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通用22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百年孤独》读后感 1
连续跑了三天,才从“百年孤独”里抽离。那深切的孤独,播下种子后,疯长成森林,遮天蔽日的阴沉。一个家族的轮回,命运不停地重复着躲不过的宿命。家族最后一个成员,读着一一被印证的预言,在轰然倒塌的祖屋里毁灭。整个小镇被风沙卷走,和百年家族的故事一样,从此抹去。
下午两点,骄阳炙烤,黄蝴蝶还在我脑中翻飞。那只是书里小小的一个章节,年轻吉普赛的思念是漫天弥漫的黄色蝴蝶,环绕着爱人。在黑暗的剧院,在拥挤的.街道,他的爱就是空中挥舞不去黄蝴蝶,尾随她,追逐她,铺天盖地般疯狂盘旋。接踵而至的死亡,每一个人物的死亡,都寂寞得冷到骨子里。
换上球鞋跑出去,只有烈日和汗水才赶得走书里孤寒。
《百年孤独》读后感 2
《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鼻祖,马耳克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你欲罢不能!
一部家族的悲剧史,七代家族成员周而复始、万劫不复的宿命史,昭示了一个百年预言的实现。
我是带着一种总体上来说是一种沉闷压抑的心境来读此书的,因为书中的故事情节令人不得不沉闷,而书中有关各种神秘事物的'描写,却令人耳目一新,在沉闷的故事梗概中增添了一抹亮色,使读者的心灵闪亮发光,变的鲜活明快。
我断断续续用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我彻底被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吸引住了,作者马尔克斯把每个人物都标上了独特的烙印,每个人物被描述的那么鲜活,那么富有特色。
《百年孤独》读后感 3
一直很想静静的把它看完,可是没有机会,一直推到现在……
一直以来习惯先看简介或者前言,可奇怪的是这本书没有,开篇,即已开始讲述,讲述一个家族——布恩迪亚。
虽然只看了前几章,还没有理出个头绪,不过细细想来,每个人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吧,布恩的第一代家族,想要用简单的方式提炼出金子,最终他成功了,可是提炼出的还是他原本的金子啊,有些东西,不是追逐就有结果的吧。他喜欢追逐新的'事物,吉普赛人推行什么,他就想到些什么,最终……
其实我觉得他也算得到了,至少得到了失败……
觉得它应该讲的是每个人追逐的那一份自己的梦想,没有其他人理解的梦想时的那一份孤独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 4
在我们的生活中,孤独随时出现,那我们能怎么办呢?何不附和它笑几声。每个人都用自己独特的办法去抵抗孤独,但请记得,“它在我一个人的时候,知道自己是谁。”生活总缺不了孤独,这并不意味着在你开心的时候无所担忧,在你伤心的时候无所感动。孤独并不是可怕残酷的敌人,若我们能够很容易地接受它,那便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虽然是难以理解并接受的作品,但这不正是经典所在吗?只有我们反复地去品味,去感受,才能够真正学到里面的东西。阅读经典,需要我们很大的耐心,并不是要你非得在第一时间完全理解,而是在每一次阅读之中都有另一番体会。
《百年孤独》读后感 5
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百年孤独》读后感 6
生活不过短短数十载,一个人,一个家族,百年后剩下只有孤独。马尔克斯有这本书描述了南美洲五彩缤纷的文化底蕴。这本书除了主人公的名字很难记之外,也是一部不错的魔幻主义小说。从小到大,从大到老。一步一步,一点一滴。生活的孤独,心灵上的孤独,对于孤独,有的`人只是说心灵上的孤独,也有的人说是世无知己。
但再看完这本书后我认为孤独也是一种生活,生来彷徨,至死独去,孤独寂寞,未曾有人不能体会,但真正能道出其中孤独的寥寥无几,但这本书,却用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幻想世界,道出了孤独,轮回。极力推荐此书。
《百年孤独》读后感 7
板板一嫁进来,就发现这个家庭真的是鸡飞狗跳。
有一个双目几近失明的高奶奶吴老太,要说吴巧儿真的是高寿,活的比重孙子都长久。虽然老太太已经有点开始糊涂,但依然手握大权,家里的大小事都得管,成天碍手碍脚的,真是一个烦人的老太太。
还有一个固执的老头,小四的堂祖父,海上校。每天五点要喝咖啡,作坊里杂乱无序,披着脱线的毛毯,傍晚像幽魂一样坐在门口的习惯都板板非常不爽。
还有一个总是跟自己作对的姑奶奶,二妞,处处看她不顺眼,甚至取笑她,还不搭理她。
虽然公公死的早,但婆婆在家里就像一个仆人一样的存在,伺候一大家子吃喝拉撒,毫无婆婆的地位可言。
自己的小叔子,成天躲在周子牙的房间里,魔怔了一样。房间里散发出的.阵阵臭味,让板板尽可能地躲着走。
自己的小姑子,四梅,一个好好的大姑娘,成天跟个傻子一样四处游荡,最后还匪夷所思地像变戏法一样升天了。
而自己的老公呢,花起钱来就跟那钱不是自己的似的,成天在家里大摆宴席,弄得家里跟难民收容所一样,更可气的是,跟自己结婚没有多久,就重新回到了旧情人的身边。
