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留学生情况

时间:2021-07-01 08:42:23 出国留学 我要投稿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留学生情况

  老外眼中的中国留学生是什么样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留学生情况

  除了爱做饭、观念传统、读书用功这些老标签,外国学生对他们身边的中国留学生还有怎样的观察?来自世界各地的5名学生,讲述了他们接触到的中国同伴,或许你也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出些什么,从而改变些什么。 中国留学生可被分为三类

  卡罗琳·哈维来自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现就读于英国威尔士大学。她说自己和中国学生算是同在一个屋檐下——同住的学生公寓楼里有5个中国人,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一应俱全。他们大都很友善,和其他国家学生没什么不同。一样爱笑爱闹,喜欢朋友聚会,噢,惟一不同就是他们都特别热衷做菜!(你的外国朋友是不是也在尝过你做的菜后,边点头边说:Good,Good?)她笑道,他们真的特别厉害,每顿饭要做好几盘菜,不像我,用一个盘子就解决了。

  在卡罗琳眼中,中国留学生也要细分成至少3类:愿意接受并尝试融入西方社会的;有些抵触但仍努力改变的;彻底将自己隔绝在一个小团体里的。她说,同住的中国学生中有些非常西化,听英国乐队,开寝室派对和外国学生交朋友。但有些就很封闭,从来不参加集体活动,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卡罗琳认为这和他们出国前的经历有关:比如那个很少和大家交流的男生,应该是第一次出国还不适应国外环境,加上语言障碍,就干脆把自己给封闭起来。

  说到适应新环境,她无奈地讲述了全楼最严重的中印危机:一个中国女生每次都会在冰箱和橱柜里囤积很多食物,导致其他楼友没地方存放食品。一个印度女生对此就特别有意见,经常抗议性地把中国女生的东西直接拿出来丢在外面。这多幼稚啊,就像小孩子闹脾气。卡罗琳叹了口气说道,基本每次都是我去调停,感觉自己跟联合国中印关系大使似的。

  我不敢邀请中国学生

  艾柯·范·格罗宁根来自荷兰第二大城市乌特勒支,现就读于英国威尔士大学。奔放热情的性格让他的朋友成群,其中也不乏中国学生。在他看来,中国学生普遍家教严格。他对某次去一个中国朋友家做客的经历,印象特别深刻:他家真是一尘不染,进门脱了鞋还要整整齐齐地摆放好,我坐在客厅就觉得浑身不自在,都不敢大声说话了。

  家庭管教严格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课业勤奋。在艾柯看来,中国学生几乎就是用功狂的代名词。我们班有两个中国女生,每次老师开出的长长一张书单,能认真看完的,大概全班也就只有她俩吧。他感慨道,不过,总分却还是我更高,因为她们从不参加课堂讨论,那也占分数的50%呢。(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式:中国学生不喜欢讨论不喜欢发言。你是否也曾经知道问题答案或有个不错的点子,但憋死也不举手说,当老师把目光转移到你身上时,你却或装痴呆状,或做羞涩状,等到老师把这个话题结束了,才后悔刚才没说两句露露脸儿。)

  爱热闹的艾柯经常在自己或朋友家开办各种派对,其中免不了喝酒和整人逗趣的小游戏。但他一般不敢邀请中国学生,尤其中国女生,我担心他们会不习惯我们的`玩法。毕竟,我交谈过的大多数中国学生思想还是非常保守。艾柯曾尝试邀请一个在他看来言谈举止都相当西化的中国女孩,结果发现她整晚都很不自在:或许传统观念已经深深植根在他们脑中了吧。这并不是一个好坏价值判断的问题,只是对于像我这样习惯了思想极端开放的人来说,他们让我觉得有些难以接近和不好相处。

  语言是他们的最大障碍

  萨科斯·欧哈来自印度首都新德里,在英国威尔士大学就读。她和3名中国留学生共租一个房子,遇到了一堆让她头疼的问题。

  萨科斯认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语言——中国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实在让她没办法很好和他们沟通,也因此产生了许多误会。当我被告知他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时,我简直太吃惊了。萨科斯说,因为他们的口语能力完全不能正常对话,更别说讨论问题了。

