饯行邀请函

时间:2021-06-01 18:07:08 邀请函 我要投稿

实用饯行邀请函

  关于邀请参加“践行生态文明,放飞青春梦想”

实用饯行邀请函

  各高校团委: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突出地位。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青年大学生要努力做先进文化的引领者、绿色事业的建设者和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者。在2014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之际,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联合有关单位开展“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实践活动。贵校青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绿色环保活动,为引领社会风尚、提高社会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做出了一定贡献,我们诚挚邀请贵校生态环保社团或相关组织参加“生态梦 我们行”——第二届百所高校“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具体参与形式说明如下:

  1.组织校内学生参加首届光大环保杯全国大学生“生态梦想资助计划”。活动拟邀请全国大学生环保社团、环保领域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生态公益项目的申报和评选,旨在进一步调动青年学生环保组织、青年学生志愿者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激发青年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创新和创造性。通过集体(个人)申报、专家评审、公示等环节,拟对全国评选出的优秀生态公益项目进行资金资助(1000-3000元),在“六?五”期间进行统一立项奖励,并支持项目落地。

  2.号召校内学生积极参加“我的生态故事”微视征集大赛。拟与新浪微博合作,发动百所高校青年大学生以“我的生态故事”为主题拍摄微视并上传,活动将号召网友对网络展示的“我的生态故事”进行点赞、转发和评论,选出最受欢迎的微视,并进行统一表彰和展示,号召人人为实现“生态梦”积极行动。

  生态梦,我们行。诚挚期待贵校参加第二届百所高校“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与我们一道践行生态文明,放飞青春梦想!

  联系人:罗 杨(老师)62336808 15811052455刘昱瑶(学生)18811378465

  马 帅(学生)18811581351

  附件:

  1.首届全国大学生“生态梦想资助计划”方案

  2.全国大学生“我的生态故事”微视征集大赛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北京林业大学

  201X年5月

  附件1

  大学生“生态梦想资助计划”实施方案

  一、活动时间

  201X年5月-10月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北京林业大学

  承办单位:中国青少年生态环保志愿者之家

  首都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协会

  共青团北京林业大学委员会

  三、项目概述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指示,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环境保护部确定的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主题的号召,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与北京林业大学决定以“生态梦 我们行”为主题,在百所高校同时开展系列宣传实践活动。

  举行“生态梦想资助计划”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组成之一。活动拟邀请大学生环保社团、环保领域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生态公益项目的申报和评选。旨在进一步调动青年学生环保组织、青年学生志愿者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激发青年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创新和创造性。通过集体(个人)申报、专家评审、公示等环节,拟对评选出的优秀生态公益项目进行资金资助(1000-3000元),并支持项目落地。

  四、活动流程

  五、资格要求

  1.本次计划面向在校大学生,包括大专生、本科生、硕

  士生、博士生;申请人需以团队形式报名,每个团队至少3人,团队所有成员均需在参与实践活动前年满十八周岁(即19XX年5月30日之前出生),且身体状况良好,适合参与所提报的方案,并附上本学校团委印章的扫描件(或拍照)作为资格审查材料。

  2.参赛团队需由大学生自愿组成,项目方案需获团队全体成员认可。参赛团队需向团队所在学校或校内的学院、相关负责单位等完成项目备案。

  3.参赛团队需保证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确定所报项目将会在2014年暑假内完成目标任务。

  4.参赛团队的生态梦想方案应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如符

  设计教育

  一.设计教育的症结

  20XX年12月份在上海举办中国设计教育研讨会,组委会给我发来了邀请函,请我参加,清华大大学美术学院的理论专家杭间老师也亲自跟我说,希望我的论文能包含这样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谈谈自己对国内设计教育的看法,二是讲讲自己从事设计理论研究的方法,内容和题目自然是要围绕中国设计教育的了。我答应他们一定写,但真到动笔的时候,倒觉得很是棘手。写什么?怎么写?这都是问题。

