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读后感

时间:2023-12-29 07:20:37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鼠疫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鼠疫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鼠疫读后感

鼠疫读后感1

  书中通过一场鼠疫,描写了一个社会的荒谬,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人们面对灾难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状态。有人惶惶不安,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有人不敢公布疫情,善用精妙政治谎言欺骗民众;有人借机发财,争夺利益;有人消极度日,把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宗教信仰上;有人积极应对,投入到和鼠疫的战斗中……人性百态尽现,就像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各种人。面对苦痛和灾难时,我们表现出来的和上面这些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通过里厄客观冷静的叙述,仿佛也能读懂点什么。里厄是这个城市的医生,在灾难来临时,一直兢兢业业工作在第一线,每天都和死亡打交道,疲惫不堪。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中,几乎看不见他的表情,在和朋友聊天时,在母亲拥抱他时,在小男孩死时,在朋友塔鲁死时,几乎都没有任何情绪,他就好像是站这个事件的旁边,看着一切开始、结束。但他也不是全然客观,他在和疫情战斗,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在这期间,本来一开始想要迫切逃离的朗贝尔也放弃掉可以见自己爱人的机会,决意留在阿赫兰。明知留下来的结果是最坏的,明知一切的抗争可能都是无效的,却还是选择留下来,这一种勇气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当然值得人尊敬。

  有一个场景我很喜欢,说的是一个老人闲时会对着窗外的猫吐口水,后来鼠疫发生,外面没有猫可供他打发时间,这让他十分苦恼。这个动作似乎无聊,可这是自己掌控时间的一种自由,我也十分羡慕像塔鲁说的那样“在时间的漫长中体验时间”,无所谓浪费,自己的时间,应该是想怎么挥霍就怎么挥霍。

  小说最后,里厄给一位老病人看病时,老人说了一句“可鼠疫究竟是怎么回事?那就是生活,如此而已。”这时我才明白,这一场鼠疫就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它的荒诞性就在于,每个人所做的事情都是徒劳无功的,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命定的,都是像鼠疫一般想来便来、想走便走的,半点由不得人。

  多么没有意义的事情,最终都是走上一样的路。无论过得是名利双收、荣华富贵,还是默默无闻、一生贫穷,最终都是踏入虚空。我们就是一粒尘埃,不值一提,这世界又乱七八糟,没有拯救的希望。我也会常常问自己:“会好吗?”内心的答案永远只会是:“不会的,只会更烂。”

  可就是这么一个不抱任何幻想的加缪,看清所处世界的荒诞、冷漠、丑恶,却仍然对自己的存在充满了强烈的热情。用消极悲观的'想法去乐观勇敢地活着,这是对生活、对死亡最好的反抗,这也才算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作家和读者是很奇妙的关系,非得心神契合,才能做真正的知己。当然,加缪不懂我,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懂我,但是,无所谓,我能懂他一点点,就已算是我的幸运了。认识他之后,才有了更多对生活的希望,才会想要努力去创造一些东西,以便能多少留点曾经存在的痕迹。

  这是我最真诚的反抗,这也是我最大的勇敢。

  要好好爱呀,要努力生活呀,因为加缪说:“人的内心里值得赞赏的东西总归比应该唾弃的东西多。”

鼠疫读后感2

  用一天时间看完了《鼠疫》,加缪的慢热让我有些不耐烦,但终究也没有让我失望。

  这并非一个描述苦难中人们如何奋勇斗争的故事。或许在我们土地上,我们习惯于灾难发生地流传出来充满正能量的故事,给人以心灵上的安慰,就好像我们十分缺少这些东西一样。但是在里厄医生的日记里,对抗疾病的勇气是和消极、逃避共存的,责任,爱情,亲情,友谊,它们首先是弱小的、微不足道的。

  不,这还远远不是全部。塔鲁在对抗疫病时和医生们并肩战斗,但他心里想的却是更大的问题。即使不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大家也全都是鼠疫患者——整个社会都生病了。塔鲁发现大多数人——包括他之前最尊敬的父亲——都会为了一些“正当的理由”赞同了千万个人的死亡,就和他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样。是的,人们为了一些大道理,为了爱国,为了正义就赞同杀人,因为他们别无选择?但是他们都默认了自己的选择。塔鲁想要在鼠疫错过他们的短暂时间里做些什么,可他还是死在疫病消失的前夜。死前他说,“我输了”。

