公路。土壤植物综合实习。8月8日:乘车下山,经秀峰观察常绿阔叶林。

  一、植物概况:

  庐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清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到庐山植物园。

  1、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到大月山简易公路到植物园,沿途认识植物。其中,庐山牯岭街10种植物的科名、属名:①、黄山松:松科、直条型。②、扁柏:柏科。③、马挂木:木兰科。④、化香树:胡桃科,落叶阔叶树。⑤、金钱松:松科。⑥、小叶柏了树:安息香科、落叶阔叶树。⑦、灯台树:回照科,落叶阔叶树。⑧、大花金鸡菊:菊科。⑨、胡桐树:胡桐科。⑩、红豆杉、柳杉和冷杉:三尖杉科。其次,庐山植物园10种植物科名、产地和用途:①、白花杜鹃:杜鹃花科,原产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②、杉木:杉科,原产河南、安徽、广东、广西。用途:材用。③、金缕梅:金缕梅科,原产广西、湖北、江西。用途:观赏。④、山茶:山茶科,原产云南。用途:观赏及药用。⑤、平枝荀子:蔷薇科,原产陕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⑥、南方铁杉:松科,原产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用途:材用及观赏。⑦、青杆:松科,原产河北、山西、陕西。用途:材用及观赏。⑧、厚皮香:茶科。⑨、日本木槭:原产日本,用于观赏。⑩、么锦杜鹃:杜鹃科,原产云南、贵州、江西。用途:观赏、花作为药用。

  二、庐山群落类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处中亚热带,海拔1400多米,属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离海700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导致植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来分,主要分为两部分:针叶林和阔叶林。

庐山实习报告2

  1、实习时间:20xx年8月1日至20xx年8月8日

  2、实习内容:庐山土壤地带性分布;庐山非地带性土壤;庐山土壤的分布规律。

  3、实习路线: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含鄱口。8月3日上午: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下午:黄龙寺、三宝树简易公路。土壤植物综合实习。

  一、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二、主要土壤类型

  (一)垂直地带性土壤

  1、红壤:

  广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积坡积物。从红壤的颗粒组成来看,各层次间质地相当均匀,说明成土过程当中有红壤化的性质。

  2、黄壤:

  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

  3、山地黄棕壤:

  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现以三宝树简易公路500米,海拔980米和三宝树简易公路100米,海拔930米这两处的土壤剖面为例。

  野外土壤调查记录表3

  日期:20xx年8月3日(阴、雨、晴)调查人:张雅芸

  土坑编号:00-3土坑类型:对照剖面

  土坑地点:三宝树简易公路100米海拔930米地形部位:山麓

  土壤名称:山地黄棕壤地下水位:低

  母质:冲积物+砂岩指示动植物:毛竹子、灌丛、草木

  排灌情况: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图:

  土壤利用状况:绝对自然保护区

  土壤剖面图Ao枯枝落叶层Ah有机质层发生层剖面深度(厘米)采样深度(厘米)颜色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值

  AoAhB1B2B3Bc0-77-4141-7070-9191-140>1405YR4/25YR5/47.5YR5/67.5YR6/85.5YR5/8暗灰棕紫棕淡棕暗黄橙淡棕红中粘中重粘中粘轻粘中重粘团粒块状块状块状棱柱状润润潮润潮润潮潮松紧紧紧很紧很多多少无无多多少无无无无5.15.45.15.15.4;

  野外土壤调查记录表4

  日期:20xx年8月3日(阴、雨、晴)调查人:张雅芸

  土坑编号:00-4土坑类型:对照剖面

  土坑地点:三宝树简易公路500米海拔980米地形部位:山麓

  土壤名称:山地黄棕壤地下水位:低

  母质:坡积物指示动植物:纯柳杉林

  排灌情况: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图:

  土壤利用状况:绝对自然保护区

  土壤剖面图Ao1Ao2AhABB1B2B3发生层剖面深度(厘米)采样深度(厘米)颜色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值

