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论语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论语有感1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书中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和广泛。
《论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语言质朴精练。其中有许多传诵至今的名言,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任重而道远”。它们所蕴涵的深邃的寓意脍炙人口。
读《论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道晶亮跳跃、清澈见底的小溪,而是一条辽阔、深不可及的滚滚大江,它磅礴的气势深深打动了我们,让人久久地沉思。
孔子将“礼”作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同时,他又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被着重表达。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其中体现之一为“仁者先难而后获”,意思是:仁人是难事做在人前,收获退居人后。相当于我们今天常说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也是当今社会衡量人的道德水准、精神品质的尺度之一,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由此可见《论语》对现实社会的积极的影响和它强旺的生命力。
《论语》中有与当代思想相悖谬的地方,应该芟除。但它的菁华必然陶铸我们。
读论语有感2
《论语》这本书汇聚了春秋时期的大儒学家孔子云游四海、辅佐君王、教育弟子时曾经说过的话,读《论语》有感作文。聚集了孔子毕生的心血,处处展现了儒家“仁”的思想结晶。
此书总共有十三篇。自古以来都是用于教学和治理国家的。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它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呀!
读完此书后,我印象最深、感觉也是最有用的一句话是“三思而后行,行而再思也”。在如今的法治社会里,做任何事不仅要有实力,最关键是要有智慧的,在任何情况下,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再三思考,做到沉着冷静,不能鲁莽,这样才能做出一番事业,小学六年级作文《读《论语》有感作文》。同样,我们在学习中,每件事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开动我们的脑筋、丰富我们的知识;在平时考试中,每一道题解答前一定要审清题目的.意思,经过全面的思考后再下笔解答,力争做到做一题对一题,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功”,省去了做完考卷后再重新思考重新答题的时间。
可见,孔子的知识渊博,《论语》的博大精深,他所宣扬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读论语有感3
读《论语》有感《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于言行的语言,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这是一本十分值得让人去阅读,去品味的书。
四年级起,我便开始阅读这本书,这里面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的道德修养各个方面的言论。
每当一有时间,我会棒着它贪婪地看。里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么一句:子贡问曰“孔文子向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孔子的谥号是“文”呢?”孔子说:“他聪敏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导,所以谥足是“文”。”
读了这句话,让人有所深思。是的,我们在学习上能不耻下问,虚心请教别人,就一定会有所提高。可是有的同学认为问别人会显出自己的笨、不聪明、这是不对的'。你想想,连孔子这样的大人物也请教过别人我们就不能吗?孔子认为,什么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所以他遇不懂的问题总是虚心向别人请教。所以,我们小学生就更要虚心地向别人请教了。不懂就问,不要感到羞耻,不会就不会,正所谓知只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是知道,不知道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要虚心地去向别人请教。
《论语》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从中得到的乐趣不计其数。大家需多读这样的书。因为,它值得你用心去阅读。
读论语有感4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一本书记录了他与他弟子的言行——《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撰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这本书涉及政治、文学、哲学、道德以及教育的道理等多方面,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句子都能告诉我一个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我知道了如何才能保持君子风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明白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让我了解了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知道了要向一切人学习,要随时随地注意学习······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这句话阐述了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恕”。宽恕是一种润滑剂,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宽恕是一种镇定剂,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格守平静;宽恕是一缕阳光,可以消融彼此之间的`猜疑积雪;宽恕是一座桥梁,可以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宽恕是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种因素。如果没有宽恕,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无比沉重,身后的包袱就会越来越重。总有一天,它会把我们压垮。
《论语》中的句子不长,但是每一个句子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这本书。
