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心得体会

时间:2024-01-25 11:08:3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课程心得体会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课程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课程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程心得体会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二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祥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二、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活动探索。

  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认为从五个方面入手,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有了问题的`自由,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多学,儿童的空间,得到解放,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消化知识,增长知识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新一轮课程要求学习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个人承担的角色随时改变,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这是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互相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许多过去课堂上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有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解题的方法,同时有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总之,数学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于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心得体会2

  第一次如此系统的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后感悟很多。

  从课程标准的目标来看,主要分成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的发展。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整体实现,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都是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因此,我认为一堂好的课是以教学目标为前提。那么,要制定好一堂课合适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目标的量要合适

  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学生的接受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是量的把握是非常关键。根据小学生的感知和思维特点,一般一节课只讲一个问题。倘若定的目标任务太多,他们的思维在一时间很难转换过来。最终可能导致一节课下来,什么都学不好,甚至容易张冠李戴。

  例如:去年九月我刚踏入教师行业时,总用自己的思维水平去衡量学生,觉得一些知识很简单,总想一节课多讲些内容,甚至想一节课将一章都全部讲完。经常将一个知识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混合在一个课时里面,但渐渐发现,这样是非常不可取的,不但一节课完不成导致拖堂,而且更关键的是学生一节课下来感觉知识很模糊,好像都会,但一做题就错一大片。根据对教学目标的学校并联系自己的教学,我反思到自己这样设计目标的错因。第一,用自己的思维水平去衡量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二,用自己的理解水平去衡量学生,成年人接触的事情多,对一定得事物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一个知识的理解就比较容易,而小孩子接触的事物有限,也很少有机会独立去处理一些问题,因此也没有对同类事物归类的意识,缺乏对事物本质的体验。那么小学生在学习一些知识的.意义时,就需要列举大量的与知识点相关的生活实例,才能让学生深刻领会一个知识点的意义,只有当学生领会到该知识点的意义时才能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理解一个知识点的意义相当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找到了回家的路,而掌握一个知识的基本性质就相当于拿到了一把进门的钥匙。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该知识的基本性质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发现和验证,并做适量的习题进行巩固强化。

  因此,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意义和性质同等重要,需要分开教学,否则就会是学生产生混淆,既找不准回家的路,也拿不到开门的钥匙。

  二、各个具体目标要密切相关

  在制定一堂课的具体目标时,各个目标要相辅相成,密切相关。例如:一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而这堂课也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能力时,则这堂课就必须要以活动的形式开展,给学生不同底面和高的圆柱圆锥模型,让学生在倒沙的实践操作中完成各个目标。

  三、目标用词要准确、简明

  一堂课的课程目标不能像写文章那般长篇大论,因为目标就是整堂课的导航,目标必须得像导航仪一样精小准确,而不能像一团打了结的麻绳半天都找不到源头。例如:在学习反比例时,不能在目标中写“认识反比例”,这样就是种模糊不清的现象,让观看者产生迷茫。因为,反比例中有很多小点知识,到底是认识反比例的意义,还是反比例的特征,又或者是反比例的图像呢?所以,目标中的用词必须精准,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

小学数学课程心得体会3

  教学研究既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教研话题,面对日新月异不断迭代发展的社会,教学需要改进,我们教学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在改进的中,我们更需要思考改进什么、如何改进。

  曹培英老师结合近年的“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组织形式,指出: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盲目追随热点,而应当立足于教学实际,关注儿童的学习认知特点,关注数学教学的本色,提高学习效能。基于以上的分析,曹教授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了六点教学改进的主要策略,让笔者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基于单元,着眼整体

  20xx版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例如,在五年级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时,可以采用“单元整体设计”的思路,将体积与体积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对于体积和体积单位,学生其实是有一定的经验的。第一,是感知物体占了多少空间的生活认知经验;第二,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后,知识迁移上的经验。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先前的学习经验进行对比、类推、迁移,利用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的知识经验:长度单位用什么表示?面积单位用什么表示?体积单位呢?通过这样的提问与对比思考,学生不仅能够自主得出答案,而且能更清楚地区分出长度、面积、体积间的区别与联系。

  当然,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题一单元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返璞归真,用活教材

  教材凝结了优秀专家、学者的智慧,教材是教学之本,而我们的课程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实施校本化。因而不管是怎么样的教学形式,我们都应当尊重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曹培英教授提倡,学数学应当关注从书中学,也应当是做中学,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为例,我们应当关注到,在情境上,教材将测苹果的体积改成了测土豆、梨的体积,是因为当把苹果放进水中,苹果是悬浮的,不能完全使用排水法进行测量体积;而土豆、梨放入水中,则是沉在水底,可以采用排水法计算体积,说明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也应当考虑到生活实际。而对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曹教授给出了新思路——称出体积:我们可以先测出1立方厘米的橡皮泥、梨的质量,再称出它们的质量,最后计算出体积。

  当我们把教材用出经验、用出创意时,也就是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发挥出每一堂课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转变形态,提升效能

  在如今的“双减”背景下,应该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给予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安静思考的时间,用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来引领、推动教学改革。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时,由于空间观念意识较为薄弱,学生在学习中其实会遇到不少困难。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为例,练习题中经常会出现:“切”的问题——把一个长方体平行于底面切开,表面积增加20平方厘米,求长方体的体积;“拼”的问题——把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体拼在一起,面积减少60平方厘米,求原来正方体的体积;“增”的问题——把长方体的高增加3厘米,体积增加多少;“铸”的问题——把一个正方体铁块铸成一个长方体,求长方体的底面积……这类关于长方体实际应用的题目。有不少学生面对这些情境变化多样的题目,往往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笔。面对这样的学习现状,我们不妨尝试转变课堂上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态,给学生动脑想、动手做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变化,让学习回归本色,进而发展空间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清楚最关键、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基本方法,将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能够闻一知十,学会举一反三。

【小学数学课程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3-2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08-18

202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4-03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8篇05-06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3-19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3-19

202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5篇04-27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1-22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 04-20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