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教改的体会

时间:2021-07-27 12:09:2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自学教改的体会

  本学期,我校在高二年(4)、(6)两个理科班,进行“指导——自学”的教改试验,这两个班上学期期末参加市统考平均成绩分别是68和6(满分100分),最高9分,最低26分。班级学生的程度差异较大。其中两班各有人是高师预备班的同学(将高考只能报考师范类院校),有18人是普高班的同学。相对说预备班的同学大多自农村,学习比较勤奋,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但应变能力较差,不够灵活。而普高班的学生正好相反。如何让他们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题。通过暑假的理论培训,我觉得只有进行教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半个学期的教改试验,学生上的积极性被调动起了。上积极发言,踊跃提问,能在堂上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还能对单元学习内容作小结。用自己的语言,分别采用列表、画图、逐条罗列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把单元的知识形成网络。本学期所学《直线》、《不等式》两,学生均作小结,并且能对教改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次比一次好。

  通过调查,两个班级的全体同学均支持教改。大家认为教改使他们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开拓了视野。每个单元的学习都有梯度,先是学生自己能学懂的自己学,自己自学弄不懂的大家讨论解决,或教师讲解。改变了传统教法的最大弊端,那就是老师在教,学生学。老师从易到难拼命教,学生拼命学。学生围着老师转,没有思考的余地,只有复制例题。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现在学生觉得有了奔头,也相信自己能学好。下面我就半学期进行“指导——自学”教改试验的几点尝试阐述如下:

  一、实施教改的前提

  “指导——自学”教改的前提是学生在前自觉地进行预习。很多教师对教改有疑虑,主要是怕学生没能很好地自习。开始我也很担心,现在觉得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我们可以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向学生介绍我省实施教改的一些好经验,取得的好成绩,以及“指导——自学”的一些具体做法。让学生认识到预习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预习,才能提高堂4分钟的效益。只有自己先弄懂本,并且做必要的练习,才能在堂上有所提高,使学生能在思想上重视预习。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必要的指导。⒈根据学生的建议,在新的一开始时,安排一、两节对整的要点、重点、知识网络、知识点分布、能力要求等进行指导,并用表格的形式打印提纲发给每个学生。每条要求在本的什么地方都有明确的说明。学生每预习时应先看看本的这些要求,并把预习时的学习心得加注在上面。⒉每后有一个具体下节的预习提纲。包括预习问题及尝试作业两部分。要求学生预习后能回答预习问题,独立完成预习作业,并把疑难问题写在后面,以便上提出。⒊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层次要求。学得快的同学在还没有发预习提纲前,要能独立研读教材,自行解决本问题,并鼓励他们多看些参考书,自主学习。对于学得慢的同学,则只要求他们能了解本内容,初步掌握公式,或运用定理解决本练习题及习题。并把疑难问题都记在书上。这样学生预习各有所得,不会感到学习压力太大。同时,学生有一定的提前量后,就不一定天天预习数学,不会与其他学科争时间,又能有效杜绝作业的抄袭现象。

  再者,要有评价预习效果的手段。⒈前分钟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及本(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写在书上)。后老师收取一定数量(每班约10本)前预习本检查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⒉老师备时设计一些难度不一的问题,在堂上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检查学生前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程度,消除“假如”。⒊安排某些比较宽松的进行—10分钟小测,小测的内容可以是本的例、习题或稍微改造的题目,以检查预习效果。⒋每一单元后在学生小组上评议单元小结的同时,也评议每个同学的预习作业,并且评分作为学生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效果较好。第2单元完成后全班分成8个学习小组,评议每位同学的预习作业。通过统计有80%左右的同学超前一周或一周以上。另外20%的同学也提前1节或几节完成前作业,基本达到预习要求。

  二、挖掘教材,集思广益,形成知识网络

  这是堂教学的第一环节﹙除先安排小测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由于学生预习程度不同。因此,应力求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该掌握的知识点,弄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老师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共同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如:斜率公式的教学,学生前预习后,已经懂得如何代公式求直线的斜率。但这个公式非常重要,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是不行的。、,因此要提出:⒈公式的结构:左边是斜率,右边是纵坐标之差与横坐标之差的商,这个差是有序的。⒉公式的适用范围:因为分母,所以,即

  、点所确定的直线不与轴垂直。⒊公式的`应用:已知两点可求过这两点的直线的斜率。⒋公式的变用:因为,所以,因此可通过这个公式求直线的倾斜角。但是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倾斜角的范围是0≤。当时,。二是当时,此公式不能用。公式还可变形为,因此已知斜率为的直线上的两点、的距离又可表示为

  同时指出就是下节要讲的直线的点斜式,引导学生预习下节。以上诸问题可由学生自行分析,或老师提问,同学讨论,最后由老师归纳。

  通过对教材的剖析,集思广益。从学生预习感知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知识面,形成知识结构。使多数同学受益。

  三、堂练习是扎实基本功的关键

  学生的前练习都认真做了,但并非人人都做好了,肯定会出现不少缺陷。有的是步骤不完整,解题不规范,也有的是表达不清楚,还有因本例题比较抽象,一时还没能弄明白,做错作业等等。教师在备时,应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必要时调板讲评。练习题可选用书上的原题或变形题,也可另外设计。但难度要适中,要让多数学生能做出。并尽可能出一点毛病,使学生能在讲评联系的同时,把前的作业存在问题一并更正,加深对错题的印象。

  如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许多同学只知道把求证式拿变形,得出肯定成立的不等式,而忽视了分析步骤的可行性和可逆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只要将例题:“求证”改为“求证”让学生做练习,必然有的学生会推出“”,然后带领同学找原因。

  四、提出问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共同提高

  由于学生前进行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教师在堂上只须点拨,而无须再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讲解新。因而节省了大量的堂时间,老师便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前后两桌四人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有时可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问题,或解答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如:对数不等式的解法一,本上只有一个例题:解不等式

  由于学生已经学了不少不等式的解法,结果在小组讨论后,同学提出了许多改造例题的好题。如:⒈把底数改为

  ,变为底数含未知数的不等式;⒉把底数写成,变为底数含参数的不等式;⒊把左边一拆为二,变为:。还可以转化为既有指数又有对数的不等式,或既有对数又有分式的不等式,既有对数又有无理的不等式等。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些钻研外参考书时遇到的问题。提出问题后,先由老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然后带领大家逐一讨论解决,总结解题思路。既能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又能得到共识。有时学生在预习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堂上一点即通。同时所提问题大多对学生都有新鲜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能力。

  无、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因材施教

  只有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才是好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倾听学生对教学、教改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大多数同学的意见,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即多数同学认为怎样教对他们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有好处,我们就怎样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只有真正吃透教材、学生这两头,采用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今后,将本着坚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线,遵循教育规律,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调整教学结构,总结教改的经验教训,将教改试验进行下去。

  (陈蓓璞,男,4岁,数学教研组副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自学教改的体会】相关文章:

创业讲座体会07-29

轮岗心得体会08-17

环保心得体会08-12

义诊心得体会08-12

讲座心得体会08-10

面试心得体会08-09

讲课心得体会08-01

支教心得体会07-30

出差心得体会07-27

实验心得体会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