总之,婚后的生活和板板的理想生活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板板是十万个不满意啊。
《百年孤独》读后感 8
难怪马尔克斯花了这么长时间写这本书,这和我以前读过的许多小说真的不同。情节的高度密集导致了表达空间的压缩,因为空间就在那里。
数十万字的整本书大多是快节奏情节的'发展,作者的表达并没有故意插入字里行间,而是依靠整个情节的情感基调来实现。小说中情节的发展一天千里,而整本书的情感却像一根巨大的木桩钉进了大地。作者用这种方法来突出这种不变的情绪,那就是深深的孤独感。正是因为如此,我觉得布恩蒂亚家族百年来几代人的性格核心几乎没有改变。这个家庭就像河里的一块石头,抵挡不住过去,却无法与未来同行。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在第二代的死亡。他被不知从何而来的zi击中,血液在地球上流动,穿过整个马孔,避开每个人的眼睛,绕过容易弄脏的地毯,流到厨房忙碌的乌尔苏拉——乌尔苏拉是这个家庭几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尔卡蒂奥是第一个死去的布恩蒂亚,流出孤独的血液。火药的硝烟气味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萦绕在他的房子里,萦绕在他的墓地里,直到多年后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贯穿百年孤独的荒凉。
《百年孤独》读后感 9
百年孤独断断续续地历时十六个多小时,最后读到接近凌晨收尾,一场风暴席卷整个村落,一切尘埃落定,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所有的沉重情绪都被作者一笑而过,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却让人内心感觉沉甸甸。
我相信,百年孤独并不玄幻,他是社会和许多家族的映射,文中没有对话全程像在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这恰好无这个无关爱的家族契合,长辈对晚辈没有认真的陪伴和关爱,没有言语交流,虽然生活在一起,但彼此并不了解,这个家族的人极度缺乏爱和安全感,所以会有奇怪的癖好。活着,我们总会相信,只要做些努力总比什么也不做好,可是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最深寒意的是,宿命的不可更改,即便不是第七代破译出家族的命运,而是提前获知命运而有时间去扭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如果一切是徒劳,我们还会选择努力去改变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再来,但这个社会充满了孤独,塔更像是人类的.基因,存在每个人身上,书中的故事呼啸而过,每个人都曾总有美好的记忆,就凭着这个温暖的光亮,也足够撑过漫长苦涩的人生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 10
我无法像他们一样,那么深切的去歌颂《百年孤独》。任何一本书,在我那里,就是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同时,也照见了我们习惯漠视不见的事实。我在想,那些人他们悲戚的命运。他们以前那么努力执着、那么夺目,却有一个那么荒诞和无聊的晚年。我由此又产生了害怕,怕我有生之年,来不及真真切切的保护我的父母,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在精神上支撑他们。
我也深深的了解到一个现实。一个人,在有了爱和理想的时候,就有了孤独。我们愈爱,便愈发孤独。
那么,这天这个日子,于我,虽然是一年中的唯一,但终归不会圆满。《百年孤独》的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人,他们的人生全部由童年决定,某一幕某一86.瞬间,就已经影响到了他们这丰富而漫长的一生。走到最后,能忆起来的,也但是是那一瞬间的景象,只但是那一刻,已不带任何情感,就好像,那一刻一向跟在他身边,而他,才是一向迷失的`人。
我期望我能不像他们一样,在生命的进程中,执着于最初的不圆满,一向迷失下去。
打开那颗心,拥抱这世间的好,做个注定不圆满,却满足幸福的人。
这就是生日的感言吧。不祝自己生日快乐,却祝自己豁达知足。
《百年孤独》读后感 11
最近看完的一本书就是百年孤独,但是此刻还没有读完。最先接触到这本书是在一个娱乐节目,那时候仔仔和大S还很甜蜜,所以能够在节目上肆无忌惮的说两人的甜蜜生活,记得仔仔说大S很喜欢看书,而且喜欢把她喜欢的书推荐给别人看,硬性推荐给仔仔看的一本书就是百年孤独。