  Ao1Ao2AhABB1B2B30-33-77-2323-3838-5353-71>717.5YR4/47.5YR3/47.5YR5/610YR5/82.5YR6/6暗棕棕淡棕黄棕淡黄棕较粘较中粘较中粘中粘重粘团粒小团块小团块小团块团块湿潮潮潮潮潮湿松松松松紧多多多多多很多多多多多无无5.45.55.65.75.8

  由表3和表4可知,山地黄棕壤全剖面呈较强的酸性反应。有机质全氮量含量较高。这说明,山地黄棕壤,随气候的冷湿,生物小循环的速度减缓,水解性酸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代换性酸明显降低,代换量不高,吸收性复合体不饱和度达80%以上。土壤酸度以活性铝为主。

  4、山地棕壤

  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坡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现以大月山去五老峰小路旁的土壤剖面为例。

  野外土壤调查记录表5

  日期:20xx年8月6日(阴、雨、晴)调查人:张雅芸

  土坑编号:00-5土坑类型:主要剖面

  土坑地点:大月山去五老峰小路旁50米,海拔200米处地形部位:山麓

  土壤名称:山地棕壤地下水位:低

  母质:坡积物指示动植物:黄山松、灌木、草本

  排灌情况: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图:

  土壤利用状况:绝对自然保护区

  土壤剖面图AoAhB1B2发生层剖面深度(厘米)采样深度(厘米)颜色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值

  AoAhB1B20-77-2828-68>687.5YR2/27.5YR5/610YR5/8黑棕淡棕黄棕中粘中重粘重粘(有石砾)团粒小团块团块潮潮湿湿松紧紧多少少很多少很少无无5.55.35.3

  由表5可知,山地棕壤的特点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粘粒下移现象不甚明显;由于山地降水较多,物质有一定的淋溶,土壤呈微酸性反应,土壤代换量不高,吸收复合体不饱合;代换性酸比前述土壤均低;吸收性钙的含量远比前述土壤为多。

  (二)、非地带性土壤

  1、山地草甸土

  这类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较平缓地段,植被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在生长季节中,土温并不过低,草本植物生长高大而旺盛,不论地表或地下,都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过程旺盛,但由于暖湿的生长季节不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有机质分解缓慢,较深的土层,积聚了大量的有机质,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质层。现以大月山水库下游海拔1100米处的土壤剖面为例。

  野外土壤调查记录表6

  日期:20xx年8月6日(阴、雨、晴)调查人:张雅芸

  土坑编号:00-6土坑类型:主要剖面

  土坑地点:大月山去五老峰小路旁50米,海拔200米处地形部位:水库下游

  土壤名称:山地草甸土地下水位:高

  母质:坡积物指示动植物:灌木、莎草、箭竹

  排灌情况:周期性滞水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图:

  土壤利用状况:绝对自然保护区

  土壤剖面图AoAhAh1J发生层剖面深度(厘米)采样深度(厘米)颜色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值

  AoAhAh1J0-66-2929-61>617.5YR4/47.5YR2/210YR5/2棕黑棕灰黄棕轻粘中重粘中重粘团粒小团块块状-棱柱状潮潮湿湿很松稍松紧很多多中少很多多少无无锈斑无无无5.25.65.5

  由表6可知,山地草甸土的粉砂粒和粘粒含量均较高,特别是表层,随深度增加,粘粒下降,这可能由于表中矿物粘化过程相当快,但小于1微米的粘粒含量,除表屋外,均较其它土壤偏低。

  2、山地沼泽土

  该土类分布于地势平坦、低洼,容易积水之处,其有机质含量较高,粉砂粒含量也较高,粘粒也有一定的含量,心土常年或一年中有一段时期积水,土壤有机质分解程度较强,呈酸性反应;水解性酸较高,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3、古红土