读论语有感5
这个寒假,我拿出了妈妈给我买的“中华国学经典”这套书。其中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六本书,每一本书都使我受益匪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这本《论语》也根据当中的典故和内容。选配了相应的故事、解释。使我更好地弄通《论语》的意思,懂得其中的道理。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生活中言行举止、学习态度要怎样做到最好。比如里面的“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孔子说:古人不轻易开口许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言语不相符合是可耻的。又举了赵括“纸上谈兵”这个事例,使我懂得了言出必行的道理。以前我总是制定了计划而不切实实行,当我读了这句论语后,我改掉了这个坏习惯,做事也勤快起来了。还有一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懂得:不能死读书,也不能不读书而冥思苦想。意思是:只是读书,就会受蒙蔽;只是冥思苦想学从不读书,就会疑惑而一无所得。看了这句话,我读书时都会边思考边读,从中获得了不少知识。
《论语》这本书还给了我许多道理,让我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得更好了。
读论语有感6
合于天道,即是最好的与天地神祇相通,天地鬼神自然庇佑。祷尔于上下神祇,只不过是低端做法了。中国古人对神的建构,是基于人为主体的,神格服从人格。所以神祇降福,不是依据人对神的迷信、供养,神格可以被理解,不是暴戾无常的。关于中华文明中鬼神观念的话题,在7.21已经聊过,此处不再赘述。人与神之间互认的价值在德性上体现。“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所以死生祸福疾病穷通,不是隐秘的力量所至,实则是人自已德性行为所致。所以孟子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尚书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遇到困难,求助鬼神,这是心力不足,志向不坚之人常做的事。子路登堂而未入于室,张居正说:“盖疾病行祷虽弟子事师迫切之至情,然不达于人鬼之理,机电溺于祸福之说,惑亦甚矣。”。有诸?是指请祷之事,是否有古圣贤同类事件的依据。诔,是叙述死者事迹表示哀悼的.文章。古人注中,有认为诔当为讄。讄,指古人行善积德,以文求神佛保佑、降福的仪式。孔子所尊崇的先贤,除了尧舜禹汤文王武王之外,大概是周公了。因周公建礼作乐之功,辅弼周王之忠义,以至于常常梦见周公。《尚书金滕》却记载了周公向太王、王季、文王的祈祷,愿以身代武王去死的故事。周公祈文,以自已多才多艺,请以自已代替武王去死,而到另一个世界更好侍奉先祖,没多久武王病就好了。这或许是与汤武从天受命,以革命的形式获得政权,同最理想的受命于人,从禅让获得政权不同,文化建构尚未健全,而心理上有巨大压力所致。
子路请祷的思维,是以世俗福祸为念,忏悔改过,以祈避凶趋吉。以此思维,迁善改过,鬼神见之而喜,赐福于人。孔子迁善改过,博施济众,岂不比以祸福为念头而产生的悔过之心,可谓是祷之久矣。加之夫子行道,个人祸福也无法影响行道之决心,祷之无所增益。
另,夫子于人世间行道,人世间的秩序不宜过多引入怪力乱神之说,所以以此教弟子世人。
夫子敬鬼神而远之。尽人事,而安天命。所行之事,皆身体力行而求诸,不希求于他者。人有急难,常祷于天。然天自有天道,岂因尧桀而存亡。夫子尽心尽性,德合神明,若比于祷也。
读论语有感7
一个人的经历再丰富,也绝对没有书中提到的那么多,一个人的一生时间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懂。我该怎么办?只有学习,从书本上学习,当然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其他的,比如听别人说话,看别人做事,看别人如何成功和失败,也是在学习,但主要是通过看书来学习。俗话说,学者不出门就知道世界上在发生什么。学了该怎么办?我们也应该学以致用,努力在学习和实践中取得成功。不管你不需要学多少,也是白学。学一点用一点,把学到的东西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这就是学习的目的,也就是学习。举个例子,数学中有很多公式。先学习公式,然后用公式回答问题。这就是学习。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好士乐学。有些同志一看到书就焦虑,一时读不下去。坐不住就学不会,当然也找不到学习的快乐。试想,书籍是思想本质的集中体现和浓缩。在思维的海洋中徜徉,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一些事情,应该是很幸福的。中考前,我因病不能学习。回到学校后,我自我压力很大。有时候,我在一节课上做一道物理题,反复检查。我的心没有分心,我的精神世界完全沉浸在数字中。这种投入感觉很好。我不认为所有的感官刺激都像投入的感觉一样好。回答问题后的成功感是外人想象不到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位朋友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我相信真正朋友的概念是一样的。朋友有两种,真的和假的。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好的,朋友也是好的,如连绵不断的水,从纯到纯,依靠水,互相帮助。有这样的朋友自然是一件幸福的事。假朋友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利益是这类朋友存在的前提。如果两个人之间没有利益关系,自然就不会成为朋友,或者说这样的人不能称为朋友。
他不是一个完全有道德的`人吗?尽管人们可能不会注意到他,他也不会感到不安。这句话的土点可以翻译成:人们不知道我们可以,但我们不生气,所以我们不是绅士?这在现实世界中更合理。现在有观点认为,能做一点,十点就能做,十点就能做,会有一点成绩。如果你写几篇手稿和文章,你就会被发表。如果你唱一首歌,你会把自己当成明星。太浮躁了。农村俗话说,恐怕别人会把他当傻子。我觉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或者说,在某一方面,绝对有比你强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低调,保持低调。那种善于炫耀和开发能量的心态是绝对没有必要的,迟早会吃亏的。
读论语有感8
从一年级起,我们每天就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进行20分钟的国学诵读,从《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到《千字文》,我们在经典中浸润心灵,在音乐中培养习惯。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的言论。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我最喜欢的两句话。就拿我们这个四十多人的.班集体来说吧,我们班有的人是“跑步健将”,有的人是“绘画能手”,还有的人是“数学专家”、“英语博士”、“折纸大师”……大家各有各的特长,只有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才能共同提高。还有一次,语文姚老师给我们讲解习题,其中有一道题我认为讲得不对,在经过查资料核实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向姚老师指出了错误,没想到姚老师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在全班表扬了我。姚老师的年龄比我们大那么多,知识也比我们渊博得多,可她却勇于在全班同学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件事情在班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论语》需要我精心拜读、细细品味、慢慢感悟。