那个时候,仔仔正在看,不晓得看完了没,最后两人还是分手了,我觉得很遗憾。然后我就突然对那本书个性感兴趣,网上下了电子版的看了几页,眼睛痛,就去书店购买买回家看了几页,实在是因为国际友人名字太长,且比较相似比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86。迪亚,然后他其中一个儿子叫何塞·阿尔卡蒂奥,他的其中一个孙子也叫阿尔卡蒂奥看的我头大了然后就扔在一边,一向没碰过。直到前几个月看到新闻说84岁马尔克斯授权新经典正式出版《百年孤独》于是,我又奔向书店买了这本重新包装的'百年孤独。重新翻看这本很厚的书,讲为什么马孔多会消失,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七代人为什么一个个都在孤独寂寞中死去。
好像孤独是这个家族的遗传,最终在孤独中这少有的百年家族最后合上了自己的页章。
《百年孤独》读后感 12
读完《百年孤独》后,我深感震撼。这是一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世界,每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人,一个个让我惊叹不已。尽管他们的命运各异,但都有着那份孤独和执着。
在这个家族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从第一代的何赛·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伊格纳西娅,到之后的奥雷利亚诺和阿玛兰坦,他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对抗着孤独。虽然在这个家族中有着无尽的悲剧,但是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这部小说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马尔克斯笔下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这种手法让每个事件都变得那么不真实,却又那么真实。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都让我感到震撼。尤其是那些充满魔幻色彩的'事件,更是让我惊叹不已。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脆弱性。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困境,但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获得自由和幸福。
总之,读完《百年孤独》后,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这部小说带给我无尽的思考和启示,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百年孤独》读后感 13
多年以后,当我读到“马孔多在下雨”这句话时,我回想起了我第一次听说百年孤独的那个遥远的高中午后。
百年?很久。孤独?令人不解。在高中某个时间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内心强烈的阅读欲望就被唤起了。但是碍于学业紧迫,那时候 即便忙中偷闲也是拿一些爽文来读,于是就那么错过了。之后再见到这本书就是在所谓的“死活读不下去了书排行榜”,红楼梦和百年孤独分列状元榜眼。《石头记》的厉害我是知道的,理所当然《百年孤独》也不会好读到哪里去,于是拿起的书就又放下了。一直到我读完《金陵十二钗》才恍然大悟:有多么死活读不下去,就有多么经典多么好看。看完此书后更加确信了这一真理,《百年孤独》,一本好书,一本奇书,一本神书!
提到此书不得不说其描写的硕大的'家族以及交杂错综的人物关系,重复七代的人物而且还长的人物名字,确实给阅读带来了很大困难。二十六万字的书,我读了整整七个多小时才读完—而且我看其他人很多十几个小时才读了一半的。但是如果认真阅读,并且把握住书中稍纵即逝的行文脉络的话—我承认这本书乍看上去非常的乱—还是可以很好地理解到作者的深意。
《百年孤独》读后感 14
总起来说,范晔译《百年孤独》是一个非常可读的本子,又是作者第一个中文授权本,爱书人不可不收,尽管定价高点,也算是为之前的`未授权本买单吧。但感觉也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一方面,于译者来说,译文注释稀少,本可再多些;前言后记俱无,读起来倒也省事,但对初读者来说,缺少了一个了解作者与作品的机会;再者,有一两处译文费解的地方,老张曾百思不得其解,具体内容而今倒是忘了。另一方面,于出版方而言,封面设计本可更精一些,套封有些失望,如果内封换为布面或缎面,那可能就接近完美了。哈哈,得陇望蜀,人之常情也。具体评价为:原文——上上,译文——上,印制——中上。
《百年孤独》是一部不能只读一遍的书,至少读三遍才能理出头绪,前提是需用心读。老张的第二遍预备从上海译文黄锦炎等先生译本开始,时间待定。黄译本当是第一个从原文迻译的中译本,广获赞誉,出版时间当在1991年中国加入出版公约之前,老张收存的精装珍藏本似乎是1993年的数印本,当属于盗版本了,不过孔乙己说过“窃书不算偷”,中国又属于发展中国家,老马先生何必大动肝火呢,还好这次出售了中文版权,尽管索价不菲,哈哈,这是题外之话,扯远了。
《百年孤独》读后感 15
