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孔子名言190句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优秀的名言吧,名言作为一种引导、激活、推动教学的手段,具有释疑解惑、点拨诱导、强化联系、深化认识的功能。什么样的名言才具有借鉴意义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孔子名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4、一个顽童问:“你们有什么要事呀?”
5、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6、不知其人,则不为其友。——司马迁《史记》
7、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
12、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13、孔子捋须笑答:“周游列国,讲学传道。”
14、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6、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7、这章经文的意思是:孔子在齐国听到演凑韶乐,思想专注,很长时间吃饭时,都忘记了肉是什么味道了。孔子说:真没有想到韶乐演凑竞然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平。
18、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0、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司马迁《史记》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2、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至于斯也。
2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4、大人世及(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2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7、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28、孔子和众弟子乘坐马车到一个地方讲学,见前面有两个顽童坐在路中间顽耍,子贡赶紧停住车,大声嚷道:“你这两个顽童快让路,这是孔夫子的车!”孔子连忙喝住子贡,下车对顽童客客气气地说:“我们有要事在身,借个路让我们过去吧!”
29、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2、放于利而行,多怨。
3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34、有一次孔子去周公庙,每件事都要发问,便有人说:“谁说叔粱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到了这话,便说:“这正是礼啊”
35、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史记》
3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37、名言
38、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语出。《论语·雍也》
3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40、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至于斯也。
41、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4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上)
44、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设置)田里……是谓小康
45、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4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7、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48、在这里孔子提到了学习要时常的温习。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习的一种态度。不仅仅是要学习新的东西,而且要时常的复习。不难发现,这句话从侧面表现出了孔子的好学。
49、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50、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5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2、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诸侯国,必然能听到这个诸侯国的政治,是求来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说:“夫子是用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取得来的。夫子求取的方法与别人求取的方法不相同吧?”
53、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5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5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7、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5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上)
59、大道实行的社会,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选拔有道德有能力的人为大家服务,社会上讲究诚信与和谐。人与人之间都像对待家人一样,老人颐养天年,青壮各尽所能,孩子快乐成长,弱势群体生活幸福,每个男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女人都有自己的归宿。节约资源,不浪费东西,不私自据为己有。人人甘愿奉献,做好人好事。没有勾心斗角,没有盗窃诈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就是大同社会。
60、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6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62、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6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6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65、德不孤,必有邻。
66、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 孔子
6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孔子
6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孔子
6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孔子
70、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孔子
71、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孔子
72、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 孔子
7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孔子
7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孔子
75、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孔子
76、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
77、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 孔子
7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孔子
79、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
80、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孔子
81、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孔子
8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孔子
83、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孔子
8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孔子
85、朝闻道,夕死可矣。 —— 孔子
86、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 孔子
87、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孔子
88、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孔子
89、未知生,焉知死? —— 孔子
9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朽木不可雕也。 —— 孔子
91、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 孔子
92、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孔子
93、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 孔子
94、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孔子
95、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孔子
96、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孔子
9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 孔子
9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孔子
99、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 孔子
100、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 孔子
101、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孔子
102、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
103、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
104、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孔子
105、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 孔子
10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孔子
107、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孔子
108、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 孔子
109、夫子莞尔而笑。 —— 孔子
110、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 孔子
111、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孔子
11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孔子
11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孔子
114、子曰:不迁怒,不二过。 —— 孔子
11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孔子
116、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 孔子
117、学而不思则惘。 —— 孔子
118、不学礼,无以立。 —— 孔子
11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孔子
1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孔子
12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孔子
122、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孔子
123、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孔子
124、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孔子
125、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孔子
12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孔子
12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孔子
128、孔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 孔子
12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孔子
130、孔子曰: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孔子
131、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 —— 孔子
132、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 孔子
133、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孔子
134、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孔子
135、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孔子
136、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孔子
13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孔子
138、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孔子
139、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孔子
140、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孔子
141、孔子曰:因材施教。 —— 孔子
142、子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 孔子
143、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孔子
144、孔子曰:有教无类。 —— 孔子
145、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 孔子
146、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14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4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14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15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上)
15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5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5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54、一个顽童问:“你们有什么要事呀?”
155、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15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5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58、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5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6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161、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162、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163、孔子捋须笑答:“周游列国,讲学传道。”
164、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165、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1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67、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16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上)
169、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17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7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7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73、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7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7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17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上)
177、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178、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79、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18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
18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上)
18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
183、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18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上)
185、君子成人之美。《论语·颜渊》
186、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8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88、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语出
189、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190、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小学孔子名言】相关文章:
孔子的名言11-11
经典孔子的名言10-29
[精选]孔子的名言02-21
孔子的名言11-04
(精华)孔子的名言05-15
【合集】孔子的名言05-15
孔子诚信名言06-08
孔子孟子的名言05-16
孔子的名言[优]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