  古红土在我们8月2号实习的那个点上有出现,它分布在海拔1088米处,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和灌木草丛。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庐山地壳运动抬升的结果。第三世纪来,庐山气候湿热,风化壳粘粒含量高,较粘重,挡水效果明显,水只能从土壤裂隙、植物根系流动,形成还原环境,氧化铁还原,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二价铁溶解性强,二价铁流去,颜色变淡,初步的网纹层为白色。另外,在1000多米还有网纹层,说明这是庐山在抬升过程当中形成的。

  野外土壤调查记录表I

  日期:20xx年8月2日(阴、雨、晴)调查人:张雅芸

  土坑编号:00-I土坑类型:主要剖面

  土坑地点:大月山简易公路去植物园小路50米海拔1088米处。地形部位:山麓

  土壤名称:棕壤+埋藏古红土地下水位:低

  母质:坡积物+古红土指示动植物:松木、灌木、草本

  排灌情况: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图:

  土壤利用状况:绝对自然保护区

  土壤剖面图AhABBB1B2发生层剖面深度(厘米)采样深度(厘米)颜色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值

  AhABBB1B25-2525-4343-7878-95>955YR5/25YR4/65YR5/85YR6/82.5YR5/8灰棕红棕淡红棕暗黄橙淡棕红轻粘中粘中重粘中重粘重粘团粒小团块团块块状大块状润润潮潮湿潮润潮润很松稍松稍松很紧很紧多多中少少很多多中中少无无无5.25.55.35.55.4

  由表I可知古红土的典型特征是有网纹层。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庐山在“中国土壤区划”中,属于中国红壤及黄壤带中的华中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棕色森林地区。400米以下山麓及山麓以外的丘陵和沉积阶地为红壤和黄壤分布区域;400--1200米之间山坡地带,为黄壤和棕壤的分布区域;在1000米以上的山地,为山地棕壤和亚高山草甸土分布区域。

庐山实习报告3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1.通过本次实习,掌握地质罗盘的实际操作和应用的方法

  2.加强教学与实际的结合,使学生认识普通的地貌,岩石类型以及地质的演变过程

  3.熟悉庐山上面生长的植物,认识一些珍贵树种,以及植物的地域分布规律,及所生成的土壤及土壤的变化

  4.了解庐山地区的宗教文化以及人文环境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

  1 20xx年年0 10月月4 14日——1 20xx年年0 10月月7 17日

  庐山国家地质公园

  三、实习安排及路线

  时间

  地点

  0 10月月4 14日

  (第一天)

  庐山会议旧址

  美庐

  含鄱口

  犁头尖

  植物园

  0 10月月5 15日

  (第二天)

  庐山抗战英雄纪念碑

  诺那塔院

  小天池

  望江亭

  如琴湖

  天桥

  仙人洞

  大天池

  龙首崖

  石门涧

  0 10月月6 16日

  (第三天)

  三叠泉

  五老峰

  庐山松

  待晴亭

  0 10月月7 17日

  (第四天)

  黄龙寺

  黄龙潭

  乌龙潭

  芦林湖

  庐山博物馆

  四、实习详细内容

  1.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北部,xx5 ° 52 ′E E — xx6 ° 08 ′E E,19 ° 26 ′N N — 29 ° 41 ′N N,面积约2 302平方公里,与长江和鄱阳湖相望,主要山峰有9 99座,最高峰为大汉阳峰,海拔高度为1473.8m 。庐山的地貌特征发育较为明显,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评判庐山为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并于7 1947年发表《冰期之庐山》,总体的讲述庐山的形成,使庐山的地质历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第四纪的典型地区。以伸展运动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1],组成庐山地学景观的一大特征。庐山沟梁相间,且沟谷相对开阔,山脊陡峭如刃,其可以为冰川地貌的研究提供真实的证据。山谷有大量碎石沉积,且石块大小有明显不同,也可以说明此地区有流水的搬运作用。