读论语有感9
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创始人之一,他所坚持的儒家不仅仅在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传,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们编成一部书,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传至今。
记得多年前,我曾经读过《论语》,那时只是作为消遣而已。
现在,我又重新拾起了《论语》,以全新的心态细细品读,把自己的心贴进去里面感受孔子的思想。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明白了并不是只是在学校里做教育工作的`人才能被称为老师,在家,在社会上,甚至于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清洁工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东西,不能够瞧不起别人,一座宏伟的大桥只要缺少根小小的钉子就能让它崩塌。而学习也是要有选择性的,必须选择别人身上的良好品质加以学习。别人身上的缺点,假如自己也有就应该要改正。
孔子教学不分贵贱,广纳学生,从而打破了古时候只有官侯权贵的富家子弟才能够学习的权利。把思想传给广大人民,为那些有广大的报复的贫苦青年找到出路。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教育。孔子也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也曾经想要为国家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是在当时战乱频繁的年代他的学说并不能满足国君的需要。因此也就没有什么作为,只能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儒家思想。
读了《论语》后,我明白了:只有拥有博大的心胸才能受人尊重。
读论语有感10
《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一些弟子言行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而成的。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主要活动便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籍,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治理想是“仁政”。
《论语》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内容却十分广泛,有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的言论,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宋代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它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论语》不仅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很早就传到了海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世人称为东方的“圣经”。
这本书既可以让我们学习该怎么做人,遇到事情该怎么解决最妥当,对人怎么样才能让别人不讨厌你,还能从孔子的话里体会到孔子对他的学生的良苦用心,学生们对学习的渴望!
读论语有感11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里的古文,里面有教人们做人的道理。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有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孝顺父母.
父母们总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绝了,他(她)们叫我去买东西,我也拒绝了.只要是父母们叫我去干的事情,我都没有完成.
有一次,母亲叫我去买面包,我没答应,这次她生气了:"只会吃,不会做,真是一个窝囊废."说完,还打了我.母亲从不打我,从不骂我,从不生我的气,这次她是真的发怒了.我伤心极了,躲到被子里去哭.
从这学期学了《论语》后,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学了《论语》对人是非常有用的!会让人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亲有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读论语有感1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则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了学习和做人的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只有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这短短的一则语录让我联想到了我身边的`人,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毅力。努力学习,温习,最终成为一个才华出众的人。
我们不也这样吗?如果我们被忧心烦恼甚至怨恨蒙蔽了双眼,那么势必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子曰:由!悔文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短短的语录让我了解到了学习的态度:实事求是;在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时,应取诚实的态度,千万不能不懂装懂,这也让我联想到了孔子,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请孔子判定谁是谁非,孔子不能判定谁是谁非,但是这两个小孩并没有嘲笑孔子的不知。
反映了古人认识自然、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和精神也反映了孔子的实事求是。作为中国早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对于后世的人们一直有着指导意义,我们今天还可以从中受益。朋友,多读一些好书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心动不如行动,试试看!