  写成一般应付学术讨论会的文章,只谈学术,不涉及或尽量少涉及其他,在我而言,是很容易的。但这种不切时弊,不及要害的“纯学术”论文,在目前这种浮躁的大气氛下,对目前国内设计教育学术平庸化的大环境,是没有多少作用的。

  所以,我想讲实话,把自己这些年真正想到的、感觉到的问题写出来,希望对促进中国现在陷入困难的设计教育真正起点作用。我知道讲实话不好听,准会得罪人,但是却也知道,若果大家都不讲实话,问题永无解决的一日!何况现在设计教育面临的的问题,根本不是学术问题,是受累于十来年来不成功的教育“改革”的问题。整个教育体制出轨了,设计教育何能独善其身?就好比一辆火车出了轨,你要做的事是先要用吊车把它吊回轨道上,再研究它为什么会出轨,找出防止再出轨的措施来。而不是站在旁边指手画脚地从学术角度讨论这车的设计如何,出轨时的冲击感多么巨大和壮观。

  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应该是从19XX年代末就开始了,到19XX年代初期,出现了比较有声有色的局面。我自己是19XX年开始投身设计史论工作的,应该说是刚刚赶上需要史论研究的好机会,在需要的时候做了需要的工作,算是国内比较早的把西方现代设计史理清楚的人之一。我当时的工作,仅仅是两方面:第一是大声疾呼设计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美术学院里的工艺美术教育体制应该朝符合经济发展的设计教育转化;第二是用比较通俗的方法(包括在全国各个院校讲学和出版史论著作两方面),给国内设计界讲清楚现代设计是怎么一回事。因此我一直认为,自己其实并没有真正达到“史论研究”的层面,仅仅是做了史论普及的工作。想想20多年前,根本没有那么多“学术”会议,但是因为大家都很珍重、很小心呵护设计教育这棵处于萌芽状态的幼苗,虽然大家都懂得不太多,但互相交流却密切。感觉是有那么几十个人,在全国做一件开创性的事业,热情很高,也很谨慎。因此那时候的设计教育从学术角度来说,比现在“学术”多了。我们开始招收研究生的时候,连设计学科的正式称谓都还没有,我和广州美术学院的高永坚老师招第一个设计史论方向的研究生,还是先用高先生的陶瓷专业名义招进来,然后再由我负责培养。出国前,我前后招过三批研究生,十来个人。说实在的,那时候我们没有那么多本科生和研究生,广州美术学院学设计的本科生就二百人,研究生十几个人,但是出来一个顶用一个,废品不多。

  因为还没有正名,因此我们还是叫“工艺美术系”,一栋三层的校舍,和附中共用。我在楼上有一间小教室改成的办公室,就是“工业设计研究室”了。那时候我们没有现在美术学校这么大的校园和庞大的校舍,但是我们能够把小小的校园用得淋漓尽致,所有可以用的空间我们都用尽了,虽然拥挤一点。

  想起那个创业的年代,我是有很多感叹的:

  那时我们没有现在这么多研究“课题”,但是我们把所有重要的课题都在当时的条件水平下做得很彻底,在广州美术学院,尹定邦老师带领一批青年教师就把色彩、平面构成课程体系建造起来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辛华泉老师就把立体构成建构起来了,柳冠中老师就把工业产品设计的课程开出来了,我就把现代设计史论硬是做出来;

  那时我们没有那么多机会留学,但是留学一个,回来顶用一个,都成了设计教育领域中的领军人物: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到德国留学的柳冠中,在日本留学的王明旨,挪威留学的蔡军,

  回来就组建了工业产品设计专业;张福昌、吴静芳从日本留学回来,就组建了无锡轻工业学院的设计专业;比较晚一点到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留学的何人可,回来就建立了湖南大学的工业设计系。当时的广州美术学院,留学的人少,走得也不远,仅仅去香港而已。但是目标很明确——回来是要搞设计教育的。去了就学,学了就做,几年下来,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老师来参观我们学院时,都对我们的进步感到有点吃惊了;