  庐山山体四周多陡崖、瀑布,从总体上来看,庐山属断块山构造、冰蚀地

  貌和流水地貌综合的结果。庐山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由于地形原因,虽然位于我国的长江热炉一带,但庐山却是热浪中的一处清凉之地,因而很适宜作为避暑之所,我们所见有解放军疗养院,南疗养院,美庐,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都建立在此处,山水相依,文人佚事多于此,因而使庐山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2.庐山地貌

  庐山地貌总体可以分为构造地貌、冰川地貌、流水地貌。

  a a、构造地貌

  庐山为地垒式断块山,据庐山博物馆介绍,庐山地区在几百万年前为浅海环境,或经火山爆发隆起,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大规模的陆壳重熔型花岗岩侵入,庐山地区在这种水平与垂直力的作用下,庐山呈现不断上升的状态,从而形成今日之庐山。

  与其他名山大川相比较,庐山不算很高,但是由于它位于长江和鄱阳湖旁边,由于周边地势平坦,因而将其衬托的海拔较高,站在庐山上给人一种登高望远的感觉。

  庐山多背斜、向斜、断层和单面山

  含鄱口为庐山看日出最妙之处,山高谷阔,站在此处可以远眺鄱阳湖,日出于湖,并且可以远眺庐山主峰—五老峰,五老峰原是连在

  一起的五座山,远看像五位老人静坐沉思,因而得名。而经人指点,仔细一看又像领袖仰面的神态,甚是逼真。

  而五老峰在地貌形态上属于单面山:它是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平均高8 1358米。

  庐山山系褶皱发育也很完整,我们站在含鄱口可以清晰地看到岩层的基本走向。

  在走锦绣谷沿路的地方,也可以随处可见大的断层,以及断块山,整个山系像是被神斧整齐的劈开一样,还有去三叠泉的沿路可以看到很开阔的山谷,山谷的对面是大片的断块山系。

  图中是实际拍摄到的铁壁峰顺层剪切带,根据介绍我们可以知道,这种现象是铁壁峰岩层在下滑过程中,形成密集的剪切破裂面,岩层因受到剪切旋转而形成杆状构造。使人惊叹天工造物的.神奇。

  在锦绣谷需途径一个“仙人洞” ”,毛泽东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就是描述的这处景点。

  仙人洞相传是吕洞宾得道成仙的地方,洞宽约约4 4米、深2 12米。洞内岩层层面平缓,据导游介绍,“仙人洞”形状像右手手掌倒扣下来,五个手指都很明显。

  它的形成原因可能是:庐山大多为长石、石英类岩石,石英质地坚硬,不易风化,因而被保留下来,形成这样的景观。

  而长石类容易受风化或是流水侵蚀,所以就不复存在了,这可从洞穴上面的泉水下渗可以推测到。

  这是第四纪冰川遗迹— “冰桌”。碑石记录,“冰桌”为震旦纪长

  石石英砂岩构成的长条状桌形独立巨石,石身滑润,上下巨石沉积放埋极不协调,为冰川漂砾,老师介绍说,这个“飞来石”,据说其形成有不同的说法:

  ①冰川学说,认为此石为冰川漂砾,因为西谷是U U型谷,而这么大的石块也只有冰川才能搬动,而周边地势平坦,不可能有这样的产物,所以才有此推测,冰川的外力作用使得上面的巨石旋转,形成桌面。

  ②外力作用,因为沿西谷两岸都是高山,地势较高,受外力作用,石块从高山跌落,刚好掉到此处,而上部的石块也是跌落而形成的“冰桌”。

  ③流水作用,这是一条河谷,而巨石巨石明显的层理构造,经过了多少万年的沉积,使得岩石在重压之下逐渐形成,而上部巨石也因为外部原因而旋转。

  其中的间隙,是后来形成的砾石填充物,而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还需我们继续探索。

