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4-02-03 07:08:0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精品】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翻开书的'扉页,试着重新复制那个时代,我又重新认识了一位位英雄

  原绍本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可是我有一个问题:原绍为什么要在阻止何进入宫的时候那么肯定,不是那么优柔寡断。可是在官渡却那么优柔寡断,许攸、许多人都被原绍杀了,所以才会大败。

  所以我才选了姜维,他智勇双全,几次大败魏军,如果不是邓、钟两人阻挡,姜维可能会灭了魏国。

  我最讨厌关羽,要不是他在华容道没杀曹操,天下不会被司马懿统治,而且他太骄傲,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如果关羽不骄傲,就不会被杀,就不会引起70万大军。所以我不喜欢关羽。

  姜维智勇双全,令敌将闻风丧胆,他的英雄事迹千百年来让人们津津乐道,他是我心中的真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三国演义》是一部较早的历史小说,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其中,我最欣赏诸葛亮,他机智聪明,用空城计退了司马懿率领的.15万大军。他还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三顾茅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诸葛亮原本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平民,在南阳耕作,他见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打仗,诸葛亮认为刘备是可信任,可投靠的,于是用自己所有的力量来协助刘备。从此,诸葛亮就一直忠心耿耿,与刘备一起为蜀国效力,打了许多仗。

  在当今时代,诸葛亮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他忠诚,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心耿耿为国家效力,不想一些人,见利忘义,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做得出来。第二是他勤奋学习,能正确灵活地使用学到的知识,虽然他年轻时在南阳耕作,但对天下非常了解,并且正确的分析当前形势。

  学无止境,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3

  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读了《三国演义》让我了解了三国的时期历史。

三国演义读后感4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里面有生性多疑的曹操、小肚鸡肠的周瑜、志向远大的刘备、能勇善战的张飞等。我最喜欢的是神机妙算诸葛亮。《三国演义》里有许多和他有关的`故事,但我认为最精彩的还是《诸葛亮七星坛借东风》。在这个故事里,诸葛亮帮东吴借来了东风,好帮助他们打败曹操。可是周瑜却想把诸葛亮给杀了,因为他认为诸葛亮太聪明了。有他的存在东吴迟早会灭亡。谁知诸葛亮早就逃之夭夭。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诸葛亮有未卜先知、熟知人心的特点。我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不只是因为他神机妙算,还有就是,他有绝对的忠心、有过人的胆识。《三国演义》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人物色彩,每个人物都能教你不同的道理。

  希望在现在中国不要出现像那时一样的国家不统一,众心不稳,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

三国演义读后感5

  读了《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刘备实行了以退为进的战术,聪明的奸雄被枭雄欺骗了,日后不久即放他带兵截击袁术,放虎归山,终于让刘备独霸一方成为自己的心头大患。刘备是一个城府很深颇有心计的人,当时他是因兵败无家可归才依附曹操的,当然不甘久居人下,目前在曹操门下是为了等待时机,将来打败曹操。但是这种思想千万不能被曹操知道,所以他实行了韬光养晦的谋略,在后园里种菜,让人不怀疑他的胸怀大志,当曹操和他青梅煮酒评论天下英雄时,他故意装聋作哑,生怕露出了马脚,这种计谋果然取得了效果。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要象刘备一样,不要取得了一点成绩酒得意忘形,虽然刘备是迫不得已,但我们也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要骄傲自大,有句古话说得好: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只有虚心接受他人正确的意见,人才会进步。

三国演义读后感6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国归晋的经历。书中的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三国归晋,读来无不使人不忍释卷,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的,同时三国的明争暗斗也从这里拉开序幕。在三国武将如林、谋士如雨,我最看重一个人——曹操。

  虽说诸葛亮用计出神入化,不过他没有曹操豪迈的诗情,也没有曹操严明的军纪,更没有曹操作战时的`狠、勇猛。曹操兵多粮足,大名威震江东,可谓谈得上豪杰也。所以说曹操乃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曹操虽未能一统天下,但也在群雄中争得一席之地。我如果生在那时,一定和他结交,并和他豪饮美酒,笑看天下英雄,畅谈统一中原的霸业,给他出谋划策,那就太痛快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7

  《三国演义》是著名的历史小说,书中向我们说了许多英雄,比如刘备、关羽以及诸葛亮。

  其中让我印象作深刻的是火烧赤壁,火烧赤壁讲的是,曹操率领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军。因为曹操的军队不善水战,孙权、周瑜决定火攻。庞统假装投靠曹操,建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装打黄盖,后者假装向曹操投降;孙明推测出这次吹的.风是东风。黄盖假装带了数十条船向曹操投降,船里装满了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了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

  我在这本书里知道了许多传奇人物,在里面我最敬佩的是刘备。因为他做人谦和、宽以待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我喜欢这本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8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一套书,百看不厌里头有道理,还有些感受。

  在《三国演义》中,人物都有性格,有的奸诈无比,有的.为人宽厚,有的智勇双全,有的有勇无谋,有的……性格决定他们的霸业,如:吕布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所以为人所憎。最后被曹操打败;袁绍统治冀、青、幽、并四州,精兵70万与曹家7万交火,但曹操烧乌巢,收大将张邰、高览,将袁军杀得只剩四五万人,曹操收了无数军兵,人马多达83万,诈称百万,势力大有增长。

  《三国演义》中不仅有故事以及人物性格,还有许多从人物身上得出的道理: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告诉我们不可骄傲;袁绍大败于官渡告诉我们不可轻率;马超大败于潼关告诉我们不可心急,曹操曾割须弃袍于潼关,但他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告诉我们必须忍住眼前的不利与不快,成功才可以到来。

  看《三国演义》对我们十分有好处吧,希望大家也能都来看一看这部历史巨作。

三国演义读后感9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就想:为什么关羽可以准备打到曹操了,为什么又放了他呢?原来他是个情深意重、知恩图报的人,他感恩曹操过去对他的恩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过五关斩六将,送赤兔马……关羽真是一个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啊!

