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

时间:2023-08-30 17:54:5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

  当我们观看最新的高水平影片时,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1

  电影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整个故事是围绕一条影响新中国几代人的水渠讲述的。这条水渠叫作“红旗渠”,它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有着“人工天河”的美誉。“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挖砌土石达1515万立方米”,“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这条建国后修建的人工水渠在当初修建时就创造了一系列壮举,“愚公移山”似的精神鼓舞了新中国几代人。

  这条水渠是在云雾缭绕的太行山山腰上硬生生凿出来的,当年的修渠民工在峭壁高耸的山顶,腰系大绳,下到山腰,再用荡秋千的方法到达渠线,并在坚硬的石英岩构成的'悬崖上抡锤打钎,劈山凿石,红旗渠之险,可见一斑。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建设的红旗渠,不仅经受了50年历史工程质量的检验,也为林县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成为全国各地城市建设的生力军。这条让全世界惊叹的水渠凝聚了太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发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取材于斯,不仅仅想向观众呈现红旗渠的壮观景象,也想要通过其中一些感人的故事,赞颂我国劳动人民的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2

  又是一年秋草黄,依然十里枫叶红。和一年级孩子共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电影,别有味道。电影以"石头"的回忆和美妙的`画外音再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开山劈地,与天斗,与地争,创造了"红旗渠"的神话故事,同时也完美地呈现了新一代林州人敢想巧做,与风唱,与雨和,写下了"甘于奉献"的真实故事。

  八十多岁的"石头"想到祖国就精神矍铄,回到林州就身强力壮,看到红旗渠就仍是少年,一颗爱国心,一段奋斗史,一种奉献情。孙女在研究"红旗渠",孙子在崇拜"红旗梁",一棒接一棒,一代传一代,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

  一年级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地学着"台词",尤其是他们跟着说"归来仍是少年"时,我心头一震!谁说少儿不懂?"红旗渠"在他们心里扎下了根,来年春天定会发芽、开花、结果。作为教育路上一名行者的我,难道还有理由退缩不前吗?还有理由不努力吗?唯有敢于担当!唯有拼搏奋斗!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3

  影片《红旗区之归来仍是少年》再现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辛历程。观看之后,我的内心澎湃不已,再次为林县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所鼓舞。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要向最美奋斗者致敬,向老一辈修渠人学习,在新时代,我要把这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下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实苦干,无私奉献,做红旗渠精神的实践者,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前进,再前进!

  感动!为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感动,为爷爷们共同奋斗,经历生死和沧桑的友谊感动,更为现今红旗渠精神仍在一代代人中传承感动。"宁愿苦干,也不愿再苦等。"这是林县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这样的.决心需要创新、团结、奉献和牺牲来实现。老一辈红旗渠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他们的决心,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想,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应该趁着年少,趁着当下,不断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相关文章:

大圣归来电影观后感05-11

《少年维特之烦恼》心得04-08

《熊出没之熊心归来》观后感08-23

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观后感03-22

归来观后感05-10

立青少年理想之帆心得体会12-15

平安归来的祝福语06-05

电影观后感03-14

《网络少年》观后感02-23