  他真的输了么?那些幸存者们互相拥抱着的时候,得到了许多天以来不曾体会到的欢乐,然而那些有所向往的人却发现战胜了鼠疫却一无所获。除了塔鲁。塔鲁获得了安宁,一种无意义的安宁,而代价是死亡。那些希求着什么的人们之所以最后觉得即使幸存自己也是一无所获,那是因为他们在渴求着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物。

  我妄自猜测着,却不愿把它说出来,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在这种时候每个人面对加缪都会有不同的.话要说。

  面对苦难时,人不必去装什么英雄。任何时候人都不应该去装什么英雄。人应该实事求是。而选择了实事求是并不意味着就要和城里的居民共进退。朗贝尔的实事求是就是悄悄地离开此地,去坚守自己的爱情,而里厄医生却只能在孤独中度过这难熬的岁月,隔着一片虚无“等待”自己病重的妻子死去。个人的命运是何其微不足道,死去的人终于无名无姓,而活下来的人也终将无名无姓,因为结尾也说了,鼠疫病菌依然存在,也许某一天就会再次爆发。当然,不止是这个原因。

  不再有揪心、曲折的情节,不再有动人心魄的故事,也不再有感人至深的爱情。这些其实我们都不需要。我们也和鼠疫中的人一样,最终只能获得我们力所能及的一切。当我们还在把自己投进那些刻意编排的故事里时,自然不会想到那些其实都是不可能的。然而在鼠疫里发生的这一切,都是可能的。我们究竟是更爱不可能还是可能呢?或许是前者吧。我们总爱想着我们不需要的东西,忽视了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对于这平凡的世界究竟还要付出多少才可以让它变得更理想化,更浪漫化呢?究竟要过多久我们内心所渴求的世界才会降临呢?

  永远不可能的。当你亲手去揭开那面纱时,你自然会发现。这就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我们无法生活在别的地方,无论那会是多么理所应当,我们只能存在在这里,这个鼠疫潜藏的世界里。

鼠疫读后感3

  书读多了的一个好处是,对书的品味比原来包容些,各种类型的书,像各式各样的食物都能欣然接受了。绝不只吃那些自己最爱的吃的忽略了其他,而是要合理搭配、均衡营养。读书也一样,各种口味的都尝一尝,也许会发现原来以为自己不爱吃的,竟是如此美味。

  《鼠疫》就是这样一本书。

  是在读过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后读的。搁在其他时候,我不会这样一口气读完,或者读不下去丢在一边也说不定。不过偏偏就是在读过一本霍乱时期的故事之后才读到它。这还得感谢我的.舍友的推荐,所以才会在我去图书馆所借的另一本书(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旁边发现了它。

  如果问我《鼠疫》是个什么样的故事,我只能回答“不过是一场鼠疫悄然来到阿赫兰这座城市,肆虐了几个月后又悄无声息地消退的故事”。重要的反倒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书中仅有的几个面目清晰的角色:里厄医生、他的妻子和母亲、外乡人塔鲁、公务员格朗、记者朗贝尔、神甫帕纳鲁、法官和科塔尔,还有一个哮喘病人。其他人都是面目模糊的,湮没在鼠疫肆虐的烟幕之下。这几个面目清楚的人物,无论鼠疫之前他们扮演的是什么社会角色,也无论鼠疫刚来袭时候他们是怎样的应对反应,在鼠疫不断升级的过程中,他们渐渐加入到与鼠疫正面抗争的队伍中来。

  当一个外乡人塔鲁向里厄医生提议要组建一个“志愿者防疫队”的时候,里厄医生说“这工作可能有生命危险,这一点您很清楚。无论如何我都有必要提醒您。您仔细想过吗?”塔鲁没有正面回答,却问大夫如何看待神甫的布道。里厄回答说“只要看到鼠疫给人们带来的不幸和痛苦,只有疯子、瞎子和懦夫才会放弃斗争”。“您相信上帝吗,大夫?”“不相信。但这能说明什么呢?”“既然您不相信上帝,为什么您自己还表现出那样的献身精神?您的回答也许能帮助我回答您的问题”。

  再后来,一心想逃出城去的记者朗贝尔选择留下来,“我不走了,我要留下来和你们在一起。”因为如果他真一走了之,他会感到羞愧,这会妨碍他热爱自己留在那边的亲人。塔鲁如当初大夫提醒他一般提醒朗贝尔,假如他有意要和大家同甘共苦,那他就可能不再有时间去享受爱情,必须作出选择。“你们也都很清楚这个道理!狂则你们到这个医院做什么?那么你们是否也作了选择,是否也放弃了幸福?”