  我在想,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父母就照顾我们的衣食起居。冬天怕我们冻着,就千方百计让我们穿的`暖和;还有老师辛苦的培育之恩,我们报答得完吗?而有些同学却体会不到父母、老师的辛苦,这多么不应该啊!我们应该理解、尊重父母和老师,像关羽一样,知恩图报。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父母、老师的抚养、培育之恩。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关公三十多年没有打过败仗,但是因为骄傲,不听取别人的建议,在麦城被打败了,连性命都丢失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件事都是不一样的,应该多调查研究实际情况,多听取别人的建议,取用切合实际的方法,而不是每一次都用同一个方式。成功了,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便更应该注意听取其他人的建议,否则,便会像关羽一样,造成根本不必要的.损失,失去更多宝贵的东西。

  在班上,一个同学如果每次考试都取得第一名,那么他就更应该上课认真,同时要借鉴和学习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才能继续获得好的成绩,要不然,很快就会被其他同学超过。我一定会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做第二个关公!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看了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后,我就喜欢上了三国,喜欢上了刘备。 书中的刘备是一个谦虚有礼、宽容大度、有礼貌的古代人物。从《三顾茅庐》中我就开始崇拜他,敬仰他。《三顾茅庐》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刘备听说了诸葛亮很有才,就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能够辅佐刘备。可是,第一天诸葛亮不在家,刘备们只能失望而回。第二次刘备他们又去拜访他,但诸葛亮还是不在家。张飞和关羽很是生气,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刘备很生气说张飞和关羽没礼貌,在最后一次,诸葛亮终于答应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从这个小故事中就可以明显的'看出了刘备那认真,对国家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态度。还可以看出刘备很有礼貌,很有耐性。张飞和关羽的无礼,衬托出刘备的礼貌。希望大家都可以来读一读着一本好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喜欢阅读的书,在我的心目中,最喜欢阅读的是《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里,最让我感到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讲的是关羽投降了曹操后,曹操很欣赏关羽的`人品和武力,每三天一小宴,每五天一大宴。曹操把关羽送到门口的时候,看见他的马很瘦,给他换了匹赤兔马,关羽见了很高兴,曹操问他为什么高兴,他说这样可以找到刘备,曹操听了很后悔。

  关羽的有情有义这种品质让我感动,在生活中,我和梁益也有一件有情有义的事。

  小时候,我和梁益天天在一起玩,到了学校,我们还是在一起。记得有一次,我和梁益正玩得起劲,蔡扬就找梁益,对他说了一些悄悄话,让他不要告诉我,我问梁益,他也不告诉我,我走了,蔡扬也走了,梁益跑过来对我说:“刚刚蔡扬对我说这星期让我到他家玩,还说了些你的坏话,让我不告诉你。”我说:“谢谢。”

  这就是我和梁益之间有情有义的故事。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人称智绝,他神机妙算。写他的.故事有很多很多,我最喜欢《草船借箭》这篇,里面写了周瑜让诸葛亮十天弄到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需三天就好了,第三天弄到了十万多支箭,让周瑜赞叹不已。

  还有《空城计》,里面写了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

  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仗,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他是一个足智多谋,聪明机智的人。还有张飞、刘备、曹操、吕布等……

  《三国演义》,一本不可不读的经典。其中让我们文化知识,让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知识,让我明白为人处事要动脑,宽容大度才能做好事情的道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大意概述:徐州牧陶谦因为病重,不得不决定传位的事情,而由谁来指掌徐州,关键着徐州的'生死存亡,为此,在第三次提出要将徐州交付刘备时,刘备答应了,这就是注明的三让徐州。

  出自: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在第十一回中,文:三让徐州吕布破曹操,已经是两让徐州,而曹操因为被吕布偷袭,导致大本营丢失,不得不放弃徐州,表面上给刘备一个人情,实际上是因为后方出事。

  主要典故:三让徐州

  主要人物:刘备、曹操、陶谦、吕布、糜竺

  主要事件:

  1、刘备接收徐州,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徐州牧;

  2、曹操用计引诱吕布出城,不想吕布不听陈宫计,执意出城追击曹操,不想遭遇埋伏,兵卒损失巨大,陈宫建议投靠刘备,随后濮阳城被攻破,曹操复得兖州。

  启示:武夫始终只能当将军,吕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只有有勇有谋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或者用谋略去驾驭勇者,例如:西汉时期的刘邦。如吕布此类,难以成就大事!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今天,我读了《王允巧使美人计》一回,这一回主要讲述了王允利用貂蝉离间了董卓与吕布,使吕布杀死了董卓,王允的'连环计成功。

  唉,吕布真是有勇无谋啊,怪不得会中计呢。如果做事不多加思索考虑,那么必然会失败。反之,如果我们做事有勇有谋,那么一定会成功。我也真为王允的才智而惊叹,竟会想出如此妙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也像吕布那样有勇无谋,做事不加思考,因此被一些人骗。如果我们能够慎重,能够考虑,就不会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自然不会上当受骗。做事也是这样,要想把事情做好,只有把所有细节都考虑到,才会把事情做好,做成功。

  我以后遇到难题一定会认真思考,因为只有思考了,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遇事思索考虑,才能办好事请。同学们,多多思考对我们是没有坏处的,而好处却是很多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01-17

三国演义读后感12-26

三国演义读后感01-10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1-10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11-17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01-30

【热门】三国演义读后感01-30

三国演义读后感【荐】01-28

【荐】三国演义读后感01-28

【精】三国演义读后感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