  b.冰川地貌

  庐山是第四纪冰川遗迹,因而其大多地貌,被一些专家学者定义为冰川作用的结果。

  犁头尖都第四纪的典型地貌,在冰川刃脊处有大量的巨石,其与周边的岩层走向都不相同,且其岩石外部都是有棱有角,因为在高山山脊处易形成冰川,冰川受重力作用,向下滑

  落,形成中部错乱的岩石排列。

  这是芦林冰碛泥砾剖面,是40 —0 20万年前冰川消融的堆碛物,冰川漂砾与碎石混杂一起,其中埋藏的冰川条痕石、熨斗石,均是研究冰川成因的有力证据。主要物质为长石石英砂岩,石英坚硬,因而被保留下来,而长石经过外力风化,流水侵蚀,逐渐变质,成为碎沫。而两边未被流水侵蚀的地方,其内部的岩石应该是一些大的岩性相同的碎石。

  老师说,若是刨开外部土壤,便可以清晰地看到土壤里面含有大量的由冰川下滑所携带的碎石。

  在青莲涧U U型谷与九叠谷交汇处有一个高达0 120米的阶地,因为九叠谷也曾是一个冰川U U型谷,这个阶地有三期冰川阶地叠加而成,后经过流水侵蚀加大了阶地高度,所以形成庐山最壮观的三叠泉。而在流水的向源侵蚀下,瀑布的高度会越来越高。而水量也分为丰水期和枯水期,因此形成的瀑布也会有不同的壮观的景象。这一现象在庐山国家地质公园属于普遍现象,例如石门涧,锦绣谷,天桥都是由于冰川侵蚀而形成的,河谷地区堆积大量的石块,长年累月,石块虽已被郁郁葱葱的树丛所代替,但是冰川遗迹仍可以清晰地在我们眼前呈现。

  c.流水地貌

  庐山位于亚热带地区,因而雨量充沛,降水以及河流对于地区的侵蚀不容忽视,终年因流水的侵蚀、溶蚀,对于早期形成的构造地貌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乌龙潭是一个小型瀑布,河流上游近距离内较为开阔平坦,而不远处就有高山耸立,河内的岩石大多平滑,可以推测其已有很长时间,流水在这里经过,而黄龙潭的形成也是如此,沿黄龙潭的阶石路直走,沿途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河流流经的痕迹,河内流水的痕迹很明显,是丰水期的流水痕迹,可以知道乌龙潭和黄龙潭水流大多最后都汇集于此条河中。

  在石门涧,已建起一座悬索大桥,站在上面可以看到深达数十米的深谷,而上游的流水也日日不断,夜夜不停。河流的向源侵蚀,使得宽谷和窄谷之间会出现裂点,小的河流也有此现象,它是受岩性和构造的影响,与地壳上升无关。

  2 2、植被、土壤

  庐山的亚热带气候,以及山地的垂直递变性使得庐山的植被和土壤都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我们在植物园看到很多树种,有的见过,而有的也是第一次见到,庐山大多在海拔0 1000米以上,因而植物也与平原不同,其中大多数为松柏科和杜鹃花科植物为主。

  在黄龙寺前有三棵宝树,一棵0 1600年的银杏和两棵0 600年的柳杉,我酷爱银杏,因为它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且叶子小而精致,甚是可爱。柳杉虽只有0 600年,却长得比银杏树干还要粗,可见柳杉是一种比较容易成活,而且成长速度极快。在我们自山下上山的途中就可以观察到植被的变化,海拔较低处以毛竹为主,且有向上蔓延之势,而且在我们住的附近也可以看到毛竹。而愈往上杉柏树木较多,其树干笔直挺立,大片的生长,而其生长的地面上几乎没有任何其他植物生长,由此可以看出,这类树种是一种强势树种,阳光透过丛林,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而沿路的土壤由于植被覆盖,我们并没有看到很多,但是由于土壤和植被具有指示作用,并且与当地气候,成土条件等密切相关,所以在一些土壤裸露的地方,我们可以看见土壤的明显分层,并且土壤的颜色也有明显的变化。说明一个地区的土质会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在山中行走时,我们也发现了,沿路杉柏的树根盘根错节的显露出地表,而在路的边沿,土壤却看起来比较松散,这说明,庐山地区的降水较多,而高大的乔木,灌木不适合作为保持水土的植被,因此工作人员应该寻找一些矮小的丛木来进行水土保持。

