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1
看完《遥远的向日葵地》,越发地喜欢李娟,是因为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很幸运,我同有。
李娟写边地的万象,写家人的日常,写动物的洒脱,写落在广袤大地上一点渺小的悲喜,以双眼的有限照见了无尽的斑斓。
这样沾上尘土的琐碎画幅,剥离掉城市生活的岑寂烟火,与大自然较量又胆战心惊地等待大自然丰收的桀骜,依然没有炙热的爱和愤懑的怨。
在她的笔下,贫瘠大地坚韧的生命力,热烈耀眼金黄的向日葵,离群索居无言行进的人影,足以容纳无眠时刻没有上限的幻想。
她其实没过过什么世俗意义的好日子,无论怎么读,她的书里也都充满了艰辛,苦涩,拮据以及粗犷的与生活和自然的战斗。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她却有本事在毫不矫情的白描这些东西的时候给你一种昂扬乐观生命力十足的感觉,即使在她哭泣时,在她描述死亡悲剧与无力时,你都会觉得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
在汗流浃背浑身酸痛又饿又渴的.时候,站在广袤的地中间拄着农具抬头,也可以看到寥廓天地里连接地平线的那朵最美丽的云,然后伸手在最近花盘上抠两粒葵花籽塞到嘴里,就又笑得出来了。
读着每一个细碎而美好的小故事,眼前一直浮现我妈的影子。也是小小的身躯,也是永远呆萌天真的脸,也是苦难从不言语有口吃的就行的乐天派。
但是和李娟妈妈一样,身体里的那股子乐观和韧性啊,生命力旺盛,蓬勃,热情得跟向日葵似的。对,妈妈就是逐日的向日葵。盐碱地里也能焕生机。
“人是被时间磨损的么?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文字散散,总有零星的那么几句像细沙里的石,咯噔一下子被硌到。然后发现云白日远,人只是渺小而零碎的孤独。
人到中年时不时的各种糟心事,爱人自腿摔伤后经历四次手术,依然没有躲过这该死的骨髓炎,四个老人三个轮流住院,孩子中考在即……明明心里有千万匹狼在呼唤,却无奈在深夜里独自苦诉着衷肠。累到几天不想讲话,偶一开口清脆响亮到吓自己一跳。
本幻想人到中年提刀上马一剑横行万里馀,奈何笼中困兽还得洗手做羹汤。
跟着作者,和外婆,赛虎,丑丑,还有不会游泳的鸭子,脚趾被冻掉的鸡群,在广袤无边的荒原中走一走,透口气。
只不过这样的远方我不向往,那样的日子我一天都过不了。对于牧民,淳朴善良只是诗意,野蛮愚昧才是人间真相。
别说远方,就眼前,理性,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件奢侈品。荒诞成了日常。每天一睁眼,今日份的荒诞套餐已经在手机上准备好,立等可取。
好在,人心暗,但趋良。也好在活到现在这幸与不幸没有一步是白走的,当我把荆棘当做铺满鲜花的原野,人间便没有什么能将我折磨。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2
“所有人只热衷于捕捉向日葵金黄色的瞬间,无人在意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翻完书本最后几页上的配图,我不禁开始审视起我自己,原来我也是这样一个只在意“金黄瞬间”的庸俗之人?于是又翻开书,试图改变这个结局……
我看着自己在书中留下的痕迹,荧光笔标黄的字体怎么看都是灿烂的:“蜜蜂来了,花盘瞬间达到金色的巅峰状态。金色的高音一路升调,磅礴直指音域最顶端。”但不知不觉间,我却忽视了“我仅有的力量只够用来掩饰懦弱,我最大的坚强是继续不露声色地生活在家人间。”哪怕标黄的文字着实不多,但却悄无声息地给每一句话都打上金光,以至于脑海中呈现的画面总是与金灿灿的向日葵相伴,直到最后看到图片中的空旷时,硬生生吃了一大惊。
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作者的母亲承包了一片贫瘠土地用以种向日葵。作者用亲切朴实的文字记录了北放独特的生活以及在那里劳作的人们,让读者看到了向日葵的“金黄瞬间”,却留下一个问题,让读者自行去探索“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
我曾几度想在作者描述生活的文字中挖掘出向阳的,人们传统印象中的金色向日葵,良久才发觉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要知道,这是在偏远的北疆,这里只有无边的孤独和依赖着大自然的人们……在如此现实的生活面前,金黄的向日葵也许是给心灵最后的一点慰藉了。
在作者的`文字里,我看到的是一大片向日葵花海。株株饱满向阳,像任何一个地方的向日葵一样蓄满金黄;可在最后的配图中,撞入眼帘的是无边无际的戈壁。满眼的空洞让我看到比人还高的向日葵呼天抢地地要把人淹没,已经补种第三遍的向日葵却依然抵挡不住鹅喉羚的侵略、看到尽管人们拼尽全力保住向日葵,却依旧因为老天的“不公平”唉声叹气……
向日葵花海的深处,原来埋藏着如此多的无奈与绝望;原来再辉煌的背后,都有着时常被忽略的辛酸。看起来热闹的地窝子,在这广阔的向日葵地里也终究是渺小的吧。一次次地播种下希望却又被老天狠狠否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咬牙坚持,人们最后的倔强似乎在风吹雨打中颤抖。所谓“希望,原来真的可以变成,付出努力只是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
我终于看到了作者眼中已经习以为常的无奈,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就这样清清楚楚地摆在面前。不是作者的文字冷落了这些“来龙去脉”,而是她乐观无畏的态度更使本能地追求美好的我忽略了它们。