  当时我们没有这么多高学位的教师,哪里有什么“博导”啊,哪里有那么多“大师”啊!我们就是教师而已。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全国几个参与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建立的院校中,大家全心全意地努力做设计教育;

  当时我们的学院都不大,人数不多,参加现代设计教育的人在全国几个院校中加起来也就几十个老师吧,但是大家诚诚恳恳,一心一意。论文不多,但是篇篇都有观点,有内容,很少有挂羊头卖狗肉的东西;

  当时我们不富裕,基本靠工资生活,偶然有点稿费,就开心得很。校外的设计收入很低,但是大家觉得是锻炼机会,并不在意收益多少,而在乎经验的积累。虽然不富裕,但是大家工作得很开心。

  我当时有机会受邀在全国几个主要的艺术院校讲课,所去的学院,见到的老师们都是精神霍霍,学生们都是朝气蓬勃。原中央工艺美院的郑可先生是唯一去过包豪斯的中国人,那时年事已高,但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前途充满信心,我到他在阜城门内白塔寺旁边的家里坐,他拿出当年在欧洲上产品设计课的草图给我看,讲到半夜;我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课,来听课的人把学院阶梯教室的玻璃门都冲破了;在无锡轻院讲课,上千学生在拥挤不堪的大礼堂里如饥似渴地听,连走廊都坐满了人。斯景斯情,终生难忘!

  19XX年代,是中国现代教育起步的年代,全国参与建造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就区区几个院校:北京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华东的无锡轻工业学院,南方的广州美术学院,虽然有所谓“南王北柳”这类的民间称谓,但是当事人都没有任何轻浮感,没人当真,从来没有人说自己是“大师”,是“领袖”。正如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也会遇到困难,遇到阻力。

  19XX年的春天,天空阴沉,风还相当凛冽,我在讲课之后几乎是被学院中的保守派赶出无锡轻工业学院的。轻院刚刚从筑波大学留学回来的张福昌老师,在工艺美术系系主任朱正文老师领导下,和吴静芳老师一起推动轻院的设计改革,他请我们在无锡梅园喝杯茶再走,说是给我饯行。当时张福昌老师很激动,他举起装满了春茶的茶杯,说“虽然我们现在有这么多困难,但是我坚信中国的现代设计一定能够成功,让我们以茶代酒,为中国的现代设计干杯!”那种气概、那种热忱,现在你还看得到吗?除了学院以外,当时还有好几个对于促进中国现代设计有重要功劳的人物,例如原工业设计协会的叶振华、柴常佩等,他们的名字是不应该被遗忘的。

  经济发展得快,设计需求量就大,各个院校都意识到设计教育是美术学院的大专业,好多学院从纯造型艺术转向设计为主,造型艺术为辅的方向。全部这么转向,未必正确,但却是这二十年来的实际情况。我刚刚开始做设计史论的时候,华东有些艺术学院中一些人非常反对,用保护工艺美术和传统工艺的名义发难、对抗,可那批人不仅现在自己都教设计理论,甚至还带博士生了,其中有些人还设法撇清那段背景,标榜自己一直都是现代设计的旗手。如此巨大的变化,真让人感觉有点匪夷所思。

  在我看来,目前国内的设计教育,问题很大。根子来自几年前国内对高等院校和其他义务教育进行的教学改革,来自所谓“大学教育产业化”的政策。这个政策的内涵其实就是“以钱为纲”,教育朝钱看。方法一个是建造庞大的大学,或者几个大学合并在一起,或者把一个小小的'、原本优质的大学突然扩大若干倍,从而大幅增加招生名额,多收学费。在所有大学增收学费的比例上,艺术、设计类的学费几乎都是最高的。因此,为了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