  最后,鼠疫终于如同它来时的悄无声息一般消退了,身体虚弱的朗格迈过了死亡的门槛,一直抗争的塔鲁却在胜利前夕被瘟神带走了。朗贝尔最终回到巴黎,与他的爱人相见,而里厄医生的妻子却在远在几百公里外的疗养院去世。

  “那扇窗户面朝宁静的街道,每到傍晚,她都坐在窗户后面,略微挺直身体,双手平平稳稳,目光十分专注,就这样一直做到暮色袭如她的房间,把她的黑影从灰色的光线里衬托出来,灰色光线渐渐变成黑色,于是她那一动不动的剪影便融入黑暗里。”

鼠疫读后感4

  我想,如何写一篇读后感,对得起这样一部别样精彩的小说。

  《鼠疫》故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法国的一个小城镇,描写了从鼠疫初显征兆到鼠疫疯狂高潮后的迅速结束。很多人看到这个名字时都会产生与其实质内容不符的印象,其中也包括了我。鼠疫几乎完全是个框架和主线,给人印象深刻都是些在这像陰云似的天空下“活”着或死去的灵魂,思想和感受。

  “你活在抽象中”是我对这部作品肃然起敬的开始,几乎每部名著都有令我肃然起敬的开始。它们在开端不久让你津津有味地继续着时突然碰到超出你想象的精彩。在这部小说里,我把它看做两方面:第一,我不了解你的感受;第二,我“认为”我了解你的感受。这个我时常想到问题,同时存在的问题,加缪告诉我它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活在抽象中”。记得在小学学《最后一课》时有印象,法语是世界上最精确的语言,那么这个翻译过来的“抽象”在法语原文中代表的可能是更精彩,更精准的一个意思。

  里厄想,之前20次鼠疫死的的一亿人,作为一个数字“躺”在历史里,于眼前几百尸体,摆在广场上作对比,现在的感受是确切的,而一亿人的却是数字,是抽象。那么一亿尸体具体比起来会是比广场更壮观的;而现在的自己就不是抽象吗,自己没有患上鼠疫,自己在思考,在感受,甚至思考感受出思考感受本身的层次和局限,那么他的'整个思考感受活动是不是运行在一个更大的局限,更大的“抽象”中呢。这个“抽象”伴随了鼠疫的整个过程,并不是只有抽象和不抽象两种,而是像上面提到的,分不抽象,有点抽象,更抽象一点,比较抽象等等等等。不抽象的感受是什么人呢,是那些已经患上鼠疫,等待死亡的人,即使就是这一点,也并不十分令人确定。

  我在想是什么令人脱离了现实,迈出了走向抽象的第一小步。是理解,和想象力。理解在先,它对别人的感受加以理解(不只是痛苦),这里就会出现与现实的出入;第二是想象力,就是想象在自己身上发生时自己的感受。我忽然发现这是人下意识不可控制的行为,很难阻止自己这么想。然后自以为那痛苦是那样的,感受起来一定是那个样子的。如此种种,往往每个人对这个世界都有一个认识,对陌生的事物,哪怕稍知一点的事物也会做出判断和理解,实在不行还可以只凭名字想象一个人的长相,一部叫鼠疫的小说有多无聊。所以,我们几乎对每一个我们知道的但不了解的事物有一个判断和印象,这好像是我们必须做的,当说出一个你只听说过的事物时,你的脑子一定会反映出你对它的理解,不会出现没有意识的情况。仔细想想真的很奇妙,我们生活在巨大的抽象之中。

【鼠疫读后感】相关文章:

名言读后感08-01

《军神》读后感09-28

《金锁记》读后感09-28

鲁滨逊读后感10-11

《象人》读后感10-12

《简爱》的读后感10-12

《女巫》读后感09-22

亡羊补牢读后感09-22

走近经典读后感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