从古至今,正因为那些创造金色的人不断地付出努力,寻找希望,亲眼见证着常人无法看到的来龙去脉,所以才有了今天熠熠生辉的金黄。正因如此,那“金色之外”的种种才真正值得被敬畏啊!如果万物生长是比地震更雄浑的力量,那么这些不为人知的来龙去脉则是比万物生长还要伟大的力量。我可能只看到了金黄的瞬间,但其他人也许不是,作者更不是。因为这种力量不会被金黄的瞬间随意掩埋,只是它们甘愿成为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罢了。
向日葵地那头真正的金黄,只有那些真正体会到“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的人才真正领悟得到了。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3
今年为期一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着实让我体验了一回炎炎夏日的炽热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个中滋味。结束社会实践回到学校,我便一头扎进图书馆,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我哪也不想去了,唯有阅读,才能在字里行间找寻那夏日里隐藏的一抹清凉。
偶然间看到书架上的一本书,“向日葵”三个字吸引了我,于是我随手取下《遥远的向日葵地》阅读起来……
书中讲述了作者李娟一家人在新疆阿勒泰乌伦古河岸的`戈壁,居住在葵花地边的地窝子时,那一段充满艰辛与奇遇的耕种生活:荒漠上开辟的九十亩葵花地,经历鹅喉羚啃食、三次补种,又接连遭遇干旱、虫害,直至收获。此外,书中还记录了很多的生活细节,有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还有大狗丑丑、小狗赛虎和鸡鸭鹅兔等禽畜。这里面有我小时候相似的生活情景,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我是在军营里出生长大的,小时候居住的生活区是一个大院子,院子西边有一大块闲置的土地。因为院子里的人们都很勤劳,不愿看着土地上的野草疯长,于是便把它开垦成了菜地,种上各种蔬菜和一些花木。除此之外,院子里有的人家还养了些鸡鹅狗之类,清晨耳闻公鸡打鸣,夜晚也遇犬吠声声。主营区和生活区只不过相隔了一条马路,感觉就像从现代化城市回到了宁静纯朴的田园乡村。在院子里众多的植株中,我最喜爱的就是向日葵。
向日葵一棵棵笔直地挺立在那,它们的花瓣明黄,在阳光的照耀下,射出金色的光,如丝绸般光洁,一点一点装点在花盘周围。花盘上的图案很有纹理,让人看了心生愉悦舒畅之感。它们一个个面朝太阳,面带微笑,奋发成长。
我一天天观察着向日葵,瞧,它们沐浴在阳光下。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在一个雨天,我撑起伞匆匆出门赶路。路过向日葵地旁时,不觉多看了一眼。一般的花儿在遇到狂风骤雨“摧残”时,基本上是拦腰折断或是整个身体来回摇晃。怎么,它们?哦,原来,向日葵在风雨中,只会默默低头接受洗礼,它那坚毅挺拔的身躯是不会屈服的!我愣了一下,欣慰地笑了。
回来后,云开雾散,阳光普照温暖着大地。向日葵又昂起了头,笑看风雨,怎能不见彩虹?
从那时起,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和勇敢,向日葵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我心中扎下了根。在面对困难或身处逆境时,要学会低头“委曲求全”,但心中的信念是永远坚定的。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这片向日葵地虽然贫瘠、荒凉,但又充满活力和希望。我坚信,只要我们永远朝着光明,向阳而生,终究会结出金色的辉煌。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4
暑假在指缝间悄无声息地走过,好像能让我抓住的就是看到的一些好书了!即便时光流逝,依然在我心中清晰而明亮。
当《杨红樱系列童话》、《罗尔德达尔系列》、《稻草人》、《海底两万里》、《夏洛的网》等各类书籍还在我脑海盘旋时,李娟的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却如晨星般在最清晰的那方闪现。
我曾看见过向日葵地。在湘湖边,大片大片向日葵,每一朵都呈现怒放的状态,那么努力地奔放着、张扬着,只要探出小小的脑袋,就让整个世界变得精彩纷呈。在书中,作者李娟的妈妈居然有九十亩的葵花地!我想象不出那到底有多么大,不过燕子老师说我们学校有48亩地那么大,那90亩可不就是差不多两所学校那么大吗?要是远远望去,该是多么壮观啊!可惜,在书里,葵花苗刚刚长出十公分高的时候就被鹅喉羚袭击了,一夜之间九十亩地被啃得干干净净,一点也不剩。她妈妈很无奈,只好买来种子补种了一遍,然而地皮刚刚泛绿时,一夜之间,牛群又冲进来一通乱啃,被啃光了。她咬牙又补种了第三遍。我实在难以想象,这么大的地,种三遍向日葵的花苗,那得付出多少心血和努力。可是不幸的'是,没多久,第三茬种子重复了前两茬的命运。李娟的妈妈伤心透顶,但尽管如此,她还是播下了第四遍种子,那小小的一粒粒的花种,承载了她多少梦想和希望呀!皇天不负有心人,不久,这批种子终于出芽了,显得分外蓬勃、分外有力。
我在想,所谓的“希望”,大概就是付出完全的努力,坚决不放弃。因为,努力一定比放弃强。如同那片扎根的向日葵,在灿若骄阳的外表下,隐藏的是对生活无尽的热爱与坚持!