  全国各种院校都开设计学科,并且把设计学科做大,目的跟教人有点脱轨了,主要是增加学院的经济收入。全国一千多家综合大学,工学院不必讲了,连农学院、音乐学院,甚至医学院都开设美术设计专业。“扩招”、“大学教育产业化”等政策出台之后,全国的设计类学生总数以成倍的速度在增长。而教师人数(姑不论是否合格),教材种类(那种剪刀加浆糊拼贴而成糊弄人的不算),教学设备(除了好大喜功的大校舍以外)并没有相应的增加。这种盲目扩招的过程,实实在在是打着改革的旗号,明目张胆地、大张旗鼓地误人子弟、破坏设计教育的过程。

  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在国家“高等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引导下,在制造业迅速发展后对设计人才需求大增的就业市场驱动下,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扩张。在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据初步统计:中国目前设有设计专业(包括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的高校(包括高职高专)超过一千所,保守一点估计每年招生人数已达数十万人,设计类专业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发展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说实话,如果中国这些设计毕业生都合格的话,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设计学院都不用开了,全世界每年也用不了数十万个设计师啊。

  单从数字上看,中国设计教育在近10多年来的发展真够迅猛的。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理工大学、农林大学、师范大学、甚至包括地质与财经大学)都纷纷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一时间,艺术设计突然成为国内的最热门专业之一。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同类学院不同的是,中国的设计教育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面临的问题与困难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无论是生源,无论是师资,无论教学设施或教学体系,事实上,中国的设计教育至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远未真正成型与成熟。

  先看看生源,每年艺术与设计专业的报考人数多得惊人,虽然国内的高校目前学费最贵的就是艺术设计专业(全国平均每学年学费是8000——15000元人民币),但是,肯交钱学设计的学生有的是,每年有上百万的考生。不少学生是因为高中阶段的文化课成绩欠佳,估计考不上普通大学,才报考艺术和美术专业的,通过短时间的所谓“速成培训”与“考前辅导”班的突击拔高而冲进了扩招线。学生的情况如此,老师呢?前几年我在无锡江南大学办了个短训班,课后学生最强烈的反映是——王老师,您几乎是唯一扎扎实实上完四整天设计理论课的教师了。听说,教师提前走人干私活,已经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盖尔哈特·马蒂亚斯(Prof. Gerhard Mathias),对中国设计教育的现状曾经很直率地批评说:中国的一个个艺术和设计院系已经蜕变为一家家营利企业,其产品就是一批又一批从有缺陷的教育流水线上培训出来的次品毕业生,每年达数十万人,可是这些被称之为“设计”的设计学生,刚出校门就已无法适应全球化经济浪潮对现代设计人员的要求,更遑论去担当设计教学之重任。在马蒂亚斯看来,中国的当代设计教育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巨大泡沫。假大虚空,误人子弟,岂不汗颜?

  扩招的结果,就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了。问题何在?有人说专业不对口,其实这是借口。你看西方哪所大学设计专业本科是“专业对口”的?专业不对口是一个常态,因为西方大学教育在本科阶段着重的是通才培养,打基础而已,没有对口的压力。中国的设计教育,本科就把学生当成专门人才来培养,第一有点拔苗助长的意思,其次是忽视了中国目前的经济、产业结构和西方不同的地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际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因为这些国家的产值的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尤其是美国,服务业比例占国民经济总值的80%以上,所以需要大量的大学生。而中国服务业占的比重还很小,传统制造业的比重很大。