  就是因为语言障碍,她和同住的一个中国男生特别不和。我负责电费水费等各种账单,和采购基本公用物品比如卫生纸和清洁剂。但那个男生,无论我跟他说多少遍,就是不肯出凑份子的钱。他说他会用自己的卫生纸,真是把我给气炸了!但她后来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个男生蛮不讲理,而是他根本就没明白她的意思,经过另外几个中国学生转述,这个男生才了解了状况,补上了该交的钱。

  我们都是在一个陌生国家,都需要适应新环境,他们的语言有障碍会更困难些,这我都理解,但至少要努力。萨科斯说,就拿我的合租者来说,有两个女生一直在尝试和我交流,还给我带来中国绿茶,她们的语言进步就很快,比刚来时好多了。可那个男生,见面连招呼也不打,除了固定的两个中国同学之外,根本没有别的朋友,这样怎么可能有进步呢?(刚出国门,语言障碍是每个留学生都不可避免的,别说你英语多牛,雅思多少,GRE多高的,一律歇菜。这个障碍不克服,想接着混很难的。)

  他们特别爱热闹

  威廉·巴莱特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现任职美国某投资公司,并曾在该公司成都分部工作过一年。他与中国学生的接触主要是在大学期间,他当时已学习了3年汉语,并参与学校华人团体,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威廉认为自己和中国学生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他的父母也特别重视学业,而不像多数美国家庭那样期望孩子成为NBA巨星。但在和中国学生一起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他仍发现了不少差异——每当有意见分歧的时候,我希望可以大家摆上台面来公开辩论,而他们却总是希望台下解决,避免冲突。另一个让我很困扰的细节是,他们总临时改变计划,比如一个会议的时间地点,明明早就定好了,但都会突然变卦。

  威廉很羡慕中国人那种互相之间特别亲近的感觉。他们特别爱热闹,会花很多时间来和朋友、家人相处,一起聚伙吃饭,一起打牌开派对。不像我们美国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淡。(你是不是也经常参加华人组织的派对?你参加派对时有没有注意到,也许周围正有个老外向你投来羡慕的目光呢?)

  在成都一年的经历让威廉喜欢上了这个温情的城市,我和中国一起经历了难忘的5·12地震,以后要是有机会,我还想再回去那里工作。

  他们丢失了探索和思辨能力

  塞缪尔·利波夫来自美国波士顿,毕业于哈佛大学,现攻读麻省理工大学生化系博士学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国通:说一口略带京腔的流利汉语,参加各种中国学生组织的活动,并经由学校项目多次到过中国各地。从8年前刚迈进哈佛校门,他就开始了和中国学生的亲密接触——合住的学生套间中有4个中国人,在那个年代可谓少见。我特意选择和中国学生一起住。塞缪尔·利波夫说,因为当时我已学习了两年汉语,对中国也有很大兴趣。

  回忆起当时的合住经历,塞缪尔对室友间时常自发辩论国家大事的氛围印象深刻。我的室友来自中国不同社会阶层,因此对国家政治经济问题的看法很不同。其中一个女生的父亲当时是北京部长级官员,而另一名男生的父亲则是中国一份刊物的负责人,他们经常激烈争论中国的一些重大事件。塞缪尔对此种辩论颇为赞许,认为其争论非常深刻,即便有再大意见冲突也能理智探讨,互相尊重。

  相较之下,他发觉现在的中国留学生正逐渐丢失这种思辨能力,他们更实际,更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对政治则比较漠然,更不会去深究。塞缪尔认为这非常让人失望,在哈佛读书的中国学生都是佼佼者,他们之中很可能就会出现这个国家未来的领导人。如果连他们都丢失了探索和思辨的能力,一个国家该怎样不断前进发展?(越来越多人出国不是为了将来拯救中国政坛,把探索和思辨能力用在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上也是不错的,但问题关键是探索和思辨能力,有多少人在意呢?)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留学生情况】相关文章:

外国人劳动合同10-12

外国人来华邀请函07-19

邀请外国人来华邀请函06-23

外国人来华商务邀请函08-18

外国人来华邀请函(15篇)07-22

留学生学习计划11-16

留学生归国求职简历07-28

给出国留学生的赠言08-11

留学生自荐信06-09

留学生自我介绍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