读论语有感13
宋人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之中有着无穷的大智慧!我很喜欢这部被称为“东方的圣经”的儒家之经典,时时诵读,感悟颇多。再结合身边之事,也学到了些许为人处事之道。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观察一个人的方法。如果要真正地了解一个人,不但要知道他做了什么事,还应该从他做事的动机、方法和心态三方面来观察。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事——做作业为例。这是每个学生必做的一件事,但同样都做了,为何差距却如此之大呢?我们不妨用孔子的方法来观察一下,比较一下。学习会使自己受益、做作业也是为自己而做,抱着这种心态,加以认真的态度,愉悦的心情,学习怎能不好呢?反之,若是因为老师的检查应付差事,又有什么优秀可谈呢?其实岂止时做作业呀,生活中事事皆是如此。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就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能成大事,是否能委以重任呀!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要“行动在先,说话在后”。这令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就是真正的君子,他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学者,创作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和《古典心义》,他没有先说,而是做了再说,或是做了不说。他虽然没有宣扬,但人们看到了他辛苦所得的成果,人们会欣赏、会赞扬、会敬佩。而有人的说得好听,却没有付诸行动。他们是“口的巨人,行的矮子”。人们会怎样看待这种言行不一的人呢?是不屑,是轻蔑,还是鄙夷?对待一个人,我们要听其言而观其行,看是否言行一致。而我们也应要求自己做到。
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如何判定一个人品行怎样呢?是不是大家都喜欢的人就是善人呢?这是不一定的。如果一个人只会一味拍马逢迎,讨好别人,或者信奉独善其身,他是一个好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好人一定有做人的底线,做人的原则,一个真正的好人一定有自己的“为”和“不为”,也就难免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但一个真正具备仁德的人一定能正确地判断别人的好坏,仁者对一个人的好恶一定有是非标准,不会凭个人的私心得失判断,也不会被舆论所左右,人云亦云。所以要判定一个人怎么样,可以看什么样的人喜欢他,什么样的人又厌恶他即可。
爱之,能勿劳乎?
大多数人都认为,爱一个人就不要让他劳累、辛苦。但孔子提出了相反意见,孔子说:“爱他,能不让他劳苦吗?”这不禁使我想起现代许多父母溺爱孩子的现象。因为对孩子的爱,所以什么都想为孩子代劳,不要说做家务,就连整理书包此类的事也要代替孩子做,也更不会对孩子要求什么。这般娇纵所培养出的孩子又如何呢?只是一个依赖别人、好吃懒做、不学无术的孩子,那么他将怎样在社会上立足呢?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爱一个人要使之锻炼,使之成长,才是助他成才,不然终究会害了他。
读《论语》,令我学会了许多,明白了许多。学而时习之告诉我要经常复习所学的知识;知之为知之告诉我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学习;既往不咎告诉我要宽容待人,不能斤斤计较;三人行,必有我师告诉我要虚心向别人学习,见贤思齐;学如不及告诉我学习一定要抓紧一切时间;岁寒知松柏告诉我在困难时才看得出一个人的品质;君子求诸己告诉我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进取;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要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告诉我人不能每天无所事事,要有所作为。读《论语》,悟成长。每读一点,我便明白一点,也就成长一点。一书在手,可知冶世之道,可悟为人之德,可明行事之礼。
读论语有感14
有句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要说半部论语,只几句论语告诉我做人学习的道理。
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知也。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意味着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还有一个历史典故!据说有一天,子璐来孔子家学习,穿着非常华丽的衣服,慢慢地走了进来。孔子让他换一件衣服。子璐听到后迅速回家,换了一件非常简单的衣服。但它仍然是原来的样子。孔子对他说:教女人知道吗?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是智慧。
当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班上的数学考试,结果出来后,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去问老师。老师说完后,问我是否明白,虽然我不明白,但我不敢说,害怕老师说我很愚蠢,下次考试没有正确回答,取了8分。
《论语》让我们知道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做人的道理更多。只要你意识到真相,生活就会无敌!
读论语有感15
我喜欢《论语》,论语里面记录着咱们的老祖宗孔子说的一些话,孔子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学家,他的一生出了《春秋》、《论语》等著作,每一篇都是博大精深。
寒假中,老师布置我们要背诵论语,我读到这么一段:子游问孝,子曰:&ldqu;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rdqu;这句话,我&ldqu;推敲斟酌&rdqu;了很久,才知道意思是:今天的孝者认为养父母就是给他们一点吃的,他们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买什么,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rdqu;我感慨万分:
孔子说的太对了,这句话说出了孝道,我寒假听到一则新闻,一位独处的80岁老人有5个子女,但是直到老人在家中去世1个多星期后,在同一座城市的子女们才在警方的`通知下赶到老人的家里,为老人办理后事。听了以后我很气愤,父母是我们的长辈,把子女一把屎一把尿地养大成人,呕心沥血付出了一切,到头来,这位老人却得到了这个结果,不能不说这些儿女真的是大逆不道啊!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觉得我要从现在做起,听爸爸他*的话,长大以后要多陪陪父母,好好地孝顺父母。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读《论语》心得09-21
读论语的心得04-23
读论语有感11-07
读《论语》有感09-21
(经典)读《论语》有感09-22
读《论语》有感11-13
读论语心得范文08-30
读《论语》心得通用11-21
读论语的心得感悟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