  传统制造业基本上不需要大学生,这些企业需要的是高级技术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实用,无需研发能力。当初搞教育产业化的领导们,未必设想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难问题。导致现实情况就是,不断扩大学校招生规模,招得越多越好。听说有些地方,比如华东、西北的几所美术类型的学院学生人数都超过八千人,招进来怎么教不管,毕业出去怎么找到工作更不管,只要你交学费就行。 这种“教育产业化”的改革,破坏性极大、持续性危害时间也会极长。大量的学生进入学院,首先就全面稀释了原本就很稀薄的师资力量,第二是在毫无计划和准备的新学科里面乱忽悠,四年毕业,基本什么也没有学到。误人子弟,并且耽误了上百万人一辈子的学业。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起步的,初时的确有点奔腾汹涌的气势,好像中国设计教育即将如朝阳一样喷薄而出了。但是来去折腾,不但没有喷薄而出,反而老也没见着阳光灿烂。

  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是落后于现代制造业的实践,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到了工作单位根本动不了手,顶不了用,是常见的现象。中国的现代制造业在迅速崛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几乎冲击着所有经济领域和制造产业。在制造业经历了跨越性发展阶段并实现工业产值高速增长的同时,高等设计教育产出与中国制造业需求错位的状况非常严重。起步20多年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正在以不成熟的设计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为中国的现代产业提供着滞后的服务。我见过好多大企业的老板,对艺术学院、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都相当瞧不起,说即便好的,也不得不在单位锻炼几年才能顶用。

  请问:那些年轻人花了那么多学费,在大学学习了四年,学了些什么啊?(当然,这个高等教育产出与经济建设需求错位的现象,绝不仅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问题。不少工科大学的毕业生也被工作单位送去“再进修”,而这又成为工科大学的一条生财之道,甲学院将乙学院的毕业生弄回来再教育,乙学院又将甲学院的学生找来“在职进修”。高等院校热衷于办各种短训班、进修班,已成常态,原本已经捉襟见肘的师资力量再次分流,而学院乐得卖完了毕业文凭再卖进修结业文凭。之中的混乱,岂是一个“乱”字了得。)

  从数量、规模上来讲,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确发展迅速, 但是几年前开始的盲目扩招带来的设计教育过度膨胀,使专业设置与课程教学体系方面都出现严重的问题,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基本集中在艺术设计、装潢设计、广告与包装设计、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等所谓通用设计的专业中,中国每年培养的数十万设计毕业生,大部分拥挤在广告、包装、室内设计等以装饰为主的服务行业中,经过四年不合格的教育,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参与到设计行业中,用质量恶劣的设计污染我们的环境。中国在近10多年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广告与包装污染大国、建筑与室内环境污染大国。为了争取更高的利润,在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在包装和平面设计上滥用装饰、滥用昂贵材料的现象比比皆是。

  国内的大、中、小城市的建筑与城市环境已经沦陷为广告、招牌、招贴的海洋,中国的“月饼”、“棕子”超豪华的恶劣包装已经成为国际包装设计中最恶俗的典型。乃至于需要国家在法律与法规的层面上来限制规范广告与包装、建筑与室内环境的设计。一个有几十万人从事设计的国家,在浩瀚如山的包装设计中,居然看不到多少精彩的设计作品。此情此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此庞大的高等设计教育体系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形成着巨大的反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和制造大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与销售大国,家电制造与出口、家具制造与出口、服装制造与出口、玩具制造与出口大国。

  一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没有培养出自己的汽车设计大师、家电设计大师、家具设计大师、服装设计大师、玩具设计大师。全球都可以看看Made in China,却几乎不见Designed in China。由于中国制造缺乏自己的设计与品牌,中国的制造业在近年来频频被西方发达国家以“反倾销”的理由给予制裁。在西方谈中国设计,大家都是宛然一笑,不会讨论。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可以说的。

  中国的当代设计教育站在十字路口上!目前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与经济生产实践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学校教育的水准每况愈下,但社会与产业对高等设计专业教育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设计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在现行教育体制的牵制下,高校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基本脱节,高等设计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于产业,又不允许外部力量参与竞争。中国设计人才匮乏,不是源于人数不足,而是设计专业学生水平普遍低下,许多人无法胜任设计工作,而只得改行从事其他工作。在我任教的Art Center,每个学期,都会有国际知名产业参与学校的项目。学校的大礼堂,会不定期举办由不同领域的设计专家主讲的专题讲座。学生的作业中,常常有专为通用汽车,丰田汽车等产业提供概念车设计思路的内容。每逢学生毕业的时候举办的企业见面会,都会让学生更了解企业的需求,也让企业有机会对学校的教学内容参与意见。但是,在国内,我并没有见到这种常态形式的双向交流。