  五、文化圣地

  庐山的外险内秀,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从神话故事到名家大作无不体现这这座名山的秀丽与内涵。

  “匡庐奇秀甲天下”是多少游览过得人的真实体会,吕洞宾选择

  在此修行,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烂漫,李白《望庐山瀑布》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苏轼《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理,而毛泽东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更是引来的多少人的顶礼膜拜。

  庐山是古代战事决战的地方,天桥据说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短兵相交之地,而小天池也是朱元璋驻扎此地饮马的地方。一个名山必定有传说流传,这样才会衬托出山的灵气。

  庐山也是近代中国最厉害的两个政治家决战的地方,蒋介石和毛泽东,他们都是我国的有功之臣,只是时代造就了不同的思想和胆识,最终毛泽东战胜了蒋介石,赢得了这座名山,也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敬仰。

  庐山保留了很多抗战时期的建筑,例如“美庐”,“庐山会议会址”,“抗战英雄纪念碑”,他们是见证人,见证着那个时代的烽烟战火,虽历经磨难,但屹立不倒。

  而庐山也被成为“宗教圣地”,在我们行走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能看到一些宗教建筑。“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由此就明白了,庐山在宗教名山的地位。

  在这座云雾缭绕的灵山中,有基督教、佛教、道教、天主教、释教,有洞、有神、有仙,也有神话、有故事、有传说、有诗、

  每天晨钟暮鼓,诵经礼佛,祈祷拜谒也不失为一种恬静的生活。而在庐山最著名的寺院是西林寺、东林寺、大林寺,而一山的文化又

  怎少得了书院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

  在庐山的五老峰上有一个待晴亭,在它旁边有一个碑文记下了它的建造原因,是说美国的一位学者和朋友曾一起游览庐山,而中途遇到下雨,这边没有躲雨的地方,致使他的朋友感染风寒而死,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所以他就出资建了这个“待晴亭”,以纪念他的朋友。看到这个我觉得,这个世界有什么景色能比得上朋友之间的感情,这个亭子不仅是一个躲雨的亭子,更是对朋友的思念之亭,之前我觉得庐山风景秀美,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庐山更美了。景美,情更美。

  因此庐山的文化内涵没有那一座山能与之媲美,美在心中,而不彰显。

  六、实习总结

  庐山是世界文化名山,国家地质公园,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而庐山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成为我们认识庐山最好的名片。庐山在地质时期的演变比我国大多数山脉更加漫长,更加复杂,而植被和土壤则更加清楚的记录着近时期内的环境变化,对于庐山更进一步的认识,还需我们继续追寻。

  收获:通过本次庐山实习,我对庐山的地质地貌,气象水文,植被土壤有了新的更全面的认识,之前在课本上所讲述的东西,很难让人有个清晰的概念,而在实际中所认识到和感觉的景象却给人另一番感悟。登山之高,才能眺目之所及。

  而且对于野外实习本身,我们亲身体会,走丛林,爬台阶,这更是一次体能的锻炼。只是在我们实习

  期间,由于居住条件和路程原因,只是我们觉得身心都比较疲惫,并且由于之前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因而行程比较匆忙,所以在老师讲授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我们也不是弄得明白,但是总归,野外实习是一次了解自然最难得的机会,因此我们会将这次野外实习作为一次美丽的回忆,并写下此拙文来记录下来。

【庐山实习报告】相关文章:

庐山实习报告05-23

庐山实训心得11-10

我的实习报告工作实习报告05-18

审计的实习报告审计实习报告08-21

it实习报告09-13

实习报告05-16

餐饮酒店实习报告_实习报告01-27

文秘实习报告,文秘实习报告新版04-23

汽修专业实习报告任务_实习报告01-09

暑期实习的实习报告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