《百年孤独》以哥伦比亚为背景,讲述了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就像古老而神秘的吉普赛人梅尔加德斯预言的那样,“家族中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最后一个人会被蚂蚁吃掉”。从布恩蒂亚和乌苏娜翻越千山万水找寻居住地,到最后马孔多被飓风席卷消失,殖民地百年的历史兴衰都浓缩在七代人的具体生活中。
一代代人相同的名字、孤独冷漠的特点,似乎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小说中每个人都在试图和命运抗争,却都同样地陷入更孤独的境地,这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马尔克斯写到,带尾巴的婴儿是一个世纪以来唯一由于爱情而孕育出来的后代,所以这个孩子是为重振血统、改变家族孤独本性而来的,作者以小家族命运来反映拉美殖民地的命运,书中霍· 阿· 布恩蒂亚的钻研精神,乌苏娜的勤劳勇敢,佩特娜· 科特的坚忍品格,都是这个民族的优点,毫无疑问,作者希望整个民族能够更好地团结(这些人物的品格也是我所要学习的)。
可是我有点不明白,既然小婴儿是新希望的象征,那么为什么还要让他被蚂蚁吃掉呢?
《百年孤独》读后感 16
读完《百年孤独》后,我深感震撼。这是一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让我对人性、爱情、孤独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人的.故事。在这个家族中,各种性格、思想和行为相互交融,让我不禁想起了现实中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经历着孤独和困境,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坚强和成长。
在小说中,爱情被描绘得如此真实、深刻。布恩迪亚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爱情故事,这些爱情故事或美好或悲伤,但都让人感到震撼和感动。虽然他们在爱情中受到了各种磨难和痛苦,但他们还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这让我认识到,爱情不仅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之一,还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完整和成熟。
除此之外,这部小说还让我明白了许多关于人性的道理。人类的弱点和优点是并存的,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会珍惜当下,不要总是活在过去的阴影中。我想说的是,《百年孤独》是一本非常值得读的书。如果你还没有读过它,赶紧去读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 17
《百年孤独》看完了。
有乌尔苏拉在真好,再怎么不幸也能顽强支撑着,整个家族唯一正常并且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的人,有她在的时候,家还一直是家。
其实提取大纲出来体系也没有多复杂,上校的战争事件作为大篇幅也着重在背景渲染,厉害之处在于无处不在的魔幻之笔。
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害怕生出猪尾巴孩子,到最后一代被蚂蚁运走的猪尾巴孩子,就连那摇摇欲坠层层打补丁似地叠加了一层又一层时代风霜的承载了无尽孤独的大房子也将被即将到来的飓风所卷走,布恩迪亚家族将不复存在。
有种命运嘲弄般的气愤、无奈到无所谓,那在每一代不曾被完全放弃破译的神秘莫测的羊皮卷,其实就是记载着整个家族变迁的`预言,但永远也称不上预言,破译出来的时候已经到了历史尽头。如果能早点破译出来那么能改变历史么?或许没有关系。从每一代沿用第二代名字开始就意味没有一个正常人和历史重演,乌尔苏拉曾经试图按着教皇的目标培养一个纯正的子孙都失败了。
《百年孤独》读后感 18
最后几章一口气读完,读到最后奥雷里亚诺破译羊皮卷时,卷里所预兆的结局和现实世界如镜像般重叠,实在震撼。
如此生命力蓬勃,欣欣向荣,拥有远大前程的庞大家族,一代又一代里性格长相的复刻以及人生轨迹的雷同,却无法带来绵延的福祉和不尽的子嗣。伴着布恩迪亚们以各种各样称得上匪夷所思的死法,魂归马孔多扬尘的土地,作者早已暗示了他们无可挽回的衰颓命运。极盛转衰的家族史诗让人联想起曹公笔下的红楼。
家族内且做且毁的祖传恶习,情欲世界中的沉浮,以及层出不穷的宏伟事业,从一开始的斗鸡到之后的香蕉帝国,都只是为了让布恩迪亚们在这永无止境的重复和分裂中找到精神寄托。但即便如此,孤独仍然无可避免的在早已预设好的地方如蛛网般密不透风地把他们笼罩。
正如书中所言:“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著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裹挟入黄土的,只有那将回忆的长诗抛洒于过往后的醍醐,和顿感天地浑然而自我无比渺小的怅惘。百年孤独。
佳作!