  中国设计教育的落后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内设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沿用1970年代或者更加陈旧的传统美术教育的模式,连专业学科名称也都滞后于国际平均水平,比如“平面设计”( graphic design)学科,至今仍被称定为“装饰艺术”,翻译成英语是“decorative art”,这是英国在19世纪用的一个名称,早就不用了,平面设计的范畴也早就超出单纯的装饰。这种单一体系,单一制度、缺乏弹性、缺乏市场反馈机制的盲目扩招教育,对中国设计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

  中国经济发展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引入了市场机制,而中国的教育体制却依然是属于计划经济模式的,从大学的名称、学制、办学层次到专业的设置、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材编写等,都是由国家教育部在进行统一管理的。一个对经济发展需求反应迟钝、对市场要求认识不足的体制,怎么能够培养出我们经济持续发展需要的人才,如何能够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际设计教育的挑战呢?庞大的市场经济,和一个刻板僵化的教育体制,中间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饼是越做越大,但是质量却越来越差。因为不是自己的事,大家得过且过,既得利益者在其中中饱私囊,国家设计水平维持低下,外国设计师渔翁得利,这种局面如何解决,个人感觉真是有心无力啊!

  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上一直推行这种统一的模式,肯定是有问题的。以单一的、刻板的、问题众多的、大一统的设计教育模式不断大规模地培养一批又一批的设计专业的学生,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二十多年了,仍是杰出人才少,滥竽充数者众。

  中国设计发展到如今的乱像,是令人痛心疾首的。国名叫“China”,也是“陶瓷”之意,现在漫说日用磁、高级餐饮磁,就是厕所的洁具,也都是外国品牌纵横天下。去年景德镇在洛杉矶举办陶瓷展,最后是租了个仓库像买破烂一样的推销那些工艺陶瓷,看了让人惭愧不已。 我们现在的办学目标与学科建设方向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上。所谓的设计专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实践的“理论设计”或“模拟式设计”。我们有钱修大得不着边际的大学城,却无法给学生提供培养设计技能的教学实践课程和教学实践的车间与设备。

  不论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或是院校和企业的设计合作关系,都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台湾和香港地区设计大学的水平。“重艺轻技”,尤其是严重缺乏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技术实践教育,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是导致中国设计教育落后于国际现代设计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学时装的不懂面料、不会剪裁、不懂生产流程,就会画些天马行空的效果图,再就是夸夸其谈说时尚。我在浙江义乌、温州,和一些做时装出口生意的老板谈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都说是没有用的,宁可自己从女工中培养人才。记得前几年,杭州一个丝厂女工出身的丝纺行业的企业家(好像还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到洛杉矶旅游,专程到学校找我。因为临时来的,我正在上课,她就在课堂外的走廊上等了我两个多小时。见面只有一个要求——王教授,你能介绍一个好的设计毕业生给我吗?她说自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200多个。

【实用饯行邀请函】相关文章:

实用的邀请活动的邀请函3篇05-25

实用的家长会的邀请函六篇06-25

实用的聚会的邀请函模板集合4篇06-08

【实用】邀请活动的邀请函合集7篇06-01

【实用】家长会的邀请函4篇04-25

实用的邀请活动的邀请函范文(精选19篇)08-12

实用的邀请活动的邀请函范文八篇04-07

实用的邀请嘉宾的邀请函集合五篇04-05

实用的年会的邀请函模板汇编8篇04-02

实用的邀请公司邀请函汇总九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