真的很难想象,李娟妈妈是怎么做到的。这个暑假,爸爸妈妈每天要求我跑步跳绳,可是我总是找各种理由不想做,因为我觉得太累太辛苦了。刚刚开始时,我每天要跳500个绳,可是跳完之后就气喘吁吁,直接坐在地下,再多跳一个都觉得会直接瘫倒在地。每每瘫倒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总会闪现出李娟妈妈的身影,从播种开始,除草、间苗、喷药、灌溉、授粉,再到最后的成熟,多少个风吹雨打的日月她都能这样粲然度过,我只不过跳了几个绳就开始喊苦喊累,实在是太没用了,一点也不坚强!我也要学习它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呀。就这样,我每天坚持着,从原来的每天500个到现在固定的800个跳绳和快走慢跑2公里,这样的日子,让我慢慢懂得了坚持的力量,运动的快乐!也慢慢明白了为什么李娟妈妈要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播种。
原来,只要你能在困难面前展示出自己最大的勇气与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踏过困难,总有一天,看上去毫无希望的事在你手中也能成为有意义。我相信我会变成那个跑步飞快的“女侠”,向阳而生,努力生长!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5
每当我觉得不幸福,我就想要读李娟;每当我觉得很幸福,我也想要读李娟。
因为,李娟说:“她不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那么无忧无虑的人,每个人都有他所要摆脱的困境,你不困在这里面,就要困在那里面,有的人困在了疾病当中,有的人是困在了贫穷之中……我们生而为人,不可能自由自在,人是永远也无法对现状感到满足的,你过得不好,肯定不会幸福于当下,你会觉得不快乐;即使你过得再好,你也还是会贪心的想要得到更多。”
所以,我常常被她的文字共鸣到,我相信很多人也是如此。人是不会知足常乐的,人只会“闷闷不乐”。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更想要读李娟的文字,暂时逃开此刻的难堪与贫瘠吧,在李娟的精神“阿勒泰”里躲一躲!
我会在公众号上读李娟的“生活”,一点一滴,跟我们生活的琐碎无异,但却又独独住着一个文字工作者小心拾起的“敏锐”。文字里,总流淌着一股子“掏心掏肺”往我脑海里钻,仿佛我是她多年的老友,她在对我诉诸衷肠。
其实,我并不是她的朋友,你们懂得,她并不认识我。
仿佛每一个作家都是天生的话痨,她们明明只是在诉说生活,但我们别读出了另一番滋味。
李娟的文字,和萧红先生给我的感觉很类似,一个写真善美的世外秘境,一个写记忆贫瘠的苦境。可是,我都只是在读一种感受,并自以为是的把这两种文字强行纠结在了一起。
是的,最近我在读《遥远的向日葵地》,当我读到李娟笔下的这句:“乌伦古河从东往西流,横亘阿尔泰山南麓广阔的戈壁荒漠,沿途拖拽出漫漫荒野中最浓烈的.一抹绿痕”时,我会想起萧红笔下那寒风凛冽四季,一年比一年坚硬干裂的东北黑土地——呼兰河。相比于那,李娟与妈妈一同生活的阿克哈拉小村,即使地处戈壁荒野,常年干旱,好像也温情许多。
在李娟的文字里,妈妈是一位充满了活力与生活智慧的女人。正因为妈妈总是对生活报以热情洋溢的态度,所以即使是在如此寸草难生的荒园,她也一茬又一茬的种植着广阔高地上的九十亩葵花地。
那几年,降雪量的减少加上大旱,让这片戈壁滩炸不出一丝多余的水汽,再加上周围的草食野生动物不断地偷袭,属于妈妈的葵花地就这样前前后后种到了第四年。
有了前几年的经验,第四年的情况好了许多,葵花苗的种子第一次蓬勃向上的在这片土地上招摇着自己的细长身板……
而这一切的兴欣然,必定是要归功于母亲的坚韧与顽强,她在经历多次的颗粒无收之后,仍然义无反顾的播下了希望。
李娟说:“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
我被这样的说法折服,人若不通透,有时看不到结果的“希望”的确很容易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世间种种,放弃容易,一次次的打击之后再去坚持,试问又有几个人能做到那一刻?通常我们离放弃只在一念之间,毫厘之差罢了。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相关文章:
遥远的村庄读后感01-23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11-16
寂地的语录11-13
地测科总结03-07
寂地的语录30条12-28
寂地的语录39句12-08
地籍测量实习报告01-13
寂地的语录38条03-05
地籍测量实习报告03-15
寂地的语录38句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