《百年孤独》读后感 19
即使人命定有孤独相随,即使我们必然要行走于大大小小亦真亦幻的循环之上却又不能够如庄子般“得其环中”,那我们又为何要构筑铜墙铁壁,孤独重复从前的故事和悲愁,又为何要放弃我们尚被自我承认的自由,而不选择栽下能随性漫步的花草,集结交合起世上人的生活,能随心从这个循环走上另一个循环——以构建起生活的新意直至消亡?让心到达孤独背面,让真理与爱充盈我的眼界,我只愿做一个完整的人而非孤魂。
真正不会体悟到孤独之痛的人仅有美人儿蕾梅黛斯那样的神话,但她终须幻化上天。而我们只属于地面。所以伟大的'马尔克斯写就此书并非为了批判孤独,而是期望能使拉美人乃至全世界的人能有所警醒,正视孤独,打破各自封闭的枷锁,停止无知愚昧的循环,走向融合与团结。他甚至创造出了将来过去未完成时的语句,企盼今日和将来的人们能像马孔多人一样对抗失忆,正视历史,但又不会像他们一样到头来怀念的是亦成孤魂的梅尔吉基亚德斯的部落的智慧,以及仅有鸟鸣能够指引方向的封闭生活。理解、求索、敞开心怀,我们背负孤独,却不会枉活。
大风掠境,羊皮卷上的家族被抹去,自永远至永远,都不应再被重复。
《百年孤独》读后感 20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百年孤独》读后感 21
孤独常在,我们要如何理解孤独呢?如何战胜孤独呢?孤独带给我们的就一定是创伤吗?很多人都说自己很孤独,其实可能是孤单寂寞。
真正的孤独是来自内心的自己不能轻易逃脱的心境罢了,就像奥雷里亚诺上校夜以继日对小金鱼的且铸且毁,孤独其实有时来自于心魔,其实并没有什么,但是你就像被海草困住双脚不能动弹,我们要及时从自己的一小片天地中走出来,读书旅行交流,用心感受万物的美好。
有时我们也需要利用这种孤独感去创造、去挥发自己的才智、去享受内心的静谧。真正的孤独应当是一种内在的完满感,正因内心有独立的世界,与外界的'交流无法产生共鸣时就会觉得孤独。人越是觉得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人支持,就越要尊重自己,越要努力向上。
知乎上有人说“你不够优秀是因为你不够孤独”,我好像突然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人虽然不能忍受孤独,但却可以享受孤独。
在这本书中,作者也借布恩迪亚家族的宿命诉述了一个问题:如何走出无限循环的的宿命式的孤独呢?我觉得良方是集“包容”、“理解”、“沟通”、“合作”等于一体的深层次的“爱”。个人与个人之间可以用“爱”来化解孤独,团体与团体之间也可以用“爱”来化解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 22
高中时看《百年孤独》看得我很凌乱,只记得人能诡异地长出猪尾巴来。最近这本书又掀起了一股热潮,看看马尔克斯的传记有助于加深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理解。
加西亚马尔克斯总把它和外公外婆以及儿时的记忆联系在一起。
据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忆,大屋的很多房间是空着的,其所以空着的原因是它们的居住者死了可能是哪个亲戚,比如他的舅老爷拉萨罗科特斯、姨奶奶佩特拉科特斯或者姨妈玛尔加丽塔。为了纪念他们,房间一直空着。后来孩子们长大了,房子不够住了,外婆就请人加建几间。因此,实际上,房子由四部分组成,建成于不同时期。
住在那么一座大屋里,加西亚马尔克斯难免感到既渺小又胆怯,尤其是在黑夜来临的时候,房子变得静悄悄的!
多年以后,当加西亚马尔克斯不得不离开阿拉卡塔卡时,大屋就成了他最大的精神负担,因为他想用文学成就它,一半为了忘却,一半为了纪念。他后来多次提到的'那部萌生于青少年时期的长篇小说,指的就是《大屋》《百年孤独》的雏形。
【《百年孤独》读后感】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读后感10-13
《百年孤独》读后感02-15
《百年孤独》读后感11-13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01-11
百年孤独读后感01-10
百年孤独读后感01-10
《百年孤独》名言12-26
(荐)《百年孤独》读后感09-22
百年孤独读后感【合集】09-17
百年孤独读后感(15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